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奇怪吗?我没直呼叶赫那拉氏老娘们已经是我很尊老爱幼了。”杨信耸耸肩,十分无所谓地说道。
“你要谋反!”纳兰元述大怒。
“屁的谋反,我这叫革—命,或者叫拨乱反正,让事情回到它该有的样子,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满清的天下,满清也代表不了华夏,满族只是华夏的一员,汉族、蒙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等五十六个民族才汇成华夏。”
“纳兰元述,现在告诉我你的选择,你是为了拯救这片大地上水深火热的人们而归顺我,从而创建一个理想的大同世界,还是愚忠到底,跟这腐朽的王朝一同埋葬?”
第54章 挟纳兰以令两广
纳兰元述懵了。
杨信反意已明,纳兰元述本以为自己死定了,没想到杨信屈然劝降自己,听杨信话中的意思,只要选择归顺就能活着,不但活着还会被重用,打造一个大同世界。
“我投降!”纳兰元述艰难地吐出这三个字。
“好,识时务者为俊杰也,拿来吧。”杨信大手一伸。
“拿什么?”纳兰元述不禁一愣。
“投名状啊,本帅做的是掉脑袋的事情,元述兄不会以为空口白牙地上嘴唇一碰下嘴唇,本帅就信了吧。”杨信微笑着说道。
纳兰元述是不是真心归顺杨信根本不在意,杨信在意的是纳兰元述这块招牌,而且必须还得是活的。至于说一枪干掉纳兰元述,杨信根本没有这个想法,主要是时机不成熟,如果干掉纳兰元述,势必与清廷对上,自己虽然不怕,但现在羽翼未丰,不是掀桌子的时候。
纳兰元述表面归顺,无非是先活命,再趁机脱逃,然后尽起大军攻伐杨信罢了,杨信不急,有的是办法将纳兰元述绑在自己的战车上,投名状就是很好的方法,只要纳了投名状,纳兰元述哪怕是旗人,该归顺的还是得归顺。
造反这种事情是说不清的,哪怕纳兰元述说事出无奈,只能虚与委蛇从贼,但心向朝廷,那也得有人信,哪怕是当时相信,也是因为你有利用价值,被利用过后就是一刀。杨信相信纳兰元述深知这一点,清廷这种事没少干。
“不若现在取了两广总督的人头当投名状?”纳兰元述沉默了片刻说道。
杨信闻言发出一声冷笑。
杨信趁抓住纳兰元述这段时间,已经拍电报给广州内自己的暗桩,让其调查广州城这段时间以来发生的事情,通过调查,杨信不但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纳兰元述夜探军营。
满清的衙门已经烂得跟筛子一样,花点钱就能打听到一些消息。
原来是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李瀚章继任两广总督,李瀚章的弟弟便是大名鼎鼎的李鸿章,李瀚章此次前来两广是带着光绪裁撤绿营的圣旨前来,而绿营便受制于广州提督纳兰元述,纳兰元述本就是清廷插在两广的钉子,两人之间便起了矛盾,有了矛盾便有争斗,关键是两人之间的争斗还牵扯到了紫禁城中的帝后之争。
李瀚章虽然官职比纳兰元述高,但纳兰元述是旗人,旗人的身份具有先天的优越性,而且纳兰元述扎根广州数载,相当于地头蛇的存在,李瀚章奉旨而来,又有李鸿章撑腰,相当于过江龙。
两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异常激烈,纳兰元述是武人,如果真刀真枪的干,纳兰元述一拳便能锤死李瀚章,但官场之间的争斗是斗智不斗力,纳兰元述根本不是李瀚章的对手,纳兰元述索性以整顿绿营为名,躲了出去。
当纳兰元述来到雷州府湛江县时,发现此地的县令居然是杨信,纳兰元述瞬间想起两三年前,自己借白莲教之手打击洋人而被杨信确解之事。纳兰元树暗中打探发现,杨信虽然身具县令之职,但不管县中之事,反而一门心思扑在军营上,而且军营守卫极其森严,根本无法混进去,纳兰元述便决定夜探军营。
没想到,刚刚潜入军营,就被抓住了。现在听闻杨信居然要自己纳投名状,纳兰元树索性再次使用借力打力之际,欲借杨信之手干掉李瀚章,既能干掉对手,使其恶了李鸿章,又能将此事闹大,此事一闹大,朝廷和李鸿章必然派人来查,到时,杨信谋反之事必将大白于天下。
纳兰元述相信,杨信再强,也不是朝廷和淮军的对手,势必会被消灭。这简直是一石数鸟之计,也难为纳兰元述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想出如此计策。
如果是本地土著,闹不好会对纳兰元述的提议动心,然而,杨信早已经看穿了一切。
李瀚章虽然在历史上声名不显,但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岂是简单人物,而且李瀚章能坐上两广总督之位肯定有他的本事,否则,朝廷不可能让李氏一族做大,别忘了,此时的李鸿章正任直隶总督。如果李瀚章没有真本事,朝廷不可能让李瀚章任两广总督。
“既然圣上有旨,裁撤绿营,那就裁撤两广绿营,将绿营改编为巡防营,但是,巡防营里全部换成我们的人,这就算你的投名状。”杨信直接开口道。
绿营原本是大清的常备兵种,在清朝前期,尤其是在康熙初平定三藩之乱及在乾隆中叶以前的历次战争中,绿营都曾起到重要作用。
清朝中期以前,绿营尚称精锐。但以后承平日久,营务废弛,日趋腐败。自嘉庆初年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时即已不能得力。于是自同治至光绪年间历经裁汰,而今,又要改编为警察性质的巡防营。
绿营已经失去了常备军的作用,仅留其名,就说明清廷已经不重视绿营,而这,就是杨信想要的!
杨信决定鸠占鹊巢,借清廷裁撤绿营之机,将绿营全部换上自己人,这样的话,杨信的势力范围将会彻底进入广州城等大城市,杨信已经在暗中将势力发展至农村,而今又将触角伸进省城,可以说,在不久的将来,整个两广都在杨信的暗中控制之下。
纳兰元述脸色一黑,明白自己的一石数鸟之计已经被杨信看破,更明白了杨信的鸠占鹊巢之计,本不想同意,奈何杨信根本不搭理他,而是直将出兵,将纳兰元述此次出行的的一众心腹和亲随统统拿下,直接软禁起来,然后又以纳兰元述的语气给在广州的心腹写信,让其前来雷州府与自己汇合。
当然,纳兰元述留在广州的心腹一到雷州府便被早已经等待多时的杨信所部拿下,然后,杨信便派军队携带着纳兰元述的官印,直奔两广各地绿营营地,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各地绿营,直接完成鸠占鹊巢的作战计划。
而这些绿营兵杨信也没有放过,将他们送上了开往德意志的轮渡,让他们去德意志当劳工,杨信还特意拍了封电报给德皇威廉二世,告诉德皇这批人的具体情况,明言这批人是**,千万不要与华夏劳工混在一起,要严加管束,最好是用严厉的军法约束。
好在杨信也没有将事做绝,他们也不是白劳动,这批绿营劳工也会拿到与华夏劳工同样的薪水,无形之中让他们挣了一笔钱,毕竟,德意志的最低劳动报酬也远远多于大清帝国所付给这群绿营兵的薪水,而且德意志也不会吃空饷,喝兵血,所付的薪资将一分不少地发给他们。
纳兰元述的消失并未引起太大的波动,两广总督看到绿营陆陆续续地被裁撤,并改编成巡防营后,便以为这是纳兰元述的动作。
两广总督李瀚章认为这是纳兰元述低头的行为,便并未太过于在意纳兰元述的行踪,反正都是奉旨行事,而且两广总督李瀚章还趁着纳兰元树不在的这段时间,快速地占据了因纳兰元述消失而留下的权力空白。
杨信时不时地也让纳兰元树露一面,不是在青楼就是在青楼,让李瀚章以为纳兰元树无心为政,而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打消两广总督李瀚章等满清官员寻找纳兰元述的心思,两广总督认为纳兰元述如此识趣,当然没有寻找纳兰元述的心思,甚至心底恨不得纳兰元述永远消失才好。
但是,杨信知道纳兰元树消失的之事并不能隐瞒太久,于是开启了疯狂的爆兵之路。
第55章 纳兰元述的投诚
杨信直接将一个师扩展成一个集团军,纳兰元述的乱入打乱了杨信原本的计划,在一切暴露之前,杨信尽可能地增强自己的实力。
“你拖延不了多久的。”纳兰元述看着疯狂爆兵的杨信说道。
杨信当然明白自己拖延不了多久,但杨信打算能拖多久便是多久。杨信也没有太过在意纳兰元述,只是将纳兰元述编入新兵营中,让其与新兵一起受训,为了防止纳兰元述逃跑,杨信安排鬼脚七带着一个连的兵力二十四小时严密监控。
纳兰元述不是没想过逃跑,但每一次逃跑都会被抓住,抓住之后杨信也不体罚他,而是直接将其关小黑屋,一关就是七天。纳兰元述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刑罚,当然也没有体会过,一开始,纳兰元述还乐得自然,但随后接下来的几天,纳兰元术从未想到仅仅是关小黑屋就能将人折磨的如此痛不欲生,那种没有一丝声音、没有一丝光线的黑暗,心志稍微差一些的恨不得通过自残,自杀来逃避这种惩处。
当纳兰元述从小黑屋中出来的时候,居然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享受了小黑屋七日游的纳兰元述彻底老实了。
杨信见纳兰元述老实了,军中的演武堂也开始对他开放。军中的演武堂是为了培训军官用的,由德意志现役军官担任讲师,在教学员基本军事常识时,也为了给学员开扩眼界,讲解各国的军力配比、武器战术搭配等等,同时,在最近这段时间着重以倭国为假想敌,推演对倭作战。
最初,纳兰元述是本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心思拼命地学习,就是为了打探到杨信军中的第一手消息,兵员素质、兵力配比、武器装备等等,但随着深入的学习,纳兰元述在为杨信军队强大所震撼的同时,也深深地感知到大清帝国的军队与世界强军的差别,大清帝国的国力与世界列强各国的差距。
纳兰元述不禁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
我本已经习惯了黑暗,你却让我见到了光明,这不是鼓励,而是残酷。
杨信要做的就是撕开大清帝国“天朝上国”的外衣,让纳兰元述看到这个世界血淋淋的现实,这个世界的现实就是……
落后就要挨打!
弱肉强食!
公理和正义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原来我一直是在坐井观天。”纳兰元述忽然觉得自己的坚持都是如此的可笑,遥想当年,本以为凭着一套四门棍法便可以在广州打开局面,开创一番事业,没想到,开创的事业居然是虚妄的,现实是如此的残酷。
自己引以为傲的四门棍法,朝廷引以为重的北洋水师、淮军、楚军等,根本就不能倚重,更何况隔壁的邻居经明治维新之后,国力迅速提升,欲与大清争夺东亚老大的地位。
纳兰元述忽然从心底冒出一阵阵冰冷的寒意,让其异常恐惧,自己号称旗人之中难得的人才都沉迷于虚妄的假像之中,那朝廷是处于何等的醉生梦死之中?
“是不是想提醒朝廷,防范于患然?”杨信很轻松地看出了纳兰元述的想法,说道。
纳兰元述根本没有隐藏自己心思的想法,连连点头。
“朝廷不会听的,朝廷不但不会加强北洋水师和淮军的实力,反而会想方设法地削减其实力。”杨信直接打破了纳兰元述的幻想。
“难道朝廷不怕敌人打进京师,亡了大清吗?”纳兰元述不解地问道。
“不怕!洋人打进京师也不是一次了,连圆明园都烧了,朝廷不是照样醉生梦死?至于说亡了大清,朝廷还真不怕,朝廷宁可亡了大清也不会放任北洋水师做大的,这一点,我相信你比我更清楚。”杨信轻笑一声说道,显得对朝廷很是不屑一顾。
纳兰元述默然,以他对朝廷的了解,朝廷还真能做得出这种事来,至于百姓死活,朝廷根本不会放在心上。百姓,在他们心中只是一个数字而已。
“我不相信朝廷,从来都是,所以,我才白手起家,默默地积蓄力量,用自己的力量和方法保护这片大地。朝廷,千万不要对朝廷报有任何想法,而且还要千方百计地防范,因为朝廷对抗外敌根本不行,但拖你后腿绝对拿手。有一句话说的好啊,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杨信嘲讽道。
“朝廷在你心中就是如此不堪?”纳兰元述问道。
“没有最不堪,只有更不堪!”杨信直接回答道。
纳兰元述再次默然,做为旗人中的人才,纳兰元述怎么可能不知道朝廷的腐朽和黑暗,朝中大臣只知争权夺利,忙着捞钱,国事?国事哪有捞钱重要。
纳兰元述心底升起一股深深的无力之感,一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