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菀啄艹龃蚊诺比挥Ω盟匙抛约盒囊狻
飞机都得飞开坐,休息日里吃饭哪还能分开吃?当然,做这个选择最大的原因大概还是宁为想了一早上,也没想出目前有什么需要求着阿斯麦的事情,比如不管是三月奖颁奖典礼,还是近期刚刚落幕的奥运会,宁为甚至都没给这家公司的管理层发过邀请函。
原因主要还是这家公司业务太过单一了,只能生产光刻机。
在硅统治的半导体时代,专精这一项就足以让这家公司成为世界半导体市场上最伟大的科技公司之一。当然,现在其实还能用最伟大来形容,不过要加个前缀——历史上。
……
“彼得先生,今天这顿午宴我们在华夏南方知名菜系,风格以清淡见长。尤其是这条清蒸鱼,很好吃的。”饭桌上,宁为还是表现出了非常绅士的风度,在不遗余力的向温·彼得推荐着出自华夏厨师之手的美食。
没错,这顿饭选择了中餐,不过特别为对面这位阿斯麦的CEO准备了西式的餐具。
“嗯,的确很鲜美。”浅尝了一口宁为强烈推荐的鱼后,温·彼得拿起餐巾擦拭了一下嘴巴之后,冲着宁为笔出了大拇指。
“这种菜系吃的就是食材的原汁原味,其实华夏还有很多其他菜系,有机会去华夏的话,我请你吃川菜,同样是鱼,那又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味道。相信我,你一定会很喜欢的。”宁为也热情的说道。
“说不定最近还真有机会。”听到宁为这话,温·彼得放下了餐具,饱含深意的说道。
宁为颇有兴趣的问道:“哦?彼得先生近期准备去华夏?”
“的确有这样的想法。实际上这次我专程来瑞士也是为了跟你见上一面,宁院士,经过我司董事会一致决定,我们希望能够聘请你为公司首席科学家跟总工程师,负责主持公司产品转型前沿性研究的各项事宜。”大概是觉得前期气氛已经铺垫到位了,温·彼得很认真的说出了这次他一定要跟宁为见面的目的。
宁为下意识的扭头看向了身边的江同学,江同学也茫然的看了眼宁为,显然两人都没想到竟然能从阿斯麦的首席执行官口中听到这么一番话。
大概是两人面面相觑的表情让温·彼得感觉到自己话可能没说清楚,连忙补充道:“是这样的,宁博士,其实我们并是希望你能去我们的总部任职,我们的想法是在成功聘请你成为我们的首席科学家之后,阿斯麦会在华夏投资建设一个世界最大的研发中心,用于研究并推动下一代半导体芯片制造工艺的升级跟完善。”
“所以你依然可以直接在华夏任职。大家都知道,阿斯麦在半导体制造上累积了数十年的经验,我们拥有着全球最先进的光刻制造技术,这些技术很大一部分同样能用于下一代半导体技术上。如果我们双方能合作的话,代表着世界上最强技术联盟的诞生。而且鉴于公司董事会的构成,你也应该知道,董事会能达成这项共识,足以代表我们的诚意。”
听了这话,宁为突然觉得眼前这人也不是异想天开了。
起码人家不是想他常驻荷兰,而是打算花大价钱去华夏建设一个研发中心,换句话说,今天这顿饭可以算成引入外资了。认真想想,宁为发现这么多年他除了提议建设未来城有外国友人的踊跃付出之外,还真没联系到什么外资,这次就不一样了,有人主动找上门了,这也让他觉得似乎可以谈谈。
于是宁为字斟句酌的说道:“彼得先生,你可能不太清楚,我跟学校签署了一份时间很长的合同,而且我在学校干的很开心的。当然,我对于阿斯麦准备在华夏投资建设一座研究中心这件事还是很感兴趣的。”
温·彼得礼貌的笑了笑,说道:“宁博士据我所知,世界上的知名高校并不会拒绝教授在外担任兼职。华夏的高等学校同样如此。另外也请你相信,对于邀请你成为我们首席科学家这件事,我们是抱着最大诚意的。如果合作一切顺利的话,不久的未来我们也许还会在华夏开办工厂,生产具备有国际竞争力的下一代产品。”
“当然做这些的前提当然还是你能成为公司的首席科学官,这样我才有足够的信心说服董事会进行这项投资。同时阿斯麦可以成为华夏跟世界沟通的桥梁。我们也知道你一直在推广三月智能平台,事实证明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来临,如果我们能精诚合作,一定能更快的推动这个世界科技向前跳跃式的发展。我相信作为一位纯粹的科学家,你也一定有着这样的愿望。”
宁为点了点头,然后指了指桌上的三菜一汤道:“行吧,彼得先生,我现在没法答复伱,但我保证会认真考虑你这个建议的。先吃菜,吃菜。”
……
没有直接回复温·彼得主要还是这位提的建议把宁为给整不会了。
真要说起来阿斯麦的股东构成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其特殊的经营模式,只有投资了这家公司的股票成为公司的股东,才能获得优先供货权。
即便是现在,最先进制程的半导体芯片依然需要阿斯麦提供的极紫外光刻机,且世界上仅此一家,别无分号。所以阿斯麦的大股东包含了全球芯片制造的大公司。
英特尔、三星、台岛积电都是这家公司的股东,不过最大的股东还是资本国际集团、二股东则是黑岩集团。这两家都是美国资本公司。
宁为其实也能理解阿斯麦的想法。毕竟曾经的世界老大,肯定不甘心在未来沦落为一家普通的二流半导体公司,所以想要提前拥抱新技术。
问题在于宁芯虽然是他发明的,CNMD结构也是他做出来的。但生产宁芯所用到的高精度机床就不在他的研究范围之内了。术业有专攻来着。
而且听温·彼得的意思,他们即便在华夏开办研究中心同样是为了推动芯片制造技术,换句话说他们是为了能介入到未来宁芯生产设备市场。然而实际情况是,宁为压根就没关心过生产设备,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这就好像你不能让程序员手搓一个芯片出来了一样。
宁为相信这个道理身为高科技公司CEO的温·彼得不可能不知道,即便他真不知道,阿斯麦公司背后那些股东的智囊团也不可能愚蠢到这种地步。毕竟科技时代分工协作早已经细化到哪怕同行业内隔一个部门,都会有技术壁垒的地步。
所以这事宁为也没打算自己考虑了,搞得好像谁身后没智囊团一样。于是吃完这顿午餐,宁为便凭借超凡的记忆力,原封不动的将温·彼得原话告诉了柳唯。
至于是否同意担任这个首席科学官就不是他的事了。反正就算答应下来了,也不需要他出力,最多也就是让三月打打辅助……
第452章 试验启动
将阿斯麦尔邀请他去做首席科学家的事情汇报上去之后,下午宁为便陪着江同学到日内瓦的商业街区享受了一次消费的乐趣。
这大概是两人第一次大肆消费。日内瓦大多数商家都支持银联卡消费,这极大的释放了两人的购物欲。一下午的时间就花出去了七位数。
不过主要是给国内的亲朋好友购买各种礼物。
光是名表就订购了十多块,宁爸、宁妈、江妈、小姨子、田言真、鲁东义、露西·罗恩、周师兄,还有平日里对宁为照顾有加的老院士,都给算上了。
不过宁为自己对这些东西到是不感冒。
相对于让欧洲人引以为傲的机械表,他更喜欢各种功能齐全的智能手表。相对于这些国际大牌来说; 不但价格便宜,功能还多,性价比也更高。而且这些年厂家送他的各种智能手表,可以让每星期都佩戴不同款不带重样的。
在商业区逛了一圈,宁为再次体验了低欲望带来的苦恼,这一下午依然没碰到让他眼睛一亮,能激起他购物欲的商品; 无法get到消费带来的爽感,人生直接乐趣少了一倍。
不过还是意外收获; 宁为发现他其实对打扮江同学还是挺感兴趣的。
于是回程时多了许多套女士衣服。
总之这一天很尽兴,唯一让宁为意外的是,艾德温·乔治没有给他电话,也不知道跟ams负责人谈得怎么样了。到底是否愿意接入三月数据分析系统。当然,宁为更不会主动去询问,既然是对方先找上他的,最好还是不要显得太热情。
出门了一整天,晚上睡了个好觉,第二天艾德温·乔治早上九点准时出现在了酒店。
“昨天休息的怎么样?对这里还满意吗?”一见面,这位cern主管便热情的问道。
“挺好的!不过我更期待接下来的工作能让人满意。”宁为答道。
“哈哈,相信我,一定会的。不如我们这就出发吧。”
艾德温·乔治起码有一点很诚实,酒店距离cern总部的确很近,在酒店门口上车,不到五分钟就进入了cern总部的大门。
实际上昨天早上宁为带着江同学闲逛时已经很接近过这里; 只是没有走进来而已。
下了车; 艾德温·乔治并没有直接带着宁为去这次开展试验的主要地点二号楼; 而是先带着宁为来到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一号楼。
这栋有着数十年历史的研究中心大楼早已经停止了科研的功能; 被改造成了一座见证cern历史的博物馆,供前来的游客参观。一般人是需要买票的,但对于宁为这样的大客户,显然可以越过这些繁琐的步骤直接被艾德温·乔治带进了大楼。
用这位主管的话说,之前联系好负责这次试验的学者跟工作人员还有一个会议,他们正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了解cern的历史。
宁为依然是客随主便的态度。
毕竟这次收集各项数据需要的时间很长,到也不在乎这么点时间。而且不管宁为对cern的观感如何,这家科研机构的确是值得尊重的。
许多人知道这里是因为世界上最大的强子对撞机,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现代人赖以生存的互联网同样诞生在这里,那还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事情。
1983年cern数据处理部建立了数据通讯组,并给这个小组提出了一个任务,授权统一整个cern的网络事务,建立起一個覆盖整个cern基础网络设施的框架。
经过五年时间漫长的摸索,数据通讯组最终决定利用tcp/ip协议开始组网,并与次年cern首次开通其与外部网络的连接。也正是这一年世界上第一个网站,第一个浏览器,第一台互联网服务器都在这里诞生,大大加快了科学家们交流的效率。
当然那个时代的科学家们大概也没想到这个本意是为了方便大家进行学术交流的技术直接引领了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几乎现在所有在世界能排得上号的科技企业; 都能跟互联网技术沾上边。
为了表现出对这块科研圣地的认可; 宁为还专门拉着艾德温·乔治跟柳唯,一起在楼内互联网诞生地纪念牌匾前合了一张影。
除了站在最右边的柳唯依然是面无表情外,宁为跟艾德温·乔治笑得都很开心,这大概能说明这次合作对于双方来说的确属于双赢。
参观完1号楼花了大概四十多分钟。艾德温·乔治也终于不在耽误时间,把宁为带到了正在工作中的二号楼。宁为也终于见到了之前在国内联系好的团队——包括国内燕北大学高能物理组在内多所高校在cern内的工作组成员。
作为cern的合作国之一,cern总部内也有许多华夏的高能物理学家在这里工作,培养硕博生。
这次宁为进行的试验项目,也大都由这些华夏学者配合完成。
比如燕北大学的罗强教授,他带领的团队只要在cern做关于矢量玻色子熔合或散射过程的研究工作,并希望以此为突破点,研究出新型的非对称能量轻子对撞机项目。
除此之外还有对面水木华清的团队。
这些国内的团队将成为这次宁为做试验的主力军。
到不是宁为对于国外的科学家完全不信任,主要还是在这里工作的科学家们,大都有着自己的研究项目。贸然让别人停下手中的活计,来帮自己其实也不现实。
国内的教授还是好说话些。更重要的是,交流起来更舒心。
……
试验之前第一步依然是开会。
其实在来之前,宁为已经跟大家谈好了各自需要负责的工作,不过以会议的方式现场沟通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cern进行大型的验证项目,是一件很庞大的工程。粒子加速、碰撞过程中,从低能到高能,有太多的探测器会产生太多的数据,加上粒子对撞的不确定性,在得到结果之前,很难说哪个区域的探测器会给出需要的结果。
所以团队往往要分成小组的形式,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区域去统计跟预处理各自区域内的数据,分类之后有序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