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开局继承博物馆-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盘盂乃是纪功之器。

    这时候的苏轼,仍然是会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苏轼。

    他仍然有着满腔“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

    苏轼放下了笔。

    画纸上的花活了。

    镜头里的东坡先生也活了。

    没过多久,这个视频的转发评论马上就奔着破万去了——

    “啊啊啊啊啊不知道为什么,看着看着有点想哭!!”

    “以前说什么国画追求‘神似’,我根本听不明白,现在突然就懂了,东坡先生画的不止是花吧!!”

    “新来的,没赶上早上的直播,有没有录播可以看?”

    “关注了关注了,这个直播间一般什么时候开播?”

    相比网友们单纯的惊叹和震撼,内行人看到这个视频的反应更加激动。

    要知道平台一哥在学校也是小有名气的人,好友圈子涵盖本校同届师生往届师生以及后来的师弟师妹。

    他本身就是学美术的,视频一发布出去就引来不少圈内人关注。

    有些相熟的就直接来找他要录播看原版了,他们想仔细观摩完整的作画过程。

    现代社会不管是工具还是技巧都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想要仿制古画并不困难,难的是真正抓住画里那种独特的感觉、独有的韵味。

    更难的是把它融入到自己的创作里去,让它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进而将它一代接一代地传延下去!

    在身形非常瘦(坐牢吃不好)、黑眼圈还很重(昨晚没睡好)的落魄中年男人(苏轼)身上,他们看到了那种感觉!

    苏轼的传世之作里面并没有这幅《玉盘盂》,可这人画出来的《玉盘盂》却让人感觉它就是苏轼的作品。

    太不容易了,真是太不容易了。

    不少人都忍不住一头扎了进去,准备认认真真观摩和体会苏轼的作画过程。

    另一边的吴普已经把苏轼载到市区。

    他先去找人帮自己装裱苏轼的画。

    以前他常帮老师跑腿,认得的人也多,没一会就找到一家老店把画给了出去。

    对方打开画一看,立刻被吸引住了。他和吴普感慨道:“好画,好画啊,要不是墨迹这么新,我都快以为是古董了,现在很少人能画出这样的感觉来了。”

    吴普笑了起来:“所以这不是来求您亲自出手吗?让别人来装裱我可不放心。”

    苏轼在旁边听着吴普和那年迈的装裱师傅对话。

    这还是他在这边第一次接触到吴普以外的人。

    他发现对方说的话不太好懂。

    再抬眼看向周围挂出来的字画,只觉许多字都是异体字,瞧着缺斤少两。

    不过这些字认真去辨认的话,还是能认得出来是由哪个字演变而来。

    吴普给他看过英文俄文之类的,那才真是有看没有懂。

    可见大宋虽然没了,华夏文明一直还在延续。

    吴普拜托完装裱师傅,又去给苏轼弄了台手机。

    “今天你画画时有人打赏了不少钱,够你花很久。”吴普不想苏轼在这边渡假放松的时候有心理负担,和苏轼讲了今天的直播收入。

    苏轼没想到直播还有这么多花样,笑着说道:“没想到我也体验了一把靠卖艺养家糊口的生活。”

    吴普没有提什么“你接下来还得去黄州体验开荒东坡自耕自足的生活”,笑眯眯地邀苏轼去川菜馆尝尝鲜。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川省人,苏轼应该喜欢吃川菜才是。

    苏轼听说川菜还成了四大菜系之一,自然是兴致盎然地跟着吴普走进川菜馆。

    “吴小友,你来了。”

    吴普领着苏轼到雅间坐定,一位体型微胖、年过半百的中年厨师就亲自过来了,他两鬓微霜,发丝一丝不苟地藏在厨师帽底下。

    见了吴普,中年厨师显然非常高兴。他瞧见吴普还带着个苏轼这么个生面孔过来,不免和苏轼说起他和吴普这个忘年交的交情。

    过去他的开水白菜怎么做都不对味,多亏了吴普帮他尝出了问题所采,才让他敢在店里上这道菜。

    苏轼听不太懂中年厨师讲话,不过他记得吴普的话:听不懂的时候微笑就对了。

    两边交流得还算顺畅。

    等中年厨师去厨房忙活了,吴普才给苏轼介绍起开水白菜是什么菜。

    别看开水白菜听起来俗,做起来还挺讲究,用的是将熟未熟的白菜嫩芯和熬制数小时的清冽鸡汤。

    上桌时只见一朵花苞立在盘中,等浇上清亮鲜甜的鲜汤,花苞便徐徐盛放,宛如美丽的莲花盛开在盘中。

    可以说是又好看又好吃。

    苏轼听到“好看”时没什么感觉,听到“好吃”时耳朵才动了动,开始期待起即将上桌的开水白菜。

    没办法,论吃喝的花样,宋朝人本来玩得已经够多了,平时喝个茶都带拉花的。

    区区一个会开花的白菜芯子,还不能让苏轼另眼相待。

    吴普本来就是想让苏轼尝尝美食,也没想过用现代菜式镇住苏轼。

    他是提前预约好说要带朋友过来吃饭,所以他们点的菜上桌很快。

    第一道就是开水白菜。

    苏轼看着嫩黄的莲花在黑色瓷盘里缓缓绽开,总算觉出了几分雅致来。

    他毫不犹豫地朝着自己面前的开水白菜动了手。

    白菜芯子本身嫩脆爽口,“开花”时瞬间被清亮澄澈的上汤浸透,一口咬下去满口鲜香,恨不能直接把整朵“莲花”直接吞了。

    见苏轼眼也不眨地和自己一样迅速“辣手摧花”,吴普让人把其他菜也端上桌,先招呼苏轼把不辣的菜尝一遍,免得后面被辣得尝不出味道来。

    苏轼最关注的是一道东坡肘子。

    苏轼好奇地问:“这也是那东坡居士想出来的菜式?”

    吴普这才想起自己一开始拿东坡居士忽悠苏轼来着。他一脸深高莫测地说道:“对啊,这也是东坡居士想出来的,你尝尝看好不好吃。”

    苏轼尝了一口,只觉这东坡肘子肥而不腻、酱香浓郁。他赞叹道:“若是能认识这位东坡居士,我一定与他结为知己好友。”

    吴普连连点头,颇为赞同苏轼的话:“谁会不想和东坡居士当朋友呢?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人!”他又给苏轼介绍起剩下的辣菜,让他先从回锅肉开始尝尝辣椒的滋味,要是能接受再挑战其他菜。

    苏轼表示辛辣对他来说完全不是事儿,要知道他们蜀中做菜有三宝:茱萸、花椒、生姜。

    都是辛辣够味的大宝贝!

    想想他们的蜀姜可是连曹操都念念不忘的好东西。

    据传曹操有次和神棍左慈聚会钓到鲈鱼,遗憾吃生鱼片没蜀中的好姜做蘸料。左慈一听,笑着说道:“这有何难?”他当场使了一个缩地术去蜀地买了姜,又回到宴会场地和曹操继续吃生鱼片去。

    瞧瞧,他们蜀姜多受欢迎!

    世上难道有比他们蜀姜更辣的东西?

    没有,不存在的!

    苏轼这么信誓旦旦地想着。

    事实上,苏轼吃过青椒炒的回锅肉后感觉也是“不过如此”——直到他把筷子伸向水煮牛肉,眼泪鼻涕才齐刷刷被辣了出来。

    吴普贴心地在旁边给苏轼递纸巾,顺便让人给他上杯鲜奶止辣。

    苏轼是个什么都敢吃的人,等嘴里火烧似的辣意散了大半,又觉得很爽很痛快。

    他再次朝水煮牛肉伸出了筷子。

    他们那会儿耕牛是用来耕地的,平时不允许私自宰杀,想买牛肉可不容易,他这么爱吃的人都没多少机会吃个尽兴。

    当然,这次他听从吴普的劝告撇开牛肉上的辣椒才送入口中,有效避免了再一次涕泪齐飙的窘况。

    一顿饭吃下来,苏轼吃得满身大汗,只觉把闷在狱中大半个月的郁气都散完了。

    他和吴普探讨起来:“这辣椒可真不错,怎么我们那会儿居然没人拿来做菜?”

    吴普解释道:“辣椒一开始叫番椒,是漂洋过海传过来的,你们那会儿还没有。像玉米、土豆、花生这些都是海上贸易真正发展起来后传到华夏,要是你有时间看《三国演义》的话,就会发现里面的士兵居然有玉米吃,这玉米可真是早到了一千多年!”

    苏轼顿时来了兴致,朝吴普发出疑问三连:玉米好吃吗?土豆好吃吗?花生好吃吗?

    吴普:“………………”

    吴普带着苏轼去搞大采购,除了本来定好的购物清单外,又增加了一堆苏轼好奇的新鲜食材和各种各样的零食饮料。

    回去的路上,苏轼才开始研究自己新到手的手机。

    手机可以直接调成繁体模式,字苏轼全都看得懂,他没让吴普手把手地教,而是自己按照新机指引摸索着玩了起来。

    吴普开车期间时不时看苏轼一眼,只能感慨苏轼不愧是去了海边就能吃生蚝吃得不亦乐乎的神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可真强!

    这不,才走到半路他已经学会外放《但愿人长久》了。

    吴普:“……………”

 第 13 章(【点击就看】。。。)

    车停下时,吴普就看到苏轼在旁边幽幽地看着自己。

    吴普边解开安全带边镇定自若地询问:“怎么了?有什么不对吗?”

    苏轼给吴普念自己的百科:“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敢情吴普给他讲的东坡居士奇闻异事,那都是他自己的后半生经历。

    苏轼的感觉吧,先是有点复杂,接着就是觉得吴普这小子看起来人模狗样,实际上经常不做人。

    吴普面不改色地说道:“误会,都是误会,当时我就是想开个玩笑,后面想解释清楚也没找着机会。”

    “你有点像我的一个和尚朋友。”苏轼幽幽地说。

    吴普来了兴致:“是哪个和尚?”

    苏轼这人在北宋文坛就是的当红巨星,才刚出道就被欧阳修说“未来文坛属于他这样的年轻人”,后来连太后皇帝之类的都喜欢读他的诗词。

    到了南宋和元明清更是有不少人假托苏轼的名字来大搞创作,写了一堆《东坡问答录》《物类相感志》之类的书籍大卖特卖!

    吴普也读过几本,里头有许多明显不是苏轼手笔的低俗段子,具体苏轼有哪些和尚朋友他还真拿不准。

    要说比较出名的,那还真的有,元朝时就有人创作了元剧《佛印烧猪待子瞻》,直接把苏轼和佛印的往来搬上戏台。

    等到明清时期,众人又在这基础上把苏轼和其他佛道朋友的事迹糅合到佛印身上,创作了一系列衍生作品,于是后世流传着不少苏轼和佛印的互损段子。

    提到苏轼和猪的缘分,那就得想到黄州!

    既然《佛印烧猪待子瞻》这出戏里头都有猪出场了,估计苏轼和佛印应该是在黄州那边才交上朋友。

    果然,苏轼给吴普讲了另一个名字:“道潜。”

    吴普好奇地追问:“你们认识很久了?”

    苏轼和道潜感情很好,想也不想就给吴普介绍道:“我们在杭州就相识了,后来他来徐州找我玩儿,还随我一同去湖州赴任,也就是几个月前的事。”他少有地叹了口气,“那会儿我们一路登临揽胜快活得很,没想到一转眼我就被关进牢里了。”

    苏轼又给吴普讲了讲道潜的性格。

    道潜这人看起来与世无争,不怎么爱搭理人,可和他混熟了以后就知道那都是他面对外人时的表面态度而已。

    实际上这家伙藏着一肚子戏谑,专爱讥讽戏弄相熟的朋友,挑起刺来让人想打他一顿。

    苏轼这么一说,吴普就想起来确实有这么一个人了。

    道潜知道苏轼被贬去黄州,还特意去黄州陪苏轼玩儿了一段时间;等到苏轼晚年被贬去海南岛,他还曾想过要渡海去陪苏轼吃生蚝。

    这人在苏轼春风得意的时候不怎么登门,每逢苏轼被贬谪的时候却总会给苏轼写信写诗甚至亲自过去看望,可以说是个非常难得的朋友了。

    苏轼为人真诚坦率,又爱玩爱聊,交朋友从来不看出身,达官贵人认识不少,三教九流也认识不少,走到哪都能呼朋唤友相聚吹牛。

    这样一个人,能碰上不少把他视为挚友的人着实再正常不过!

    吴普给苏轼讲起道潜还想去海南岛找他玩儿的事。

    苏轼感慨道:“不枉我与他一见如故。”

    两人边闲聊边下车,分工合作把东西往园子里搬。

    苏轼跟着吴普一起扛着东西往里走,和吴普先聊起来:“这么大的地方,得雇点人手来帮忙吧?要不然你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

    吴普说道:“那是自然的,等一号馆装修得差不多,我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