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返1977-第3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有一条也得知道,虽说人人都摇着一把扇子,但由于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休养不同,所用扇子亦有区别。

    下午17:50再加更一章

    本章完t21902181t21902181



    第496章 闲趣

    

京城人用的扇子大致可分为四种,羽扇、折扇、团扇和蒲扇。

    羽扇的历史最悠久,殷代就已经有了,唐代宫闱盛行。影视剧里,诸葛亮那把用来“装逼”的扇子大约是最深入人心的。

    这种扇子的特点是出风暖软,不入骨缝。是以深为追求养生之道的佛道弟子所爱。

    像三国的智囊、隐士、神仙一流均用此扇,不是因为追求各性,而是因为这东西是说明出身和学问的一个标志道具。

    在现实里,对这个玩意,懂得“避风如避箭”的老中医也很喜欢。像过去洪家和寿家的老人就专用这种扇子。

    只可惜,“运动”中“破四旧”,赶走了僧道。最大的客户群体没了,这玩意也就基本绝迹了。

    折扇又称聚骨扇和聚头扇,北宋时是朝鲜的贡品,明代又是日本的贡品。大致明永乐年盛行于全国。

    这东西一开始主要为太监所喜,取其便于袖藏,以避高贵之目。后来因扇面可留丹青墨宝,小小方寸之间自成一番情趣。才会成为达官显贵和文人骚客所爱。

    当下,也正是因这两点优点。折扇的应用最广,稍有些文化和身份的人都愿意带上一把。

    像洪禄承、王蕴琳、寿敬方、苏裁缝、常秋耕、邝美芸、常显璋、何介夫、宋局长,无论男女,上点年纪的,人人都用。

    团扇呢,本是昔日宅门里的太太、小姐专属。

    以前“重文门”外“花市”绢花作坊,每年夏季必集中人力赶制,以供市场需求。

    这种扇子带有装饰性,扇面大多选用丝绢绫罗,以便点染绘画。分素扇、字扇、画扇三种。但由于字扇和画扇是雇人写画的凡品,反倒素扇最为珍贵,为精工细致的上品。

    如今无论什么团扇,王蕴琳是一把皆无了。有意思的是,反倒“糖心儿”家里有两把。

    那是“阿狗姐”的遗物,虽然上有工笔花鸟,却显然本是素扇,后由人描绘上的。

    做此推论是因为那两把扇子一为象牙柄配玛瑙吊坠。一为沉香木柄配翡翠吊坠。这种上品的团扇,只能是专卖给有钱人素扇。

    只是却又不知,这两把团扇具体得自谁之手,究竟又是何人所绘了。到底是大家闺秀还是才子名家

    其实照洪衍武看,很大可能,是由“阿狗姐”相中后扒窃所获。

    蒲扇,毋庸置疑是最有人气儿的扇子。

    这种扇子是南方的蒲葵叶子烘干制成,也是最普通的扇子。

    但它虽然没有什么历史和艺术价值,虽然不如羽扇养生、折扇雅致、团扇俏丽。却价格便宜,且质耐用,是最能让人随心所欲、自在凉快的扇子。

    为此南北西东,皆甚流行,深受百姓喜爱。

    洪衍武就独爱这种扇子,哪怕“糖心儿”说他拿着像门口下棋的老头儿,他也乐此不疲。

    反倒振振有词,说这玩意才是大老爷们该用的家什。扇风痛快用不坏。而且还可打蚊驱蝇呢。换别的扇子行吗你在外面坐,不还得靠我这扇子保驾呢嘛。

    得,“糖心儿”也得承认有时候实惠与体面不可兼得,彻底没词儿了

    如果说扇子是纳凉的必需品。那么纳凉的奢侈品就要属躺椅、藤椅、竹椅、小桌、凉席、瓷枕这些玩意了。

    洪衍武和“糖心儿”当然也是一应俱全。

    他们的躺椅和竹椅和小桌都是新买的。躺椅买了两张,是那种能收能放的,不但折叠方便,上部还有枕头。

    俩人支起来一起躺着,中间再摆个小桌放个收音机和茶水瓜果,无论中午歇晌,还是傍晚纳凉都很受用。

    小竹椅买了四把,是带靠背的,坐着舒适。小桌两张,方桌吃饭,圆桌喝茶吃果子,具体视情况而定。

    至于藤椅、凉席和凉枕,那是原本就有的。

    凉枕有二,软和的是红漆皮枕,用着比较舒适,适合夜里长眠。瓷的枕头硬,只适合午间小憩。

    但最让洪衍武称绝的还是那个瓷枕,造型是一个睡着的老猫,但它的耳朵是有孔的,可以往里灌凉水。这不但去头火还真凉快啊。

    到此为止,相信谁都应该明白了。有了这些家什,在没有温室效应的这个年代,夏天最高温之苦就都能抵御住了,真的不算什么。

    何况真正会享受的人,还有最后的一个大招儿呢,那就是买冰。

    像洪衍武就常在午后去街头买汽水的地方,找人家买一大块冬天窖藏起来的自然冰,然后弄回来放在大木盆里摆在卧室当中。让冰慢慢融化,释放凉气。

    这就等于有了自然空调了,而且还能在冰块周围放上各种水果,到冰块化得差不多了,也就到了晚间。屋里的暑热之气几乎没有。大可安眠一宿。

    这一招,过去大户人家在屋里都这么干,有格外贪凉的,不但要在屋里四角都摆上冰盆。还让丫头守着冰盆儿扇风呢。

    要不说呢,谈到如何享受,新社会的人还真是越活越傻,别老觉着现代生活就比“万恶的旧社会”强。

    怎么着还不信哪。

    那咱就接着再说说旧日夏天的消遣项目。

    如果说前面的这些东西能在物质上保证人们安然度过高温的夏日,算是硬件。但那些娱乐就算是软件了,却是能让人从心里爱上炎热夏季的。

    具体说来,各种五花八门的项目,既有在家里就能享受的,也有必须得去外面享受的。

    待在家里就能享受到的除了小金鱼就是夏虫。

    旧京有专门卖金鱼的小贩送到家门口来,然后尽可养在院里的荷花大缸之中。如今虽然没有荷花大缸也没了卖金鱼的小贩,可并不要紧。

    洪衍武为了哄媳妇高兴,什么办法都想得出来。没有荷花大缸,可以买商店里的玻璃鱼缸啊。没有卖金鱼的,大可以自己去“北海公园”捞啊。

    结果一天下来,他不但用蚊帐做的网和羊骨头网回了两斤小虾,足供对月举杯之用。

    一大串灯笼草,七八只金色、红色、金红色的小金鱼也装在了玻璃圆缸里,摆在了客厅窗户边的圆几上。

    这里位置好,每天早上都能晒到太阳,看着鱼儿在晶莹的水中穿梭于水草之间,倒也是番乐趣。

    只是“糖心儿”特膈应他抓来的“蛤蟆咕嘟”,非让他把那长出了腿儿的小蝌蚪给扔了不可。这倒是让他有点替这个小生命伤心了,死得太轻于鸿毛了。

    夏虫呢,更省心。虽然同样没有售卖的小贩,可洪家“龙口村”有亲戚啊。

    都不用洪衍武张口,一到时间。允泰和兆庆,直接就让安太阳、安月亮哥儿俩就把各色虫儿给捎到洪家来了。

    主要就是“蝈蝈儿”、“蛐蛐儿”和“金钟儿”。因为养几只碧绿“蝈蝈儿”听其昼夜鸣叫,或和邻人促织取乐,一向都是京城百姓之家消夏的通行方式。

    而“金钟儿”则是夏虫里声音最为优美的珍品,绝不同于“蝈蝈儿”“油葫芦”、“山老虎”、“嘶拉子”这样的大路货。

    这种昆虫为家道殷实者所爱,饲养此虫需雌雄共置于瓷罐中,驾隔香蒿,喂以毛豆和酸梨。长夜振翅,其声清越,借瓷罐共鸣而音若钟声,故名“金钟儿”。

    那才是京华的远梦,夏虫的诗情啊。谁能不爱

    这样一来,“糖心儿”的房檐下也就挂上了一个“蝈蝈儿”笼子,屋里多了一个养着“金钟儿”的小瓷瓶。

    其实就连这小瓷瓶也不是普通的玩意,它是“象生瓷”外观是一大一小连在一起带着瓜蔓的南瓜,正好一边一只虫。栩栩如生,巧妙非常,让人爱极了。

    据安太阳替兆庆捎的话说,这是邻村收上来的,还是嘉庆年间的玩意呢。

    有群号了:244574974,喜欢这本书的朋友,快来加入吧

    本章完t21902181t21902181



    第497章 游赏

    

在家的玩意也就是这些了,真要图痛快,必定还得外面去。

    还别看天气是热的,可是京城能去的好地方还真不少,人们完全可以躲开它。

    按过去来讲,有钱人喜欢追求野趣,喜欢绿荫苍苍和水木清华之所。

    虽然不能像皇上那般兴师动众躲到承德的“避暑山庄”去。但是满可以到西山住一住啊,于是玉泉山和香山附近就成了大户人家“园子”的集中地。“卧佛寺”,“碧云寺”,与“静宜园”也经常有游客借宿。

    妙的是,西山曾是“健锐营”驻地,旗族多,讲究吃喝,因此野茶馆或小饭铺的饮食往往要比别处野游所在高出一个档次。有人运气好,甚至还会遇上一位御厨的后代,给作两样皇宫内院里的小菜或点心尝尝呢。

    至于有水的地方。京城有“玉泉山”和“通惠河”两条水脉,南边还有养着麋鹿的海子。沿途自可找到一些渔舍团瓢、风帆樯影的胜地。像“二闸”、“南河泡子”、“菱角坑”均属此类。

    但一到了城里,“通惠河”就不沾边了。最主要的水道全是“玉泉山”分支。

    城里知名的游赏之地有二,一是“积水潭”,另外就是“三海”。

    这些地方都是古刹名寺、王府大宅的集中所在。不但松柏槐柳众多,绿柳荷花,幽深绿阴,颇有诗意。而且往往还在沿途设有酒摊,茶馆儿。夏日坐在岸边观水小饮,也是别有风趣的。

    只是所有的地方里,要说最热闹,最吸引人的,还得是“什刹海”。

    这里自民国五年开办了“荷花市场”,从端阳起至中元止,多有商人聚集在此处营业,从白日到天黑。由于各种营业都近于平民化,而且闲游并不收费,所以引人无数,名躁一时。

    最多的买卖是两岸茶棚。这种茶棚是半岸半河,架以木板的“水座儿”,茶资较昂。

    此外也有临时饭肆,炮烤涮摊、河鲜棚、冷食棚以至果摊、西瓜摊、豆汁、灌肠,食物皆备。更以“八宝莲子粥”为应时小吃。

    除了吃喝,还有售卖零物的。上自古玩摊、书摊,字画摊,以至玩具、草虫和应时的扇摊。

    娱乐方面,又有落子棚、杂耍棚、书场、相声场、把式场,甚至白云鹏、“老倭瓜”、葛恒泉等也来此献艺。远比今日已经被各色酒吧充斥的“荷花市场”有趣、亲民得多。

    除了俗的,还有雅的呢。

    什刹海前海北岸有“会贤堂”饭庄。

    前楼面水,规模宏大,可登楼观水,其特有的“炸八块”、“水晶虾”、“冰碗儿”是为招牌特色。

    若嫌太大,小的又有“集香居”酒楼,同样建在河边,所以又名“临河第一楼”。

    别看只区区一间小楼,因主人原为内务府世家,所制酒肴饮馔,都是别有味道,为一般饭肆所不能求得的。

    这两家店前门的水域全都满植荷花,只凭那荷塘吹过来的凉风儿,会使人精神振起。全然忘记了人间还有暑热还有嘈杂。

    不过同样的,这两家买卖定价奇昂,那就不是一般人士所能问津的了。

    另外,除了逛河沿儿,可还有西洋景儿呢。

    像“六国饭店”、“京城饭店”、“德国饭店”,夏季都设有屋顶花园。不仅有冷饮有西餐,还聘请了外国乐队和俄国舞女,供人们纳凉跳舞,消夏取乐。

    至于消费金额,也与之般配,确实是属于楼顶的位置了。

    怎么样过去的日子也满不错吧

    可要再和经历过“运动”的眼下一比,情况那就大不一样了。

    西山的古刹是挪不了窝儿的,可是已经统统被砸的稀巴烂了,全是荒寺。

    虽然一个人没有,是可以随便住,但那需要“贼大胆儿”,晚上多半会有“狐黄灰白柳”登门来演聊斋的。

    “积水潭”和“什刹海”也还在,可湖畔大片绿地被侵占,道路堵塞,水质污染,连茶摊酒肆皆无,就更别提什么“荷花市场”了。

    真要白天逛逛还行,傍晚河沿虽然照旧凉爽,可这1979年城市基础建设还差得很远,路灯照明昏暗,还净是照明死角,您得摸着黑儿去逛。

    聪明的人会带着手电。对正值妙龄的女青年,则是需要避讳之地。

    那这么说这个年月的京城不就没处可去了吗

    也不尽然。这一年,京城的公园得到了大力恢复,特别是那些古典园林和知名公园。基本已经重新开放。

    另外由于人们把关注的焦点从政治方面更多地挪到了生产和生活中,商业市场也比以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