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开局继承博物馆-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轼又问:“能吃辣吗?”

    吴普说:“用药的时候不能吃辛辣,要是血糖控制住了可以尝尝。”

    那就还是不能敞开了吃。

    苏轼一脸的忧心忡忡:“这病最好离我远点。”

    杜甫一阵沉默。

    吴普也是无言以对。

    如果可以,谁希望病痛缠身?自然是什么病都没有才好!

    作者有话要说:

    大苏(看老杜):为什么不是李白?

    老杜(看大苏):为什么不是李白?

    *

    今天也努力更新了!晚上还有一章!

    老杜真惨,大家凑点营养液给他补补!(bhi

    *

    注:

    ①杜甫相关:参考《旧唐书》《新唐书》的杜甫传和严挺之传

    ②飘零仍百里,消渴已三年:出自杜甫的《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老长老长就不放了。

    ③五排相关:参考百科和《杜诗全译精注》。杜甫还写过给李白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直夸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另外还有一堆给亲朋好友的二十韵三十韵四十韵五十韵,绝对是个货真价实的五排爱好者(bhi

    ④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出自九年义务教材里的《登高》,和耳聋以及上面的一百韵,都是在夔州写的,时间线同样是参考《杜诗全译精注》,大概在767年深秋,这时候的杜甫处于想辞职的764年年底。

    ⑤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出自九年义务教材里的《春望》

 55、第 55 章

    吃过早饭; 苏轼领杜甫去洗刷了一下,熟门熟路地把衣服扔进洗衣机,带着焕然一新的子美出去遛弯。

    一路上; 苏轼还拿着回到自己手上的手机问候了王小麟一下。

    王小麟知道苏轼回来了; 高兴得不得了,表示自己切完已经出院了; 明天复查完就可以过来找苏轼玩。

    “我们明天也要去体检。”苏轼和王小麟交流了一番; 从王小麟那里收获了许多“教你如何看懂体检报告”“这些指标如果出问题一定要注意”之类的科普文章。

    苏轼和杜甫分享起来。

    杜甫看到这么个新奇的物件; 觉得很是稀奇,凑过去和苏轼一起研读了一番。

    苏轼蔫儿坏; 分享完体检科普小知识; 还给杜甫念起最近网传的“绝美杜甫诗”。

    念完了,苏轼还兴致勃勃地询问:“子美兄; 这诗你听过没?据说是你写的。”

    杜甫:“…………”

    杜甫凑过去看苏轼特意搜给他的“杜甫诗”,横着看觉得胡说八道,竖着看觉得不堪入目。

    什么“你画往时,我话往事”; 他自己闻所未闻; 怎么就成他的诗了?!

    杜甫问:“可有人反驳他?”

    苏轼故意跳过反驳的评论,给杜甫看其他人的反馈——

    “太感动了,感觉重新认识了杜甫!”

    “没想到杜甫还有这么深情的一面; 爱了爱了!”

    “我也曾经深爱过一个女孩; 可惜我们没法一起白头到老。不愧是诗圣,写得太好了,我一个一米八三的大男人,看着看着突然泪流满脸,这是一首伤心人不能看的诗。她很好; 是我不够好,给不了她想要的未来。”

    杜甫:“………………”

    不是很能理解你们现代人。

    苏轼也是在学会上网冲浪后才知道有很多不是自己写的诗词和书籍挂着自己的名字冲销量。

    只能感慨真是风水轮流转。

    以前他编排名人名言,后来他也成了被编排的那个。

    这会儿难得有个难兄难弟过来,苏轼自然积极地让杜甫也感受感受这种感觉。

    见杜甫一脸“这是什么玩意”的震惊表情,苏轼舒服了。

    苏轼一脸云淡风轻地说:“这种事多了去了,不仅你被祸害了,李太白也没少被祸害。”

    提到李白,杜甫顿时来了精神。

    自从得知李白的死讯,他就很少再和人聊起李白的事,写的悼亡诗也只是悄悄烧得一干二净,没有给任何人传看。

    现在已经是一千多年后。

    对于这个时代来说不仅李白已故,他也已经不在人世,倒没什么可难过的。

    一想到未来和李白他们可能还有再见之日,杜甫就觉得身上的病都轻了,再没有半点痛苦。

    现在吴普还没把李白他们召唤过来,他可以先去看看李白他们流传到后世的诗。

    杜甫和苏轼探讨起来:“要怎么样才可以像他们一样在这个‘手机’上说话?”

    苏轼说:“这有什么难的,回头让则同那家伙给你注册个账号,你有什么想说的可以手写上去。”

    两个人拿着手机讨论了一路,不知不觉已经走到博物馆的游客区。

    苏轼忽悠杜甫穿了一身休闲服出来,两个人都只简单地束了发,看起来非常悠闲自在。

    很快有人认出了苏轼,热情地上来找苏轼打招呼,追问:“东坡先生,昨天您为什么没出场?我还等着您上台唱一首《水调歌头》呢!”

    一提起这事,苏轼就痛心不已。

    怎么那么巧就错过了?

    苏轼叹了口气,说道:“我也想过来,就是没来得及。”他熟门熟路地询问对方有没有昨天那场晚会的资源,高清在线看的那种,有的话加个好友给他发一下。

    那游客一听可以加苏轼好友,那自然没有都要说有,二话不说就拿出手机和苏轼互加了联系方式,搜出一堆高清链接给苏轼看。

    苏轼就找了个地方拉杜甫一起坐下,准备好好瞅瞅昭君和西施到底长什么样!

    杜甫当年路过昭君村时,也曾写过一首《咏怀古迹》慨叹昭君的坎坷命运,怜悯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得知昭君来过,杜甫也来了兴趣。

    两个人自得其乐地上网玩耍,时不时还被游客上前要求合个影,整个上午过得非常充实。

    吴普也过得很充实,他先是陪着吴爸吴妈好好逛了逛博物馆,接着又送他们去机场坐飞机。

    回来时顺便给杜甫带了台手机。

    这是苏轼替杜甫和他要的。

    吴普觉得杜甫怪不容易,麻溜给杜甫买好了。

    吃晚饭时,吴普帮杜甫注册账号,发现什么杜甫、杜子美、杜工部、少陵野老统统都被抢先注册了。

    最后只能在名字后面加了个数字,注册成了“杜甫764”,代表他是公元764年被召唤过来的。

    杜甫对账号名字不甚在意,拿到属于自己的手机后就开始请教吴普和苏轼怎么玩儿,笨拙地学习手机的基础操作。

    一顿晚饭吃完,杜甫已经能够熟练使用几个最热门的社交平台。

    吴普见杜甫学习能力这么强,融入起来也顺利,顿时放心了。

    想到约了第二天的体检,吴普特意叮嘱苏轼回房后不能再进食,不然会影响明天的抽血结果。

    苏轼说:“你中午就说过了。”

    吴普说:“这不是怕你忍不住?”

    苏轼不吱声,苏轼拿起面前的饮料一饮而尽。

    杜甫看了一眼,又看了一眼,最终什么都没说,只期望明天检查结果别那么糟糕,他的消渴症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那样的话,他也能喝苏轼一起痛痛快快地吃吃喝喝了!

    吃过饭后,杜甫跟着吴普两人往回走,拿着新手机上的高楼大厦背景问吴普:“这是真的吗?现在的楼居然建的这么高了吗?”

    吴普说:“明天到了市区,你可以亲眼看看,那边楼可高了。不过不说市区,就算是咱清阳村的楼也不矮,很多人一口气建了三四层。”

    对于唐朝人来说,三四层已经算是高楼了。

    杜甫这个手机背景,就是吴普特意为他设的,开屏锁频都是连片的高楼大厦。

    甚至还会自动轮换,保证杜甫能看到不止“广厦千万间”。

    “现在人人都能住这样的房子吗?”杜甫忍不住问。

    “也不是,现在同样有人住平房、有人买不起房、有人一家几口挤狭窄的出租屋。”吴普说,“但现在只要肯踏踏实实过日子,总不至于冻死饿死。”

    杜甫听了很高兴。

    他回到房间,按照苏轼教的操作方法戳开社交平台。

    戳开搜索栏。

    输入“李白”。

    一长串五花八门的搜索结果出现在杜甫眼前。

    杜甫跳过那些意义不明的讨论(比如什么‘会李白,会司马懿’‘李白好难玩,如果能重来我不选李白’之类的),挑拣出自己看得懂的诗文读了起来。

    要知道唐朝大多只用书信往来,只有本人愿意供大伙传抄的诗文才会流行开来,他即使和李白生在同一时代,依然不能读尽李白所有诗作。

    现在不一样了,只要上网一搜,他想看多少就看多少!

    杜甫开始在诗海翱翔。

    不时还转发和诗一首。

    但凡发现杜撰的“李白诗”,杜甫也转发写诗郑重批判这种鱼目混珠的可耻行为。

    灵感来了,简直挡都挡不住。

    杜甫洋洋洒洒写了几十首诗,才终于忍不住困意沉沉睡去。

    杜甫睡着了,很多人的夜生活却刚刚开始。

    很快有人注意到杜甫的特别举动。

    主要是杜甫写的诗很像那么一回事。

    最先发现这件事的是个刚分享过李白诗的文史博主。

    她看到杜甫的转发,顿时惊了一下,阅读越觉得这诗很有杜甫的味道。

    可是上网搜却搜不到出处。

    难道是这个“杜甫764”原创?!

    文史博主点进“杜甫764”的主页,赫然发现其中全是李白有关的转发。

    还挨个写了首诗。

    这些诗全是原创。

    文史博主:?????

    作者有话要说:

    大苏:有人捏造你的诗

    老杜:随他们去吧

    大苏:有人捏造李白的诗

    老杜:怎么上网喷人来着,你快教教我

    *

    可恶,全勤出事了!

    果然,我是一个不能预告更新的人!(躺平

 56、第 56 章

    现代人写诗; 很多时候并不能做到言之有物,更像是照着格律往里面填意象。

    就像给普通人几块布,认真手缝也能缝出有袖口有领口的衣服。

    但这衣服好不好看就见仁见智了。

    大部分只能说“勉强算件衣服”。

    还有不少给人的感觉是“这他大爷的也能叫衣服”。

    这种“手工缝纫作品”还不如用缝纫机做的厂货; 缝纫机做的至少针脚整齐好看。

    写诗也一样; 很多人的诗写得还不如作诗机。

    同样是东拼西凑、言之无物,至少作诗机不仅格律是对的; 还能一键给你搞藏头。

    这种诗多了; 大部分人也就觉得诗词歌赋这种东西太脱离生活。

    背背经典就得了; 正经人谁写这玩意呢?

    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的经典诗词,也是“吹尽狂沙始到金”。

    每个诗人背后可能都有成百上千首湮灭无闻的作品; 才能将自己最璀璨动人的佳作呈现给后世。

    如今挂在李白名下的传世作品有九百多首; 挂在杜甫名下的传世作品有一千多首,真正能广为人知的不到十之一二。

    当年替李白整理《草堂集》的族叔兼大书法家李阳冰; 写序又称李白留下来的手稿已经“十丧其九”,很多作品都已经散佚。

    晚唐的韩愈就对李白杜甫极为喜爱,直夸“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很遗憾说李杜流传到晚唐的诗少得可怜; 就像是泰山上拔下来的小小一根茅草(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所以连李杜都是写了大量的作品,才成为广为人知的诗词界名人。

    何况是天赋平平常常的普通人。

    所以对于现代人写古诗词; 这位文史博主一般是持鼓励态度的。

    她仔细把杜甫发的几十首诗通读一遍; 发现意境相通,文辞相近,读来没有佶屈聱牙的词句,偏又给人一种古意盎然的感觉。

    就好像真的是杜甫在隔空和李白唱和。

    不过,就算是杜甫本人来了; 一口气写几十首诗也有点勉强吧?

    难道是有人想借此炒作?

    这样的诗会是有心炒作的人写得出来的吗?

    这些诗不能说首首都是可以流传千古的佳作,可每首总有那么一两句叫人眼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