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技之锤-第3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0  降到999块了,说是为了14代让路打死我都不信啊,是不是英特尔收到什么风声,咱们的cpu可能快量产了,直接开启降价模式,先收割一波?”周正浩忍不住强调道。
  作为宁为招收的第一批直博生,在跟宁为学习了一年之后,周正浩开题直接选择了智能芯片方向,所以对于业界动态也更为上心,当然也因为他本就早早就跟华为签好了合同,拿到博士学位之后,还是会入驻宁思实验室,这也意味着第一代cpu市场反响如何,直接决定了他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所以自然更为关注市场动态。
  这也是宁为做cnmd架构cpu,一直会带着孟润泽、吕赢、跟周正浩这三个学生的原因,并不是偏心,又或者这三人在所有学生中学习最好,主要还是孟润泽跟吕赢也都选择了智能化硬件的发展方向。
  其他人有主要课题是偏软件、算法跟语言向的,又依然在理论方面深耕的,研究方向不沾边。
  “急什么,这不是很正常吗?咱们的动静那么大,英特尔不知道才奇怪呢。这种规模的降价当然也是正常的,打压的意思肯定是有的,现在消费者换一波cpu,以后我们的cpu出来了,个人应用市场上还换不换的确是个问题。我们的cpu定价也是问题,换了我是帕特·基尔辛格,也会选择这个节骨眼上降价。正好快过春节了,还能顺带着搅乱一下假期市场。这充分说明英特尔市场分析跟营销部门非常合格。”
  宁为放下奶茶,眼睛从显示器上挪开,很认真的帮周正浩分析了一波。
  “那怎么办?如果我的cpu跟英特尔14代一起推出的话,您说他们会不会14也订个超低的价格?”周正浩忧心忡忡的问道。
  这次不等宁为回答,旁边的孟润泽很自然的接话道:“周啊,这不是很正常的吗?14比以往的新品推出的价格更低是肯定的,我看了下最近英特尔申请的专利库,这两年没什么大的技术突破,12那么惊艳,13多拉跨你也知道,我估计14也不会亮眼到哪里去。这也就是13出的时候,我们的cpu还没设计完成,不然降价都等不到现在了。”
  “附议!”话少的吕赢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其实我也知道,就是感觉有些惶恐。话说前前后后砸进去的钱起码能建四、五艘航母了,现在已经到了临门一脚,如果最后市场表现不好,也不知道宁思还坚持不坚持的下去。”周正浩耸了耸肩道。
  这大概就是属于典型的关心则乱了。
  相对于其他人来说,周正浩这些三年是跟cpu跟的最紧的,宁为也的确在朝着这个方向培养他。
  现在第一代cnmd结构cpu,依然使用的是64nm工艺技术,周正浩给自己定的目标也很简单,在有生之年,将cnmd结构生产工艺推进到1nm时代,根据三月通过极为科学且严谨的数学模型推算,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当然想实现的前提还是这一代的产品能够热卖,换句话说cnmd结构cpu的市场能够撑起大家继续研究并提升工艺的信心,如果实在达不到市场预期,很难说这项这种不计成本的投入会持续下去。
  这也并不是说会放弃这个项目。
  已经啃了两年芯片项目的周正浩自然明白,完全自主产权的cpu肯定不会被放弃的,订单肯定是会有的,但如果付出跟收获太过悬殊的话,这项技术也可能作为战略储备技术。
  换句话说,只要第一代cnmd结构通用cpu生产出来,确定了性能的确可以跟世界一流水平的通用cpu比肩,比如酷睿架构的cpu,但是产品并不能实现盈利,或者说盈利根本不足以支撑接下来的产品迭代革新,那么宁思不可能继续像现在这样满负荷运作,估计最后能保留一个千人团队就已经是万幸,绝大多数人会被迫分流到其他岗位上,去做能盈利的项目,又或者不得不选择离开。
  这种情况下,肯定拿不到太多研发资金支持,技术迭代大概也只能随缘。
  当然有了技术储备,如果哪天英特尔想不开,觉得威胁不大了,敢乱加价或者搞些卡脖子的政策,大概又会有大笔的资金注入,项目又能立刻活过来。
  但对于一个把这项事情作为未来一辈子事业的人来说,因为没钱浪费时间绝对是不能容忍的。毕竟这帮人大都是对钱没啥概念,不把钱当钱的主儿。
  孟润泽笑着说道:“周啊,你慌啥。咱们的cpu可是主打差异化竞争。是要跟操作系统搭配着来的,你要是真担心每天给陈昱儒和卢远正通通电话,问问他们华为鸿蒙那边升级到底准备得怎么样了,只要系统这块不拉跨,咱们的芯片销量应该不会太差。”
  宁为听着三个学生交谈笑了笑,周正浩的忧心他自然很清楚。
  只是他现在也不好表态。
  说实话,虽然第一代cnmd结构cpu从指令集到芯片设计,他主持着全盘的工作,鸿蒙系统配合cpu的系统升级工作,他也一直在跟进,但最后能不能市场能不能买单,他也不敢拍着胸脯保证肯定能行。
  这是个相辅相成的问题,甚至最关键的点还不在芯片这边。
  对于芯片的性能宁为还是有自信的,但对于升级后桌面系统的接受度,宁为并不太敢打包票。没办法,这一代的cpu最终还是没能得到微软的支持,配合的鸿蒙系统又做了许多极为大胆的更新,这就涉及到一个操作习惯的问题。
  宁为能保证的只是一些关键位置的订单,肯定不会少。但是如果少了大众化的市场支持,这一代cpu在英特尔的全力围剿下能否收回成本乃至热销,他也不敢打包票。
  更重要的是cpu即便流片成功,进入量产环节,前期产品肯定是没有任何价格优势的。
  别说英特尔现在果决的降低了价格,就是没降价之前的售价,摊入上成本,都无法接受。
  按照三月给出的建议售价,最完美的cnmd结构cpu,十六核心设计,最高支持128g内存,主频最高能达到3。6ghz,如果首批量产2000千万片计算,每片的出厂价大概就要12代神u的零售价那么高了,如果再加上各种流通成本、税收、质保成本,价格大概还要翻一倍,这才有得赚。
  这还是按照量产成品率要达到百分之八十计算的,如果成品率达不到这个价格还得往上加,才能给大家动力继续做下去。
  这种情况下,让宁为谈市场,的确是强人所难了……毕竟这还真不是光靠技术就能决定的……


第367章 原来如此
  其实很想跟自己的学生多说点什么,比如新一代鸿蒙系统颠覆式的创新还是极有竞争力的,所以也不需要太过悲观,不过想到现在他们需要的工作已经差不多完结,就干脆没吭声。
  接下来流片环节其实没他们太多事情了,也不用专门去盯着,按照流程来了就够了。以入股方对这个cpu项目的重视程度,这个环节不太可能出什么问题。而且大半的工序都有三月自动化控制,该有的各类说明文档,已经做到了尽可能的详细。
  现在主要是寄希望于流片成功,要打鸡血可以等流片成功之后。
  当然流片成功也不是说马上就万事大吉了。接下来还有一堆的事情,比如跟其他硬件厂商磨合。虽然华为旗下自主的鲲鹏系列主板已经提前做好了跟新芯片适配的准备,但真要打开市场,不可能只靠鲲鹏主板,其他主板厂商还要一个个去谈。
  这中间依然有英特尔跟amd两家从中作梗。跟主流主板厂商的交涉一直在持续着,不过现在其他厂商大都还在观望。芯片各项接口指标早早的都已经给了这些硬件厂商,包括新一代鸿蒙桌面系统的各种底层接口文档,都早早的准备好了,不过大多数硬件主板制造商依然在观望。
  当然这也不能怪这些主板制造商。
  不提国外那些品牌,即便是国内品牌在三维硅通体cpu样品还没推出来的时候,大概率是不敢同时得罪英特尔跟amd以及微软的。
  虽然说cpu制造商跟主板制造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毫无疑问,相对于全世界遍地开花的主板制造商,技术含量更高的cpu制造商还是处于强势地位。毕竟标准掌控在芯片制造商手中,在前途还不明朗的时候,没谁敢直接给还在襁褓中的三维cpu开口子。
  要说动那些下游的主板制造商,冒着被英特尔、amd制裁的风险,支持他们的芯片,终究还是要看市场表现的。当然这些也不是宁为需要考虑的问题,他只管技术上的。
  当然困难是有的,但自信宁为也是有的。
  虽然三维芯片在普通性能上来说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但是集成的ai板块,却是绝对的亮点,那可是专门契合三月设计出的ai计算模式,这才是这款芯片真正强大的地方。
  简单来说,销售得越多,平时运行的越多,三月构建的网络体系可以调用的算力便越多。包括新版本鸿蒙系统也在底层进行了同步更新,就是为了配合系统的智能特性。
  同时在显示方面也有极大的创新,新的芯片跟系统将支持框架式三维显示结构,但暂时这项技术在芯片跟操作系统以及最新的显示器搭配起来测试之前,宁为还不敢吹真有多牛。
  还有些控制跟操作上的问题没能解决,即便能完美解决,也还需要考虑人们的使用习惯问题。
  不过宁为也看开了,头疼也没办法,所有事情终归还是要一件件的解决。
  所以听着几个学生讨论过后,最后也只是简单的笑了笑,开口道:“行了,这两天也都累了,都赶紧去休息一下,万一验证跑出问题来了,回头还要跟宁思的工程师熬夜找问题呢。”
  当了三年的博士生导师,又初为人父之后,已经28岁的宁为依然看上去极为年轻,但言语间终究是多了几分上位者的气度,曾经的锋芒也开始渐渐变得内敛。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用宁为的话说,当老师就得有个当老师的样子。总不好还跟学生时代一样咋咋呼呼的。
  这种转变最大的特征就是,宁为已经有了种不怒而威的气质。
  这大概也是天不怕地不怕的陈典诚,见了宁为就跟老鼠见了猫一样的原因。
  其实真要说起来,宁为其实很少批评自己手底下这些学生,谁的功课跟不上,宁为横一眼,晾两天就足够一帮人心惊胆颤了。
  原因嘛其实也很简单……
  别的导师说要把你给开除了,真的也就是说说而已,一来导师没那个权力,学校一般碰到这种事也就是和稀泥,只要学生不作死,不违反那些严重的校规校纪,不违反法律,最多也就是拖个五、六年再劝退,这期间只要能达到毕业要求,导师也就赶紧恭送你毕业了,毕竟光占着位置不做事,就意味着浪费了导师一个招人名额;
  二来,对于许多导师来说,真的把学生给弄走了,也对自己的名声不好,能混到研究生导师的大佬们大都还是要爱惜点羽毛的……
  但宁为如果开口要劝退谁,那是真的很有威慑力的,而且宁为根本不需要考虑所谓的名声跟面子问题。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这辈子名声已经赚够了,想低调都难。这种情况下,被宁为劝退的话,所有人也只会觉得是他们这些学生的研究能力不行,或者做人方面有缺陷。
  这种压力是跟着一般导师根本无法体会到的。
  全华夏最年轻的院士,前无来者,后无古人那种,国内、外各种奖项拿到手软不说,自己还设置了一个全球性的科学奖,马上就要第四次颁奖了,奖项也开始在国际学术舞台越来越重要,几乎每年颁奖典礼都有一票学术跟科技界的名人来捧场,从不缺席……
  甚至这几年宁为都懒得发论文了。几乎就是每年像是完成任务一样,在三月智能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其他时间就是带带学生,做芯片项目。
  到是他们这些做学生的在一些顶刊跟一区刊物上都发过几篇论文,挂了宁为的通讯作者。但其实他们都知道,宁为挂这个通讯作者跟绝大多数导师的出发点完全不同,就是看在是自己的学生面子上,且觉得论文还不错,才肯让他们在通讯作者栏署他的名字。
  毕竟通讯作者栏署上自家导师的名字比较好过稿是公认的,而且总能优先被审核。等待反馈的时间,绝对要比其他同学要快一倍以上。当然前提是他们亲爱的导师得认可这篇论文,或者说能达到导师的最低标准。
  跟宁为这三年,他们可是亲眼见过许多相关研究方向的院士级大佬找上门来希望跟自家导师合作,攻坚各种课题,甚至已经做得差不多的课题,希望能跟宁为共同署名,都被自家导师干脆的拒绝了,可想而知他们是多么的幸运了。
  这也让所有人更珍惜跟宁为学习的机会。尤其是他们这批直博生,几乎每天都觉得压力山大,毕竟后面还有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