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象-第3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孙禹赵权到张囚杨通。
  从洛城宁煌戟到十万青云军。
  从那一个个不知名讳的白狼军暗部到阳山每一位战死的弟子。
  他们需要一个交代。
  而现在李丹青不要,不过数月光景,应水郡发生的一切就会被人遗忘,民众的记忆总是来得汹涌,却又短暂。待到那时想要旧事重提,那就是难上加难。
  他不指望凭着自己的几句话,就能让在武阳朝根基深固的郢相君倒台。
  但他得要姬齐的一个答案,一个不将此事盖棺定论的答案。
  哪怕只是承诺会彻查此事,李丹青于这其中便有操作的空间。
  而作为回报,他会乖乖的领受那天策上将的虚职,成为稳定白狼军的吉祥物。
  至少,暂时如此。
  他相信姬齐听得懂他的意思。
  聪明人与聪明人之间的对话,向来如此简单。
  想到这里,李丹青再次看向那位在他的责问下哑口无言的男人,眯着眼睛如此言道:“阁下既非应水郡人士,未有经历幽云之乱,也非郢家主本人,如何敢断言李丹青所言就是无凭无据呢?”
  “如此急着为郢家主辩护,我有理由怀疑你与郢家主之间结党营私,蝇营狗苟!”
  李丹青的话掷地有声,那起身为郢相君辩护的男子脸色瞬息煞白,而坐在一旁一直神情平静的郢相君也在这时眉目一沉,看向李丹青的目光中有一道寒芒闪过。
  阳山之事,他并不在意,他知道此事关乎着的还有朝廷与白龙山,李丹青能做到的事情并不到。
  但结党营私……
  那可是朝堂大忌……
  念及此处,郢相君也有有些按捺不住,就要起身。
  “好了!”可就在这时,高台上的姬齐忽然言道,打断了这场即将开始的争端。
  李丹青闻言转头看向姬齐,目光平静,他等着这位帝王抛出向他示好的橄榄枝,他很笃定这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握。
  “阳山崩塌,是幽云人奸细所为,这一点朝堂上下早有论断,朕知道爱卿你疼惜枉死的百姓与战死的甲士,但不可一味捕风捉影,你且放心,朝廷自会善待遭受幽云之乱的难民,也会尽力抚恤战死英魂们的遗孤。”
  姬齐的话轻描淡写,平静至极。
  却让李丹青的心头一颤,如遭雷击。
  他从离开阳山开始,他就算到了这一步——朝廷需要他稳住白狼军的军心,而他则可以依仗着裹挟的民意威吓朝廷。
  甚至在他的计划里,还有后续如何通过此案,重创郢家,同时为自己谋得声威,借此在武阳朝站稳脚跟。
  但这一切,都在姬齐这番轻飘飘的话语中化为了泡沫。
  他想不明白姬齐凭什么拒绝他的要求,难不成他有信心靠着朝廷让六十万白狼军乖乖听话吗?
  李丹青不认为姬齐会是一个这般愚蠢的人。
  而正是因为这样的了解,方才让此刻的李丹青,心头如此惴惴不安……
  “说起来爱卿在应水郡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朕还未想好如何封赏爱卿,爱卿可有什么想要的,大可言说。”姬齐的声音再次传来。
  李丹青的眉头紧皱,并未回应。
  文武百官也在这时纷纷看向姬齐,他们知道,今日宴席最大谜题也将揭晓——李丹青到底能不能接过李牧林的衣钵,成为天策上将?
  “不如这样吧,玉植与瑶儿今年十岁有一,平日里我政务繁忙疏于管教,爱卿有牧林当年文韬武略之才,那便封为少傅,替我好好管教这两个皇儿吧!”姬齐笑眯眯的言道。
  此言一出,照明殿中再次哗然。
  有人幸灾乐祸,李丹青自从回到武阳城以来,言行嚣张跋扈,比起以往有过之而不及。本以为能封得那天策神将之职,却不想最后落得一个少傅之位。
  少傅是个侧头侧尾的虚职,如若是太子亦或者二皇子玉植这样的皇子的少傅倒还有几分实权,但三皇子与公主姬瑶本就是宫女所生,在宫中处于权利边缘,做他们的少傅,那便是彻底将李丹青挤出了皇权之外,也代表着李丹青彻底失去了姬齐的信任……
  当然也有人在这时忧心忡忡,李丹青这样的纨绔子弟,落得一个虚职倒是可以让王都中少些乌烟瘴气,可白狼军那边又该如何稳定军心呢?
  众人的心思各异,而身为当事者的那位玉植皇子却侧头看向李丹青,见他脸色发白,方才十一岁皇子殿下眼珠子一转,神情若有所思。而对侧的同胞姐姐,却只是抬头看了一眼李丹青,然后便没了兴致,低头继续与案台上的食物厮杀。
  “这样的安排爱卿可还满意?”姬齐的询问声在这时传来。
  低着头的李丹青终于回过了神来,他抬头看向姬齐,二人的目光交错,李丹青分明看见这位执掌了武阳近二十年的皇帝陛下的眸中此刻噙着若有似无的笑意,似乎是在嘲笑李丹青的螳臂当车之举……
  “一切听凭陛下心意。”李丹青低下了头闷声言道,心底某种不详的预感却在这时愈演愈烈。
  “那爱卿就从明日开始,教导二位皇子吧”姬齐如此言道,也不代李丹青回应,随即又道。
  “今日大宴,一来是为李爱卿接风洗尘,庆祝他在应水郡大破贼军。”
  “二来则是西境辽人再起斩断,几十万大军兵临池下,诸位众所周知,李将军死后,六十万白狼军群龙无首,朝廷虽然拆分了二十万调到各部驻防,但天策上将之职悬而未决,西境是我武阳之要地,不可假于人手。今日之宴,也是希望诸位能提名一位可堪大任之人,统御西境剩余的四十万白狼军,让辽人知道,即使没了李牧林,我武阳也不是他辽人能犯秋毫之地!”
  此言一出,百官静默。
  他们与李丹青一般,都暗以为这天策上将之位是李丹青的囊中之物,此刻姬齐却出了奇招,他们一时间摸不准姬齐的心思,更不敢随口妄言。
  姬齐似乎早已料到众人的反应,他微微一笑,端坐起了身子:“既然诸位没有合适的人选,那朕这儿倒是有一位可堪大任之人!”
  姬齐这样言道,在众人错愕的目光下抬头看向明照殿殿门的方向。
  一阵沉闷的脚步声传来,众人也循着姬齐的目光侧眸看去。
  只见这时,一位身着白色甲胄,肩甲以狼头为饰的男子迈步走入殿中,他的模样刚毅,脸上的轮廓宛如刀削,眉宇之间弥漫着化不开的肃杀之气。
  而在看清他的容貌的瞬间,明照殿中亦是一片哗然。
  “怎么是他?”
  “他竟然还活着!”
  这话的议论不绝于耳,而李丹青却半个字眼也听不进去。
  他只是目光死死的盯着那来者,双拳握紧,眸中血色密布,身子也隐隐发颤,像是在极力压抑着某些情绪一般。
  那来者不是旁人,赫然便是昨日夜里,被他跟丢了的……
  李射辕!


第476章 这座位,归我了
  “臣,李射辕!见过陛下!”
  在文武百官错愕的目光下,李射辕来到了御前,单膝跪下,高声言道。
  声音中气十足,响彻于明照殿中。
  “起来吧。”姬齐满脸笑意的说道。
  “谢陛下。”李射辕站起了身子,便侧立在一旁夏侯伯阳的案台前,正对着李丹青。
  大殿再次陷入了死寂,群臣不语,李射辕亦不语。
  姬齐眉眼之间笑意更浓,直直的盯着那低着头,握紧拳头的李丹青。
  李丹青知道他们在等什么。
  等他起身,等他发难。
  然后被羞辱,被嘲弄。
  这是可以预见的事情,姬齐比他多算了一步,而他一步错,接下来的每一步都会落入对方的圈套。
  这个时候,对于李丹青而言,最好的选择是缄默不语,是隐忍过去,然后再理清头绪,再做打算。
  但……
  他无法做到。
  他终究还是站起了身子,看向李射辕。
  兄弟二人的目光交错,李丹青的双眸通红,血丝密布,而身前的李射辕却面色平静,眸中景色宛如枯井。
  不见悲喜,亦难看出好恶。
  “李射辕将军不是应该与父亲一道死在辽人刀下了吗?”
  “朝廷的讣告已经昭示天下,将军不应该说说,你是怎么死而复生的吗?”
  一年多前,李牧林战死的消息传回王都,天下震荡。
  所有人都在问,李牧林是怎么死的,是何人杀的。
  但朝廷的讣告语焉不详,只道是李牧林带着一队人马出了龙武关,但途中遇伏击,同行百余位亲卫被杀,李牧林孤身作战,被逼入死境,死于辽人大将百里帆之手。
  只是李牧林身为天策上将,持重沉稳,怎会带着百余人便离开龙武关,目的是什么?
  而既然带着这么少的兵马前去,那必然行踪隐秘,辽人又是如何知道的?透露消息的是谁?
  李牧林纵横沙场数十年,虽未入武君之境,但多年沙场征伐,凝聚之杀气,磅礴无匹,哪怕是身怀东华帝剑的执剑使也难以与之抗衡,手下的百余名亲卫中神河境的强者便有过半之数,那百里帆只是辽军帐下一位银刀大帐。
  于此之前名不见经传,又哪来的本事将李牧林斩于刀下。
  此间种种,可谓疑云密布。
  而面对李丹青的质问,李射辕只沉默了一息不到的时间,便张开嘴低声道:“我确实险些死在辽人的刀下。”
  “那日我们行至骆驼峡,正欲渡江,辽人却从四面杀来,我与将军拼死抵抗,但辽人人多势众,我们渐渐不支,最后我被打入骆驼江中,昏迷不醒,被下游的渔夫救起,半个月后修养好身体,这才知道将军已经战死。”
  李射辕的语气极为平静,平静得就像是在诉说一件与他无关的小事。
  而这样的态度,很好的激怒了李丹青,李世子沉声再问道:“而既然活着,那为什么不早些回到武阳朝,反倒今日方才出现?”
  这显然也是在场众人的疑惑,他们纷纷侧目看向李射辕,眉宇间多有狐疑之色。
  但李射辕在这时却淡淡言道:“义父待我恩重如山,而杀了他的辽军贼将百里帆却在辽国声名鹊起。”
  “旁人还可以当做无事,继续在青楼之中与那些风尘女子谈论风月,但我可不能放任杀父仇人逍遥快活。”
  李射辕说道这处,有意一顿,目光意有所指的看了李丹青一眼,又才言道。
  “这一年多来,我隐姓埋名潜伏辽国境内,为的就是手刃杀父仇人。”
  “大抵是李将军在天有灵,一个多月前我终于寻到机会,抓住了那贼人!”
  李射辕这话一出口,明照殿中举座哗然。
  “什么!”
  “百里帆被抓住了!?”
  李丹青面色一沉,依旧盯着眼前这张陌生又熟悉的脸,还是阴沉着脸不言不语。
  李射辕并不将李丹青的反应放在心上,而是转头看向在场文武百官,朗声道。
  “我本想着把那贼人带回武阳城,去义父坟上让他磕头认罪,再诛杀此獠,但奈何今日龙武关外我武阳大军与大辽军队剑拔弩张,想要带着一个活人穿越边界着实太过困难,故而只有退而求其次,杀了此贼,将之头颅带会,祭奠我义父!”
  此言一落,李射辕也不给在场众人去求证此言真假的机会,伸手拍了拍手。
  随着响亮的巴掌声响起,明照殿的门口,两位身着甲胄的甲士端着一个巨大的木匣子出现在那处。在众人紧张的注视下,那二人迈步走入殿中。
  李射辕也在这时走上前去,神情庄重的将那木匣子从甲士的手中接过,随即揭开了木匣子上的盖子,一颗头颅便在这时展露在众人的眼帘。
  文武百官再次发出一声惊呼,那颗头颅他们看得真切,赫然便是当初随着李丹青战死的消息一同被带回来的百里帆的画像上模样!
  “好!”
  “好啊!”
  姬齐在这时大声言道,第一次站起了身子。
  “有子如此,李将军泉下有知,当可安息!”
  姬齐这样说着,将手中的酒杯再次举起,大声道:“这一杯酒,当敬李射辕将军!忍辱负重一春秋,得报父仇,扬我武阳神威!”
  百官纷纷起身举杯,同声言道:“敬将军!”
  百官共饮,帝王举杯,这是难得的盛景。
  但站在其中的李丹青却如置身长夜,形单影只……
  只有高台上站在姬齐身旁的老太监不忍的看了他一眼,却不敢多看,只是一眼,便又赶忙收回了目光。
  除此之外便无任何在多看李丹青一眼。
  在此之前,还有人担心不重用李丹青,如何稳住那几十万白狼军的军心,可如今这李射辕归来。
  身为李牧林义子的李射辕本就在白狼军中极有威望,此刻有带回了百里帆的首级,白狼军中上下对其定然心悦诚服,他们的担忧也就在这时烟消云散。
  至于那位李世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