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返1977-第3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今上面更是明确了政策。要求“运动”中被挤占的房产也必须退还。

    那么有了这两条命令,还不独洪家,京城里所有被占了私房的人家,出面索要自己的房产,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儿。

    只是蹊跷的是,这两条政策尽管对每户人家真有实打实的好处。可实际上打听消息者多不胜数,但真出面去索要私房的人可是寥寥无几。

    这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运动”才刚刚过去,“运动“带来的震荡还在人们心中起着作用。

    有钱有产业的人心有余悸,他们就生怕自己再成了人人喊打的剥削房产主。

    在他们看来,这一次浩劫余生已是万幸,他们就怕现今要房,得罪了革命群众,日后如果历史反复呢再来一次“运动”,那就死有余辜了。

    所以说,这些人马上恢复坦然和自信是不可能的,瞻前顾后是必然的。

    于是虽然很多人本身就急缺住房,特别迫切改变居住条件,甚至为那一大笔房产急得红了眼珠子,嘴角起大燎泡。

    可也只有强自按捺焦急的心情,患得患失地等着情况明朗,希望身边能有其他人先一步行动,能够以身示范做个例子。

    洪家也是这样,洪禄承和王蕴琳压根就没动这个念头。

    政策是知道的,房契也在手里,可连提都没提,更不敢想。他们只求过个平稳日子,再不想追求外物,让家里有什么动荡了。

    可对这件事,和别人完全不同,洪衍武当然是不怕什么“风水轮流转”了。

    他只怕一样,就是家里的老宅拿不回来。

    上辈子他的记忆里,家里可没这么大一份产业。否则他跟俩哥哥的阵仗还得闹得更大。

    其实要不是这辈子他把母亲的翡翠扁方给找回来了,又把他爸爸的病给治好了。没事闲唠嗑,还总爱打听家里过去的事儿,他的父母可能永远都不会告诉他,家里还存着老宅的房契呢。

    因此他琢磨来琢磨去,觉得其中的原因可能就是父母的不作为,才让洪家子女失去了本应该属于他们的一大片房产。

    当然,这些房子真到了前门改造的时候也保不住。可反过来说,那年头拆迁款都四万多一平米,毕竟也能给洪家带来一大笔巨款啊。

    是,他自己是肯定不会受穷的。可他这些哥哥和妹妹们呢

    照他们自尊自强的脾性,仕途商场上很难有大进展,他就是尽力帮忙也够呛。

    而且这种性情的人都有点死心眼,就是自己求着送他们钱,他们也能把钱往外推。

    上辈子妹妹就是这么傻,自己风光无限的时候送她的东西和金钱,她可全没要,为这个甚至还空前地跟她一向惧怕的妹夫大吵了一架。

    可要是有了这老宅就不一样了。拆迁款,洪家后代人人有份,谁都能分一杯羹,到时候就是哪位混得再不得济,他也不用着急了。

    再说了,眼下自行车的事儿无疑完全暴露出他处境中最大的一个弊端了。

    家里地儿实在太小了。就那几辆自行车和几个大箱子就快把陈家西屋占满了。

    他要再想收点什么好东西,可往哪儿放呢东屋睡觉,总不能搁堂屋摆着吧

    所以说,还是得指望那老宅的房子,只要能要回来,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到时候,他就是把信托商店里的好东西都搬回来。那也搁的下啊。

    最后还有,千万也别忘了考虑客观现实的困难啊。这种事儿那肯定是越早张罗越好啊。

    别忘了,这年头哪儿都缺房啊。当初“街道办”是用洪家的房办养老院的,可过了这么多年,天知道那房究竟派什么用场了。或许是单位占用,或许是老百姓租住。

    所以说是有政策腾退,也得有地更换啊。要不及早行动,就是大栅栏的“街道办”想给你腾退,手里没房调剂,又往哪儿安置呢

    而且今年知青大返城的高潮可就该来了。人和房的矛盾更会加重。很快,就会有“一间房子半间炕,找着对象上不了炕”的顺口溜传遍社会。

    这是什么景儿又是多少人让人想想都头皮发麻。

    好,即便不说这个,这年头政府办事走程序也“肉”啊,官僚做派忒重。不排在前面想办法先办,等大家都发现这事可以办了。光等着排队就得等死你。

    何况这种事里头,可扯皮的东西又多,趁着当年的经手人大部分都在,有的事还能说清楚。

    否则要等下去,万一哪位重要人物作古,或是占房的人家再多更换几个来回。那可就真是一笔再难理清的糊涂账了。

    三年五载的小意思,十年八年也很正常。甚至不少人家苦苦等了好几十年,房子都拆没了也没个说法。

    他自己上辈子可就是干拆迁起家的,这种事见得不是一件两件了,还能犯这种傻么

    总而言之,越往后拖,事儿就越难缠。

    正是抱有这种宜快不宜迟的想法,生怕过了这村儿就没这店儿了。洪衍武就马上开始游说起他的爹妈来。就想让父母尽快把房契拿出来,交给他来运作。

    他自己当然早有预料,知道这要下一番水磨功夫的。因为他的父母不是一般的老头老太太,有见识有文化,他们既然思想有顾虑就不是轻易能做通工作。

    于是他就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游说方式。

    一方面是掰开了揉碎了讲政策,一点点来分析。要让父母明白,国家这个政策是可信的。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

    另一方面是,他还得讲感情,除了设法勾起父母对老宅的依依怀念之情。还得用哥哥妹妹,甚至是洪家后代的成长环境来说事。

    现实问题就摆在眼前,他们可都长大成人了。洪衍武要不是跟陈力泉一起住,家里早安排不孝了。谁今后不得结婚啊那又得怎么办嗯

    指望政府福利分房他大哥都排多少年的号了,这都还没影儿呢。

    洪禄承和王蕴琳都不是糊涂人,洪衍武游说他们的话又没来半点虚的,这样就渐渐动心了。

    反正,这事要从节后算,洪衍武缠磨了大概一个月,终于获准得到父母允许,让他先尝试着接触一下。

    而且洪禄承办事极其稳当,虽然房契拿了出来,却没让儿子留在手里,而是让洪衍武拿到“大北照相馆”拍了些照片。

    洗出来以后,先拿这些照片说事。真有什么进展,他在出面不迟。

    不过最后还得说一句,其实洪禄承和王蕴琳真能想通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寿家的发生了一件相关事件。

    敢情寿敬方是比较倒霉的。他们寿家的祖宅位置原先就在“重文门菜市场”的那个位置。

    别说他“运动”中被轰出去再也没回去过。1976年兴建菜市场还把他家的宅子给推平了,彻底断了他的念想。

    可是呢,现在因为有了政策,里面有一条说,对“运动”以来,国家建设征用拆除的私房。其价款绝大部分暂存房管部门的。即进行清理,要将价款发还产权人。

    所以区房屋管理局就主动找到了寿敬方,主动给了他补偿款。

    虽然那钱是按照房屋的平米数核算的,连院子都没算,价格也很低,一平米只有不到十块钱。

    但架不住寿家的房子多啊,好几十间呢。平均下来一间房11964元,总共是退了寿敬方四千多块。

    就这样,他们寿家总算是不幸中的万幸,还落在手里一点钱。

    当然,在洪衍武看来,两块一平米的补偿款完全就是能把人气吐血的价儿,他表叔那是亏到姥姥家去了。

    但反过来讲,这件事却又让洪禄承和王蕴琳相信了政府的诚意。

    他们觉得政策确实是上面真心实意想要执行的。所以区房屋管理局才会主动出面给补偿。

    否则,黑不提白不提,他们这样的人谁又知道去哪儿要钱啊知道了,又哪儿敢去要啊

    如此一来,他们才会把房契拿出来,随了洪衍武的意了。

    了解到这个缘由后,洪衍武也不由在心里默默感叹一句。

    表叔啊表叔,我要不把老宅要回来,都对不起你们家的房子。你们家被拆的丁点不剩的事儿,深深地把我给鞭策了。真的。

    有群号了:244574974,喜欢这本书的朋友,快来加入吧

    本章完t21902181t21902181



    第426章 打探

    

洪家的老宅位于大栅栏的“煤市街”。

    大门旁还有一对石门墩,门槛是铜皮包着的,高约一尺。整个大门朴实无华,却显得敦厚大气。

    说实话,因为“天兴居”就在附近的原因。洪衍武自打听了父亲说明老宅的位置,他上班下班就会经常绕路过来看看。

    而每一次他刻意经过这扇大门前,他都要停留一会儿,忍不住要想象大门和院墙里面的亭台楼榭。

    据他所知,洪家的老宅里包括了不但百余间房,还有一个西式小楼,这是洪家数代人不断购置周边房屋地产,与老宅相连,才逐渐形成了今日之规模。

    而且最宝贵的是,由于洪家发迹于此。在老宅旁边还有“衍美斋”和“衍美楼”这两个跨街面对面的老铺。

    要知道,光“衍美斋”就是一栋二层小楼,不下二百余平米。“衍美楼”更了不得,那是包括了三栋小楼的一个院落。

    以他前世的经验来预估一下,光这两处门面房,价值就顶的上京西香山的数栋别墅。那种房子,可是以亿来计算的。

    这么大的产业,他要不为家里争取回来,那简直就是作孽啊。

    没有人会知道,他作为洪家的子孙,一直只能站在院墙之外遥望祖业被许多外人出入的难受滋味。

    是啊,过去是只能眼瞅着,干看不能动,但现在总算到了他可以为洪家争回祖业的时候。

    不过出手是出手,能就这么直眉瞪眼,急不可耐地找上门去吗

    不,事可不能这么办。一听说落实政策,就猴儿屁股着火似的蹦蹬,那是不经人事的傻小子。

    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动手之前,总得先详细地观察运筹一番。

    其实缠磨父母的时候,洪衍武已经把相关条文琢磨一个月了。而他从爹妈那儿了解到的情况是这样的。

    当初“大栅栏街道办”是1955年租用的洪家的房,原本就是因为资金紧张才没购买。

    到了1956年呢,因为资金情况进一步恶化,街道办连房租也付不出来了。

    洪禄承和王蕴琳也没难为,说就把租该为借得了。这么着,街道办的养老院实际上从此就白用洪家的房子了。一直用满十五年再说。

    这件事表面上可以说,是洪家吃了大亏,可也得说洪家不愧姓洪,错有错着,很有点洪福齐天的意思。

    因为在1956年,京城政府就提出了针对私有房产的改造意见。到了1958 年5 月17 日至31 日,则正式通过了私房改造方案。

    其中规定了,改造起点以出租房屋间数和建筑平方米结合计算。对其出租房屋够15 间自然间,不够225 平方米或够225 平方米不够15 间者都列入改造对象。

    赎买定租也定的很低,而且为保证雨季居住安全,还采取边留房、边审批、边接管的办法。

    而洪家的老宅呢,恰恰因为是给“街道办”白使,压根就没交过钱。而街道办仗着自己也是公家单位,随便就能打电话叫房管所的人来修缮房屋。

    这么一来,洪家的房子就被所有人给忽略了。

    房管部门的领导也有点马大哈,竟然误以为此房就是公房。便使得洪家意外地逃过了私房改造。

    这应该算是老天开眼,也是如今洪家人能拿回自己产业最有利的一面。

    但也得说也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现今政策主要解决“运动产”。洪衍武他们家的房子可并不再此列之内。

    还有,当初租改借,重新立下的十五年期限早就满了。

    现在已经逾期近十年,养老院是早没了。而外面两个老铺,却已经分别被“体育用品公司”和“京城红旗厂”的门市部占了。

    这两家营业部是从哪儿租的房老宅院儿里的房子里又是些什么人在用这些问题谁也说不好。

    即使是有街道办可以找,但估计现在在职的人知情者也不多。

    所以说,洪衍武就必须等彻底搞清了房子的现状,把里面情况都掰扯清楚了。再琢磨该迈哪条腿,该蹚哪条路,该找什么庙,该拜什么神。决不能没头苍蝇似的乱撞。

    还是那句话,他想让人家腾房,先得弄清楚这房现在是谁负责其次还得知道占房的人别的地方有没有房那些占房单位的上级部门能不能给他们房占房单位负责人如果下令腾了房对工作有没有影响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