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蓝白社-第7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我们可以反推。司马迁是基本照抄尚书,只不过孔子整理的尚书里,并没有流放四罪的具体原因,只说举荐啊,试一试啊,徒劳无功啊之类的。
  其中关于帝尧,对于鲧的评价,是最早对于鲧这个人的评价。
  “方命圮族”,这个评价很有意思,不听命令,危害族人。
  这恰好印证了山海经里的‘不待帝命’。
  所以别的什么对话,听个乐就行,仅供参考。但是那‘方命’的评价,我们可以认可,因为山海经里也写了。
  也就是说,在春秋时期的人眼里,帝尧很不喜欢鲧,认为鲧这个人喜欢不听他的命令。
  不听领导命令,领导怎么会委以重任?所以帝尧很不想让鲧去治水。
  但四岳都推荐鲧,让他试试,所以帝尧很不情愿地让鲧去治水了,毕竟洪水滔天。
  我们可以想象,帝尧自己不愿意的人选,他怎么可能全力支持呢?
  关于鲧怎么死的,屈原在《离骚》里提及了:‘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婞,倔强固执,不听从。
  直,这个不必翻译了吧?意为不弯,引申为刚直。
  就是直性子,我认为怎么做,就怎么做。我不要你以为,我要我以为。
  婞直,就是顽固顶撞,不圆滑,刚烈直率,脑子不转弯。
  屈原这话的意思很明白:鲧这个人因为‘婞直’而死,最终落得暴尸于羽山的荒郊野外。
  这也正应了《山海经》里的:“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
  还是那句话,我们以山海经为准,《尚书》、《离骚》虽然是东周时期的文献,可既然在这个评价上,与山海经没有出入,说明鲧在先秦时期,大家也都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有政治目的,所以他写鲧‘不听命令’,还不止,后面加上‘危害族人’。后面果然害得全族流放,说明帝尧识人之明。孔子这是要衬托帝尧。
  而屈原并没有这方面的立场,他是写出《天问》的人,对于一些玄奇、可疑的上古之时,抱有许多困惑,甚至质疑。
  屈原直接在对鲧的人设性格上,没有任何质疑,直接评价他因耿直不转弯而死。
  我们可以认为,这有很高的可信度,尤其是与山海经对应上了。
  那么,看到这里,我想你们也已经梳理出历史原貌了。
  结合以上我解读的所有线索,我已经明白鲧是怎么死的了。
  他性情耿直,顽固倔强。帝尧很嫌弃他,因为鲧总是固执己见,不听他的命令。
  天下都是帝尧的,他广开言路,大家都可以推荐、建议,可最终下命令的人,一定得是帝尧。
  而鲧这个人呢?不长脑子,只要他的建议,没有被帝尧接受,鲧就会不等帝尧的命令,直接去做。
  这种人,帝尧愿意让他领导百工就怪了,情商太低了,政治觉悟为零。
  可想而知,鲧的治水,困难重重,帝尧根本不可能全力支持他。
  没有领导上级们的支持,没有各方面的广开绿灯,甚至可能还有人阻挠。
  光凭鲧孤儿一般硬着头皮去做,能做出什么成绩?
  九年下来,鲧有一套堵、梳并用的理论,可完成度太低了。
  黄河还是泛滥了,黄河总是泛滥,鲧已经预料到了洪水将至,堤坝根本支撑不了多久,小股的溃流,很快就会变成无数大股的洪流,下游百姓将陷入滔天洪水之中。
  对此,他只能不停地加固堤坝,往水里填土,他已经疯狂了,疯狂到根本不管什么息壤不息壤的,帝之花园土,皇家庄园又如何?一样给刨了填黄河!
  洪水面前,一切资产皆不重要,唯人命大如天。
  最后,他有没有堵住那场洪水,我不知道。
  也许他只是拖延了片刻,给大家撤离争取时间。让大家能够逃到高处,山地丘陵上,躲避洪水侵袭。
  《淮南子》:“江淮遍流,四海溟涬。民皆上邱陵,赴树木。”
  对此,鲧背负了巨大的罪行,这罪行并不是治水无功,‘绩用弗成’。
  而是‘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
  不仅无功,反而有过。他拿了帝之息壤,去填洪水!死罪!
  殛杀,全族流放!
  鲧会不知道挖了息壤是什么罪过吗?
  洪水若只淹了屋舍民田,帝尧并不会饿肚子,也许会死很多人,但毕竟是天灾。可是高地防洪的息壤庄园也被毁了,还活了这么多人口,所有人都要饿肚子!这是人祸。
  天灾之下,只是治水失败,九年无功,最多流放。人祸做了,便是窃帝息壤,不待帝命,死罪。
  鲧选择了死罪,选择尽可能地救人。也许他并没有救太多人,也许他真的救了很多人。
  息壤没了还能再造,人死了却不会复生。
  人活着就有希望,鲧可以死,他把希望留下去了。
  他只是一名先驱者,他摸索着降服黄河的方法,他知道堵疏并用,尽管并不被帝尧所支持,尽管困难重重,可已经尽全力地去做了。
  也许他治水犯了很多错误,甚至因为顽固倔强,固执己见才导致九年无功。
  但先行者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乃从蛮荒之中,摸索出路来。最难莫过于第一人。
  他的所有失误,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经验。
  鲧或许早就料到自己会失败,所以最后只想救更多的人,人活着便是希望,这个希望最终会结出果实,等来真正降服黄河的那个人。
  他也许根本没想到,那个人是自己的儿子。
  先驱者所有的失败,只为拼上时代交给他的拼图,所以失败是成功之母,后来者比前人更优秀,只因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时代在前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所谓天命之子,不过是无数先祖的牺牲,所最后汇聚的血色凝结。不过是时代的拼图,终于等来了最后一块罢了。
  秦始皇如此,大禹亦如此。
  治水重任,终于落到了姒文命的身上。
  正如他的名字,文命。
  这个名字,在当时乃是贱名,可在我们看来,实在是妙不可言。
  它也许,只是帝尧因为鲧违背帝命,而以纹身刻字的方式,印在年幼的继任者大禹身上的命令纹身,以警告鲧的后人,当遵从帝命!
  因身上有这样的纹身,是以大禹叫‘文命’。
  亦或者,这是鲧之一族的长辈们,亲手刻在大禹的身上,要让他谨记:振兴家族的重任,背负在你的身上。以取名‘文命’。
  更甚至,大禹的本名并不是这个。也许只是后人附会,言大禹乃是天命烙印之人,是为‘文命’。
  无论如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生,衍生之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鲧复生禹。
  罪族白马,被驱赶到炎黄文明圈边缘,成为蛮夷。
  但是禹并没有遗忘父辈的遗志,也没有懈怠。
  失败乃成功之母,他努力琢磨着先辈们留下的资料,完善着堵疏并用的治水理论。
  并最终,等来了那个能洞察人心,极有识人之明,且善于用人,乃至让后人都怀疑是穿越者的舜。(详见前面的番外上古帝王的套路)
  在山海经里,虽然杀鲧的帝,与用禹的帝,都只写了‘帝’这一个字,没有指明是谁。
  但我认为,如果是尧杀得鲧,那么重用禹的,必不可能是尧。
  全族流放然后自己打脸?即便如此,那也是尧将治水之事,托于舜。
  舜情商极高,才假托帝之名,提拔了禹。
  我更认为,是舜继位之后,启用了长大的禹,洞察出了禹的才干和品性,破例提拔,委以重任。
  舜,是何等洞察人心的智者,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他完全了解禹这个人,跟鲧一样,都是极端务实之人。
  禹治水几十年,遇到的困难不计其数。
  而这几十年,都在舜的任期里,这背后没有舜的完全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重用禹的人,肯定是舜,舜也有这个识人之明和用人之能。
  鲧的失败,禹的成功,不仅仅是经验的差距,在我看来,还有帝是否全力支持与信任。
  “禹所导积石之山”,“禹攻云雨山”,“禹攻共工国山”。
  导与攻,一字之差,或许是完全不一样的过程。
  积石山也地处偏远,那里早已没人居住,所以只是‘导’。
  而云雨山、共工国山,都明显是在各大氏族的实际控制范围内,有人住。
  这里的攻,真的就没有打仗的意思吗?
  在别人的底盘,凿别人的山,一点冲突都没有?
  泄洪导流,如果会淹没聚居区,那是要迁徙的。
  开别人的山,还要迁徙别人的民,恐怕不是那么简单的,以现代的组织度,都是非常困难的事,那时代必然爆发极大的冲突和社会矛盾。
  兵戎相见,是很正常的。
  但是显然,舜非常支持禹,有这位情商极高,从微末之际出人头地成为帝王,为禹背书,充当禹的坚实后盾,禹才能成功啊。
  鲧攻过榆山、程州之山,最后还是失败。
  那禹攻云雨山,攻共工国的各种山,结果如何呢?
  山海经:“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相繇是共工氏的附庸,图腾是九首蛇身,且自环。哇塞,这个图腾超震撼,比漫威九头蛇图标帅多了,相繇是上古九头蛇组织?
  开玩笑的,总之这个相繇氏,非常厉害,会吞噬很多土地,其呕吐之物,会把大地变成溪流沼泽,上面的水都是苦的,估计是污水,动物们都没法生存。
  禹堵了洪水,灭了相繇,血都是猩臭的,污染土地,植物都没法生长。
  那片地方就是池沼,很多水,无法居住,禹往上填土,并把腐烂的污染的土挖走,可那里依旧是池沼,填上去的好土也被污染了。
  最后禹把挖出的淤泥,堆砌成台,便是群帝台,在昆仑之北。
  这个台,大约就是山海经里写的‘帝喾台、帝尧台、帝丹朱台、帝舜台’。
  其实禹,情商还是有的……他虽然跟父辈一样务实,但并不傻,与舜的关系处的很好。之后开辟纯世袭的王朝,也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
  总之,这段文字,就是记载禹治水期间,疏导山川期间,所遇到的麻烦。
  攻共工国山,并不顺利,共工氏不愿再次迁徙,不愿山被挖开,直接和禹兵戎相见。
  对此,《淮南子》也有类似记载。
  “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遍流,四海溟涬。民皆上邱陵,赴树木。”
  得,照这意思,洪水是共工的锅咯?
  其实很显然,共工应该只是跟禹起了冲突,不愿配合而已,跟禹刚了一波。
  共工氏这里我简单解释一下,“共”字在甲骨文中写作两手搬一块方形物体,表示双手合作的意思。甲骨文中的“工”字写作上“工”下“口”,“工”的形状为斤锛之类斫木工具,所以甲骨文中的“工”字表示用斤锛之类工具整修东西,或者进行这类活动的工匠。可知“共工”一词的含义是合作完成一件复杂的事情。
  这件事便是兴修水利,有人考证,共工氏是一个善于组织人力治水的部落,他们把高地铲平,低地填高。在上游水域修筑堤防。
  其实,就是水库。
  但是他们的工程能力明显有限,水库也不可能永远蓄得住,得有疏导措施。
  不要怀疑古人的智慧,七千年前的良渚古城,遗址中就已经被我们发掘出原始的水库,可以蓄洪、防水。是全球最早的水利工程,已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共工氏善于这个,因为总是泄洪,或者因为失误而导致水库决堤,所以共工氏被后世传为水神,且传他性情凶厉,经常用洪水害人。原因就在这里。
  对此,共工氏自己肯定也有锅,而且很可能就故意利用人们对洪水的恐惧,威胁周边的部族。
  山海经:“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翻译一下就是说有个共工台,别人射箭都不敢往北边射,因为怕共工台。台在系昆山的东面,四四方方,南面(画)有一条蛇,虎色斑纹。
  我寻思,那虎色蛇,可能是个水库龙浮雕闸门,大抵是泄洪口上的装饰物。
  泄洪的闸门,叫做龙门。
  作为共工氏的附庸,相繇显然也有类似的水库,处于高处,只要开闸,就会‘呕吐’污水,所以好的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