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开局继承博物馆-第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后来侯生卢生那两个骗子术士密谋逃跑时,就曾经凑一起讨论过嬴政的执政风格。

    大意是这样的:

    嬴政这个人啊,喜欢依法治国,做事不留情面,事情没干好就要把你处死。

    底下的丞相大臣只接受他下达的任务,没有人敢提出异议,没有人敢指出他的过错,天下大事全都由他自己决定。

    贪恋权势到这种程度的皇帝,我们不可以帮他求长生药!

    所以,嬴政是个相当聪明且相当自负的人。

    有他在一天,底下的官员都只是执行者。

    李斯他们可以提出建议,采不采纳还是得看嬴政的决策。

    这个时候的嬴政,真的不知道嫪毐和太后的关系吗?

    吴普觉得这事谁都说不清楚。

    至少眼下看来,嬴政那表情可一点都不像不知情的。

    唉,想想年轻时的嬴政也是不容易。

    小时候寄人篱下艰难求存就不说了,长到十来岁好不容易当了秦王,太后和吕不韦这两个本应最值得信赖的人却轮流朝他疯狂/插刀。

    怪不得他后来谁都不太信任。

    嬴政一直在观察着吴普的表情,见吴普只读了几句便面露了然,知晓自己的家事定然也被后人传作谈资。

    嬴政下意识想握住竹简,才想起手中空无一物。

    这个地方连落座的方法都与大秦不一样。

    吴普调整电脑文字时他扫了一眼,知晓这个地方用的还是与小篆全然不同的文字。

    也是,两千多年过去了,还能留下来的东西实在太少了。

    见吴普拿着竹简看来看去舍不得还,嬴政问道:“看完了吗?”

    吴普知道这东西嬴政肯定不想被外人看到,更不可能留在博物馆展出,只好恋恋不舍地把竹简还了回去。

    来都来了,嬴政也没急着回去,而是跟着吴普去吃早餐。

    嬴政当上秦王后没再缺衣少食过,不过两千多年的差距不是厨艺可以弥补的,现代光是食材种类就比春秋战国时期要多得多。

    嬴政在吴普问他吃不吃面的时候他说“都可以”。

    难得接待嬴政这样的大佬,吴普来了兴致,决定亲自和面做碗劲道十足的手工面条给嬴政他们尝尝。

    嬴政走进餐厅后没坐下,而是打量起周围的环境。

    单看建筑外部,屋子的结构没多大区别。

    屋里的陈设却是大不相同。

    灯具,碗柜,冰箱,桌椅,都是陌生的。

    嬴政走到窗边往外看去,只见远处的山峰上杵着一些高大的建筑,瞧着不像是住人的地方,也不知是做什么用的。

    就在嬴政准备坐下等待早饭上桌的时候,忽见天上有一巨物飞过。

    那巨物离得很远,明显像是在云层之间行进。

    隔这么远还能用眼睛看见,可见它显然比马车要大上无数倍。

    嬴政正琢磨着那是什么东西,就听门外传来讨论声。

    有人招呼旁边的人:“看,又有飞机。”

    另一个人埋怨起来:“那家伙说要带我们去坐飞机,到现在都没安排,他是不是想赖账啊?保不准哪天我们就该回去了。”

    嬴政耳力极佳,听着越走越近的脚步声和议论声,耳朵微微动了动。

    他转过身看向餐厅大门的方向,就见两个穿得和吴普差不多的人迈步走了进来。

    一个年纪大些,约莫五十多岁。

    一个年纪小些,约莫四十出头。

    他们的头发倒是比吴普长一点儿。

    来的自然是苏轼和杜甫。

    嬴政正观察着苏轼两人,苏轼两人也被突然出现的新人惊了一下。

    等看清这位年轻帝王的衣着打扮,苏轼和杜甫对望一眼,有点好奇这人到底是谁。

    这时候嬴政身上穿的是秦王常服,即便秦国还没有一统天下,六七年的秦王生涯还是让他身上带上了少年帝王的气势。

    苏轼不是没见过皇帝的人,他们那一朝的文官可是能够一天到晚追着皇帝喷的牛逼存在。

    他上前自我介绍了一番,表示自己名叫苏轼,字子瞻,人在北宋;旁边的人名叫杜甫,字子美,人在唐朝。

    嬴政不动声色地听着他们陌生的自我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姓氏是分家的,姓代表他们家的血脉起源,一般是王孙贵族认祖宗用的;氏代表他们家属于哪个分支,往往与家中历代祖先的官职、封地有关。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名字花样比后世还多,他们有姓、有氏、有字、有号。

    于是提起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来,那名字可就变化多端了,现在已经发现的就有“姓+名”“氏+名”“字+名”以及尊称其号等等。

    据说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为了方便管理,大手一挥让大伙登记人口时删繁就简。

    也有说法是平民出身的刘邦上位,表示甭管什么姓什么氏,我祖上有没这些玩意,听我的,以后咱别整那么多虚头巴脑的东西,就搞一个姓氏,方便好记,要不然你又是屈原又是芈原又是屈平的,我怎么记得住?

    名字还是简单点好!

    反正到了秦汉时期,过去分开的姓和氏就逐渐合而为一了。

    嬴政听着苏轼两人都是自报姓、名、字,想了想,还是如实报上家门:“寡人秦王政。”

    苏轼和杜甫两人都算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了,听到嬴政这么一说还是大大地吃了一惊。

    世上能有几位秦王政啊!

    都当秦王了,那肯定不可能重名啊!

    别看秦二世而亡,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壮举依然让后世人念念不忘。

    连杜甫写诗也动不动就cue一下“秦山”“秦川”“秦关”。

    当然,杜甫所在的时期奸臣当道、朝野动荡不安,所以就杜甫的诗来说,他直接提到秦始皇的诗句大多是在借古讽今,重点批判秦皇汉武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且热爱出巡和封禅。

    杜甫回想了一下,自己一写“秦”就意味着要搞点悲凉气氛,一写秦始皇就是和汉武帝一起当反面例子,不由沉默了一瞬,忍不住看向旁边的苏轼。

    苏轼也很震惊。

    秦始皇灭六国,那可是他和弟弟的写文章法宝。

    没办法,宋朝需要写文章的地方太多了。

    比如苏轼和他弟一起参加一个叫“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考试。

    这个考试的牛逼之处不仅在于考试难度媲美科举,还在于它的考察期长达一年,这一年里每个月他们都要上交策论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

    也就是说你不仅要应试文章写得牛逼,还得在一年之内每个月都坚持产出令人拍案叫绝的好文章才能拿到好名次。

    苏轼能有什么办法?

    苏轼只能疯狂薅史书羊毛,把古往今来各种历史故事拉出来分析来分析去。

    其中苏轼和他弟、他爹最爱讨论的自然是秦始皇一统天下这段时期的历史。

    比如他们父子三一人写了一篇《六国论》。

    讲的就是六国咋败在秦国手里的。

    苏轼自己还写了好几篇《秦始皇帝论》《论始皇汉宣李斯》《论秦》等等,堪称一个事例反复使用多角度分析的典范!

    始皇帝,策论刷分利器罢了!

    苏轼甚至还大胆表示“荆轲搞刺杀时始皇绕柱走没人敢救都是因为秦法太严苛”“扶苏接到赐死圣旨不敢上诉都是因为始皇平时太凶”“始皇成功苻坚没成功主要是始皇运气好苻坚运气不好”。

    现在,站在他们面前的是活生生的秦始皇!

    这就比如你在考场上写作文胡诌说“鲁迅曾经说过某某名句”,晚上回家突然见到鲁迅杵在自己家里。

    那感觉,简直不要太酸爽!

    苏轼稍加回忆。

    略一思索。

    迅速决定当做自己从未写过这些文章。

    写文章举例子的事,能当真吗!

    三个人坐下亲切友好地交流起来,谁都没提过什么诗啊策论啊。

    吴普端着面过来,见苏轼和杜甫已经和嬴政相谈甚欢,自然瞧不出刚才苏轼两人内心经过怎么样的惊涛骇浪和艰难挣扎。

    倒是苏轼看到吴普只端了两碗面过来,自发地跟着吴普去端剩下的面。

    等到了厨房那边,苏轼才和吴普嘀咕:“你小子怎么突然把始皇帝给弄来了?也不和我们讲一声,刚吓了我们一跳!”

    吴普说:“放心,我又没给他看你写的那什么‘荆轲之变,持兵者熟视始皇环柱而走’。”

    苏轼:“…………”

    累了,要吃三大碗面才能缓过来!

    作者有话要说:

    政哥:让我看看,是谁在编排我(杀气凛然)

    吴馆长:递刀。jpg

    大苏:?

    老杜:?

    *

    今天也在努力保护全勤君!(摆碗求点营养液

    提到政哥,就想到了隔壁《盘秦》政爹,点击就看政哥当爹(bhi

    *

    注:

    ①苏轼历史相关策论:参考论文《苏轼史论文研究》,“荆轲之变,持兵者熟视始皇环柱而走”原句出自《论始皇汉宣李斯》,其他几句是我瞎几把翻译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②春秋战国时期的姓氏称呼太复杂,这里就统一采用传统叫法了。比如屈原这人,姓芈,氏屈,名平,字原,又自己写诗表示“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刘邦啪地合上书,郑重宣布:我决定叫他屈原!

    ③始皇家庭八卦:出自《史记》,记得听不知哪个老师讲《史记》导读的时候,那老师好像还特别拎出“以啗太后”表示司马迁写得活灵活现,这是用“阴关桐轮而行”去馋太后

    这个司马迁八卦起来缺大德了(bhi

    ④始皇抓权柄不放权的讨论:出自《史记》侯生卢生的讨论,这两术士讨论完就卷款跑路了,所以始皇逮了几百人去坑杀。一个封建迷信诈骗受害者的愤怒。jpg

 68、第 68 章

    苏轼和杜甫两人心里都有点小鬼; 不过吴普做的面贼香,到了饭桌上他们也没了顾忌,学着吴普的模样嗦起面来。

    嬴政幼年过得不太顺遂; 本身也不是多讲究的人。

    他一开始还有点不习惯; 吃了第一口也就放下了大半戒心,敞开肚皮享用起自己没有尝过的新鲜面食来。

    别看嬴政完成了一统天下的伟业; 实际上他那会儿食材极其匮乏,只有少数产量奇低的粮食和口味一般般的蔬菜瓜果。

    据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一亩地的收成只有种子的十几二十倍,也就是正常的、理想的情况下收成情况依然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二十子”。

    要是再来点天灾人祸什么的,可不就得动不动闹饥荒吗?

    产量这么少的情况下,能玩的花样自然也少。

    何况嬴政还不是那种贪图口腹之欲的人。

    不过嬴政虽然不会特意去追求口腹之欲; 但也不至于送到面前来都不吃。

    他吃完一碗劲道十足的面条,还跟着苏轼他们一起去盛第二碗。

    第二碗面依然是吴普现下的。

    嬴政顺势参观了吴普的大厨房。

    这厨房是真的很宽敞,光是灶头就古今交汇; 想用古法烹饪就用古法烹饪,想用现代做法就用现代做法。

    嬴政见吴普手法娴熟地把现做的面条放下锅; 好奇地问:“你住这么大的宅子; 没有厨子吗?”

    “有是有,但我偶尔还是喜欢自己做点吃的。”吴普回答,“有时候招呼朋友们一起吃自己做的食物也是一种享受。”

    苏轼说道:“那是,我也喜欢叫上三两好友来聚会,自己亲自做两道菜招呼他们一块喝酒。”

    杜甫深有同感,他只要闲下来就会写信邀朋友过来玩儿。

    哪怕家里只有一小坛酒,他也觉得叫上几个朋友来喝才更有滋味。

    嬴政顿了顿,看着不远处缭绕的热气; 没再说什么。

    他是没有朋友的,小时候没有,长大后更没有。

    嬴政出生的时候长平之战才过去没两年,两国依然在反复交战,所以他爹这个质子的日子不好过,他的日子自然也过得不怎么样。

    要说最接近朋友的人,燕太子丹倒也算一个。

    那会儿燕太子丹和嬴政他爹一样蹲在邯郸当质子,嬴政和他时不时也能一块玩儿。

    只是嬴政当上秦王后,也没再怎么和燕太子丹往来过了。

    对于一个有远大理想的帝王来说,朋友本就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吴普把下好的面捞起来分作四碗,招呼嬴政三人自己端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