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习,天赋的基础上努力加成,卢罡在高考那一年顺利以高分被京大物理学专业录取。
说起来,卢罡是南易的学弟,比南易低两届。
上了大学之后,卢罡异于常人的天赋,使得他在学习专业领域的时候一路畅通无阻,几乎每次都能名列前茅。出色的专业能力在人才济济的学校里面依然出类拔萃,然而他的名声却不太好。
卢罡以天才自居,目中无人,待人接物都非常傲慢,这让同学们都觉得和他难以相处,所以卢罡的朋友寥寥无几。而且,卢罡的性格非常偏激,总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同学对他避之不及。
但是对于卢罡来说,人际交往在大学校园里并不重要,他并不耗费过多的精力在这上面,而是苦心专研学术。
1985年,年仅22岁的卢罡顺利通过了华美物理学交流计划人才选拔考试,获得公费出国留学的机会,他的学习之旅的目的地就是爱荷华大学。
在爱荷华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卢罡,性格上还是存在非常大的缺陷,但智商高、情商低的他还是凭借自己出色的专业能力在爱荷华大学里混得风生水起,导师们非常喜欢他,因为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
留学期间,他主要研究方向是电浆,毕业论文也是以电浆为主题,同时他的导师就是格尔兹教授。
这个年代,找遍整个美国,能研究电浆的人不超过四百个,而卢罡就是其中之一,这足以证明他在物理学领域里的天赋是普通人望尘莫及的。
可是很快,这个傲慢的年轻人就遇到了自己一生的劲敌——他的室友山辛未。
与卢罡一样,山辛未也是物理学领域的天才,在卢罡来到爱荷华大学后,他同样拿到了公费留学的机会,来到这里。
自此,两个人的较量正式开始。
卢罡和山辛未在博士资格考试,同样拿到了全科为A的高分成绩,共同打破了爱荷华大学物理系历届成绩的高分记录。
按理来说,天才之间都会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但两人之间却势如水火,不过这只是卢罡单方面对山辛未的不满,因为山辛未的到来,抢走了导师们关注,甚至比他更讨导师喜欢。
而卢罡从没有在自己身上找过问题,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因为山辛未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才能受到导师青睐。
长时间的积怨,使得愤恨的情绪在卢罡的内心埋下了种子,当山辛未获得卢罡梦寐以求的学术奖学金时,卢罡的不满瞬间生根发芽。
卢罡和山辛未之间的奖学金之争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是不是真如卢罡所想,他遭遇了不公平待遇呢?
其实真相与卢罡所说的截然相反,山辛未出生于浙省的一个农村,家境贫寒,然而父母却非常支持山辛未的学业,他也非常争气,是个少有的天才。
1981年,年仅十六岁的山辛未就被少年班录取,1987年他又成功通过考试,获得公费留学的机会。
从小到大,山辛未都是让父母非常省心的孩子,他天赋异禀,却不骄傲自满、待人谦逊,经常获得奖学金减轻学费压力。
在同学们眼里,山辛未的性格与卢罡所想的大相径庭,他并不是一个只会溜须拍马的小人,而是谦谦君子,他能得到老师地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出色的专业能力,还有尊师敬友的交友态度。
比起拒人千里之外,刚愎自用的卢罡,山辛未自然受到更多人的喜欢。
可是卢罡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是刚正不阿才会遭受偏见的目光,山辛未虚伪的嘴脸,只有睿智的他看穿。
1990年4月,卢罡耗尽心血准备的毕业论文终于要答辩了,这次他的目标不仅仅是要顺利毕业、获得博士学位,还要冲刺毕业博士生学术奖,因为这次的奖金是2500美元。
然而卢罡出师不利,面对教授们的连环提问,他竟然回答不上来,口试失误导致他与奖学金擦肩而过,最终被正常发挥的山辛未获得。
原本就对山辛未积怨已久的卢罡彻底爆发,他觉得这是一场阴谋,是山辛未联合导师一起设计的,目的就是要从他手里抢走奖学金。
而这次的毕业答辩出席的人就有博士生导师格尔兹教授、导师助理史密斯、系主任尼克·尔森。
于是,卢罡多次气冲冲跑到系主任尼克·尔森的办公室要为自己讨回公道,表示自己才应该是奖学金的获得者。
尼克·尔森每次都非常耐心地与卢罡解释,他是因为口试失误才错失奖学金,整个学术奖的评判流程公平公正,符合规定。
卢罡自然不相信尼克·尔森的说法,愤怒的他只好写信给副校长安妮申述,但得到的是同样的回复——颁奖过程没有任何不妥。
山辛未不仅仅得到了奖学金,晚来爱荷华大学的他甚至比卢罡更早拿到了博士学位的证书,还接到了留校任教的邀请,这对卢罡的打击非常大。
卢罡一直自诩天才,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山辛未的出现让他感受到强烈的危机感,不过他从未表现出来,因为他们两个一直不相上下,而这一次,卢罡的自尊心被狠狠击垮。
更让卢罡觉得难受的是,等他拿到博士学位,导师却并不打算把他留下来参与到博士后研究,所以他不得不自己出去找工作,可惜他找工作并不顺利,一路受挫的他,自尊心被打落到谷底。
但是导师却早早地留下了山辛未,甚至山辛未与格尔兹教授、史密斯教授多次合作发表论文,并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同。
愤愤不平的卢罡认为导师这是偏见,而山辛未不过是靠着甜言蜜语哄骗了导师,他们都是一丘之貉,无耻败类,互相勾结。
绝望的卢罡对人生失去希望,他甚至说自己已经对物理失去兴趣,他通过各种手段取得持枪证后,购买了两把手枪,其中一把就在他的手里,另外一把在另外一个兜里还没拿出来。
好像,貌似他也没有机会再拿出来了。
卢罡疯了,彻底的疯了,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君子,冤有头债有主,他只想找自己的仇人报仇,并不想牵连到其他人,可是,为什么,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这里会有人拿枪对着他?
陷入自我封闭世界的卢罡很快把矛头对向了山辛未,“没错,一定是他,一定是山辛未安排的,他夺了我的奖学金,他夺了我的机会还不算,他还想杀死我。”
卢罡眼睛变得通红,扫视了一下会场,能够把人灼烧殆尽的目光很快烧在山辛未的脸上,此刻,他的世界只剩下他自己,还有山辛未,他要除掉对方,除掉这个抢走自己一切的仇敌,他要为民除害,伸张正义。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山辛未,溜须拍马,虚伪小人,丢尽了国人的脸,你要欺我,你一而再,再而三的毁我、欺我,今天,我要代表阎王爷找你索命,山辛未,纳命来!”
第0848章 巨幕缓缓揭开
陷入真空状态,从念诗到怒吼,再到把枪举起,这么长的时间,都够小脚老太太从俄罗斯赶到爱荷华城,自然也足够人间大炮小队的队员欺近卢罡。
卢罡刚一把枪抬起,一只小手就捏住他的手腕,狠狠的用力一捏,一抖,左轮手枪掉在地上,接着小手扭住卢罡的手臂用力一扭,咔嚓,刺耳的骨裂声响起,一节白生生沾惹着几滴红色的肱骨刺穿皮肤暴露出来。
小手的主人是阿尔塔夏,虽然是一个女队员,可力气可是不小,加上又是含怒出手,卢罡怎么可能落得好。
卢罡茫然的低头看着自己露在外面的白骨,看着鲜血一滴滴往地下滴落,“我是在做梦吧?为什么不疼?”
痛觉神经传导到大脑会有延迟,卢罡在书本上看到过,可从小被溺爱的他,还真没有亲历过这种现象。
南若玢把手从包里抽出来,捂住自己的耳朵,看着卢罡,等待着他的猪叫声。
“啊……”
没让南若玢失望,半分钟,卢罡嘴里就发出凄惨的叫声。
“真响亮,有87分贝。”
嘀咕一声,南若玢抓起自己的包,走到会议室外面,拨通南易的电话,把事情的过程彻头彻尾的交代了一遍。
南易听南若玢说完,乐了,“小丫头,你自带王修体质啊,哪里有事,你总是第一个感到场是吧?”
“才不是呢,爸爸,我好倒霉遇到这种事。”南若玢嘟嘟嘴,撒娇道:“爸爸,我被吓到了,需要安慰。”
“少来了,快点叫律师把事情解决,还有,关心一下后续,当心有律师抓着这个事情大做文章。”
“爸爸,我又不傻,知道怎么做。”
“知道就好。”
结束通话后,南易就琢磨起了卢罡,这个名字他听过,优秀学生嘛,在学校里多多少少都能听到一点。只是,南若玢刚刚说起的这事,他总感觉似曾相识,但想不起来在哪里听过或看过。
无关紧要的事情,既然想不起来,南易也没使劲想,去厨房倒了杯水,加了两块冰,提着杯子来到窗前,打开窗户,抬头看着苍穹中飘下的鹅毛大雪,这是莫斯科今年的初雪,来得很急,来得很猛。
第二天,南易早上起来,雪已停,披上羽绒服去院子里查看薄膜大棚,塌了,除了一个雪丘,一点薄膜的痕迹都找不到。
扒开雪口子,瞅了一棵菜苗,虽然被压了,可没蔫,还有很大的机会能活。
把雪口子填上,完成一直以来坚持的晨练。
乌克兰和苏修、俄罗斯之间的关系一直非常微妙,乌克兰还是独立国家的时候,夹在德国和俄国两个扩张大国之间瑟瑟发抖,出于大国建设军事缓冲区的需要,乌克兰领土总是七零八落、从没凑齐过,俄国、德国、波兰甚至是奥匈帝国都会随时上来啃一口,乌克兰人从来没有安全感。
虽然他们在1922年正式加入苏修、成为苏修最初的4个加盟共和国之一,但是乌克兰精英阶层依然想要摆脱大国控制,实现真正的独立。因此,苏修成立之后,乌克兰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民族主义运动。
为了加强统治,克里姆林宫通过“农业集体化”运动对乌克兰进行大清洗,通过强制征粮,导致乌克兰在1932年爆发严重饥荒,损失了三百多万人口。
这样的行为,无疑加重了乌克兰人对苏修的不信任,这也导致在卫国战争期间,乌克兰出现了两支带路党——夜莺别动营、罗兰营。
一个苏姓男子手里拿着一把枪,抵着一个乌姓女子的太阳穴,深情的问她:“你到底爱不爱我?”
但凡惜命,有好死不如赖活着想法的女人应该都会说“爱”,而且还会给苏姓男子唱赞歌,不管怎么说,先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现在,希望来了,曙光来了。
乌克兰境内的野心家们一个个蠢蠢欲动,大家的目光都放在“独立”和“重构国家制度”等目前还不能宣之于口的政治领域,直白点就是争权。
关于经济改革,关于小私有化,出现了一个权力真空时期,大家都忙,没工夫来关系这个事情,跟着莫斯科的脚步走就行了。
考试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就算作者来了也得按照标准答案来,对不上就要扣分,不要叽叽歪歪说什么“我创作的时候不是这么想的”,那一点都不重要。
考试如此,政策解读就不一样,犹如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解读政策,自然也解读出来一千个模样。
上面有靠的、没靠的,激进的、保守的,不同的境遇,自然对这个世界有不同的认知,对政策有不同的解读。
卢甘斯克地区对小私有化改革的解读就比较激进,首先时间上,就不等到明年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既然政策已经出了,那就立即执行;其次在固定资产评估上,掌握到做事要灵活,不能死板的精髓。
卢甘斯克卷烟厂,员工人数237个,固定资产300多万卢布,原本两项都不符合小私有化改革的标准,这好办,卷烟厂未来老板出钱,由政策执行人安置和临时工掉38个,员工数剩下199个,离员工人数上限差上1人。
不要小看了这1个人,数字虽小,可代表着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多一少一,有时候就是天壤之别,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如同矿难,被压在矿坑底下10个人,组织救援的时候,挖到第3具尸体就不能再挖了,3和4虽然只差1,可在某一方面却是天壤之别,3个就够了,不能再多了,剩下的7个就让他们失踪吧。
员工人数符合规定,固定资产好说,拿出300万卢布,把固定资产评估成99万,至于固定资产具体有什么,未来老板不在乎,营业执照留下,其他的搬走,都搬走,在工厂门口兜个圈再卖回厂里也成,只要手续做扎实,一切合理合法。
就这么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