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周朝时期,释义为火炬。
现在的学者解释,象形火和虫子,是指灯芯那个灯草像虫子。旁边有火,不就是油灯的那种灯芯吗?所以是烛。
但是对烛字定义,最早也只是周朝的,有没有更早?
甲骨文呢?甲骨文有没有烛字?
很抱歉,有类似的,但是字太抽象了,是个长长的虫子,上面有火。
跟后来【火和蜀】的字形,差距有点大……
到现在,古文字学者们,都没有一个定论,还在争执那到底是不是‘烛’字。
因为按照他们的说法,商朝烛字就应该是火炬、火把这样的象形,金文、大篆像虫子,还可以解释为从‘蜀’这个发音。
甲骨文的烛,怎么会完全是一条着火的,长长的虫子?
所以现在,官方也并没有给出,烛字的甲骨文到底是哪一个。
不过,我有我自己的理解。
因为解读山海经,站在山海经的时代去想,我们只要找,山海经里其他提到其他‘烛’字是什么意思,就可以了。
有吗?有,大家都知道,烛龙……‘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关于烛龙,太复杂,牵扯太多,我只能单独一章去解释,这里不多说了,直接告诉你们我的想法。
那就是烛字在上古时代,并不是指火把,而是单指烛龙。
烛龙又叫烛阴。那条‘龙’,就是烛的本体,在上古时期,提到‘烛’,没有别的意思,就只特指一个对象,特指那‘烛龙’。
烛在甲骨文里,乃至更早文字里的象形,不是象形别的,就是象形那条龙。
龙乃鳞虫之长,一条头上有火的长虫,这就是烛龙的象形体。
‘烛’这个字,特指它。
烛光意义为:仿佛烛龙直目正乘般的光。
再白话一点,也就是又长又直的光柱。
在夜晚,强烈的光源如果朝一个方向传播,并且周围很黑,而空气中粉尘、雾气较多,则会散射,形成明显的光柱。
在山海经里,光柱,这才是烛光的意思。
在上古漆黑的夜晚,除了月光和火把,就没有其他光源的时代。
人们看到横在半空中的光柱,是极为震撼的。
不亚于我们,看到一发龟派气功波。
宵明指一个把晚上照的通明的一个东西。烛光指一道光柱。
搞清楚这两个名字背后所代表的现象,才好理解山海经里的记载。
“舜夷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
首先不可能是灯笼、火把那么简单,必然是如探照灯,大型光源般的状况。
在夜晚,超出了当时人们的认知,是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光。
通照百里,还有又长又直的光柱。
我想以你们搞事情的心态,第一反应是有UFO……
夜晚,大湖上,两颗发光体悬飞着,照亮方圆百里。
一道划破天际的光柱,可能是横着,也可能是竖着,不知道在干吗。震惊了舜所管理的部落人民。
舜的两个女儿,就这么被带走了……
哈哈哈,这恐怕是最直观的理解了。
但即便是支持外星人的我,也要质疑。
首先如果是UFO,那么说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就很牵强。
为何跟二女有关?没道理啊,除非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二女升天了,被UFO带走了。
光柱把舜的两个女儿带走了,对于旁观者而言,自然是二女之灵,通照百里。
但这太牵强,我都不信。
另一种稍微好一点,是舜刚好生了两个女儿,或者刚好死了两个女儿,夭折了,结果大湖上就出现UFO。
那么人们才会将其对应起来。将舜的女儿,一个叫宵明,一个叫烛光。
这可以解释,毕竟古人刚出生,是不取名字的,一般等大了,过了最容易夭折的一两岁,三四岁的期间,才会取个小名。之后等成年了,才会取个大名。
在最早的时候是这样的,后来随着医疗水平提高,婴儿成活率提高,取名字的时间才越来越早。
现代才刚出生,或者还没有出生,就把名字取好了。古代其实取名都很晚的。
回到主题,因为刚好死了女儿,或者生了女儿没几天,就目击了UFO事件,所以才根据现象,一个取名宵明,一个取名烛光。
有女儿还没名字,正好出现不能解释的事件,所以联系起来,这是说得过去的,但我觉得太巧合。
而且,依旧是没有直接证据。
你们看我总是在解读山海经时,引入外星人的概念,但我要解释一下,那其实是无奈之举。
是没有办法,除了超级科技,则无法解释,我才会引入外星人,或者上古科技的概念。
凡是能正常解释的,我都尽量给出正常解释。
那么,通照百里,又长又直的光柱,以上古的条件,能不能解释呢?
可以。
舜,或者舜的老婆,或者舜的女儿。发现了两种光的现象。
一种是反光,一种是散射。
摄影棚里的反光伞,就是那种银白色的伞,负责收光,打在想要照的地方,始光分布均匀,且柔和。
光最柔,均匀充斥于每个点,是什么时候?就是白天。
白天的亮,和晚上火把照的亮,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才可以叫做‘明’,即没有阴暗点。
宵明,不是指特别亮,而是指某种东西,把部落照的特别通透,每个点都很亮。
火把、灯芯这类的光源,有一个毛病是什么?那就是光只集中在一个球型范围内,距离火把越远,则越暗,层层递减,只照亮很小的范围,关上灯,在家里中间点个蜡烛,四周的墙面依旧是阴暗的。
白天,哪怕光只从窗户进来一点,都比晚上家里停电,点蜡烛要亮的多。
那种明亮,是一种非常柔和,充斥的‘明’。在白天,打着伞遮住阳光,也会看到伞底下是明亮的。
这种通明,是整个地球表面反射阳光所致。
所以,上古黑暗的夜晚,如果在四面八方,都立起涂有某种原始反光涂层材料的幕布,那么只要少许篝火、火炬级别的光源,就可以把一大片范围照得通明,均匀。
你们如果能调出类似的反光涂层,那么回家把家里四面的墙全部涂一遍,然后晚上关灯,房间中间点一支蜡烛,你们就会明白什么叫做‘宵明’。
也许,舜发明或拥有了‘宵明’这种材料。让家家户户涂抹上,然后晚上家里立个火苗,就可以让整个屋子都很通明。
但是,这违背了后面的‘处河大泽’,是在大湖上出现这种现象。
所以这种材料,上古不是谁都能用的,或者并不能普及。想想,我们现代人,都没有家家户户刷反光颜料的。以前小时候家里停电,点的蜡烛也只能凑上去勉强看书,屋子里根本还都是黑的。
不可能我们比古人还惨吧?
我不知道你们谁,见过旧时代的一些夜场戏,我也只在电视里见过,大晚上的时候村头架台子唱戏,四周都要升起一片片高大的布帘,把整个现场围起来。在只有灯笼、火把形式光源的时代,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聚光,让现场比不围布帘要通明得多,撤了布帘,立多少火把都反而看不清。
那么,真相可能是,舜在大湖上弄了个大型的篝火晚会,或是某种仪式。
这个仪式中,他弄出了非常震撼人的‘灯火表演’。
升起非常高的布,抹上他用较为原始的自然材料,所调制出来的‘巫之颜料’,具有极强的反光效果。
这些反光布立了一大圈,围着湖面,湖边还有一圈火把。
火光,把整个湖泽乃至四面的布,都照的通亮,大晚上人人都看得清彼此,使得岸边的观众席特别通明。
同时,在那湖中央的大型木制高台上,舜的女儿于薄雾中翩翩起舞,或是某种祭祀的傩舞。
高台下方周围,点起大型的篝火,在水面漂浮着,照耀着舞姿摇曳。
人们汇聚在湖边,远远地看着湖中央绮丽而神秘的仪式,再加上‘宵明’般的现场灯光氛围,充满了敬畏。
这是大型灯火表演节目:《宵明》。
接着,另一个女孩,在湖中心的高台上,见火势变大后,将一座或几座硕大的镜面立了起来。
她摆弄着巨大的镜子,调整着聚焦,反射着火光,照耀着湖岸边的人们。
我想,大家小时候都玩过这种反光,拿镜子晃人眼睛。
值得一提的是,只是这么做的话,镜面与照耀的地方,两者中间,并不会形成光柱。
而想形成光柱,其实很简单,只要光传播的路径中,有粉尘、灰尘、薄雾就可以了。
湖中央的舞台与湖边的观众席中间,有一段水域,这片水域没有火光,所以比较暗。
利用淡淡的薄雾,或者人工让空气中粉尘密度提高。
则女孩用镜面反射照湖边,就会在湖面上空,形成一道明显的光柱。
这是大型灯光秀:《烛光》。
这既是‘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
如此灯火秀,对我们而言,只是一场表演,甚至还不如县里的搞得小型露天晚会。
也许光照程度,没我描述的那么好,毕竟材料简陋。
但对于那时候的人们而言,已经足够了。
在当时,是极其惊人的,神异的祭祀或某种仪式。
湖中央的两名女性,乃是‘灵照百里’之人,不愧是帝舜之女。
看到这,我不知道你们明白了没有……
我特么都怀疑舜是穿越者……
怎么这么牛逼呢?结合【上古帝王的套路】那些解读,结合舜从微末之际崛起,出人头地,走上人生巅峰的历程。
该说不愧是‘上古王莽’!
舜所拥有的知识,明显超出那时候的普通人。
要么是他天赋异禀,从生活细节中发现光的几种特点,并琢磨出了这些‘巫术’。
要么那就是有人教了他《光学》,舜懂得利用反光与散射,来营造现场氛围和震惊民众,增加自家人的神秘感。
我想,你们有些人穿越到上古,都不一定能利用上古的简陋条件,做出宵明烛光,灵照百里,这种神异的大型装逼晚会。
当然,这种属于‘巫术’,即【当巫师的若干种装逼手法】。
所以绝地天通后,只能妻子,或者女儿去干,舜只要享受她们带来的光环就好了。
以神权衬托皇权,以宗教提高政治的逼格。
当然,我不是说舜是穿越者,但他的确有着出人意表的能力与那个时代鹤立鸡群的智慧和细心。
他来到我们这个时代,受到我们的教育,最终一定是个院士级别的物理学大咖,而且还能管理其他的科学家,主导许多重要工程。并且人际关系必然处理极好,以他的情商,能成为明星科学家。
这算是我对此最理智的解读了。
能不需要外星人,那就不要外星人。
我更愿意相信,是古之帝王舜,那灵照百里的智慧之光。
……
山海经第七点想法:尘埃所无法掩盖的鲧禹治水
大禹,姓姒,传言为颛顼后裔,鲧(gun)的儿子。
史记说鲧是颛顼的儿子,鲧生禹。
但是我们以山海经为准,《山海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如果你们把这个‘生’,当做生孩子,那么鲧比颛顼还大一辈,这显然很离谱。
我说过,生不一定是孩子,它也可能是指衍生出的部族,这句话本身也表达了这层意思。
黄帝后裔的一支,衍生出了骆明一族,骆明又衍生出了白马一族,白马可能是那个部族的图腾。
具体什么样,我也不知道,总之名为白马。我猜啊……可能是龙裔图腾。古代白马是龙的化身。身高八尺的白马,被认为是龙裔。
总之,鲧就是白马一族领袖。
从记述者的角度来翻译,意思就是‘白马一族,是现在的鲧族’。
我是以山海经为准的,所以鲧不是颛顼儿子。
不过史记可能也非空穴来风,有一种说法是,颛顼的儿子之一是鲧曾,鲧曾生了鲧祖,鲧祖生了鲧父,鲧父生了鲧,鲧生了禹。
这么算的话,颛顼是禹的六世祖。
鲧可能是个谥号、尊号之类的,白马一族的领袖,世代都叫‘鲧’。
因为世代都叫鲧,所以如何区分这几代鲧呢?于是就把最后一代叫做鲧,上一代叫鲧父,上上代叫鲧祖(祖父),上上上代叫鲧曾(曾祖父)。
是颛顼儿子的,乃是鲧曾。司马迁可能没梳理清楚,直接记述为鲧,于是认为禹是颛顼的孙子。
无论是哪种说法,不管鲧和禹,是黄帝分化的一支后裔,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