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返1977-第2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他没想到一点,这个小玩意儿带在了身上,当天落在“糖心儿”的眼里,却招得这个心眼多的丫头吃味儿了。

    “糖心儿”一看就问他怎么回事,听说是一个邻居大姐还礼送的,当时并没多言语。只是没几天,她就编好了一条小金鱼儿和一个碧绿蝈蝈,送给了洪衍武。还非让他选一个系在钥匙上不可。

    就“糖心儿”做的这两件儿小东西,洪衍武一看就被震住了。

    敢情里面居然掺进了金丝线。俩物件儿的眼睛也是玛瑙石做的。

    别说编制难度增加数倍,材料上就高了不知多少,况且蝈蝈的样子还是市面儿上绝对没有的,天下独一份儿那还有不好看的

    洪衍武很快就明白怎么回事了,赶紧遵命,自己就要了碧绿蝈蝈,把小金鱼留给了陈力泉。并且不吝言辞地好一通称赞,把“糖心儿”说得转嗔为喜,这场小风波才得以在悄然间化于无形。

    不过事后,洪衍武背地里倒是不免偷着乐了一场。

    因为他是真没想到,“糖心儿”会为这点小事儿吃醋,还这么争强好胜。

    她那双手,能是一般人比得了的吗也真是孩子气。

    可也不知道为什么,把玩着她做的那只碧绿蝈蝈,他的心却隐隐泛着甜

    要说除了洪衍武邻居街坊以外,最后还有一个人,也同样属于电器指标的间接的受益方。

    这人不是别人,就是每月给洪衍武送鸡蛋的赵庆。

    为什么呢其实还不就是因为鸡蛋嘛。

    搁在过去,洪衍武要二百个鸡蛋,那是怕要多了放坏了。

    而且在冯家失联,常局长回来之后,冯家的那份儿就转送给了常家。这样再算上送寿家的。洪家每月也就能剩一百个鸡蛋,家里九口人吃,那数目还差得远呢。

    好在现在有了冰箱,那可是管了大用了。自然也就能多要一些了。

    不过这个月2号就是礼拜天。赵庆头一个礼拜可没来,他是第二个礼拜天才登门的。

    为这个,这小伙子一进门就连声致歉。声称自己家里有事,一时疏忽给耽误了,实在是不该。还表示多带来了二十个鸡蛋,以作失信的补偿。

    对这点,洪衍武能理解,情有可原,这并不能算爽约。另外大热天的,他也知道这小伙子不容易,自然也不会贪这二十个鸡蛋的便宜。

    于是他不但没怪罪,还说从下月起,每月要赵庆送四百个鸡蛋来。

    这个大喜讯可真把赵庆高兴坏了。只不过他人品真过硬,并不只图自己得利。

    想了一下,他没一口答应,反倒好言相劝,说天气这么热了,鸡蛋搁不住。一次要这么多恐怕会糟践,希望洪衍武慎重考虑数目。还建议现在的二百个,要不嫌打扰,他每月可以分两次送来。

    这份厚道充分获得了洪衍武的好感。他倒是没说自己有冰箱的事,而是告诉赵庆自己要鸡蛋分送亲戚朋友。这么一来赵庆也就放心了。

    不过,这事儿到这儿可没完。

    赵庆紧接着又主动跟洪衍武说,鸡蛋既然需要这么多,如此照顾他的生意,他很是承情。所以在鸡蛋价格上,他愿意每个再往下落一分。

    现在的价钱是一毛二一个,还别看一分钱不多,可数目一上去就不少了,那四百个鸡蛋能便宜四块钱呢。再说农民手里才有几个钱儿啊这对赵庆来说,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儿。

    这份仁义,又是大大出乎洪衍武的意外。

    说真的。要搁家庭妇女肯定就占这个便宜了。可洪衍武是谁啊

    其实这个年头不光是“玩主”,不少京城爷们儿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轻财好义,比着劲儿地走面儿、耍仗义。

    要解释通俗点儿,那就是吃软不吃硬。你越对我好吧,我就对你越好。你越较劲吧,我还非就跟你扳杠不可。

    如果代入进现实生活里,好的一方面就是宁可自己吃亏,绝不亏朋友。坏的一方面,就是因为一点儿小事儿,与他人或许能结怨一辈子。

    这就是京城老话儿里所谓的“爷劲儿”。

    尽管已经活过一世了,可洪衍武的性子里毕竟曾长期存在这种率性而为的因子。而且以他的经济条件,绝不是打肿脸充胖子,他是真觉着赵庆为人不多。

    那么今儿一高兴,他还就跟赵庆说了。

    “别,我知道天儿一热,鸡就不爱下蛋。这么热的天你也不容易。要我说,从今儿开始,咱就按腊月的价钱,一毛五一个。你还别推辞,你的鸡蛋确实是好。你不坑我,我也乐意让你多挣。就这么办吧。你要不按我的来,我还一个不要你的了”

    赵庆一看,洪衍武嘴里没酒气,话说到这份儿上了,那就是实心实意的。

    得,碰上这么好的主顾了。他还能怎么着啊又推辞两句不可,那就得着吧。

    就这么着,赵庆再三致谢后,放下了二百二十个鸡蛋,喜滋滋地拿着三十三块钱走了。

    其实要搁在今天看,像这种做生意的拉锯战,那绝对是两个傻子在讨价还价。要不怎么都说当年的人们不聪明呢

    不过话可是两头说的。如今的人倒是都变得聪明了,只是怎么吃亏上当,买东西挨懵的事儿,反而多起来了呢

    所以说,什么是傻什么是聪明,还真是难以一言概之的事儿。

    这里面终归有点什么东西,是让芸芸众生总也琢磨不透的。

    有群了,群号:244574974 各位喜欢这本书的书友,尽快来加入吧

    本章完t21902181t21902181



    第331章 规律

    

赵庆的身上有表,那是父亲给他的。

    这一因为农村人向来是看天儿过日子的,不大有精确时间的概念。二是他那表掏出来也不太“方便”。

    确实的说,是块老旧怀表不说,外观也过于惊世骇俗。

    金质表壳布满了机刻雕花,正中间还镶嵌一颗晶莹剔透的钻石,表壳里面是铜胎珐琅表盘和金质指针。还别说打开看了,真要拿出来一亮,在这日头底下能晃了人眼。

    像他这样补丁套补丁的人,又怎能不惹人怀疑多半会招惹来没必要的麻烦。

    因此赵庆出了观音院西院,还是习惯性地凭天光估量时间。

    而望著前方观音院的过街楼,他心里更不由欣喜地盘算着,今儿既然多挣了好几块钱,不如给家里买些东西带回去。

    说真的,收鸡蛋确实是个好营生。

    村里的鸡蛋价钱贱,供销社收购价才五分钱。而他按七分钱一个的价钱收,村里人既不用出门,又多了收入,家家儿的鸡蛋都乐意卖给他。

    反过来城里人吃不着,这些新鲜的鸡蛋弄到京城就能卖一毛二一个。每次带上四百个鸡蛋,跑一次,就能挣二十。

    这对于苦哈哈干上一年,靠工分才能挣七十块钱的农民来说,无异于陡然而富。

    他跑了这多半年,不但把家里的债都还清了,还让父母的生活提高了一大截。现在就是大队书记家,恐怕也没他家吃用的好。

    当然,并不是没有村儿里人想着效仿他,自己弄鸡蛋出村儿去卖,想多挣几个钱的。

    可山路崎岖颠簸又遥远,这些人,都无一例外地吃够了鸡蛋破损的苦头。

    他们都没有他的这份口才和这份头脑,懂得用山货和鲜菜疏通水泥厂的司机,借助公家的汽车来运送鸡蛋做买卖。

    再说他们也舍不得下本儿投入,更不敢独身来京城。即使卖,也去只会去县城里卖自家积攒的几个鸡蛋。价钱上不去不说,跑一趟也不划算。

    人和人,有时候就差这么一线。

    夏日午后的阳光是最热的,把赵庆的脸晒得汗津津、红喷喷的。不堪炎热的他,很快作出了决定,不去西单,不去王府井,而是就近直奔前门大栅栏。

    他背着已经空了的大藤筐,轻车熟路地出了胡同口,自去自新路的副食店对面的站牌下等候公共汽车。

    那里的“5路”一趟车直达,票价七分钱。等坐到了前门站,下车就是廊坊头条的路口。

    赵庆如今可对京城算是熟悉极了。自打他从年底开始收村里的鸡蛋进城卖。很快,他就几乎把整个京城都转悠遍了。

    这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尤其是对他这样的一个农民。

    其实龙口村里的本地人,像他这么大的小伙子,还没进过房山县城的有很多呢。少一部分人算有见识的,也只是去过良乡和长阳。

    他可算是除了知青以外,龙口村里年轻人中唯一的一个京城通。

    而他之所以这么与众不同,敢独身闯京城,这就得感谢他的父亲了。

    他的父亲不但教给了他一口地道的京片子,为他在语言交流上扫清了方言的障碍。而且更是打小就给他讲述京城的地理和风貌。

    像什么东单西四鼓楼前,五坛八庙颐和园,前门楼子大栅栏,北新桥儿的大海眼

    对他来说,很小的时候就耳熟能详。

    还有什么“酒满敬人,茶满送人”、“渴不死东城、饿不死西城”和“吃面吃面不就蒜,不如来碗饭。吃面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这一类描述生活和礼仪方面的京城民谣。

    听得多了,他更是如数家珍。

    甚至他的父亲在家里还经常这样地开口说话。

    “这事要是到了京城呀”

    “这东西要搁到京城去呀”

    “这个理儿要拿到京城去论呀”

    这便使得赵庆在潜意识里不仅觉得京城的人和物非同一般,似乎就是道理也另有一个,显得更神圣,更伟大。自然而然地就对京城萌生了许多向往。

    当然了,京城是全国人民的首都,可能大多数人认为本该就是这样的。那些京城来的知青一提到京城,不就把鼻子仰得老高吗

    可后来等到他彻底长大成人的时候才知道,他对京城的好感,原来并不完全如他人那样,只是对天安门、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对人民大会堂产生的敬仰。

    因为他还从父亲嘴里逐渐知道了家族延绵千年历史,知道祖祖辈辈出过无数的帝王将相。知道了家族的没落衰败江山更迭,知道了京城亮果厂“半亩园”的老宅。知道了九龙山上那十八座荒草横生的皇陵里躺着他的祖先们。知道了龙口村的安、孟、宫三姓本是依附他的家族仰仗旗地庄园生活的坟户包衣。还知道了一直把持着村首之位的安姓大族,居然是原来清室皇帝指派的护卫章京后裔。章京是满语音译,武官职位,意为将军

    他这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是最早定都京城的皇族血脉。而他的整个家族,数十代人,一直就与数十里外的那座城市密不可分、割舍不断。

    一度来了,又一度走了,一度走了,又一度来了八百年来始终与京城纠葛、牵绊在一起。

    这也就难免让他深深地感受到,哪怕如今自己身在这个小山村,也仍与京城,存在着一种血脉相连的奇妙缘分了。

    是的,他并非姓赵,而是姓完颜。他的名字发音倒没有错,但还要加上两个字的姓氏才得以完全。他叫完颜兆庆。

    没错,他的父亲才是个最地道的老京城人。但也是被时代大潮彻底淹没的封建皇族后裔,是前清的旗族贵胄。

    也正因了这个身份,从民国到解放,无论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他的父亲始终难以获得信任。空有一身的本领和报效国家之心,却难以找到正确的精忠报国之途径,无论从政从军,皆郁郁不得志。

    日本人来了之后,他的父亲在外逃反整整八年。等到光复之后,再归京城之时,已经连栖身之所都没有了。所以最终才会来到了龙口村,心灰意冷地落户于此看守祖坟。

    也幸而当时龙口村的村首是个极念情分的人,感念完颜家族一向厚待坟户,从未从龙口村手中拿过出息不说,反倒经常予以三家人钱粮赏赐。

    所以村首不但对他父亲的生活多加援手和照应,最后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父亲。

    这才有了他,有了这个从小到大,为他遮风挡雨的温暖小家。

    如今他长大了,懂事了,越来越感激他的外公,感到这实在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儿。

    尽管他家在龙口村算是半个外人,也是唯一的封建地主。可幸好这个村里全都是过去的旗丁,又有安氏大族的护佑,他们一家人才能得以在“运动”中安然保全。

    他也没有像那些混居在汉族村落的旗族后裔那样,打小就要听到“别人骑驴骑马,你偏骑人”之类的讥讽嘲弄

    想到这里,已经站在公共汽车上的兆庆不由叹了口气。

    人生还真就是这么回事。

    父亲有句话还真没说错,“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