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渊却道:“孩儿受命拒敌,即便不能上战场,也不远狼狈逃回朝廷之中。何况父亲在此死战,孩儿岂能独自离开?愿留城内陪同父亲,生死与共!”
陆涣没有办法说服陆渊,这个孩子脾气犟得很,认定的事情很难改变。
既然陆渊不肯走,陆涣说服不了,干脆同意将他留下。毕竟陆渊留在后方上不了战场,危险性不大。就算城破被俘,以华国对待俘虏的方式,处死他的可能性较低。像陆渊这种顶尖级武将,绝对是对方拉拢的首要目标。
怒江城破,密梁将会面临华队三面包围之势,再无反转可能。到那时候,陆渊投降对方也是情有可原。
想到这儿,不再坚持送他离开,稍微嘱咐几句,让他静心修养,不必担心战事。
怒江城内备战完毕,华队终于攻来。
东、南两处边境关卡分别遭到宓元生、梁腾军队和周亚军队的进攻。
关卡守军得到命令,拼尽全力进行反抗,通过陷阱、守城器械作战,拖延几日之后终于战败,被华队杀入关内。
关卡被破,当地守军抵挡不住,陆续投降。
华队攻占关卡,长驱直入。
沿途县城守军得到命令,奋力抵抗。
由于实力悬殊,终归挡不住强大的华队,沿途不断被攻破,不少县城闻风而降。
怒江郡内看不到任何好消息,传过来的尽是哪处县城又被攻破,哪处县城官员主动向华队投降。
陆涣压力巨大,着手布置怒江郡几个交通要道,派重兵守卫。
宓元生、梁腾军队在怒江郡内与周亚军队顺利会师,两路大军合二为一实力更强,继续向怒江郡城推进。
怒江都尉梁枣奉命守卫熊岭关,得知宓元生、周亚部队合流,大军杀向自己这边,顿时慌乱。
虽然陆涣给他五万大军,看起来很多,其实都是最近紧急征召的新兵,无一例外尽是老弱,而且没有受过任何军事训练,做苦力都嫌没有力气,完完全全的乌合之众。
自己得到的命令是死守熊岭关,不得后退一步,死死拖住华队脚步。
梁枣根本不觉得自己有那能耐,可以将宓元生、梁腾以及周亚军队拖住。
对方都是名将,麾下全是精锐,士气惊人,军粮充足。自己不过一个小小郡城都尉,手下五万乌合之众,粮草还紧巴巴的,没办法喂饱他们。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借着关卡防御怕也抵挡不住。
因此召集身边亲信商议,对他们说道:“如今华国统一之势无可阻挡,我等何必为了梁国拼命?我欲开关投降,尔等以为如何?”
身边亲信纷纷回答:“我等以都尉马首是瞻!”
见众人同意,梁枣松一口气。
当宓元生、梁腾及周亚大军抵达,赶紧打开关卡大门,亲自带领麾下将士出迎,当面表示投降之意。
宓元生大喜,接受梁枣投降,将他留在身边听用,顺势接管熊岭关。
东方疏找到梁枣,打听阮姝兄弟之事。
这一路,只要攻克一处关卡,他便主动向该处将领打探。
一路上没有得到任何有用消息,毕竟阮姝的兄弟只是低阶士卒,人海茫茫,想找到他很不容易。甚至对方可能早就战死沙场,被当作无名尸体埋葬也未可知。
幸运的是梁枣确实认识阮姝兄弟,也知道对方正在东边双羊关,在怒江长吏蒋贵手下当差。
原来蒋贵跟梁枣关系不错,平日里称兄道弟,经常来往。
陆涣安排各处关卡守卫,双羊关那边人手不足,所以陆涣将自己和儿子陆渊手下一部分人分过去,协助防御。
正好有个名叫阮彪,来自武清郡的被调到蒋贵手下,除了名字和来历,样貌什么的也跟阮姝描述的亲兄弟相似。
东方疏立刻将此事告知阮姝,得知亲兄弟可能还活着,阮姝大喜,央求东方疏替她带回阮彪。
东方疏便让梁枣帮忙,既然他跟双羊关守将蒋贵关系不错,希望全力协助。
梁枣既然投降华国,自然不会拒绝。
当下写信,飞鸽传书劝说双羊关守将蒋贵投降。
蒋贵接到飞鸽传书,得知熊岭关已经被华队占领,可以直达怒江郡城。一方面梁枣跟他确实关系很好,他来信劝降,蒋贵很难拒绝;另一方面,既然华队占据熊岭关,自己这边无足轻重,也没必要坚持。
因此回信同意投降。
宓元生便让东方疏带着梁枣,赶往双羊关接收降兵,自己这边继续前进,向怒江城展开攻势。
东方疏来到双羊关,蒋贵果然出城献降。得知东方疏在找阮彪,便将人带来与阮姝相见。
姐弟二人见面之后认出对方,都很喜悦。
阮姝将最近发生的事情详细说了,让阮彪尽快回家,并让他告知父亲,从此没有阮家老六,只有东方家的阮姝。
阮彪对于家中发生这样的事情很是感慨,一方面对父亲的做法很是生气,另一方面,看到六姐跟东方疏俊男美女很是相配,也很尊重她的决定。
陆涣在怒江城内,本以为熊岭关或者双羊关能够抵挡华队一些时间,拖上几日。
谁料军情告急,熊岭关守将、怒江郡都尉梁枣面对华国大军直接开城献降,甚至劝说双羊关守将蒋贵一起开关。如今华队占据两个重要关卡,已经毫无阻挡,正面进军。
没有办法,陆涣赶紧备战,等待华队到来。
宓元生军队如期而至,先向城内喊话劝降,要求陆涣开启城门,迎接华队接管。
陆涣自然不应,直接下令乱箭逼退喊话的华国将领。
见对方做出回应,宓元生当即下令强攻城池。
华队向怒江城展开猛烈攻势,与陆涣激战数日。
陆涣使出浑身解数,领导当地民兵拼死抵抗,初时还能勉强挡住华队,可是随着对方猛攻不断,梁国守军伤亡数量不断攀升,军心士气一降再降。
在这种状况下,民兵又没办法吃饱,如此高强度的战争之下,自然心生怨言。
经过数日攻防,怒江城内生乱。
一些不愿继续为陆涣卖命的民兵将领,还有部分怒江郡官员见梁枣、蒋贵投降之后得到重用,于是合计之后,由内部发起叛乱,趁着大战结束,陆涣回营休息之际突然闯入主帅营帐,将陆涣五花大绑,到城门喊话投降。
事发突然,陆涣根本反应不及,他手下那些将领也没反应过来,等到陆涣被抓,想要救援却被无数民兵围住。
宓元生带兵上前,接受投降。
城内民兵开启大门,迎接华队入驻,将陆涣亲手交到宓元生手中。
陆涣部下将领见大势已去,也都放弃抵抗,向华队投降。
陆渊得到消息,听说城内叛乱,父亲被擒,慌张之下拖着重伤身躯,想要过去救人。
在这种状况下,别说打败华国将领,遇到一群小兵都扛不住,稍微动作大一点就扯动伤口,无法用力。结果被华国士兵擒获,同样送到宓元生面前。
陆涣见儿子带伤来救自己,也被对方擒获。虽然本身无意投降,担心他们对陆渊不利,只能以投降为前提,要求对方放过陆渊,并且给予陆渊最好的医疗待遇。
宓元生大喜,要求陆涣劝降陆渊,他便请来宁泽大弟子,曾经的南成国师辛铁山为陆渊治疗伤势。
在父亲劝说下,陆渊也知道三面大军围攻,司马法再厉害也守不住密梁,于是同意投降,以保全陆家。
第655章 天下一统(大结局)
华国军队分别攻克越岭、怒江,陈台、宓元生两路兵马直逼密梁。
消息传到密梁郡城,朝野上下惊慌失措。
皇后势力齐聚朝堂,紧急商议。
小皇帝陆璟什么都不懂,对事态严重性也没概念,全程一脸茫然。
“诸卿,如今大将军周皓、陆太常尽皆战败,华国军队攻占越岭、怒江,直逼皇城!如何是好?”皇后惊慌发问。
“太后,情势紧急,许急召司马军师回朝,拱卫京师!”御史大夫王峻出列。
“不可!”丞相孙然忙道,“如今三路大敌,唯独军师一路拖住唐牛。若此刻撤兵,密梁危矣!”
“眼下陈台、宓元生军队直逼密梁,若不召回军师,难道坐视敌军攻入皇城?”王峻急道。
“可遣王爽、冯远带兵驻守东南两路,飞鸽传书问计于司马军师。”孙然说道,“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朝廷上分为两拨人马,一拨赞成丞相说法,不能在这个时候调司马法回朝,只需飞鸽传书询问对策;一拨赞成王峻说法,这个时候必须将司马法召回皇城,否则挡不住华国大军。
激烈争论令皇后头痛欲裂,无法轻易做出决定。
这个时候还有人进言,因为陆涣、陆渊父子投降敌军,要求将其家小尽皆入狱,究其罪责。
这话让皇后很是恼火,陆涣是陆骢亲兄弟,算起来皇后和陆璟都是近亲,虽然提议者未必把她们算在其中,什么时候了还讨论这个问题?
何况陆涣、陆渊父子也是拼到最后一刻,落入敌人手中实在没有办法被迫投降,密梁城都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不把精力放在保卫皇城,吃饱了撑的?
皇后斥责一番,重新将话题转到是否召回司马法。
朝中大臣最终支持丞相建议,让王爽、冯远带兵前往关卡阻挡敌军,兴许司马法有机会击退唐牛得到胜利,扭转大局。
大家都知道这个可能性不是很高,总好过没有希望。
面对如此局势,司马法肯定会想办法,告诉这边怎么应对。
飞鸽传书抵达司马法军中,得知越岭、怒江被破,华国军队进军皇城密梁,司马法只觉一阵晕眩。
虽说梁国兵力已经羸弱不堪,却没想到其它几处败得如此迅速,还是在宁泽没有参与的情况下。
这跟他预料的时间相差不少,压力极大。
好在丞相孙然劝住太后,没有让她立刻召自己回城。一旦撤兵,唐牛大军势必长驱直入,与陈台、宓元生军势合围,让皇城陷入更为被动,难以破除的绝境。
虽说唐牛和他率领的浮屠军不好对付,司马法已经摸索出新的策略,只要安排妥当,或许能够反败为胜。
于是根据东、南两路地形,结合最近一段时间的天象,为王爽、冯远紧急制定守关策略,目的是最大限度拖延陈台、宓元生军队接近皇城。
只要他们坚持一阵,等自己击退唐牛获得胜利,便能立即回援,化解危局。
司马法飞鸽传书急传过去,却没料到陈台听从褚文秀建议,佯装绕道从西侧奇袭密梁,使得王爽中计,紧急出关意图拦截,结果中了埋伏,被华国军队团团包围,苦战到最后,死伤近半,力竭被擒。
陈台擒住王爽,夺了关卡,以最快速度向密梁进军。
冯远正与宓元生作战,得知消息大惊失色,欧阳春趁机献奇袭之计,趁冯远分神顺利攻破关卡。
冯远在混乱之中摔落战马,被踩踏致死。
陈台、宓元生分别带兵抵达密梁郡,攻打东、南两座城门。
兵临城下,梁国上下更为惊惧。
丞相孙然亲自带兵守卫城池,与华国军队激战数日,被裴济一箭射中,当场阵亡。
孙然一死,文武百官没了主心骨,急忙向皇后提议,立刻召司马法回城救援。
皇后也没办法,朝中上下除了孙然,没人能够扛起大任。眼看皇城摇摇欲坠,四面都是华国军队,逃也逃不出去,唯一希望就是司马法麾下大军,若能及时救援,兴许还有机会。
司马法把一切都规划好了,却是预料不到皇城那边王爽、冯远败得如此迅速。
当皇后紧急诏令传到手中,他已成功布局,准备将唐牛军队一举击溃。可是皇城情势紧急,恐怕坚持不到自己打败唐牛。一时间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若是不遵诏令,任然带兵用计,打败唐牛军队概率很大,只是皇城有可能被华国军队攻占,到时候梁国根基尽毁,皇后势力也将不复存在。自己便会成为大梁亡国罪臣;若是遵从诏令撤兵,一方面唐牛军队肯定长驱直入,无可阻挡,一路杀到密梁,即便自己也难扭转大局。另一方面,按照目前情势来看,或许自己还没回到密梁,城内兵马已经抵挡不住。
不管从哪个方面,都没有挽回的可能。
除非放弃密梁,放弃拥护幼帝和太后,不顾一切击败唐牛,趁机一路北上攻入卞州,自成一路势力。
只是考虑到宁泽的实力,对方不会给自己喘息机会,消灭梁国势力之后,定然全力围剿,不给自己任何发展机会。自己未必成功,还会留下千古骂名。
思考许久无奈做出决定,放弃用计击败唐牛大军,夺取浮屠甲的策略,紧急撤退,南下回援。
皇城密梁这边,接到司马法飞鸽传书,得知他会带兵全速来援,皇后势力稍微安心,朝中大臣也都提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