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返1977-第4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洪衍武还要拍拍杨卫帆的肩膀说,“小同志,打仗是要靠脑子地”

    他也真好意思的谁能不气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洪衍武极不名誉地干了一次算计自己哥们儿的事,他也没能多落下什么空闲的时间。因为又有让人意外的访客找上了门来。

    四月中下旬,京城市政府外事处和京城市公安局外管处突至洪家,打听完颜允泰的下落。

    据他们声称,美国驻华使馆,上个月刚换了一个商务参赞。

    而那个叫约翰史密斯的美国老头一上任就要求市政府帮忙寻找家住亮果厂“半亩园”的完颜允泰。说是自己过去在北平上中学的同学,想要见见面、叙叙旧。

    最让人郁闷的是,别看不是什么重要的事儿,可这件事连稍许的拖延时间都没有。

    因为那个美国老头中文特好,他解放以前在京城的“史家胡同”住过十几年,连以前的京城土话他全会说。总是真认真地打来电话询问。

    鉴于对方的官方特殊身份,就逼得市政府外事处只能抓紧时间尽快办理。

    后来经公安局外管处的人员多方查找,他们发现完颜家的半亩园,才刚刚和部队办过私房交接手续。于是通过代办人洪衍武的名字,总算是找到了洪家。

    这样,洪衍武就无可推卸的负责联系起龙口村那头来,索性又提前把舅舅一家四口儿都接进了京城。跟着给舅舅一家安排住处,更换衣装,等着听从政府安排,与那美国老头见面。

    好在没有白忙,不但在“前门饭店”的那次会面取得了圆满成功,允泰一家和史密斯夫妇详谈甚欢。而且洪家也很快获知了一个喜讯。

    小芹怀孕了。完颜家终于要添丁进口了。

    开二群了,群号:608640021

    本章完t21902181t21902181



    第652章 规矩

    

对于每个人来说,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为难事。

    或非自己所长,或牵扯过多的精力,自己本人无法或是不愿为此劳心劳力。于是就需要找别人代劳和帮忙。

    这是很正常的情况。正所谓“独木难成林”嘛,要是凡事都要自己来办,就不存在社会细分工了。

    而且更进一步来说,万事不求人的人,一生成就很有限。也只有懂得合理借用他人力量的人,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达成非凡的成就。

    对这些道理,洪衍武早就懂得,可问题的关键处,却在于能否找对人。

    找对了人才能办对事儿。可要是找错了人,那是事倍功半,弄不好就砸锅。

    如果所托非人,最后还能侥幸地糊弄过去,那真就得念“阿弥陀佛”了。

    所以这次能意外找到李福这个大能人来相助,洪衍武是发自内心地觉着老天爷在眷顾。

    若不是有了这么一位善于奔走、张罗、交际,且熟稔红白事儿礼俗的行家来掌握全局事务。

    别说各处办得严丝合缝、井井有条了。就连一开始,庞师傅都谈不下来。光找厨子就得够他们一呛。

    那后面,他也肯定分身乏术,抽不出时间去陪“大将”,办舅舅的事儿。以至于什么都得耽误了,什么都办不好。

    可见人的作用多么的不可估量。也就难怪父亲让他跟着李福好好学呢。

    只是话又说回来了。李福能把这么多琐碎繁杂的事务信手拈来、处理到位,那都是人生经验一点一滴的积累啊。

    人家当初也是一年年学徒学出来的,恐怕还得要缜密的心思和察言观色的灵性。这又哪里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儿呢

    于是洪衍武对李福服气是服气,可却不免对父亲的交代有点腹诽。他认为老爷子当初的那句话太随性了,完全就是没过脑子的想当然嘛。

    而除了对李福的能力认可之外,通过这件事更让洪衍武产生深一层触动的,是父亲和李福之间存在的那种默契与信任。

    别的不说,从办事起,父亲交代他去找李福“听喝儿”之外,就再没有对这件事问过一句。

    相比较,搁他过去负责修老宅的房子时,父亲还时不时总要问问呢。这说明什么呀说明真是对李福比对他还放心。

    反过来李福也确实让人放心,这老头儿真是尽心竭力在办事,处处替洪家着想。

    他不仅买东西上货比三家,不怕繁琐地做出最优选择。而且为收支出入还专门准备了两本账册。

    一本尚空白,是准备记录“礼账”的,俗称“大帐”。

    另一本已经开始记录的是“流水账”,也叫“小账”。

    只要洪家经他的手,为婚事花的每一分钱,一切出入现金都在上面记得清清楚楚。

    洪衍武绝对相信,李福绝对是实打实,在里面没打任何折扣和埋伏。

    可这也就怪了。旧日的洪家到底怎么能培养出,又留住这样既能干又让人放心的伙计来的呢

    因为按照洪衍武自己的经验,这两样东西往往是不能两全的。

    在洪衍武的认知里。他过去的房地产公司里,上级对下级,就没有不怀疑、不防备的。以权鹏飞、高鸣和他来说。不是担心下属碌碌无为,中饱私囊。就是担心下属太有本事了,心生异志。

    这一点,其实权鹏飞就连对待高鸣也是一样。

    这么一来,洪衍武怎么看李福和洪家的东伙关系都是那么不可思议。完美得特别不真实。

    而为此,他也真的不能不好好夸夸这位李大叔了。

    于是见天屁股后头恭维着,说着感激又钦佩的话。可他万没有想到,李福自己却不是这么想的。

    老爷子终于受不了了,就找了个时间,很认真地跟他说,“小武,算我怕你了。你可别天天再这么夸我了。老李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你这话让我臊得慌。”

    “哎,李大叔,我可都是出自肺腑啊。您当之无愧啊。这些事要没有您,那非得抓瞎。您这本事哪儿是一般人能有的由您帮忙,是我们洪家的幸运啊。您就甭谦虚了。”

    可洪衍武的固执己见却让李福更脸红了。

    “嗨。你这孩子真是,话全给说反了。我老李会这点东西算什么本事过去洪家的买卖里像我一样的人多了。你得明白一点,别看老李把事儿办得还算稳当。可真正起作用的不是我个人。而是规矩。”

    洪衍武不解。“规矩”

    “是。规矩。所谓办事得有章法,这章法就是规矩。这些事你是看着杂、乱,可是你得知道,这些事都是前面的人传下来的,一切条目都有缘由、皆有定例。从中会遇到什么情况,该怎么处理,怎么调配,早有个标准和应对办法在哪儿摆着呢。说白了,这也是熟练工种,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的事儿啊。”

    “你以为我当年在衍美楼干,学徒学的是什么啊无论是瞭高儿、跑堂还是干茶房,学的就是规矩。行、动、坐、卧、走、穿衣、吃饭、说话、办事、全都是规矩。怎么迎来送往,怎么让座,怎么沏茶,怎么倒水,怎么点菜,怎么端菜,做出的茶点要什么样式,都有严格具体的要求,差一点也不行。我的师傅总说我有灵性,可我有什么灵性啊不过是把师傅的话牢牢记在心里,才会对规矩熟悉起来比别人快而已。而熟了就必然能生巧,无论出主意还是办事,也就管用、贴谱了。”

    “规矩这东西还有更重要的作用。洪家就是靠规矩来管买卖的。老东家,哦,也就是你的爷爷,他老人家就常说。哪怕二流的规矩也比一个一流的人强。为什么因为一个酒楼营业的时候客人多,伙计多。不按规矩来,堂、柜、厨,处处得出问题,任再聪明的人一样样管也得顾此失彼,焦头烂额。只有按照规矩来,大家都不走样,才能把买卖干好。”

    “还有,像洪家的买卖那么多,还家家兴旺,这也绝不是单靠聘一个好掌柜就能做到的。真如此,必有参差不齐。而有了规矩就不一样了,只要看看店里的人干活是不是荒腔走板一切符合不符合规矩,就能保证买卖不出问题了”

    下午18:50加更一章开二群了,群号:608640021

    本章完t21902181t21902181



    第653章 落作

    

李福的话说得很实在,语气也很平和。

    他忽然懂得父亲真正的意思了。老爷子想让他学的其实不是别的,恰恰是规矩的作用。

    其实老爷子也不是只相信李福这个人,而是信他办事懂规矩,能守规矩。换句话说,只要是熟知的人,但凡能做到这两点,老爷子就相信出不了大问题。

    再说白点,也就是洪家奉行的一向是“法制强于人治”。

    靠规矩管人,把一切明确化、细节化,这恐怕就是洪家兴盛了十代而不衰的原因之一。否则,哪儿可能一脉单传的洪家代代都是人杰呢

    甚至更进而想想,他自己身边的人只要是有点真本事的,也莫不如此。

    玉爷最讲规矩,练功一板一眼不许错,错就打,没废话。

    司师傅教他做炒肝,用什么样的器具,什么样的料,什么样的火候,切多大的段儿,调芡多少淀粉,搅拌什么方向,用多少时间,样样都是规定死的。

    单先生修房,先决条件就是他自己全权做主,主家不能催。他连拌灰的时间都得精确到分钟,要不怎么会得了个“芝麻酱”的外号呢

    王汉平也一样,替洪家修一张椅子,为能为找一块合适的木料费了好几天,他非要把木纹、颜色都对上才行。可他自己却不因此多拿一分钱。

    所以说,什么叫工匠精神啊什么叫大师、专家啊无非是懂里面的规矩,会一板一眼的照章办事而已。

    那什么又叫知人善用呢恐怕也没看起来那么难。应该是去启用懂得规矩、又善守规矩的人而已。

    像父亲对李福放心,李福又对庞师傅放心,都是如此。

    要照这么看,过去的他无疑太浅薄了。尽管也重视规矩,也重视用人。可关注点全倾斜在如何获取利益,以及利益的分配上了。

    可实际上“规矩”的作用还有更多。而像工作经验、工作成绩、高学历、流利的外语、出色的口才,也不过只是人才的表象而已。

    其实任何企业真正需要的优秀人才,最关键的判断标准,是在能否遵守规矩上。

    而所谓创新型人才,要是没有一个扎实的基础,那纯属就是空中楼阁一样的笑谈了。对这样的人呢,谁相信“怀才不遇”这四个字,谁傻蛋。

    当然,反过来讲,雇主对雇员也要讲规矩。像尊重合同,不拖欠工资,给加班费,劳保福利,这些本就应该做到的事儿,又何尝不是一种获取人心最容易的方法

    就这样,带着新的领悟、新的收获,洪衍武再看最后三天喜宴筹备上的诸多事项,感受就真的不一样了。

    果然是处处有例可循,处处有板有眼。而且他发现也只有遵照规矩,才是能达成高效率的最佳办事方式。

    因为好些事,懂规矩的人根本不用说的,干就成了。那配合起来完全可以说是天衣无缝。

    比如说吧。4月28日,庞师傅按规矩先派人来搭炉灶。具体是先搭火池,火池再以砖泥区分为炒灶、汤灶。

    根本不用吩咐,李福就早早备好整砖、碎砖、黄土、净水,放在要搭灶的大厨房里,供他们平地起灶。

    而且他还另有心计,委托搭灶的人帮忙又在二进院内院,垂花门旁边游廊下砌了个茶灶。

    就为了这个,等搭完灶头后,李福自行拿出红封包着的五块钱送与来人喝酒。同时搭灶人也直接把该准备大小煤球劈柴各多少斤,写下来给了李福。

    痛痛快快,跟本没废话,一切都是约定俗成,才俩小时就完了事儿。

    跟着4月29日,燃料购齐备的同时,一切厨行所用的锅屉糙家具,也都随之来到。下午,连厨用细家具也有人来安插落尽。

    这样等到办事头一日厨行进棚时,只大师傅们挟带着油裙裹着手使的菜刀就行了。

    可又一样,这些事同样是没人言没人语,大家全是进门就干活,全凭默契完成。

    最后4月30日,肯定是最忙碌的。

    大清早先是李福带着仨“海碰子”和洪衍武找来的人手,齐心协力先把桌椅铺设在了院子里设席。

    同时又有李福通过洪衍武,从单先生那边邀请的“彩子局”老工匠登门,来把扎好的绣球、彩绸为洪家布置好。这也就是俗称的“玩花活”的由来。

    再等到过了中午,结彩便已经完成。

    此时由庞师傅亲自督同伙友担调和原料进棚,分别布置,升火添煤。等煤烟冒完,一看那火苗子三尺多高,庞师傅才算满意,开始带着人练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