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普介绍道:“这是建筑防护网,里面是正在改建的一号馆,回头改建好就可以对外开放了。里头有个挺大的观影厅,过几天你可以进去看自己感兴趣的影视作品,用手机看太伤眼。”
苏轼高兴了:“好。”
吴普见苏轼已经骑得很稳当,询问苏轼要不要和自己一起骑车去村里取快递。
苏轼欣然同意。
两个人骑车到附近的村子,也就花了不到十分钟。
最近几年农村发展得很快,清阳村这边也得了不少补助,纷纷响应号召回来建起了新楼房。
这些年路修好了,快递也下乡了,村里的日子比之以前可谓是日新月异。
不过对村里的老人来说变化不算特别大,到了清凉的夏天傍晚他们还是爱聚在村口的晒谷坪里面打牌聊天。
吴普搬过来没几天,与清阳村的人不太熟,只上次和张正豪过来吃过次饭。他下了车和打牌的村民打招呼,问他们快递点在哪里。
见是两个生面孔,村民们先是给他们指了路,又问他们从哪来的。
吴普笑答:“清阳博物馆那边过来的,要不了多久就该对外开放了,到时大家可以过来看看。”
“那地方终于要开了啊。”有人感慨,“建起来这么多年了,只每个月有辆车过来转一圈,我们这些本地人都不晓得里头是什么样的。”
两边闲聊了一会,吴普才知道骆老爷子这些年一直没少帮扶清阳村的后辈,所以村民们平时都自发地帮忙维护清阳博物馆。
去年有几个网红跑过来想翻墙进去拍摄里面的情况,就是在附近干活的村民拦下的。
得知吴普是骆老爷子的孙子,就有在旁边看打牌的人热情地领吴普两人去拿快递。
没等吴普和苏轼拿好快递走人,村支书就闻讯找来了。
他拉着吴普交换联系方式,表示要是博物馆那边有什么事可以打电话找他。
博物馆真的能开起来,对他们村子来说是件大好事!
到时候过来玩的游客会多起来,他们的机会也会多起来!
村支书知道年轻人都爱网购,自然积极地表达自己淳朴无比的善意:“你们以后不用特意跑来拿快递了,博物馆的快递一定送货上门!”
吴普笑着道过谢,婉拒了村支书留饭的提议,说他们正在直播,一会还有安排。
村支书惊讶:“直播?没看你们带那个杆子啊!”
吴普指了指在不远处跟拍的无人机。
相比村支书的后知后觉,附近的小孩早就发现了这个新鲜事物,纷纷围拢在周围近距离观察无人机。
吴普见小孩子们眼底满满的都是好奇,当场让无人机给他们搞了个小小的飞行表演,引得一群小孩哇哇直叫。
眼睁睁看着画面开始不断翻转晃动的直播间观众:“………………”
馆长你是不是把我们给忘了?!!!!
吴普屏住呼吸,定睛看去,只见卡牌上画着个坐在监牢里的人。
监牢外满是柏树。
据传北宋御史台种满柏树,所以御史台又叫“柏台”。后来众人发现乌鸦爱在柏树上栖息,“柏台”又衍生成“乌台”。
这么多信息联系在一起,吴普一下子猜出这是什么场景:乌台诗案!
抽出来的是乌台诗案期间的苏轼啊!
第139章 第 139 章
苏轼摇头:“黑白两色足矣。”
吴普见苏轼面带思索; 似是在回忆“玉盘盂”的模样,也就不再打扰他。
苏轼试了试新笔和新墨,感觉还算顺手; 开始在画上勾画起来。
无人机将镜头调整到最佳角度; 直播间里所有人都能看到苏轼落笔的姿态。
苏轼天性洒脱,写起书法来就有种潇洒不羁的味道; 画画时给人的感觉同样是挥洒自如。
一时间所有人都觉得周围一下子安静下来,天地间仿佛只剩下一个苏轼。
他不疾不徐地在画纸上勾画着芍药花的轮廓,不到一刻钟; 那重重叠叠的花、交相掩映的叶就出现在所有人眼前。
芍药是草本植物; 枝叶自然比不过作为木本植物的牡丹; 所以曾被人拉出来对比说“庭前芍药妖无格”。
可苏轼勾勒出来的芍药却是丰丽闲雅,即便只有黑白两色,依然看得出苏轼当初所夸赞的“姿格绝异”。
苏轼笔下几乎没停顿过,将“玉盘盂”画完前后只花了不到一小时,可谓是一气呵成。
见苏轼收了笔; 吴普不自觉吁出一口气。
他这才发现自己看到紧张之处,居然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
这画固然没有一笔一划仔仔细细地勾勒出那株“玉盘盂”的每一个细节,可要是当真有一盆“玉盘盂”摆到了吴普面前; 他相信自己一定可以一眼就认出来。
芍药“花中名相”的风姿简直跃然纸上。
这大概也是苏轼当初一眼相中它的原因; 它的雪白皎洁、丰丽秀美; 正好暗合文人的许多追求。
苏轼画的是它的神、画的是它的骨!
苏轼所在的两宋时期是院体画高速发展的繁荣期。
所谓的院体画类似于现代的学院派; 宋徽宗更是直接把天下绘画人才都网罗进画院里去,甚至将画学纳入科举,画得好同样可以入朝为官!
所以这个时期培养出了一批极其出色的院体画专家:他们注重写生; 力求客观具体地描绘出事物的原貌。
不管风格是富贵大气还是清雅脱俗; 都能把花鸟的所有细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画纸上。
但苏轼不是学院派。
他是“士人画”的推崇者; 不爱用细笔勾勒,更喜爱水墨写意画法。
苏轼流传下来的几幅真迹都是墨竹、枯木、怪石等等。
苏轼本人还直接表达过对学院派的不赞同,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意思是“画画只一味追求画得像,这见识和三岁小孩有什么区别”。
苏轼认为画画应该像王维那样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画一体境界!
当时与苏轼一见面便要谈诗文论书画的亲朋好友有文同、黄庭坚、米芾等等,全都是在当时和在后世都挺有名气的存在。
苏轼和这些朋友们纷纷创作起了颇具文人特质的“士人画”,在画坛和文人圈子里掀起了不小的风潮,直接带火了本来冷冷清清的文人画派。
吴普小时候学过书法,接触过不少书画圈子的人,对绘画方面的知识也算有所涉猎。
可书里的东西了解得再多,也比不过现场看苏轼亲自展示一次。
吴普按捺住心里的小激动,得寸进尺地继续怂恿:“要不子瞻你把诗也题上去?要是你不记得的话,我可以帮你把诗搜出来你对着写。”
苏轼见画上光秃秃的,也觉得需要题点字上去。
不过,他怎么感觉吴普像极了以前那些向他求字画的家伙?
苏轼深深地看了吴普一眼,说道:“不用,我记得。”
他又拿起了笔,把《玉盘盂》题了上去。
苏轼习惯枕腕书写,手边没有合用的臂搁,他便直接将左手垫在右腕之下作为依托。
比起稀少的作画次数,题字对苏轼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下笔比刚才更为轻松肆意。
时隔数年,他竟是轻轻松松把整首《玉盘盂》一字不差地写了出来,连序文都不曾错漏半个字。
吴普又一次屏住呼吸,一直到紧张地等到苏轼把笔放下,才在一旁边等着墨迹阴干边和苏轼闲聊起来:“我听人说你父亲有次和王安石王相公聊起儿子,王相公说他儿子特别聪明,读书看一遍就记住了,你父亲当场回了王相公一句‘谁家儿子读两遍’!子瞻,这事儿是真的吗?”
刚才苏轼写起几年前的诗文来根本都不带想的,吴普很怀疑他是不是拥有传说中的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技能。
苏轼无奈说道:“没有的事,我有些书也是要读几遍的。”
吴普也不失望,再接再厉向苏轼核实另一件让许多人津津乐道的事:当年参加科举时你是不是乱编典故了?
苏轼没想到都过了一千年,自己当年干的虎事还被人记着呢。他说道:“当时我也是没法子,编完后一时想不到更适合的了,只好直接誊写上去。你是怎么知道的?”
吴普笑眯眯:“现在很多人写作文时也喜欢编名人名言,可能是一想到和你干了同样的事就感觉倍儿亲切,所以讨论这事儿的人特别多!回头我给你买本你的传记,你可以自己瞅瞅,里头什么都有写。”
苏轼哽住。
买自己的传记来看,怎么感觉有点怪?
两人又随意地聊了一会,墨迹也干透了。
吴普让无人机将这幅《玉盘盂》的全貌给直播间的观众展示了一遍,才询问苏轼的意见:“一会我带着这画去找人装裱起来,回头就挂在我们博物馆里头,子瞻你看怎么样?”
苏轼说道:“可以。”
吴普点头:“那我们一会就进市区去,我这边也没什么好东西招待你,等到了市区正好顺便约个老朋友给你做好吃的。你有没有什么忌口?”
苏轼对美食很感兴趣,闻言两眼一亮:“我没什么忌口的,全都可以吃。”
“博物馆还是有点大了,车停得远不太方便,可以买两辆自行车备用。”吴普积极邀请,“回来后我教你骑自行车,这个很好上手,保证你一学就会。”
苏轼连连点头。
今天已经直播了一早上,吴普正准备看一眼直播间的情况就关掉,结果就是看了那么一眼,顿时就惊了一下:直播间的粉丝什么时候涨到十万了?这涨粉速度是坐火箭了吗?
吴普看了看评论区,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平台一哥过来“查房”了!
这种查房一般是大主播给小主播带流量,实现“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双赢局面。
这位平台一哥是个游戏主播,本专业学的正好是美术。
本来他都准备好毕业后进军游戏行业当个苦哈哈的游戏画师,结果一不小心在主播界闯出了大名堂,赚的钱都够他自己搞游戏去了。
平台一哥现在不缺钱,所以现在直播起来随意得很,不时会点开一些小主播的房间进去提携提携新人。
刚才他过来查房时正好碰上苏轼在画画,顿时就走不动路了,硬是带着一群跟过来看热闹的粉丝们开始看苏轼作画题字,看到兴起处还顺手砸了一堆大额打赏。
大额打赏会在平台所有直播间里飘出宝箱让观众们去抢,又吸引来一大批人!
这一系列操作直接让博物馆直播间粉丝数破了十万。
吴普现在同样不缺钱,但别人的好意还是要感激的。
他向还没离开的平台一哥道了谢,又认认真真和其他观众道了别,说是要带苏轼去市区看看,市区很多地方不适合开无人机,所以今天的直播暂时先到这了。
要是他们回来得早,也许还可以直播苏轼学自行车,留下一些值得存下来反复欣赏的珍贵影像!
苏轼:“………………”
总觉得吴小友这话有点不怀好意。
吴普下播下得很干脆,直播间很快变成黑屏。
吴普非常谨慎小心地把画收起来,和苏轼一起走路去开车。
苏轼早上已经从吴普听说过近现代交通工具的重大变革,见到比无人机大无数倍的铁疙瘩也没太震惊。
他坐到车里后倒是一直盯着吴普抓着的方向盘看,很有些跃跃欲试的冲动。
吴普见状说道:“现在博物馆没人来,回来后我可以教你在广场上开开,不过你不能上路,上路得有驾照,你一时半会肯定考不来。”
苏轼这情况根本不适合考驾照:一来他和其他人语言不通,二来他笔试不好过,三来他最好还是不要碰这种需要和国家机关打交道的事。
苏轼没想到这时代驾车还要考证,只得望车兴叹。
等开出大路,看到的车型多了,苏轼的注意力就被转移走了,开始问吴普那些大大小小的车有什么区别。
吴普一边解答着苏轼的问题一边往市区开,一路上倒是不至于太无聊。
相比吴普和苏轼的轻松悠闲,他们早上的直播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开始往外传播。
有人是看完直播跑去和人讨论,有人是直接把录屏内容发布到其他平台去。
比如姚教授那个平均年龄六十岁的老友群,就在认真探讨着苏轼在直播里用的到底是哪里的方言。
第140章 第 140 章
学得还老快。
正值吴普大学生涯的最后一个暑假; 吴普从学校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