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自1981年1月14日起,共和国官方颁布了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出国留学之路实际上已经打通。
而当下美国和共和国的官方政府也正在进行沟通,准备在共和国举办首次“test of engish as a foreign nguage”的考试。
史密斯随后做了详细解释,他把这种考试的英文简称“toef”用汉语表达为“托福”。说是为非英语国家的学生,申请到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就读高等院校,而提供的一种英语水平考试。
并且当众表示,如果有谁想出国留学,能通过这个考试。他就愿意为他们提供诸如申请学校,办理签证等一系列力所能及的帮助,甚至还可以提供经济担保。
说实话,史密斯的这番话更多是对完颜家的儿子兆庆说的,他真心希望老同学的孩子能走出国门,接受较先进的西方教育。
只可惜说者有意,听着却无心。兆庆是死心塌地守着小芹过日子了,心里惦记的都是未出生的孩子。哪有这个心气啊
而更没想到的是无心插柳。寿敬方的儿子寿诤反倒是被触动了敏感的神经。现场就急茬儿地开始询问,他能不能去美国学习医学专业。
哪怕随后他从史密斯口中得知,学医得先获得美国本科学位,然后还得再参加相关专业考试。也并没有半点失望,而是斗志昂扬、精神焕发起来。
可见他把学医这件事看得有多么重要,似乎已经拿定主意,想要争取一试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虽然是件好事,可寿敬方却也因此显现了一丝忧虑。也不知究竟是不愿儿子远游,还是在为学费担心了
除此之外,允泰本人也没少给洪衍武弄好东西。
因为允泰知道洪衍武稀罕老东西,又听家里人说这个外甥靠邮票“发了横财”。所以在洪家住的这些日子里,他并没完全闲着,出去转悠了几趟,结果还真就发现京城又有了晓市。
所谓“晓市”,是一种以交易旧货为主,交易时间集于清晨的自发性集市。天亮前开市、破晓收市,因此得名。
也有人叫它“鬼市”。这主要是针对起“一盏孔明灯、照物不照人”的作夜交易特点而言的。至于俗呼“小市”,是为谬误。
说起这种市场的历史,其实从明朝起就有了。旧传缘有世家中落,思以动产易米柴之资耻为人见,因于清晨提携旧物至僻处而形成。
但事实上的晓市,卖的东西虽以旧货为主,但是新的、伪劣假冒的、偷盗的赃物等无所不有。
也正因渠道来源不明,从中“大有找头”行话,意为倒卖赚钱多。晓市曾是解放前不少古玩铺的主要进货渠道之一。
在旧时,这种市场历来分布在玄武门、德胜门、重文门等城墙附近偏僻处。因玄武门地近琉璃厂,故多为古董。德胜门多旧家具,重文门则以估衣为大宗也。
只是共和国建立后,随着新政府组织工商、公安等部门大力整顿,建立市场管理处加强管理,取缔无照商贩、查处投机违法行为。旧货市场规模逐步缩小。经营旧货业务也逐步由国营信托公司、公私合营信托商店所代替。
那么差不多到了1957年时,京城的“晓市”已经全然消失,本应不复存在了。
但恰恰又是“运动”的来临,导致许多文物四散流落。十年过去,退赔政策实行之后,更是致使许多不识货的人手里有了不少老东西,着急变现者急剧居多。
再加之改革开放之后,对民间私下交易行为管理渐宽。于是这种市场也就因一些原先的“从业人员”复出,重新焕发生机,死灰复燃了。
只是当下的“晓市”和过去的“晓市”也有区别。以重文门为例,因为没有了城墙根儿,原先的东晓市挪到了红桥。
另外摆摊的也不全是昔日的专业卖主,不少是新入行者。或是试水牟利,或是将家里的闲置物件拿来出售的。
于是不专业的口头侃价行为出现,货物的类别也少了。
当下贩卖的几乎全是半旧古董和旧货,不再有其他杂类。如生活用品的“老虎活儿”和“捯饬货”。
这样也就没了昔日借灯光为障眼,借迷魂掌钢口,和用“托儿”蒙骗坑人的行径了。反倒让市场档次提高了,行市也纯净了不少。
注:老虎活儿和捯饬货,都指以旧货刷洗冒充新的。区别在于程度不同。捯饬货还能用,老虎活儿“吃人”,买回去几乎是废物。如举例,像以前有在晓市卖假烤鸭的,用烤鸭店收来的鸭架子煳泥蒙纸刷油而制,份量、外观一丝不假,只怕买主当时下口,这就是标准的老虎活儿。而用手艺拼接做成的卡字表,虽亦坑人较狠,但因计时功能未失,是为捯饬货。
在这种情况下,允泰因为自知不会在京久留,懒得慢慢挑选,拢住货再徐徐讲价。他就采用了抓货效率最高的“打跑锤”买法。
就是以“多选择,勤跑道,少出钱,买精货,不划价,省时间”为准则,挨着摊儿地逛,只对看上眼的货物给“一口价”。一旦卖主拒绝,回头便走,绝不留恋。
这种买法与其他人沉住气精挑细选,慢慢磨慢慢蹭的买主完全背道而驰。诀窍在于仗着超人的眼力,沙里澄金,以多为胜。能用最短的时间把所有摊子有价值的货物“扫”上一遍,决不至空手而归。
而且由于他选东西只用眼睛大概其扫一趟,除了字画,连手都不沾,更不划价纠缠,完全是一副外行的莽撞样儿,所以也不怕给对方买惊了。没人相信他真懂行,真有眼睛。
这样无非就导致两种情况,一是卖主都吃不住劲又叫住他,那现场掏钱就买,别无二话。二是真错过了,也绝不可惜。
反正除了这摊儿还有下个。而且架不住他差不多每天来啊,“绷”卖主一天,再来了接茬是这价。对方知道了他这个毛病,兴许下回就卖了。
总之,允泰就是用这种办法,几乎每一次都是丰收而归。差不多也都是用一包茶叶的价钱,买到真迹、好帖,古老的瓷器,和名贵的小玩意。
像字画类里比较珍稀的,有宋马和之绘诗经鹿鸣之什大手卷一件,宋拓集王羲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一件。明唐寅绘水月观音像、仕女各一件。弘一法师绘释迦摩尼像一幅,手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像瓷器类名贵的,有宋代越窑瓷碗一个,清雍正鸡缸杯一对,清乾隆双联瓷瓶一对。清乾隆古月轩瓷瓶,清乾隆料彩瓶各一件,明万历青花加紫大瓷碗一个。
还有诸如明、清御制墨、金代凤足赤金冠、金代“都提控印”田黄石大印章、明宣德炉,汉代古玉、翡翠鼻烟壶、和田白玉扳指、赵子玉的蛐蛐罐等小件儿若干。
大概归了包堆儿,有七八十件儿吧。都是能进博物馆级别,官方禁止售卖的珍品。总共也不过花了洪衍武六七百元钱。
当然,毕竟环境昏暗,又是草率购买。所以也有不走运,看走眼的时候。
比如说有一次允泰买了一幅米芾的古诗四帖,结果回家却发现是为人临摹的赝品。
但好在这年头没有真正的近代产物。最后发现临摹的人竟是乾隆十一子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倒也不算完全失手。
这应该算是这个年代较特殊的市场红利了。
开二群了,群号:608640021
本章完t21902181t21902181
第664章 捡大漏儿
5月3日,“五一”过后的第二天,也就是洪衍文和许崇娅动身去蜜月旅行的当天,正好是一个星期日。
因此在允泰一家人准备离京回龙口村之前,洪衍武也有幸跟着舅舅亲身去见识了一次。体验了一下这种特殊交易环境下的感受。
凌晨四点时分的“晓市”,是正常作息习惯的人永远难以想象的情景。
四下无灯,到处是晃动的手电筒光柱。杂乱的光线下,人的面相是模糊的,但人群的分类却是清晰的。
卖主既不吆喝,也不叫卖,铺在地上的粗布就是自己的摊子,各家与各家之间互不干扰也没什么交流。
买主们也不东问西问,瞎打听“东西哪儿来的”,因为都知道毫无实际意义。
所有人几乎都遵守着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一般不轻易说话,先举着手电端详东西,不满意绝不开口。而一旦开口,就是一场难言输赢的博弈和交锋。
这一天,允泰当然还是老法子,用“打跑锤”的买法儿。
大概他来的次数比较多了。卖主都已经知道他特殊的脾性,只要他一开口,价格合适,几乎都当场卖给他。
但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被他扫过几趟的“晓市”里,能再让他看上眼的东西真没多少了。
逛了大半天,也就矬子里拔将军,半凑合的买了一把如意,一方砚台而已。
说实话,对此洪衍武肯定别无怨言。
一个是他知道只要舅舅相中的,全是普通人家能当传家宝之类的东西。另外他也觉得今天能看见这景儿,本身就开眼界了,没白来。
但允泰自己却难免有点悻悻然,他认为今儿收获不大。这么早就把外甥带出来,还没买着什么,很有点亏得慌。
而就在这时候,似乎该着他们走鸿运。
一个从未见过的摊子吸引了允泰的注意力,以至于他匆匆扫了几眼,精神一振,竟一反常态的改变了交易策略,走过去彻底蹲了下来。
然后一手拿着手电,就像别人一样,仔仔细细地挨个翻看起摊儿上的东西来。
洪衍武立刻心知有异,老老实实站在一边等着,一句话也不说了。
卖货的是个叼着烟卷的中年人。嘴挺贫,一见有了卖主就极力招徕。
“老爷子,一看您老就是行家。您瞧瞧,这可是乾隆年间的官窑斗彩。这东西不错吧”
要说这“生意经”卖弄的真不合时宜,不但暴露了这小子轻浮性情,也泄露出他还不是那么懂“晓市”的规矩,无疑是初来乍到。
允泰当时就笑了。“还官窑鬼窑吧。”
卖货可不知允泰真正笑得是什么,立刻不忿了。“老爷子,您懂不懂啊不识货啊”
哪知允泰却说,“我不识货我一眼就知道,你是今天刚来的。对不对”
卖货的就像被攥着了尾巴。“您您”
允泰不紧不慢的说,“最近十来天,我几乎天天泡在这儿,哪次不买个十件儿八件儿的,就从没遇见过你。”
卖货眼睛一亮,不但释然,也露出了一副看见钱的样子。
“哎呦,您天天来啊那您真是个风雅之人。”
哪知马屁没拍对,允泰直摇头。
“嗨,风雅什么啊不瞒你说,跟你一样,我也想靠这个吃饭。不过你是来这儿卖,我是先来这儿买,在弄走去别的地儿卖。你是流动,我是盘了个地儿。明白吗要不是着急回去开张,在这儿待不了几天,我这么大岁数何必天天起这么早呢”
这话当然是假的,可这下不光卖货的,连洪衍武也一下精神了。不为别的,舅舅能破天荒的撒谎,这就更说明里面大有妙处了。
“哎哟,我明白了。您是想照顾我生意啊。那您就从我这儿淘换两件儿吧。”
卖货的一句话招得允泰又笑了。老爷子望着摊子上的三十来样东西,故意有点为难地调侃上了。
“钱我是想花出去。可你这看了看,你这儿也没什么好东西啊”
“您这是什么话”卖货的主动来推销,“您老往这儿看看,这青花梅瓶怎么样,成化官窑。您买的起吗”
但这激将法没用,允泰完全是轻蔑以对。
“拉倒吧,你可蒙不了我。还成化的你倒是张口就来。你看枯枝上的雀鸟是翻着白眼看人,官窑能画成这样而且这种稀稀拉拉的画法明显是晚清民国的。要是你编个清末的,唬人的成算还大点。我不妨跟你多说一句,就你淘换东西的这家儿人,过去是大户不假,可隔得年头太远了,早就败了。真正的好东西,要么运动里让人抄了,要么就是早就典卖干净了,剩下的这些都不是什么正经玩意了”
说实话,允泰的话,洪衍武其实也分不出真假来。
不过那卖货的倒是面显吃惊。很快,嘴里秃噜出来的内容就证明了不出允泰所料。
“哎哟。您是能掐会算怎么着还真让您说着了。这些货还真是从个官宦人家流出来的,不过他们家如今也确实败了,连什刹海的房子都让人家给占了,这些就是床板底下最后的玩意。我还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呢。看来还是您道行深,我长学问了。那那我这儿这么些东西,您就没一件看得上眼的”
最后一句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