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蓝白社-第7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说法,与山海经不符。
  舜如果真直接翅膀硬了,在尧活着的时候就囚禁了他,之后又流放了丹朱。
  那么凭什么有‘帝丹朱之台’呢?
  所以丹朱必然是当过一段时间的帝,而且时间并不短,起码没有后来的伯益那么短,伯益最多只当了几十天的帝。
  舜善于用人,情商极高,这是他最原始朴素的形象和能力。
  这样的人,没有特别大的功绩,凭什么把上一代有人格魅力的尧给直接囚禁了?
  氏族首领那么多,又不是舜的家奴,如果感觉舜这个人伪君子,必然会人心涣散。
  按照舜最后成功来看,他就是那种王莽级的人物,或者说王莽完全是模仿他。
  另外王莽还不如他,王莽最后还把自己玩脱了。
  而舜的人设一直没有崩塌,一个人无论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只要他能一辈子都跟人保持良好关系,让人称赞,那么他就是这样的人,跟他内心实际在利用这一点获得什么,没关系,不重要。装了一辈子,那就是真的。
  舜,确实也没有做什么大事,主要是内政搞得好,改革细分了很多官职。
  他在位时最大的功绩,就是治理黄河,但是黄河是禹治理的,也就是说他真的很会用人。
  禹踏踏实实地干,一心想做成这件大事,而重振家族。
  付出无数辛劳汗水后,终于完成治水,此时威望达到顶峰。
  而舜这个人,没有非要传位给儿子,他维持了一辈子的人设,到死也没有崩塌。
  也许他还是举荐了自己的儿子,也想传位给儿子。
  但他不想又自己的儿子在血腥斗争中死掉,所以同时也指定了大禹。
  毕竟,大禹的功劳太大了。
  最后投票,大禹轻松胜出,支持他的人太多了。
  至此,可以说舜就是个聪明人,他用情商成为帝,并最后完成善终。
  我这一次,没有采用后世一些非主流的说法: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我觉得这不现实,写舜禹弑君,写他们其实非常卑劣的,定然有所政治目的。
  是的,我这一次站在了主流说法上。
  人设在那里,舜不可能在其有生之年,背叛尧。
  他从一介平民,走上人生巅峰,固然靠他自己,但没有尧的赏识,舜不可能出人头地。
  尧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封他在妫水之滨,让舜有了诸侯级姓氏‘妫’。
  舜可以辜负天下人,唯独不可以辜负帝尧。
  就像丰臣秀吉,如果不是织田信长死了,丰臣秀吉不可能成为‘天下人’,他是从农民开始,被织田信长一手扶起来的,秀吉出人头地的传奇背后,是织田信长的恩重如山!
  舜逼尧,流丹朱?逗呢?
  舜也是从一介平民,被帝尧赏识,一步步扶了起来。
  如果他囚禁了尧,流放了丹朱,人设崩塌,舜不足以威服于天下。
  所有人都不会再相信他,一个人连自己最大的恩人都可以害,这种人可以追随吗?
  不管他势力有多大,不管他有多大功劳,舜都不可以辜负尧,否则天下皆会远离他,尤其在尧名声本来也很好的情况下。
  同理,禹也一样。
  虽然禹是嫡长子,一出生就姓高贵的姒(si)。
  禹的父亲鲧之一族,乃四罪之一。禹属于罪族,跟蚩尤后裔三苗是一个级别的,相当于被父辈的罪,牵连流放的人。
  你们听大禹治水的故事,有没有奇怪过,为什么鲧治水失败,被杀,然后还要让他的儿子,禹继续去治水呢?
  一般来说,难道不应该换别的手下去治水吗?
  皇帝任命一个治水总督,这人把事情搞砸了,论罪杀死,可能再派他的儿子,继承治水总督吗?
  很多人有个误解,以为发洪水,然后派人去治正在发生的洪水。
  其实不可能的。发洪水,只是个起因,不可能正在发洪水的时候去治理的,又不是现代。只有93年的时候,才是正在发洪水的期间,拼命去堵。
  事实上,鲧治水,和禹治水,中间隔了蛮久。并且他们每个人治水的时候,都治了十几年。
  鲧治了十年,结果又发了特别大的洪水,所以被杀了。
  舜统治的期间,黄河又开始搞事,他提拔禹去治水,就是恩重如山。
  禹作为罪臣之子,被流放者的身份,还被派去治洪水,完全是舜的赏识。
  没有舜的赏识,禹根本没有这个机会。
  禹治水,治了二十年,恐怕期间受了无数质疑。没有舜的支持与信任,就没有禹那泼天的功劳。
  这就类似郑和,郑和就是被流放的一族里的人,是永乐大帝赏识他,阉了收为己用,不断培养,还派他七下西洋,名垂青史。郑和一辈子都忠心耿耿,哪怕手握兵权,在海外都可以打下一个国家,他也从来没有想过背叛朱棣。因为没有朱棣,就没有他郑和。
  人是社会动物,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做了,这个社会就容不下了。尤其在古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是乱说的。
  小恩小惠,‘世受皇恩’这种,还算好,君主不贤,造反咯。
  可真是那种把你从微末之际,提拔上了天的人,是绝不可以背叛的。
  不是想不想的问题,也许禹就想当帝,也不是做不做的了的事,禹当时一定已经势力超大了,因为功劳太大,谁都服他。
  可是,‘逼舜’这种事,却绝对不可能做,只要有脑子就知道,做了,则天下离心。
  谁能信他?对你恩情最大的人,你都能害,你还有谁不可以害?
  你又不是神,你原本只是个屁民。
  舜、禹的德行名望这种基本盘是不可以丢的。
  综上,竹书纪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无稽之谈,哗众取宠。
  韩非子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偷换概念,只对一半!
  成汤可能流放了桀,武王肯定讨伐了商纣。
  因为桀对成汤没有恩情,成汤的一切是他自己发展起来了,桀反而还打压了他。
  武王的一切是文王给的,武王压根没见过纣王,凭啥不能伐?
  但是尧舜禹,却性质不同,概念不一样。
  尧对舜的栽培,犹如天高。舜对禹赏识,犹如海深。
  把武王伐纣,跟他们放在一起,就是偷换概念,故意让人以为,舜、禹上位的情况,跟武王伐纣一个性质。
  其实差得远了。
  舜是聪明人,哪怕他真想上位,也得等尧死了,然后用他的情商,让大家拥护他。
  禹也是聪明人,他降服了黄河,乃滔天功绩。无数人愿意支持他,天下不是他的也是他的,没必要动武。
  这是最合理的情况。
  总结一下,尧知道舜不会接受禅让,所以总拿举荐舜接任自己这种事刷声望,但最后还是传给了儿子。
  舜,上古第一出人头地者。
  洞察人心,看穿世情,人世间的一切,都看得通透。长袖善舞,情商极高,王莽谦恭未篡时,舜是一辈子都很谦恭,最后硬是靠着民心,被众人黄袍加身,推上帝位。
  不争则争,什么都没做,但其实什么都做了。以退为进,不需要去逼尧,不需要去流放丹朱,他做好自己的事情,搞好人际关系,天下自然是他的。
  大禹更不用说了,我把他列入五帝,就知道我对他有多么推崇,仅次于颛顼,他在山海经里篇幅极大,我以后会单独讲他。
  总之泽被苍生,治水功业,让他注定是帝。
  不过他努力奋斗了一辈子,为的可不只是自己,而是家族。
  他的家族心极重,所以最后禅让给伯益,却只重用夏启派系的人。
  是以禅让给伯益,伯益也坐不住!大禹一死,夏启直接起兵造反,夺取天下。
  至此,天下,不再有选举,完美世袭。
  舜可能是真谦恭,但禹一定是大心机。
  伯益刚上台,就被夏启杀掉,这背后都是禹给儿子铺好的路。
  这就是上古帝王的套路。
  后世,王莽模仿了舜,篡了汉,却没能善终。
  曹操模仿了禹,自己一死,曹丕代汉。
  无论是王莽,还是曹操,乃至我们所熟知的各种类似故事,在我们的文明里,早就有先例。
  我们所做的一切,古人早就玩过了。如果你们熟读历史,便会知道,现代的所有事情,除了日新月异的科技,其他没有什么新奇的。
  人的本质……从未变过。
  我们注定是个套路、权谋都玩出花来的民族。
  你们基本了解了这些以后,可以再来看山海经了。
  一万四千字,这才写完尧舜禹的‘引子’,番外的番外……
  对于舜、禹在山海经里的传奇,有!舜有一个,脑洞极大。禹有很多,牵扯整本山海经。
  比如山海经:“舜夷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
  对于这段,我有个绝妙的解读。



山海经的第六点想法:灵照百里的智慧之光
  首先。
  山海经里的尧……就是个帝帝。
  翻遍山海经,尧只有对帝尧台的提及,除了开篇那句以外,还有‘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总之让我们知道他是个帝,就没了。
  有人说,大羿是尧派去杀怪兽,射九日的。但很抱歉,那都是后来的说法,是西汉《淮南子》这么写的。
  山海经里,写的是:“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羿是帝俊委任的,跟尧没有关系,甚至比尧的时代早很多。
  很明显,后世强行把帝俊的事迹,安插给了尧,毕竟尧实在是拿不出可以称颂的大功绩了。
  他就只是个帝帝而已,完全轮不上五帝级别。
  甚至姬姓王朝还在尧之后断送了。
  那么舜呢?
  山海经:“舜夷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
  舜夷的夷字,是异体字的问题,应该是舜妻。
  大概翻译:舜之妻是登比氏,他们生了‘宵明’和‘烛光’,在大湖上,这两个女儿的灵光,照耀了方圆百里。
  啧啧,又是女儿,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有名有姓的女儿,上一次还是炎帝的女儿们……
  所以,这很可能又是‘工具人’。即表面上说是生了女儿,其实就是发明了新的事物。
  生,除了生孩子,还有衍生、创造、传承的意思。
  山海经:“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这里的‘生’,就是指衍生,指始均的一支后裔衍生出了北狄这个部族。
  山海经:“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
  这里的‘生’,才是生孩子,后稷是个人。周人认为他是自己的始祖,周人祭祖不可能祭错的,他一定是个人的名字,而不是一族。
  就是因为容易搞错的问题,导致后世人在描述‘生子’的时候,用‘产’来代替。
  比如《帝系》里就写: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产句芒,句芒产蟜牛,蟜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
  毫无疑问,用‘产’这个字,就没有歧义了,一定是生孩子。
  那么,舜生的宵明烛光,到底是物品,还是女儿?
  第一种可能,女儿。
  后面都写了‘二女之灵’。
  那么这句记载,就是指二女有神异,站在大湖上,光耀百里。
  也有可能,是两个女儿死了,化为灵光烛照。
  接着,第二种可能,发明。
  这就跟我以前说的精卫女娃类似了,是把帝发明创造的东西,或者其导致的现象,延伸为了帝之女。
  那么宵明烛光,从字面上理解,不就是灯笼、蜡烛吗?
  但是,我不认可。
  灯笼蜡烛太扯了,有什么好惊讶的?古人没见过火把吗?有必要吹嘘蜡烛能光照百里吗?
  说是探照灯,或者是大型照明设施,我都信,至少没有侮辱古人智商。
  能值得这么记载下来,一定是一种,古人夜晚时完全没见过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明亮。
  至少得跟火把、篝火这种东西,有明显的差异。
  那么,到底是哪种可能呢?
  首先,搞清楚宵明、烛光的字义。
  宵,夜晚八九点,‘昏’之后就是‘宵’。指吃完晚饭到睡觉期间的时间段。
  所以宵明,字面上就是指,晚上八九点钟像白天一样亮的意思。
  烛光呢?不要误解,烛不是蜡烛的意思,大篆字形为‘燭’,蜀的象形就是葵虫。
  在周朝时期,释义为火炬。
  现在的学者解释,象形火和虫子,是指灯芯那个灯草像虫子。旁边有火,不就是油灯的那种灯芯吗?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