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返1977-第3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安邦人欢财旺,移风易俗送旧迎新”。

    其次,1979年的春节,京城人们普遍感觉餐桌上的年夜饭丰盛多了。在年货和各类商品的供应上,都有了可喜的增长。

    虽然食用油、花生、瓜子、芝麻酱,鸡蛋和蔬菜和过去一样,没有什么太大变化。

    但富强粉的定量由每人一公斤提高到了两公斤。粳米也由一公斤变为了可购买全月定量。

    猪肉在定量的基础上可以凭本额外多买25公斤。活鸡、带鱼都更充足了,而且市场上居然还难得一见地出现了冰冻虾仁和鱿鱼。

    至于烟酒茶三样儿,以香烟的供应增长最为显著。

    除甲级烟和乙级烟中的“前门”、“恒大”、“香山”、“八达岭”需要凭证每人每次限购四盒外,其余牌号的乙级烟敞开供应。

    白酒虽然仍有一些限制,但已相当宽松。

    京城城镇居民可凭购货证每户每月供应白酒15公斤。集体户口个人可凭证每月供应500克或一瓶酒。购买散装白酒500克以下不再登记。

    在茶叶供给上,也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

    1979年1月10日,京城市政府作出决定。除每500克5元、6元、8元的三种花茶仍收05张工业券外。其他茶叶一律免券供应,这立竿见影地促使了“高末儿”销量大增。

    注:高末儿为京城土语,即价格高,质量差的碎茶叶

    当然,还不光只有这些,要说变化最为明显的还得属糕点、糖果。

    这一年,不光像“话梅糖”、“牛轧糖”等一些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老产品恢复了生产。同时,外省市和进口的新产品、新口味糖果也进入京城市场。

    “红虾酥糖”、“吉利酥糖”、“牛奶朱古力”、“蛋香饼干”、“香酥饼干”、“特制蛋糕”、“巧克力棍糖”等11种全新的产品,也依次摆上了商品柜台。

    完全可以说,糖果市场已经最先一步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不但不限量,居民购买和选择余地也加大了。

    因此,从这一年开始,过年时,一个家庭的孩子们聚拢在一起,虎视眈眈盯着父母给自己分几块“酸三色”水果糖的情景,逐渐成为了被遗忘在脑后的历史。

    另外还有,春节娱乐方式也从过去单调走向了丰富。

    应该说,贯穿七十年代前半期的春节娱乐主题基本可概述为,样板戏、革命歌曲、革命舞剧、革命电影、纪录片。几乎十年如一日地延续下来。

    然而从1977年起,这种情况就开始发生变化,春节气氛开始变得鲜活起来。

    五颜六色的灯笼,娓娓动听的“空竹”、各种各样的鞭炮、脸谱销量大增。

    人们着魔似的喜欢放鞭炮,以至一段时间内关于鞭炮伤人的事件层出不穷。

    各种游园活动也重新盛行起来,体育环城赛跑活动和一些传统游戏得到了恢复,如套圈、射击等再次出现。人们特别热衷于猜谜语,谜语灯会空前火爆。

    电影院里也不一样了。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多年后重新露面的阿诗玛、桃花扇、李双双这样的国产电影,而且慢慢地,还可以看到来自国外和香港的故事片。

    到了1979年,这种情况就更为明显。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开放和丰富。

    1979年的除夕夜,消失多年的交谊舞竟然出现在了人民大会堂的联欢会上。在此之前,跳交谊舞额是作为“封资修”被禁止的。

    于是从这一刻起,跳舞热从的红墙内蔓延出来,民间舞会潜行了一年多,全国各大城市均出现在公园、广场、饭馆、街巷等公共场所男女青年自发聚集跳交际舞的现象,围观群众多时竟达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舞会上,有一对优美地画着华尔兹的圈的青年男女,他们脸上荡漾的幸福感觉被摄影师李晓斌适时捕捉进了镜头,成为了能够代表我国历史符号的一张经典照片。

    当时,这个女的还叫盖小玲,后来改名为盖克,著名演员。

    1979年的除夕夜,同样也是电视播映春节联欢晚会的开端。

    有好多观众一直都认为1983年的春晚是第一届。但其实在1979年,就有了第一台春节联欢晚会。

    当时叫做迎新春文艺晚会,是由春晚创始人之一的邓在军和西游记导演杨洁共同执导的。

    只是由于当时全国的电视机拥有量才100多万台,而人民日报那个时候才第一次出现与电视机有关的漫画,所以影响不大。

    后来领导觉得春节晚会适合做下去,1983年,邓在军才又再次执导了最知名的那次春晚。

    1979年春节,国人还在电视上看到了第一条电视广告。沪海电视台春节期间播出了长约90秒的“参杞补酒”广告片。

    香港大公报一名记者在当时的报道中这样评论,“广告的出现犹如一声长笛,标志着共和国经济的巨轮开始启航。”

    总而言之,从方方面面来看,都渐渐具有人情味和生活色彩了

    正是因此,对普通百姓而言,这一年互相拜年时,说的除了“过年好”这样的传统话语。也多了好些家长里短的寒暄客套。而且民间语言渐趋轻松,话语时代性有着明显的体现。

    比如上了点年纪的关心,“春节您家本儿上的五斤肉买了没呢”

    “买了买了。今年真是比去年强多了,炖肉总算是能让孩子们多吃几口了。”

    年轻人们在这年春节刚刚相互询问,“你有没有听邓丽君的新歌啊”转过年来便又对刘文正拜得无以复加。

    “哥们儿,听过外婆的澎湖湾吗是个男的唱的,真不错”

    “冒儿了吧你人家那叫刘文正。他的兰花草、迟到、童年、橄榄树也好听,不比邓丽君差。我刚串了他一盘磁带”

    “哎哟,那你可得借我串一盘,今后,女的我就听邓丽君,男的我就听刘文正”

    就是这样,哪怕从这些小事儿也能看出,人们都在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生活的喜悦,体味着“拨乱反正”之后的团圆以及亲友的互访所带来的春节的温馨。

    具体到洪家呢,节前摘帽这件大喜事让他们从未有过的轻松,不但精神上扬眉吐气了,经济方面也宽裕了。那么这个春节必然过得是和睦美满。

    这一年,光看洪家的春联就能体现出这一点来。

    因为春联有三个作用,一是辟邪,二是家福报平安,三就是来年的祈祷。主人家想什么,其实全都能通过笔下的内容展现,让看的人心里明镜儿似的。跟本不用你开口,就可知家中大致境况。

    洪禄承这回写的是“福惠三春景,吉祥两字金”,而且因为是羊年,横额自然就是“三阳开泰”了。

    而且用的是隶书体,圆峰润滑,恰似柳叶荷萍,大有心神气定的感觉。

    不用说,和去年洪家人仍然有点战战兢兢,把“平安”当成首要期盼已经完全不同。他们的心态已经有了非常积极的变化。万事顺畅,追求进步才是他们今年的愿望。

    同时,这次洪衍武也长了记性,没再露怯,他把大门上的“福”字贴得端端正正的。

    想他如此中规中矩,恭恭敬敬地贴上了他亲爹的一笔好字,洪家人这一年也满应该过得更加顺畅一些。

    有群号了:244574974,喜欢这本书的朋友,快来加入吧

    本章完t21902181t21902181



    第416章 买车

    

在置办年货上,今年由于年关添了不少的事儿,春节又在一月底,采买时间上空前紧迫。

    但好在洪禄承的身子骨好了。他和王蕴琳又退休在家,加上有洪衍武、陈力泉和洪衍茹、鸿钧一起帮衬着,人手安排上倒是充足得很。

    另外,由于一些东西供应充足了许多,排队的难度也随之降低了,所以真忙起来倒并不显得如何手忙脚乱。

    最终,不但很及时地买齐了购物本上的东西。洪家人还用刚刚分得的钱,各自买了不少过去想也不敢想的好东西。

    像洪禄承就为了满足自己的喜好,很大方地花了三十六块买了三斤的“白雪玉芽”,这几乎已是当时京城能找到的,最顶级的花茶了。

    正因为贵,乏人问津,而无需用券。

    当然,也不是全为洪禄承自己喝。这不过节么,除了自己留一斤。完颜允泰和寿敬方那儿也要各送一斤。

    王蕴琳的心思则放在了孩子们的穿衣戴帽上。

    老太太专门带着洪衍茹和洪钧去了一趟“大栅栏”。

    只是此时她们身上虽然钱是足够的,无论七块七毛八一米的咔叽布,十九块八一米的毛料,还是二十块九毛一公斤的毛线都买得起。

    但可惜所有的布料却都要票证,毛线还要工业券,就是把家里的积攒下的票证都花光了,也绝不够人手一份的。

    王蕴琳经过一番衡量,便索性直接购买成衣。

    成衣价钱高,收的票证还能少点。

    就这样,她除了给洪衍茹和洪钧一身买了两身混合料子的新衣。她还给丈夫和四个儿子一人买了两条新裤子。

    然后又用工业券为徐曼丽买了三斤纯毛线。总算是全家的东西都凑齐全了。

    但王蕴琳偏偏忘了,她可没为自己买东西。

    闺女又是最心疼妈的,洪衍茹发现母亲唯独没给自己买东西,她可就不干了。知道没了票证,她就非让退一件她外套,给母亲买一件呢绒外衣不可。

    洪钧一听便也跟着起哄。说奶奶不买,他就不走。

    最后俩小的缠磨得王蕴琳不得不顺着他们,转而为自己添了件新衣。这才算真正圆满,几个人皆大欢喜地拿着这些衣物、毛线回家了。

    而作为家里的长子,洪衍争这个当大哥的这次表现得也很有样儿。

    他不但给自己个买了一双三接头牛皮鞋,给徐曼丽买了一块小坤表。给儿子洪钧买了个母鸡下蛋的电动铁皮玩具。对自己的弟弟妹妹们也没忘了。

    照原样儿,他给洪衍文、洪衍武、陈力泉每人也买了一双皮鞋。也送妹妹了一块手表。然后和老婆商量了一下,还想要把家里买洗衣机的钱给出了。

    这样私下里,他就拿着皮鞋来找洪衍武,想问问他去哪儿买那个洗衣机。

    洪衍武还真没想到大哥会这么大方,这么急不可耐地送钱送物。

    只可惜还是那句话,有马没鞍子,虽有进口的洗衣机却难找着洗衣粉。

    他就是再心疼家里人,巴不得赶紧把他大哥的钱给花出去,也只能再等等。

    结果他就又在洪衍争这儿落了个“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评价。

    这气得他真想在老大推门出去的事儿,给他这个刻薄的大哥屁股上来一脚。

    可后来又一想,忍了家里的“瓷公鸡”好不容易拔回毛儿,三十多块呢这次看在新皮鞋的份儿上,也就不跟他计较了。

    至于洪衍文和洪衍茹,他们俩人确实都没什么大开销,手里有钱就是买书、买点好文具而已。

    不过他们和洪衍武、陈力泉都一样,全没自行车。他们也确实该需要辆自行车。

    王蕴琳惦记着这件事,洪衍武又打保票说他能弄到购车票、工业券,就给他们每人拨了贰佰元购车款,还说买车剩下的节余也无需上缴,就算零花钱了。

    得了母亲的懿旨,下面的事儿可就好办了。

    1月26日一大早,洪衍武带着几个人直接奔了百货大楼,先找人换好了票证,盯着开门时间进了自行车部。

    跟着一个小时都没有,他就把一切购车手续都办好了。

    给洪衍文挑好了一辆165块的“燕牌锰钢车”,又给洪衍茹弄了辆158块的“小飞鸽”,。

    然后便让这兄妹俩骑着新车,带着票据自去白纸坊派出所给新车上户口。

    这也是当年的一个时代特征。谁买了自行车都得去派出所登记、打钢印、挂牌、领证、这就算明媒正娶了。

    相反的,洪衍武自己呢,压根就没打算在百货大楼买新车,之后他竟带着陈力泉奔了天桥。

    敢情该买什么车,这小子心里早有谱儿了。

    就在天桥的信托商店里,有他平时闲逛时,早就惦记上的几辆古董级别的自行车。

    俗话说“买仨、卖俩、当一个”。当年的人们都没收藏意识,哪怕再好的自行车,一被主人送进了信托商店也就不值得什么了。

    而且还甭看商品本身标价就不高,这种专售卖、寄卖旧货的信托商店,还是当年唯一能跟售货员讨价还价的地儿。

    所以对有口才有经验的人来说,这里的价格也就便宜到姥姥家去了。

    说白了,也就是因为洪衍武一直没法交代钱的来历,才没好意思往家搬。否则这些好东西,他早就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