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诸天邪道-第1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没有急着与司马懿做深入的交谈,而是先请司马懿入座。
    “谢,王上!”
    司马懿微微行了一个谢礼,便莫离旁边,也就时嬴政的对面坐下。
    司马懿坐下后,场面瞬间变得寂静无比,谁也没有言语。
    嬴政不停的打量着司马懿,想要看出他到底哪里不凡?
    而司马懿同样打量嬴政,想看看这位被世人歌颂的千古一帝。
    莫离笑而不语。
    这样的场面在他将司马懿引荐给嬴政的时候,就想到了。
    许久。
    “哈哈”
    二人相视一笑,眼中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都有种这就是我要等的人。
    “先生把嬴高教得很好,寡人在这里多谢先生了”
    嬴政微微向着司马懿一拜。
    这一拜不是虚假,而是发自内心对司马懿感谢。
    毕竟,嬴政身为大秦王上的同时,他也是为父亲。
    身为父亲,没有什么能比见到自己的儿子成才成器,更让他感到欣慰的了。
    “王上言重了。”
    司马懿回礼。
    他虽然是后世而来,但秦朝的礼仪他还是懂的。
    这个时代,礼节不光是臣子拜君,君也是会对臣子互拜,以示礼节和尊重的。
    不过,二人拜来拜去的样子,让莫离看着有些鄙夷:“虚伪,真的虚伪,果然都是当过皇帝的人”
    莫离知道,二人没有直接进入主题,是在相互试探。
    嬴政是在探寻司马懿的真正目的,而司马懿则是看嬴政是不是真心需要他。
    “父王,司马懿可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要珍惜啊!”
    莫离低声提醒道。
    二人磨磨唧唧的样子,莫离实在看不下去,便直接将话语挑明,让嬴政直接奔入主题。
    “嗯?”
    嬴政眉头紧蹙,余光扫视了眼莫离,微微沉吟一下,又把目光再度看向了司马懿。
    于此同时,司马懿目光也看向嬴政,二人四目相对,产生噼里啪啦的火花。
    不过,嬴政从司马懿的眼中看出了坦诚之色,让他心中的怀疑去了几分。
    而司马懿则是在嬴政眼中看到了信任之色,让他有种想要肝脑涂地的感觉。
    “先生,大秦下一步该如何前行?”
    嬴政以此为题,试探性的问道。
    他提出的这个问题可不简单,往大了说,就是大秦如何一统天下;往小了说,大秦如今的局势该如何破解,寡人该怎么破局?
    无论从哪一点来看,都无懈可击,没有破绽,却可以借此深入试探司马懿。
    毕竟,这样的问题只要司马懿回答,便可窥测司马懿的思想和心志。
    “哈哈!”
    司马懿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对于曾经当过帝王的他懿来说,嬴政提出的问题就是小儿科一样的把戏。
    “咳咳”
    轻咳两声,司马懿沉声说道:“治大国,如烹小鲜。”
    “嗯?此话何解?”
    嬴政一愣,他没想到司马懿会直接来这么一句。
    “‘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第一要义是以正治国。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言:“以正治国,以奇治兵,以无事取天下。”
    治国以“正”,就是要光明正大,不能搞歪门邪道;
    而治兵要“奇”,则要求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人君者,隆礼遵贤而王,重法爱民则霸,好色多诈则危,权谋倾覆幽暗则亡。”
    权术,一旦横行,便会把国家带入毫无秩序的混乱之中。
    这样的国家,内耗必然增加,管理成本也会骤然上升,到了无法应付的那一天,就自然而然地走向灭亡了。
    目前大秦便是如此,若王上想要将解决唯有快刀斩乱麻。
    具体来说,以正治国,就是要有一套保障国家机器自发运转的良性规则,而且这一规则能够一以贯之,不因人而废,因事而止。
    一旦做到了政令畅通,国家这一组织系统就会健康运作,自动调节,而不需要管理者过多地干预。
    从春秋道如今,各路诸侯为求自保纷纷变法图强,但真正变革成功的却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主要是新法在推行过程中遭到了太多人事和权术的羁绊,以至于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韩昭侯时期,申不害曾在韩国主政。
    他打破血缘宗亲的束缚,重用贤才,锐意改革,把弱小的韩国带进了“当今强国”的行列。
    但是,申不害有个哥哥,想借助兄弟的关系在韩国谋个一官半职。
    于是,申不害便向韩昭侯求情。
    可,韩昭侯却拒绝了申不害的请求,说了一句“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本来就是你主张的。
    而现在,你又来为自己的哥哥跑关系,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可见,当国家的变革政策和自身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倡导变革的人自己尚不能坚持原则,新法推行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变革成功者,唯有商君在大秦推行的新法。(知道是商鞅,所以不要纠结称呼。)
    商君的新法,虽然目前褒贬不一,但却是“正”的。
    其中,有功则赏,有过则罚,都按照法律的规定透明地执行,绝不玩弄权术、暗箱操作。
    最为重要的是,赏与罚,都能及时兑现,决不失信于民。
    据草民所知,商君刚开始变法的时候,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他怕百姓难以相信,就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如果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门就赏给十金。
    百姓们感到此事蹊跷,没人动手去搬。
    商君又说:“能拿过去的赏五十金。”
    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拿着木杆到了北门。
    商君立即命人赏赐给他五十金。
    这时,商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最后得到了民众的信任。
    治国以正,赏罚有信,是大秦在硝烟四起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商君虽用法苛刻,但身处乱世,诈力横行,仍然能做到不失信于民。
    就凭这一点,足以治四海,平天下。
    因此,大秦的律法是大秦强盛的根本。”
    司马懿将第一个观点抛出。
    “先生继续”
    嬴政双眼放光,显然听到了关键之处,不想司马懿就此停止,这时他心中的疑虑已经消失了大半。
    “呵呵!”
    司马懿微微一笑,略微思索一下说道:““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第二要义是选贤与能。
    这是一种看似平常,实则却高超的领导才能。
    具体来说,就是要将合适的人安置在合适的位置,充分发挥其角色作用,而不是对具体的事务进行干预。
    法家有位大成者曾在老子思想的影响下,曾提出过“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观点。
    (这是韩非子提出的观点,在这里被司马懿借鉴了一下,希望各位看客不要纠结。)
    在他看来,君主作为最高管理者,不必事事亲为,而是要学会将主动权交给手下的大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在草民看来,君王的责任归结起来就是在于大的方略制定以及用人这块。
    君王只要抓住了这两条,也就抓住了做王国的根本。
    春秋时期,魏文侯曾与儒生田子方在一起赏乐饮酒。
    魏文侯对田子方说:“我感觉编钟的乐声不是很协调,左边有些高。”
    田子方听完后笑了。
    魏文侯问:“你笑什么?”
    田子方说:“臣下我听说,国君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您精通音乐,我担心您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
    魏文侯有所开悟。
    魏文侯作为一国之君,要把国家治理好,只需要把好的乐官选拔出来就可以了,而不是去时刻关心“钟声不比”这样的琐事。
    对琐事关心得太多,对大事势必糊涂。
    因此,田子方批评他“审于音而盲于官”。
    ”
    说到这里,司马懿便停止了第二个观点,他知道嬴政明白其中的含义。
    其实司马懿心里有句话没说,那就是他的老对手诸葛亮,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最后将自己累死。
    “嗯!”
    嬴政听到这里,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老狐狸就是老狐狸,这口才真是没谁了!”
    莫离感叹道。
    “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第三要义是无为而为。
    无为,是老子道德经的核心观点。
    这一思想多被很多君王或者能人视为消极,而实际上,老子的“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干,而是倡导一种“无为而为”的辩证法,即在顺乎事物自身规律的前提下有所作为。
    老子曾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他看来,大道运行,自有其章法和规律,一旦人为干预,强制作为,就会陷入异化而不可自拔。
    具体到治国理政方面,就是要把主动权交给人民,多体察民心民意,而不是拍脑袋决策,凭感觉折腾,以致政令频出,朝令夕改。
    君王不应有自己的私心和偏见,而应该以百姓的意见为意见。
    毕竟,得民心者的天下。”
    司马懿将心中的想法说了出来,不过,他目前说的都是大方向,并没有言语怎么处理吕不韦的事情。
    他说这些的目的便是让嬴政明白,霸道并不能让秦国一直强大,需要王霸结合才行。
    毕竟,在历史上,嬴政虽消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但后来的他却不懂得与民休息,总是通过各种政策干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动不动就抓壮丁去修坟墓、挖运河、垒长城、征北方、打南蛮……结果却适得其反。
    后来的刘邦和他的功臣们都参加过秦末农民战争,所以很注意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借鉴“无为而为”的思想在汉朝也得以发扬光大。
    汉高祖及他的继任者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鼓励农耕,提倡节俭,减轻刑罚,使汉朝的生产与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和提高。
    到了汉武帝时期,当匈奴屡次侵犯北方边境时,大汉王朝凭借其多年养精蓄锐后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彻底打败了凶蛮强悍的匈奴骑兵,甚至把匈奴赶到了今天的欧洲。
    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时,静若处子,有为时,动若脱兔。
    这正是“无为而为”这一辩证法的奥妙之处。
    也是司马懿要表述的原因。

第280章 刺杀
    “先生大才,受政一拜!”
    嬴政起身,躬身对着司马懿行了一礼,这是真正认同司马懿的礼数。
    而司马懿则是欣然接受,没有礼让。
    当嬴政行礼后,司马懿当即起身,开始回礼。
    司马懿之礼,即使对嬴政的回礼,又是对王上的行礼。
    一国之君,下拜他人,少见也!
    行之,则圣君也。
    司马懿岂有不拜之礼。
    “先生有何叫我?”
    二人相互跪坐后,嬴政双眼冒光,语气急切的问题,他已经知道司马懿心中的丘壑,这人毕竟是他成就霸业最重要的一步。
    “王上可信懿呼?”
    司马懿问道。
    “然!”
    嬴政点头。
    “既然王上信我,那懿自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司马懿整理下思路,直直腰,将身子摆正:“上面懿有言,治理郡县,秦国自有郡守县令依据秦法办事,便可四方太平。
    统兵作战,秦国自有精兵强将,以军功法御之,战无不胜。
    关于这两点,草民暂时就不跟大王叙说了。
    现在草民四个字献给王上!”
    司马懿开口,前面说的那些基本都是奉承之言,毫无营养。
    而他最后的一句话,则是斩钉截铁,语气沉毅,显然是真正到了干货。
    嬴政闻言,心也一下子被吊起来了,身子微微前倾的道:“哪四个字,先生请讲!”
    司马懿看着秦王眼中闪烁着的求知之火,一字一顿的道:“臣要献给王上的两个字便是,忍、狠!”
    这两个字一出口,顿时让嬴政有些愣住了。
    因为司马懿所说的这两个字,乍一听起来,根本就没头没脑,让人捉摸不透。
    可他知道,司马懿定然不会无故讲出此言,其中必有含义。
    “请先生细言之!”
    嬴政将身子坐正,然后追问道。
    “忍,忍受一切不平,等待时机!
    恕臣直言,王上心中有一统天下之志,包容海内之心,但是想要实现这个宏伟的大志,王上所面对的,主要是两个问题”
    说到这里,司马懿看了一眼嬴政,见其神情平静,没有过多动容,便知道自己不拿出点干货来,只会让嬴政觉得自己是那些夸夸其谈的夸张之徒。
    于是司马懿继续道:“王上之敌,一为相国吕不韦,其次才是那纷争了数百年的天下列国!”
    司马懿说到此处,忽然被嬴政开口打断了:“先生说笑了,相国大人是寡人的贤臣,并非敌人。”
    司马懿微微一笑,自动忽略了嬴政这句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