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就把大伙儿都乐坏了。
有了好处,自然也不能忘了朋友。
洪衍武想起了杨卫帆前段时间的慷慨馈赠,他就和陈力泉带着用他们自己的钱收来的一百斤海参跑到“老铁山”,想把这些海参作为对杨卫帆回礼,让他跟着发笔小财。
即使杨卫帆不缺钱,那还可以馈赠亲友呢。
或许还真的是“好人有好报”。这次见面,洪衍武和陈力泉“不忘朋友”之举,不但换了杨卫帆一句“够意思”的夸赞,而且竟然又白落了个天大的好处。
杨卫帆居然告诉他们,“国庆”之前,上头那个副司令已经正式提拔自己成连长了,而且还下令把他手下的几个刺儿头下属都给调走了。
现在的他,已经是拿六十二块钱工资的连级干部了,和山上那位连长职位相当,从此井水不犯河水,只有相互配合的名份,再谈不上谁领导谁了。
而且他目前的手下,无论副指导员,三个排长,还是司务长,全听他的。所以“老铁山”下的军事管制区里,已经完全成了他自己的“诸侯国”,可以任意横行了。
既然这样,那么他也不想白拿洪衍武的海参。他觉着反正这片海闲着也是闲着。干脆,也别浪费了,就让洪衍武带着“海碰子”们来捕捞得了。
至于他开出的条件,只要洪衍武他们在“碰海”过程里不能影响战士执勤巡逻,每天再给他的战士们供给一些鲜海货打牙祭就行了。
洪衍武和陈力泉这一听,那还有不乐意的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啊不,是金条
就这样,他们当天高高兴兴在军营蹭了顿饭,然后就马不停蹄地赶回去召集人手,第二天一大早就乐呵呵带着“海碰子”们回到了“老铁山”,迫不及待地来“碰海”了。其效率之高,让杨卫帆乍舌不已。
而对此,洪衍武仅用一句话就充分表达了他的真情实感,这叫“省得夜长梦多”。又让杨卫帆为之大笑不已。
别看同样都是“碰海”,可在军管区里却和野海滩上的滋味完全不同。那简直太舒服,太自在了
当然,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伙对荷枪实弹,一丝不苟巡视的士兵还是很畏惧的,多少有些束手束脚的紧张。
可等到中午一顿饭过后,这种别扭就全消失了,因为他们一早上捞出的海味让士兵们大大的感激,每个人再见到他们都是笑脸相迎。
特别是司务长为了感谢,还代表士兵们跟每个人都干了一杯酒,更是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的荣誉感。
除此之外,再说其他的,那可就全都是好事了
首先,前面说过,“老铁山”因为有军人看守,这里实在是一块无人触碰,让人垂涎欲滴的“富海”。
这里的海物多得数不清,象黄瓜那么大的海参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海底。“鲍鱼”根本藏不进礁石缝,完全像海螺“上床”,附着得跟小山一样。这实在是叫人神往。
“海碰子”们捞起来那叫一个过瘾啊
无论是谁,一个“猛子”扎下去,闭着眼睛都可以抓到透肥肉胖,周身的花刺儿硬挺挺地向上竖着大个海参。
随便“戗“几下子,就能捧上来一堆个儿大炫目,宛如盘子大小的七彩鲍鱼。
真是喜煞人
当然,全部的“海碰子”里,对这种愉悦是感触最深的一个肯定是“死尸”。他绝没想到,自己还有光明正大来出过事儿的禁区“碰海”的一天。
其次,就是在军营里,“海碰子”们丝毫不用为物资补给发愁。
生火有汽油,下海有橡皮筏,吃饭有食堂,就连晚上睡觉,都住进了有电灯、有床铺、有蚊帐的大瓦房,再不用饱受砂石、潮气和蚊虫叮咬之苦。
更别忘了,军管区里还有个大大的操练空场呢,那中间抹平的水泥地面,用来晾海参在合适不过了。
最关键的,是这里还有人陪伴。
除了杨卫帆以外,他们很快也和其他的官兵混的精熟。在休息业余时间,彼此之间也常常来点下棋、扑克、篮球之类的文娱节目。
有一次甚至还组织了一次摔跤大赛。当然,洪衍武和陈力泉那是必须要放水的,否则也就成一边倒,忒没意思了。
值得一提的是,借此机会,洪衍武和陈力泉倒是都和“大将”实实在在地交了一次手。比赛过程势均力敌,精彩绝伦,引得以杨卫帆为首的围观官兵对仨人都大起崇拜之感。
但因为彼此都留了手,并没有真的分出胜负,最后以平局告终。
不过表面如此,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大将”,自己却不是这么想。
他心知肚明自己是勤练不已,但洪衍武生性懒散却从未见练过功,因此要实打实的说,他实际上还是略逊了一筹。
更何况,真正的生死搏杀依靠的是头脑冷静,判断准确。这一点上,他更没信心比得过洪衍武。
至与那同样练功勤奋,洪衍武都自认不如的陈力泉,他更是能清楚地感到对方是刻意相让了。所以不用怀疑,他打心里就甘拜下风了。
就这样,在舒心与快乐中,七天时间一晃而过,整个“老铁山”海域下的海参也都被采光了。
若论成绩,着实斐然,这里的繁盛的物产都顶得上别处十几片海了,而且还是“细耕”。计算起来,又是八百斤的淡干参,和两千余斤的鲍鱼壳进账。
而洪衍武也不是不懂事的人,他绝不会自己都吞了,临走前主动又许给杨卫帆三百斤的淡干参。
甚至杨卫帆真心的谢绝推辞,他也坚持要给。
他的理由是,“当兵可是个苦差事,谁都不容易知道你杨大少爷财大气粗,可你自己不缺肉吃,可也不能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啊”
这些话,杨卫帆一转眼珠就明白过来了。更是对其刮目相看,连连称谢不已。
没错,这些军人由于大部分来自农村,家里不但谈不上富裕,很多人都是绝对的贫困家庭。
就是和普通士兵相比,排长、司务长、副指导员这些干部有工资拿,可他们还都有一大家子人呢。
要想让人家打心里和自己一条心,这不是最好的机会吗
本章完t21902181t21902181
第215章 高干生活
时间进入了十月中旬。
辽东半岛的海,到了最让人眷恋的时候。
单说外表,透明得简直象块大玻璃,让人能看得既深又远。且风平浪静,浪花也变得亲切了许多。
至于天气,虽然还不算凉,但湿润的海风已经渐渐变得干爽起来。
这使人的皮肤滑溜起来,不再那么潮乎乎的。海边的蚊子完全失去了凶猛劲头,连叫唤的劲头都没有了。
沙滩的温度也很适度,怎么躺怎么让人舒服。如果吸上就一口气,就连肚脐眼里头都是清爽的。
最让人可喜的是海下的变化。
尽管海水还保存着夏日的热度,但海里的生物对细微的温度改变却异常敏感。于是数不清的海参便从沙底下,礁缝里爬出来。排着队从大海深处往各个海湾的浅滩进发。且温度变化越大,越来劲儿,那真可以称得上是前仆后继。
这样一来,就连水平不怎么地的人,只要能“扎”个三五米下去,也能抓到海参了。
要说这些海参也真是挺可怜的。
因为它们永远不会总结经验,不会换一个时候爬出来,不懂得耍一个花招,来狡猾地躲过“海碰子”们的捞捕。而是永远是一成不变地按着季节,守着规矩,无知无畏地来送死。
不过,作为海参的命运掌控者,也无需为此过于得意。
因为大多数人在面对生活的考验时,通常呈现出的是只目光短浅,随波逐流。他们并没有比海参聪明多少,那么命运也必然是相仿的,还真不见得谁比谁更可怜呢。
这话一点不过分,比如说吧,就像现在。
尽管今年的海参远比往年更多,是个老天爷赏饭吃的“肥年”。但由于是在低价时期,增产在很多人看来也不全然是件好事。
现在的状况是,“国家队”干得热火朝天,周副总前期预计的产量翻倍不但完全有可能会实现,甚至还有超额完成任务的苗头。
随着大批淡干海参补入水产公司的仓库,又有大批量的鲜海参进入晾晒程序。水产商店里的海参未见一丝断档,仍旧充足异常。
周副总的降价措施也就显得更加不可撼动。甚至还有不少人因此揣测,水产商店会不会再有进一轮的降价出现。
于是,这就像叶圣陶笔下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那样,直接引发了后续的诸多不良结果。
第一,作为本可以挽救市场价格的生力军,每年固定时期来海边收货的人采取了观望态度。
连前期已经出手的人也停了手。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人还愿意现在收海参,但数量少,价格也瞄准了国庆前的最低价。
第二,海碰子们都对海参的前景持悲观情绪,他们下海的激情遭受了重大打击。
即使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下海,也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了“戗鲍鱼”上,他们对海参已经变成了“搂草打兔子”的态度,没人再刻意在手中留存,出手的价格也就更加随意。
所以整个十月之间,水产公司降价引发的市场恐惧还在继续发酵。才刚向上走了一走的价格无声无息又掉落了一些,更隐隐显露出想彻底掉头向下的趋势。
而“海碰子”们本应该欣喜若狂,兴奋得要死的捞捕旺季,竟然没见到一点的热乎劲,反倒异乎寻常的冷淡。
完全可以说,现在还在意海参的人,几乎每个人都把眼珠子死死盯住在了一块钱左右的价格起伏上,脑子里都想象着海参价格再次下跌的景象。却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已经抛售掉不少现货的市场,增产只是表面现象。
实质上,由于“海碰子”群体的自我放弃,其实整体市场上的供应量是在减少的。看起来固若金汤的低价市场,已经脆弱得经受不住什么风吹草动了。
明明有赚大钱的机会却抓不住,事后却总会为当初的错误选择而后悔,大多数人愚蠢的一面,难道不是一种像海参一样的悲哀吗
那么,少数的聪明人又在忙些什么呢
其实从“老铁山”回来之后,洪衍武他们没干别的。主要还是晾晒海参,把鲍鱼壳换成海参,另外就是休息,准备再次“碰海”。
他们的心里都很踏实。有洪衍武坐镇,没人因为市场的低迷产生恐慌。
不过,有一件事却是让洪衍武自己感到了相当不安,那就是“老刀鱼”家存放的海参有点太多了。
要知道,他们城里的储存点,只是“大将”、“三戗子”和“虾爬子”那不怎么宽绰的家里。能存放的数量有限,大部分的海参还是要放在“老刀鱼”家。
再加上“国庆”钱的大肆收购。“老刀鱼”家现在已经快存放有三吨海参了。为了这五六千斤的海参,光麻袋就添置了一百条,把“老刀鱼”两间东屋塞得满满腾腾的,都快进不去人了。
这可都是大家的胜利果实啊,看着确实让人欣喜若狂,但无疑也有几个不好的地方。
一来,这么多海参存在这里,隐蔽已经着实不易,后面要是再继续增加存货,难免引人瞩目,弄不好就得曝光了。
二来,当他们一起去“碰海”时,“老刀鱼”家只有他老伴一个人在,守着这些财富,人和东西也不安全。
三来,就是“老刀鱼”家临海,潮气有些重,不利于海参长期储存。而且渔村距离城里也远,取货也不大方便。
于是洪衍武就动了未雨绸缪的心思,想给存在“老刀鱼”家里的海参换一个地方。
不用说,最好的选择,当然莫过于能找到一个在城里,地方大,干燥的,又不引人瞩目的一个地方了。可在当年根本没有库房可以随意租借,这又谈何容易呢
洪衍武的选择实在是不多,他思来想去,很快便决定下来,两个举措并行。
一是通过“大将”,先看看“起重社”有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暂借,尽快花一笔钱私下里包租下来。
二就是他找杨卫帆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存在他军管区里一部分海参。
但说实话,这只是不尽人意的无奈之举。
因为“起重社”的仓库虽然取用方便,可人多眼杂,库房里的东西也有小不溜丢失的情况。
杨卫帆的军队库房保密性倒是不错,地方也大,可就是同样在海边,离城里较远。另外进出太不方便,要真把货存进去,那几乎就算是脱离自己控制的状态了。
却没想到,“大将”那边还没开始行动呢,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