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二群了,群号:608640021
本章完t21902181t21902181
第603章 报到
一只大白熊站在一个冰雪环境中,昂首挺胸的形象。
晶莹剔透的玻璃瓶子,上面凸出来“北极熊”三个大字。
最爽的是那一开瓶就能顶一鼻子的汽儿,和从“呲呲”地冒着小泡黄色液体里,溢出的橘子香味儿。
这就是从1951年起,老京城人对汽水的独有印象。也是当年老京城人对“汽水”这两个字唯一的概念。
其实八十年代里,除了“北极熊”之外,京城还有北城出产的“冰川汽水”和重文区的“天坛汽水”。
可这两者多用香精色素,业内俗称“三精水”,属于不入流的低端汽水,很快就自我泯灭了。
相反的是,“北极熊”重质重量。汽水中不但加入了新鲜研磨的熟制桔酱和从桔子皮里提取的桔油。而且只凭惰性气体二氧化碳来抑制细菌,不含任何添加剂。
实际上仅凭外观就能看出它的特别之处来,因为瓶子里的汁液是浊的,轻微晃动后,桔茸上浮下沉。
于是这就让京城的人们形成了一个固有概念,“北极熊才是真东西。”
也正是因为这种长久以来有口皆碑的认可,哪怕是改革开放之后,“北极熊食品厂”的冷食、冷饮一直在京城市场稳稳占据统治地位。
洪衍武还清晰地记得穿越的那个雪夜。
驾车逃离途中,在五环边上看到“爱啃达斯”广告牌时,他最想念的,其实就是那时已经绝迹于京城的“北极熊”汽水。
而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再次回到了过去。不但能重新喝到这种汽水,还会有朝一日成为这个厂子的正式职工。
这也就难免让他倍感神奇,觉着命运这东西实在匪夷所思,让人无法看透了。
1980年的11月1日,这一天既是周一,也是洪衍武、陈力泉和水清正式报道的日子。
他们几个准时在早八点,来到了位于安乐林路的“北极熊食品厂”,并顺利找到了人事科办公室。
入职手续很简单,人事科长也很和气。只是洪衍武他们没想到。按照厂规,新职工在正式上班前,居然还要先接受为期十天的入厂培训。
而更让他们意外的是,当跟着人事科长来到新职工培训班后,在这间屋子里,他们居然还发现了另外的两男一女。这也就是说,和他们同一期进厂的还有三人。
这种情况下,彼此见面都会发出善意的笑容来。只是还没来得及搭上话,负责为他们培训的人就进来了。
培训班由劳资科负责,但照例得先由厂办老主任发言关心鼓励一下。
“你们六个年轻人,是咱们厂的新鲜血液,是咱们咱们厂的未来。我代表全厂的职工欢迎你们加入这个大家庭。希望你们今后要永远地爱护这个大集体,尽你们的所能为咱们厂子添砖加瓦。这样我们才能一起把这个厂子办得更好,大家伙儿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好”
老主任说这番话时还不时的对几个年轻人笑笑,那模样很慈祥,让人觉得很温暖。最后临走时,他还关切地要求他们把每天学习的心得向他汇报。
应该说,这一番激励很到位,除了深知套路的洪衍武以外,让其他人都感到很振奋。
至于剩下来的事儿,那就完全交由劳资科主管政工的副科长负责了。
这个人叫赵洪林,三十岁初头,白白净净的,戴个眼镜。人挺瘦,说起话倒是挺痛快。
说白了,外貌有点儿像知识分子,脾气却有点像技术干部,反正一看就不是工人,但也肯定不是大干部,他太过直来直去,身上没有大干部的那种城府。
不过对这样的干部,洪衍武倒挺有好感。因为这种人多半是务实的,有什么说什么,不爱算计人。而且从他的言行做派也能看出厂里的用人风气比较正。这当然是好事。
赵洪林在开场白后,还是搞思想教育。第一堂课先给大家讲厂史。
据他介绍,“北极熊食品厂”在旧社会原名“华北制冰厂”。
1937年才刚刚兴建完毕时候,恰逢“卢沟桥事变”,直接就被日本人给霸占了。直到解放之后,这个厂子才真正地回到人民的手中来。
1956年,在市“一轻局”的领导下,制冰厂与重文区“开源”、“新光明”、“屈臣氏”沪海迁京等七家汽水厂及本市几十个冷食厂合并。
从此开始生产汽水、冰棍、冰激凌等产品。全年产人造冰1 4 万吨,冰棍3 2 1 6 3 万支,冰激凌4 1 万公斤,汽水4 4 9 3 万打。
这些产品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国家领导人的认可和许多外国首脑的肯定,在国宴的餐桌上散发除了惊人的魅力,可谓熠熠生辉。
而之后,全厂职工再接再厉,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得过且过。而是不断创新丰富产品品种,同时增进产量。
1957 年,全厂职工就达到了7 4 1 人,产值860万元,一跃为当时全市最大综合性食品厂。
1958年,又开始生产罐头,职工增加到1782人,产值3191万元。同年正式改名为“京城北极熊食品厂”。
至今为止,“北极熊”的正式职工已经两千余人。生产上,除了大家众所周知的人造冰、汽水、冰棍、冰淇淋以外,“北极熊”还有涵盖了蔬菜、水果、禽、肉四大类的罐头,和酸梅汤、浓缩果汁、果酱。
而且除了民用,“北极熊”的各项产品不但供应国宴,满足外事需求,有时还会为部队,做军需定制罐头。
总之,赵洪林用充满自豪的语气想要表达的其实就是一个意思。
瞧瞧你们,多有福气,一工作就进了我们厂。市属全民企业里的标兵,食品业第一大厂,还效益这么好。
要知道,“北极熊”可不是一头熊,那是一条龙啊。这里不是随便长一脑袋就能进来的。这样的工作你们一定要珍惜啊。
这一番话因为带了亢奋的语气,感染力很强,比刚才老主任还能鼓舞人。
这让几个没经过什么事儿的年轻人全不由自主挺了挺胸,似乎都觉得后背好像长的不是原来的那根儿脊梁骨了,而是插着根儿钢条,倍儿直、倍儿硬。
所有人里,只唯独洪衍武实在是激动不起来。
没辙啊,他是老油条一个,早皮塌了,很难再被忽悠。
开二群了,群号:608640021
下午18:50加更一章
本章完t21902181t21902181
第604章 发言
可没想到这赵洪林眼睛还真尖,大概是政工工作比较丰富的原因,一眼就发现洪衍武这个另类份子不是很感冒。
于是他马上就点名,让洪衍武发表一下了解厂史后的感想。
真是突入其来啊。其实这就跟洪衍武小时候上课走神,他让顾凌烨给抓现行了差不多。
别说那仨还很陌生的未来同事微感诧异,不由自主都看向了洪衍武。陈力泉和水清也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
要搁一般人,应变不及,支支吾吾要说不出什么来,那可就尴尬了。
不过还好,洪衍武就是洪衍武,脑子够快,嘴皮子够使,心理素质够高。应付这点小事儿还是不在话下的。
他很懂礼数地站了起来,煞有介事地说,“赵组长,您刚才说的话太有启发性了,我想着想着忍不住就出了神儿。您要让我说感想呢,有是有一些。可我是来干食堂的啊。糙人一个。先声明一下,个人认识水平有限,要是讲的太通俗,您可多原谅。”
这话说的多圆滑啊,不但给他自己走神找了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还提前打了“或许说不好”的埋伏。虽然听着有点耍鸡贼的意思,可并不让人反感。一下就把气氛缓和了。
于是在大家轻笑声里,赵洪林一摆手,表示不介意,让洪衍武赶紧说。
可没想到洪衍武下面的话却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乍一出口就一个霹雷。彻底让大家的脑子轰鸣上了。
“您的话,照我看其实就是一泡屎的道理”
好嘛,这下别说所有人面色都变了,就连赵洪林,都面露不可思议的神情。
因为哪有这么说话的呀这还是正常人嘛
陈力泉和水清更是心说完了,这下非得把赵组长得罪死了不可。
可洪衍武还偏偏就有这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哪怕眼瞅赵洪林又皱上了眉头,他还照样气定神闲,慢慢悠悠继续说着。
“什么意思呢来打个比方你们就明白了。你们看啊,荒郊野外为什么那么多植物啊照我看,就是动物用粪便传播的。比如说牛羊,比如说飞鸟。”
“刚才我看着窗外的麻雀就不由在想啊,这些家伙肯定吃了好多植物种子,它们飞到那儿,也就会把带有种子的粪便拉到那儿去。那你们说人是不是就像鸟肚子里的种子呢要是拉在了好土里,就会茁长成长。要是拉在石缝里,就只能在夹缝中凑合着活着。”
“所以听了赵科长的话啊,我就感到,北极熊毫无疑问是一片最肥沃的土壤,而我们就是一颗颗小种子中的幸运者。说白了,我真是走了大运了活该自己个儿赶上了好土了。这都是命呀谁让我赶上了啊你们说是不是”
话到这里,气氛骤变。包袱一抖出来,别说坐下面的人都绷不住了,连赵洪林都忍不住
在想啊。
我了个去还能这么解释的而且还真不能不承认,这小子形容得还挺贴切,话糙理不糙。
“哈哈哈”,一见赵洪林也面露微笑,每个人也都终于开始放声。
京城人普遍有幽默感,经这么一笑,还真什么龃龉都烟消云散了。
所以赵洪林虽然没忘敲打了洪衍武几句,但也属点到为止的程度,轻轻放过了。
“你这人,应该文工团说相声去啊,来咱们这儿可有点糟践了。不过还好,咱们的文体活动搞得不错,以后有你的用武之地”
就这样,洪衍武还真是很恰当的把话又给圆转回来了。倒叫陈力泉和水清虚惊一场,白白替他出了一头的白毛汗。
乐完了,笑完了,当然还得继续干正格的。
可就在第二堂课刚刚要开始的时候,谁也没想到,传达室的保卫科干事老齐竟然直愣愣地撞开培训班的门,一本正经地通报。
“启禀赵大人,您的电话。”
这下好,刚消散的笑声又回来了。
赵洪林当然不满了。
“去严肃点儿,这正上课哪。”
老齐大概和赵洪林顶熟,一点不尿他。
“那我挂了”
赵洪林还极力保持着威严。
“你不会叫他等等”
老齐又一哈腰。
“成,遵命。但跟你说一声,这可是咱开会的副厂长从局里打来的。”
赵洪林再绷不住了。
“一块儿去。”
跟着转头对屋里的年轻人们说,让大家伙先选出一个头来,再组织大家讨论一下,并把讨论的结果写个书面材料一会儿向他汇报。
说完后就和老齐一起出了门。
但他可能有点急,门都忘了关。所以外面的对话,尽管声音不大,而且渐行渐远,却还是很清晰地传了进来。
“老齐,故意给我好看是不是瞎开玩笑”
“哎,你可别不识好人心啊。传达室大爷脚崴了,我怕耽误事才来通报。”
“哎呦,那谢谢了,可你也得分场合啊”
“哼,洪林儿,忘了你上次了我正屋里审几个内贼呢,你在外面就叫我外号,那你怎么不说了”
“嘿,你这人,就是这么小心眼,一点不吃亏。打咱俩一起进厂,你就这样。光记着这个了,你怎么不念我好呢”
好,简直又是一出活相声啊。屋里的年轻人们自然搂不住,又悄悄地笑了。
但与此同时,也恰恰说明了一点。就是一起进厂的同事还真不比寻常。有点像过去科考制度下的“进士同年”,彼此的感情就是比一般同事要亲近得多。
特别是像他们眼下这六个人,明显都不是走劳动部门正规途径来的。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不比其他大批进厂的人,在人脉交际上有点吃亏,而且或多或少,背后都有点路子。那今后就更需要紧密“团结”了。
最先意识到这一点的,除了洪衍武,在那陌生的两男一女也有一个人。
那个人就率先提倡。
“咱们大家既然是同一天进厂的,那就是缘分啊。这样吧,赵科长还没给咱们点名呢,我看咱们不如先挨个自我介绍一下吧。想必大家也都知道自己会分到哪个科室了。互相说说,到时候大家不就可以互通有无,相互照应了嘛。然后咱们再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