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因之一,就是秋海过于低调,一直都没有在国内找人合作过。
秋海的实力有目共睹,在众人的眼中,那可是相当强大的。
因此在很多人看来,它根本就不需要合作伙伴,就能完成全部产品的闭环。
至于第二点的话,那就是秋海选择的这个合作对象,实在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在华夏整个电器行业,海信属于发展比较早的。
这些年海信的发展,却始终是不温不火,没有什么特别厉害的产品,自然也谈不上有多么亮眼的成绩。
也正是因为这样,对于海信这个品牌,国内的消费者实际上并不是很熟悉。
第1835章 现实的残酷
现在秋海突然要跟这么一个连消费者都不怎么熟悉的品牌合作,普通老百姓自然是十分惊讶的。
实际上不仅是他们,就连电器行业里面的那些国产品牌,都有点无法理解这一场合作究竟是如何催生出来的。
不少人都在感叹海信的运气是不是太好了,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竟然就砸到了他们的头上。
实在是这些年海信在整个行业当中,表现的并不怎么出色,存在感有些低。
前世没有秋海的时候,海信在整个华夏的电器行业中,发展还是相当不错的。
秋海的出现,其实路线跟前世的海信是差不多的。
正是因为这样,前世靠技术起家的海信,这辈子被秋海压的是死死的。
就像以前的科举,人们往往记住了第一名的状元,对于第二名就不怎么关心了。
如此一来的话,海信这些年表现的不够亮眼,然后被大多数人忽略掉也是很正常的。
媒体们在知道这个消息后,那报道也是没停过。
当然,他们文章的重点,永远都是秋海。
至于海信的话,完全就是一个陪衬。
很多文章都在分析,秋海为什么会在这样的时间点,突然跑去找海信当合作伙伴。
至于分析的内容也很简单,那就是秋海现在遇到了困境。
秋海现阶段在跟外企打价格战,程度还不够激烈,但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不提前做好准备的话,时间一长,秋海肯定不会是这些外企的对手。
如果找了合作伙伴的话,起码秋海还有一个依仗。
在面对外企的时候,秋海就有更多的实力和资本了。
这场战争持续了也算有一段时间。
如今众人对于秋海,还是很有信心的。
第一秋海这些年,创造了太多的奇迹。
第二就是在前两轮的交锋之中,秋海不仅没有像众人认为的那样直接就落入下风,反倒是占据了优势。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秋海能够在这一场外企的联合狙击之中,再一次创造奇迹。
至于选择跟海信合作,就是一步很重要的棋。
只是作为秋海老总的陈江海,做事情向来不按常理出牌,指不定又在憋着什么大招。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则有些质疑这一场合作。
这些人认为,秋海在这种时候跟海信合作,就是一部昏招。
就算是秋海为了拉盟友,要找合作对象,在实力方面肯定是要差不太多。
海信的综合实力,完全没有能力跟秋海相比。
两家公司实力这么的不均等,合作只会对弱势一方有好处。
至于秋海的话,根本就得不到多少的好处。
说的再夸张一点,这一次的合作,说不定海信不仅没办法帮到秋海,反倒是会拖秋海的后腿。
他们十分的不理解,一向精明的陈江海,怎么会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难道是因为面对外企品牌的压力,陈江海已经自乱阵脚,所以才会病急乱投医,做出如此不明智的选择?
外人自然没办法理解,秋海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突然宣布跟海信合作。
关于这一点,秋海和海信只是对外宣传,两家公司会合作。
至于合作的具体内容,两家公司都肩口不严,没有向外披露哪怕是一丁点相关的信息。
两家公司越是不说,外界的人就更加的好奇。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媒体就这件事发表了不少的文章,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和推断。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报纸的头条,基本上说的就是这么一件事。
看到这些新闻的时候,周侯健是一脸的苦笑。
别看这些报纸上的文章,写的是秋海跟海信合作的消息。
整篇文章下来,百分之九十的内容都是关于秋海的。
至于海信的话,完全就是顺口一带的事。
根本没有多少人,把关注点放在海信身上。
华夏的电器行业,秋海就是当之无愧的老大,执牛耳一般的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关注的自然是最厉害的那一个。
至于海信的话,关注的人自然就少了。
众人关注秋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因为秋海老总陈江海。
只要秋海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媒体们就便会立马联想到这个极富传奇色彩的掌舵人。
他们知道不管什么新闻,只要跟陈江海拉上关系那么,绝对会有很多人关注。
用后世的话来形容,陈江海这个名字就是这个时代的流量密码。
当然,凡事无绝对。
也有想要标新立异,另辟蹊径的媒体选择了与众不同的视角,着重提到了海信。
对于秋海,如今的媒体们都是满满的溢美之词。
就算有人想黑秋海的话,也没有那个胆子。
秋海的法务部,可不是吃干饭的。
之前的几次战绩下来,不少人都记住了秋海法务部犀利的手段。
一旦想要针对秋海,所有人都得掂量掂量,根本不敢造次。
当然,秋海法务部的威慑力固然是一方面,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秋海的身上根本就没有多少黑料给他们黑。
对于海信的话,媒体就没有那么客气了。
反正话怎么不好听,就怎么写。
就算得罪海信的话,他们也是一点也不担心。
实在是逼的没有办法,大家都在写秋海写陈江海,写的多了,读者们早就已经审美疲劳,所以不得不换些内容。
一些编辑思来想去,最后只能将目光落在海信身上。
秋海有人夸了,那他们也就只能黑海信了。
看到这些文章,周侯建的心情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当初他接管海信的时候,信誓旦旦要把海信发展为一个国际大企业。
一开始,海信在周侯健的领导和努力之下,发展的确实不错,各项业务都可圈可点,全然是一派欣欣向荣,未来可期的状态。
在那个时候,周侯建意气风发,心潮澎湃,对于未来充满了信心。
他认为自己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是什么难事,只是时间的问题。
而且距离这个目标的实现并不遥远。
随着秋海的横空出世,直接惊醒了周侯健的美梦。
这也让他真正知道了什么叫做现实的残酷。
第1836章 导火索
这么多年过去,海信一直被秋海压着,根本就抬不起头来。
在这种情况下,要说周侯健不服气那是不可能的。
光靠不服气是没有用的,想要打败秋海就必须拿出真本事来。
在陈江海的超前眼光下,秋海不管是在技术,还是在经营方面,都把海信远远的抛到了身后。
想要追赶上秋海的话,海信要做的实在是太多了。
周侯健心中也知道彼此之间的差距,但他并没有放弃。
实际上周侯健时刻都想要追赶秋海,而且也为此做出了大量的努力,但一直没有什么成效。
秋海在陈江海的带领之下走的实在太快了,海信虽然也是开足了马力,全力追赶,可是完全跟不上它的步伐。
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周侯健无奈之下才会把公司的重点转到芯片研发上面。
没想到阴差阳错之下,陈江海竟然会主动找周侯健合作。
而这个合作的项目,正是周侯健花了很多资金的的芯片项目。
真的就应了那句话,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当初的海信被秋海逼的没办法,只能把重心放在芯片研究上。
没想到现在却是因为这个,让两者有了合作的可能。
对于这个合作,周侯健是充满信心的。
只要海信能够拿到秋海的技术,再加上自己的芯片技术,想要在市场闯出一片光明,绝对不是什么难事。
更为重要的是,海信跟秋海是合作关系,彼此之间是不能有恶性竞争的。
这样一来,海信最大的对手就不会出手了。
在产品方面,两者之间已经没有多少差距了。
周侯健有信心能够把海信之前的颓势,一扫而空。
对于海信的未来,周侯健现在的充满了信心。
现在他十分的庆幸,当初做了这么一个决定。
不然的话,海信要怎么发展,周侯健真的是没有什么头绪。
每天晚上一想到头上还有一个秋海的时候,周侯健就辗转反侧,夜不成寐。
只要有秋海在一天,海信想要超过他,几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
这件事,可以说让周侯健十分的绝望。
这次双方达成了合作伙伴关系,也让他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海信发展的机会,终于被他等到了!
而且与秋海合作,海信很可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这个机会千载难逢,周侯健作为海信的掌舵人,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牢牢的掌握,坚决不让它轻易溜走。
只要这个合作达成,海信未来十年就不用再担心什么了。
一想到这个,周侯健高兴的觉都睡不着了。
……
就在众人都在关心秋海和海信合作消息的时候,陈舒瑶不声不响做着一件事。
她已经跟三株集团高层接触过了。
三株集团内部对于陈舒瑶的收购,态度可以说是泾渭分明。
一派自然是不愿意被收购的。
他们认为三株还有挽救的机会,可以再努力一把。
另一派的话,认为三株已经病入膏肓,无力回天,根本没有什么回转余地了。
想办法将它卖出去,才是三株最好的选择。
三株公司成立在九三年,一直顺风顺水,到了九五年的时候,已经发展成了三株医药产业公司和三株美化妆品产业公司。
三株在全国地级以上的城市,都设立了独立子公司。
在省会城市设立了联络处,在县级城市设立了办事处,乡镇设立了工作站,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营销网络。
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三株集团便发展成了一个巨无霸。
有了资金的三株,便开始各种收购,这种近乎疯狂的盲目发展,导致自己的体量也是越来越大。
这个时候,其实三株已经为自己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只可惜当时的管理层依然被眼前的成绩冲昏了头脑,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危机的出现。
要说三株从盛转衰,自然是要从九六年开始讲起。
当年一位老人从三株买了十瓶口服液,服用后引起高蛋白过敏反应,两个月后就死亡了。
第二年,死者的儿子便状告三株,要求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损失。
就在三个月之前,这件案子被彻底定义了。
死者的死亡跟三株集团有很大的关系,三株最后赔偿了三十万给死者亲属,同时还被罚了一千万。
其实这件事从根本上来说,跟三株的产品,真的没有什么关系。
这一点,从后面三株上诉,最后胜诉就可以看得出来。
但在这个事件的处理上,三株实在是太不专业了。
在事情发生后,三株第一时间竟然是想隐瞒这个情况。
三株公司对内欺瞒员工,对外以媒体为敌人,结果公众无法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导致谣言四起。
说到底,这个时候国内的公司,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危机公关。
因此也别想有什么精彩的手段用来应对危局。
在这件事情上面,三株做错的实在是太多了。
第一,那个时候的消费者,已经受了误导,三株公司不应该采取回避的态度。
应该从负责任的角度,主动停止三株口服液的销售,配合司法机关的调查。
第二,危机发生后,企业没有立即派出得力人员调查事故起因、安抚受害者、尽力缩小事态范围,也没有主动与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进行沟通,说明事实真相。
第三,公司仅仅凭一时之勇去对薄公堂,而没有采取其他相应的措施,致使事态扩大。
第四,三株公司反复念叨自己的产品好,却没有主动邀请权威机构对其进行检测。
没有官方机构的认证,消费者当然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如果当时三株公司能在京城召开新闻发布会,并由卫生部相关专家对三株口服液的功效进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