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1977年从知青开始-第11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降息行动,后来被许多经济学家视为“美联储历史上最愚蠢的行动之一”,而一年后当选第31任美国总统的赫伯特·胡佛,更把这次降息定义为“叛国行动”。
  在低利率刺激下,美国经济一片繁荣。
  1928年12月4日,美国第30届总统柯立芝发表了其任上最后一份国情咨文。他对国会议员说:美国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令人鼓舞的繁荣时代。
  尽管柯立芝的乐观受到了整整一代经济学家的批评,但客观地说,1924年到1929年的5年,美国经济确实在突飞猛进。
  1924年,美国人拥有一台收音机还是一件新鲜的事儿,但到了1929年,美国已有1000多万个家庭至少拥有一台收音机。
  这期间,美国发明了消费信贷,随之汽车年产量从1924年的290万辆,增长到1929年的530多万辆;这期间,美国钢铁产量年均增长8%,而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也从608亿美元增加到了680亿美元,而人均GNP增长了25%。
  当然,同时可以看到华尔街股价指数,25种工业股票价格指数从1924年5月底的106点,上涨到了1929年10月21日的378点。
  1928年下半年,白宫已经注意到股票市场与信贷市场相互推动的疯狂投机,但因为对英、法、德的承诺,美联储不敢轻易放弃低利率政策。
  1929年2月7日,正当美国还在考虑是否通过加息抑制市场投机之际,英国先动手了。这日,在美国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英国央行单方面将银行贴现利率从4。5%提高到了5。5%。
  此举骤然改变了资本流向,大量投资人开始用美元兑换黄金,然后汇往伦敦;此举瞬间导致市场美元流动性收缩,于是,华尔街股市受不了了。
  1929年2月14日,美联储召开紧急会议,商议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是否该把再贴现利率从5%提高到6%,借以阻止黄金储备急剧下降,但会议无果而终。原因是与会者认为,加息会打压股市,打压国内制造业。
  1929年3月26日下午,当华尔街短期拆借利率攀升到空前的20%、美国金融市场发生严重资金短缺之时,英国央行行长诺曼再次出现在美国,不过,这次他是来要求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立即加息。
  8月9日,当纽约联储把再贴现利率从5%提高到6%之时,华尔街股市开始走向崩盘。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股市崩盘,而英国财长丘吉尔正巧站在纽交所的看台上,他目睹了当天发生的一切,并犹如黄鼠狼般对它叼在嘴里的山鸡叹息道:“上帝啊,真是可怜的美国人。”
  丘吉尔在纽交所的画面确有其事,至于叹息是南易看过资料后脑补的,不过也不是他一拍脑门随意想出来的。
  两年之间,英国迫使美国减息,吹胀美国经济泡沫,然后再迫使美国加息刺破美国经济泡沫,这很可能是英国为了维系自身地位而刻意打压美国的手段。
  如果这种猜测是真实的,南易的脑补也算是言之有物。
  美国的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确抑制了美国国际地位的上升趋势,但同时也发生了连锁反应,潘多拉魔盒被打开。
  按照道威斯计划,德国的战争赔款变成了185亿帝国马克的短期外债,而美国发生大萧条,也导致英美银行大力从德国撤回资金,迫使德国再次走上摆烂的钢丝绳。
  道威斯计划虽然是颗毒丸,德国的债务是越还越多,可是债务这个东西是很玄幻的,有的人没有一分钱债务,但却穷得没钱吃饭,愁得每天掉头发;有的人背着数千亿债务,但对他的生活没有一丝影响,该吃吃,该喝喝,那叫一个安逸。
  德国原先是后者,国家虽然背着巨债,但人民的生活还能凑合过下去,也没有饿肚子的担忧。本来继续安淡走下去,或许就没有二战的发生,不过形势的崩溃未必是从内部开始,也可能从外部而来。
  一战后,《凡尔赛协议》以极其苛刻的条件肢解了奥匈帝国,切断奥地利与匈牙利等东欧国家之间最有价值的经济循环链“资源供给”,以致奥地利工业从此废墟一片,再也没能恢复起来。
  但是,偿还战争赔款却是少不了的义务,此时维也纳信贷银行在摩根财团、英格兰银行等巨头的支持下,变成了奥地利最具实力的金融机构。而英美财团之所以要支持维也纳信贷银行是为了让它扮演一个很特殊的角色——收购奥地利的中小银行、奥地利政府为偿还债务不得不变卖的优质资产。
  维也纳信贷银行在此期间并没有盈利,只是依靠国内储蓄和短期外债所提供的现金流动性维系运转,而收购资产所需资金全部来自英美财团的短期融资。
  可以说维也纳信贷银行只是一副空架子,一阵微风吹过就倒。
  美国大萧条,英美财团纷纷撤回资金收缩战线,维也纳信贷银行的流动性立即中断,但短期还能惨淡维系。
  1931年初春,奥地利与德国趁着英美自顾不暇,重新结成贸易和海关联盟,此举严重刺激了法国的神经。法国认为,德奥商业联盟势必导致重新开始政治与军事联盟,从而对欧洲大陆的安全构成威胁。
  为制止这一联盟,1931年3月,法国责令大幅削减对维也纳信贷银行的短期融资。
  而且,为了击垮德奥联盟,法国报刊释放一则虚假新闻“维也纳信贷银行正在遭到挤兑”,没想到,法国此举不仅引火烧身,且引发了一场震撼整个欧美金融市场的信用危机。
  随着维也纳信贷银行的率先倒闭,德国银行业开始遭受全面挤兑,1931年7月13日,德国第二大私人银行达姆施塔特国民银行宣布破产。很快,人们开始怀疑德国已经无法继续支付战争赔款,从而使挤兑风潮冲向法国、英国乃至整个欧洲……信用危机发生。
  1929年危机发生之后,胡佛实际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以稳定美国经济,他甚至要求工业巨头们不许解雇工人、不许减薪,维护市场活力。
  1930年年底,美国经济出现了转机,股市也于1931年3月收复了1929年的失地。但就在这时,欧洲信用危机突然爆发,信息灵通的华尔街大佬再次疯狂抛售股票。
  1929年以后,为强化投资者信心,摩根财团率华尔街金融机构出资构建的“救市基金”,居然也全部清仓。
  欧洲和美国之间相互拖累的恶性循环,导致长达4年的全球经济大萧条。其间,有太多惨绝人寰的悲剧。
  1931年9月22日,英国违约,放弃英镑金本位、放弃英镑和美元之间的固定汇率,同时再次加息以支持强势英镑,而各国金融机构更加拼命地收回外债,全世界债务链彻底断裂,经济雪上加霜。
  德国经济彻底垮台,社会陷入混乱,看到英国失信的德国公众也彻底愤怒了,与此同时,法国也垮了,从1921年到1931年,德国能够足额、及时地支付战争赔款,一直支撑着法国经济预期,但如今,这个预期彻底破灭,法国经济大萧条顺理成章地变成了现实。
  美国也很惨,胡佛百般努力下的经济希望,被英国霸道的金融行径彻底打入了深渊。
  1600万人失业,数以百万计的国民只能靠泔水为生;农产品大幅跌价,许多农场主杀光牲口扔进山涧;业主还不起银行贷款,银行不能兑付储户存款,到1932年11月,美国银行体系彻底崩溃。
  尽管新任总统罗斯福启动了行政干预手段,但到1933年3月,美国依然有9000多家银行清盘关张。
  比欧美各国经济灾难更不幸的是,在德国有一帮犹太人趁机发起了国难财,在他们的操作下,德国的面包从10万马克一路涨到50万马克,虽说10万马克的面包德国人民也是消费不起的,可还是有少数中上产阶级能勉强支撑,到了10万马克,他们这批人也支撑不住了。
  这批人是德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一个个都掌握着“发声权”,10万马克的冤枉加40万马克的事实凝聚成一口黑锅,犹太人不背也得背。
  正当德国民众面临饿肚子危机之时,一名奥地利落榜美术生站出来带头哼唱:“我是老赖,我是老赖,不还钱,不还钱……”
  一战以及战后的十几年风云诡谲无不与金融有关,如果说一战是因金融而起若有点牵强,那二战完全可以说因金融而起,美国偏安一方,在二战中虽然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毫无疑问,获得的更多。
  在二战还在进行之时,就有人(丘、罗)在考虑战后欧洲要重建,经济要恢复,世界是否还要回到一战后那种经济混战格局。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欧美无序的利益争夺,正是战争周而复始的直接且重要的诱因,于是欧美列强接受了凯恩斯主义——既然一个国家内部的经济活动需要政府这只权威之手予以调控,那处理国际经济事务,是不是也该有一种超主权力量去维护稳定与持续?


第1025章 郑百万
  超主权力量是可怕的,谁主导它,谁就将拥有世界经济霸权,并赢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很显然,老牌霸主英国和战争新贵美国,谁都不会放弃这个机会。1941年,罗斯福和丘吉尔共同发布了《大西洋宪章》。建议战后成立以胜利国为核心的联合国,借以稳定国际政治秩序。
  建立一个国际贸易组织(WTO),借以形成均衡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实际上,一场没有硝烟的经济争霸战已经暗流涌动,在英美间拉开了战幕。
  1944年7月1日,华盛顿森林中的华盛顿山饭店人满为患,44个国家的730位代表下榻这里,共同见证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公约——《布雷顿森林协议》的诞生。
  但在当时,聚光灯下实际只有两个人,一位是代表英国主张的,对现代经济政策有着巨大影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另一位则是代表美国主张的,美国财政部部长助理怀特。
  他们带着各自的方案,展开激烈辩论,而其他国家的代表不过是看客和最终方案的被动接受者罢了。
  英国和美国的两个方案都主张创立一个国际货币机构、世界的央行、国际清算联盟(IMF前身),在这个大方向上很快达成共识,但核心是用于国际贸易计价与结算的超主权货币应当是谁?
  怀特提出的方案自然是美元,不过凯恩斯提出的方案并不是英镑,他提出了一种新货币“班克尔”——由各国主权货币构成货币篮子,再由国际清算联盟发行班克尔;班克尔盯住黄金,其他国家货币盯住班克尔;国际贸易以班克尔计价结算,并按各国的出资比例和国际贸易的规模大小,分配使用。
  从后世观前世之事,自然能清楚地知道凯恩斯失败了,凯恩斯拼死抗争22天后的1944年7月22日,最终方案浮出水面,美元在华盛顿山脚下的布雷顿森林里夺得了国际货币之王的桂冠。
  《布雷顿森林协议》的核心有两则,其一是《关贸总协定》,试图统一各国的贸易政策,限制各国采用鼓励性贸易措施伤害其他国家的贸易利益;其二是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试图建立一套国际公认的汇率体系,避免个别国家通过主动性货币贬值去刺激出口,引发恶性出口竞争。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什么?
  第一,各国货币盯住美元,波幅不超1%;第二,美元挂钩黄金,各国可随时以美元兑换黄金,金价固定为35美元/盎司;第三,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世界央行,个别国家出现临时性美元短缺,IMF为其提供流动性;第四,成立国际重建与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前身),由它向战火涂炭的国家提供基础设施重建贷款。
  从此,美元站到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位置,一直延续到当下。
  两次世界大战让美国赚得盆盈钵满,而布雷顿森林体系更让美国站到了全球利益丛林的食物链顶端。
  1945年5月8日,盟军与苏军会师柏林,从而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与一战结束后一样,美国同样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但美国吸取一战教训,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已经专门做好制度安排,美国通过世界银行间接向欧洲提供进口信贷,用于购买美国商品。
  到了1947年初,透过世界银行的贷款已经显得太有“节制”了。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到访莫斯科,然后又到处走了一圈,他发现,欧洲经济依旧乏力。
  马歇尔回到美国后,参照一战后的道威斯计划,制定了一份欧洲复兴计划,史称马歇尔计划。按照这份计划,美国绕过世界银行开始直接向欧洲提供更多的贷款,这些贷款不仅帮助盟国,同时也帮助德国和日本。
  其实,英、法、美国一直都在分析一战的教训,他们的共识是:严酷的战争赔款实际无法实现,最终导致了一战之后的经济混乱。所以二战后的盟国,除把战争罪犯推上审判台以外,胜利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