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蓝白社-第7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知道追逐夸父的是应龙了,他杀了夸父,或者害死了夸父。
  夸父一路沿着黄河跑,跑到了陕西,应龙都要赶尽杀绝,最后没办法,夸父往北去找大湖,想傍湖而居,远离中原。
  可惜的是,他属于被追杀,跑的太急,水没喝够,也就是补给没带够。
  以至于在往北迁徙的过程中,路又不熟,找不到水源,渴死了。
  应龙杀蚩尤,杀夸父。说明两边是对立面,蚩尤、夸父是一边的。
  而应龙,毫无疑问,是黄帝战胜蚩尤最大的助力。
  他是黄帝的铁杆。
  炎黄集团战胜了九黎集团,蚩尤的盟友自然都要凉凉。
  至少黄河流域,再无夸父氏安生立民之地。
  应龙一路把夸父氏赶出了黄河流域,最后死在北上迁徙的过程中。
  而这个过程,还顺带完成了一次果树品种的出口。
  在北方大泽的附近,被带去了来自中原的桃树品种。
  结束,到此为止。
  夸父的事,就这么多。
  这并非多新鲜的说法,单纯结合夸父神话,以及上古部落氏族需要依水而居,以及应龙杀夸父这一句,随便谁就足够总结出以上的事件脉络了。
  我只是想说,山海经中真正冷静的文字,是一丁点夸张也没有的。
  完全在以一种俯瞰的视角,去记录了这些。
  当然,这样客观的文字,并非全部。山海经中,也有大量带有主观因素的东西,那些在解读时,一律可信度自降一半好了。
  不同的经,不同的部分,对一件事甚至会出现多重描述。
  并且连称呼都不同,用词也不同,完全就不是一个人。所以这肯定是多个作者分不同时期著作的。
  那些带有主观评论的,基本可以认为是较为晚期总结进山海经的,可能属于后人补漏或乱加,这在解读时要单独拎出来算。
  而剩下那些,如‘夸父与日逐走……’这样客观的文字。
  才是山海经的本体。
  而那一部分的出现,要绝对早于列子的时代,也就是战国时期。
  因为列子真的有很多故事,灵感来源于山海经。
  除去夸父逐日以外,还有东海归墟。
  《山海经·大荒东经》开篇就写: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而这个大壑,列子又来了兴趣,他加以扩充,写下: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
  这完全是在山海经基础上加工过了,写的跟他看了地图,知道那里有马里亚纳海沟似的。
  反之山海经里写下这句的作者,淡定许多,就给俩字‘大壑’。若是其在列子时代之后,就不合理了,未免也太偷工减料了。
  但不管怎么说,列御寇这个人,是带后人解读山海经非常重要的人。
  因为他一定看过完整版,早期版本,没有经过刘歆‘和谐’过的山海经版本。
  而那个版本,是我们所看不到的。
  以其为信史的态度,去解读山海经,世界观都会刷新,比如会发现黄帝是个超级厚黑的人,是和刘邦等开国君一样,无比腹黑、狠辣的王者。
  而上古时期,或文明超乎我们想象。
  诸此种种,实在不知道从何讲起,莫名其妙写了九千多字,浪费了正文码字的时间。
  这个番外之后还会不会写,我也不知道。如果想看,就评论一下,并且告诉我想看我解读哪个故事。
  毕竟我实在不知道从何说起,故事总得有个头,但山海经的故事没有头。
  时间线复杂至极,跨度逾数千年。
  至于结尾,倒是很明显,是成汤伐夏桀。
  所以我说刘歆一定删了很重要的一段历史,不止一段,而是好几段,使得整个山海经,断断续续,东拉西扯,超难整合。
  总之可能这番外想看,只能疯狂催我更。
  啧,以上。
  ……


关于山海经的二点想法
  吃素滴和尚让我解读鲲,我只想说,山海经里没有鲲……
  不过有人考证,庄子对于鲲鹏的描述,脱胎于山海经中的北方之神禺强。
  这个名字大多数人可能不熟悉,但他又叫玄冥。
  《淮南子·天文训》:“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
  这指的就是禺强,他辅佐颛顼,相当于应龙之于黄帝。
  因为庄子写了:北方禺强,黑身手足,乘两龙。
  黑字古文又与鱼字相近,有人认为可能传抄错误,其实庄子想说鱼身手足,乘两龙。
  而禺强在山海经里,又是人面鸟身,乃是北方海神。
  所以有人就分析了,禺强有鸟身和鱼身两种形态,同时也是海神和风神之类的。
  于是,鲲鹏其实就是北海神玄冥的说法,就冒出来了。
  对此,我个人是完全不信的,这完全是强行套关系。
  玄冥这个人在山海经里,主要有两处描述。
  《山海经·海外北经》: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
  哦豁,这一对比,矛盾出来了。
  大体两处描述接近,但一个说践两青蛇,一个说践两赤蛇。
  最骚的是《山海经·大荒东经》又写: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豸虎。黄帝生禺豸虎,禺豸虎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豸虎处东海,是惟海神。
  黄蛇的也来了。
  其中禺豸虎就是禺号,而禺京就是禺疆,也就是禺强。
  这是异体字的问题,因为文字一直在变,而山海经则是不同时期不同地人写的。
  我认可,但我觉得,不是黄帝生的禺号。
  因为海内经写了:‘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
  这就和大荒经矛盾了。
  两者必有一伪,乃是一些有心之人为了把帝俊这个东方神系彻底抹去,而把一些原本属于帝俊衍生的存在,挪移给了黄帝。
  海内各经被删除的地方最多,尤其是海内东经,基本全删了,剩下的版本里,海内东经只有一百来字。整个山海经里最短的。
  它一定是记录了修书者所不能容忍的历史,大约就是刘歆最为针对的一经了。
  黄帝是胜利者,后人自然会向着他而改书,所以我倾向于帝俊生禺号为真相。
  尤其是大荒东经里那段,只有前半句有意义,从‘黄帝生禺豸虎’开始,后面完全是废话,几乎就是海外北经和大荒北经两段记载的总结。
  最早山海经有图,而最早的作者为其写了注释,那个注释就是山海经的开端。
  之后陆续有人得到图,往上填注释,也就形成了山海经,直到现在就剩字,没有图了。
  比如《海外南经》就写了: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视肉;吁咽、文王皆葬其所。一曰汤山。一曰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鸱久、视肉、虖交。
  这就很明显了,毕竟文王已经是商末周初时期的人了。
  能说出文王葬于此的,最早也只能是西周时期的人。
  于是有人就说,山海经是周朝人写的,甚至是东周末年的战国时期写的。
  我想说最早开始写的绝对比这早,而且早很多,为什么之后再说。
  单说这一段,很明显‘吁咽、文王皆葬其所……’都是后来加上去的。
  本来一张山海图,图上已经有夏朝以前的人给图配写了一些文字,在狄山这个地方,只写到‘离朱、视肉’那里就没了。
  什么文王,早期作者根本不认识。
  但是因为山海图和山海经是陆续流传,并总有新的后人根据图往上填理解。
  所以后面才会有那些明显感觉重复议论的文字,连格式都一样。
  一个西周的贵人,一看图上的狄山,考证了一下心说:诶?这不汤山吗?
  于是写下自己的注释:说文王也葬在这,现在叫汤山……
  然后也列举了山里的动物有这些这些,其中动物列举中,大多数重复,只比前半段多了两种动物。
  这是典型的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座山写下的不同时代的描述。
  同样的状况,在好几个经都出现了,比如有个地方写了成汤伐夏桀。
  写这些话的人,绝对不是第一批作者。
  我称之为第二代作者,第二代这些人还算不错,他们至少在模仿山海经早期作者的文风。
  不像第三代作者,大约是战国、秦汉时期的人,直接往上加自己的想象了,直接把一些东西艺术加工了,强加了主观臆测。
  ‘夸父不量力’这种话,就是第三代作者加入的。
  得亏现存山海经中,还有第一批作者所写的‘夸父与日逐走’这种冷静文字留存。
  到这里,可能有人要说,最早山海经只有图,没有字,都是后来加的。
  我想说,只有图的话,谁能写的出山海经?
  相貌可以看图写,叫声呢?后人是怎么知道叫声的?还有一座山叫什么名字,这个难道是光看图就能知道的嘛?
  所以画图者,至少同时期就有人配图写了文字。
  总之上古有人画了图,还注释了少许的文字,可能很少很少,但一定有。
  那批文字,是最冷静和简洁的。
  之后夏商西周的人总结一遍,春秋战国的人总结一遍,再加上删除了很多,以及失传了图,所以山海经现在才真伪交加,虚实难辨,荒诞离奇。
  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列子、庄子这伙人,就是特别有瑰丽想象力的浪漫主义文人。
  他们的存在,使得山海经多了不少主观艺术加工的文字。
  回到玄冥。
  其实很好解释,帝俊后裔禺豸虎是东海神,而在大荒北有个儋耳之国,都是禺豸虎的后裔,姓任,吃谷子。
  禺豸虎的后人禺强,也就是玄冥,成了北海神。
  其中禺豸虎则乘两黄蛇。玄冥乘两赤蛇……也乘青蛇。
  可能就是一代作者写赤蛇,二代作者一看图,寻思这颜色大概是青色吧?于是写青蛇。
  就这么简单,图的颜料黑化了。
  总之,以上一切,都是我想说:山海经有一个或一批上古超级作者。一些矛盾或重复的地方,都是夏商周时期的普通作者写的。
  我为什么说一个超级,一个普通呢?
  因为一个是看了实物写的,一个是看了图写的。
  两者有着本质区别。
  很难想象,山海图与经,是怎么写出来的。
  最早的作者,仿佛周游了全球……
  因为山海经是一本全球性的地理风俗志。
  关于这一点,山海经原文竟然略有提及。
  《山海经·海外东经》: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同上,‘一曰’之后,我们可以视为夏商周使其的二代普通作者写的,他们看图不知道这个‘帝’是谁,而根据他们那时期的传说,觉得应该是大禹,所以就加了后面那一句。
  前面我说了:你们这些二代普通作者写的,我不听我不听。
  我不管前半段是不是原初版本,但至少‘一曰’后面,绝对不是原初版本,而是起码夏朝以后了。
  不得不说,‘帝命竖亥步’这段话牛逼大了,从东极走到西极,丈量路程,这是上古时期干出来的事?
  有专家表示,帝指的是舜帝,命令竖亥用步子丈量全国,从东走到西。
  但我想说,他步量的绝对不止全国,而是整个大荒海内外。
  乃是从美洲极东,跨越亚欧,量到非洲极西。
  很简单,人家步数都写了,算一下呗。
  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这对于写山海经的时代而言,完全是个天文数字。
  因为假设竖亥一步是四十厘米,他也至少走了二十万公里。
  有人说,可能他一步很短,实际没有走这么多里路。
  OK,那我们削弱他一波,假设竖亥一步只跨十厘米,他也走了五万公里。
  而地球赤道周长也才四万公里。
  他到底在步量啥?
  倘若他走了弯路,是一条曲折的路线,那么大抵正好就是横跨了所有陆地……从美洲走到亚洲又走到非洲的路程,也就是绕了地球接近一圈。
  不能再削了,十厘米什么概念?一根普通的香烟都有十二厘米……
  竖亥哪怕是个侏儒,也不至于一步才十厘米。
  四十厘米都算少了,所以我倾向于他至少走了二十万公里。
  无论他有没有环游世界,他也绝对不只是在丈量国内。
  他不管怎么绕路,走二十万公里本身就已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