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国女排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决赛”中,在战局失利的情况下,靠团结一致,坚持不懈,反杀成功。
最终战胜了上届冠军日本队,荣登冠军宝座。实现了我国三大球在世界比赛中,金牌“零”的突破。
当天的这场比赛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双方激烈争夺几乎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至最后决定性的那一刻,京城不少留守电视机边观战的家庭主妇,都因为太紧张,用手捂上了自己的眼睛,不敢正视比赛成败。
而随着女排扣杀得分,终以17:15取得胜利的一刻,又不知有多少男性抄起身边的家什,一脚蹬在了凳子上,情绪激荡的不停敲打。
这一天晚上,京城自发庆祝的人潮,像打了兴奋剂一样,甚至涌上了天安门广场。
有的人放起了烟花,有的人敲锣打鼓,还有人手拉手跳起来集体舞,或是扭起了大秧歌。
那万紫千红闪耀下,一张张兴奋的面孔,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一个个手舞足蹈的身影,无疑都在证明着老百姓对“振兴中华”强烈的向往和信心。
这是纵观历史极为少见的情况,全民不但能同时感受到同一种快乐。而且大家的这种幸福,还不是为了自身利益,纯粹出于爱国情怀。
这种凝聚力又是多么的可爱,多么的可贵啊
因此这一幕,注定会成为1981年日历的封底上,当代人永远不会褪色的群体记忆
说来也巧,11月17日清晨,每天要从通过西单北大街上下班的人们,惊喜地发现,“西单商场”门口,刚刚搭建完成的一排铁皮棚子上,居然正在张灯结彩。
那艳丽的彩绸和绣球,被十几个踩着梯子的人绕着大棚的外沿连接了数百米,而且还挂上了大红灯笼。真是气派非常、喜气洋洋。
由于昨日的兴奋犹未散去,好多人都不免误认为,这大概是商场在庆祝女排夺冠吧。这反应多么及时啊
可事实上与之却并无什么关联,所有这些人只是出自洪衍武安排。
因为这一天,其实正好是京城第一个“服装夜市”开市大吉的日子。
当然,换一个角度来看,倒也不能说完全就一点关系没有。
至少在洪衍武看来,昨天天安门广场上普天同庆的景象,也算是一个极为吉祥的预兆。似乎在预示着,他一手操办下市场,于今天开业,也必将会迎来一个美好的开端。
不过对宋国甫而言,这一天感受却是和昨天看比赛时别无二致。
他可不像洪衍武那么有把握,几乎一整天都是提心吊胆度过的,总担心今天会砸锅。
这不能怪他心里素质太差,也不能说他对服装夜市一点不看好。
主要还是因为上面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超出了他的预计。区领导竟然决定,这天晚上要莅临现场来视察。那么他是肯定要陪同的。
可晚上的京城又是个什么样子啊
还别看西单是京城的核心商业区,但所有的店铺一到下班时间,一律闭门谢客。于是这里就会迅速变成清冷的大街,再没有半点商业气息。
像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已经鲜明的存在了多年。白天随处见排队拥挤的人群,当夜幕刚刚来临,街上就立刻行人疏落。只有昏黄的路灯,映衬着萧瑟与寂寥。
虽说洪衍武为了招揽顾客,提前印了两万张开业传单,在开业前的最后三天,派人在西单地区发放一空。
而且传单上还写明了,开业一周之内,只要在任何摊点随意买一件东西,就可免费获赠一双筷子。
可这标新立异的高招,最后到底效果如何,谁又能说得准啊
想想看,马上就是冬天了,这么冷的天气,就为了这么点好处,有几个愿意来逛的
何况那么多摊位呢,真要是卖货的比买货的多,多难看啊。
总之,宋国甫是越想越怕,越想越愁啊。
但不管怎么说,时间就是在不经意中流逝的,而最终决定成败的时候总是会到的。
幸运的是,真事到临头的时候,现场情况远比宋国甫预计的要好得多,他知道自己确实过虑了。
因为从六点钟大棚里明亮的灯光和外围的红灯笼一亮起来。这异常鲜亮、喜兴的颜色就成了整条街上的亮点。
哪怕那些个体户的三轮车还没来,仍旧吸引了不少下班路人的眼球。
甚至还有许多行人忍不住把自行车都停了下来,在商场门口好一通张望。来看看这异常的光亮和排场,到底是为了什么。
反正,至少这灯火通明的大棚弄得倒是真像个样儿。实际效果远比图纸上要好,够吸引人的。
为这个,和宋国甫一起等区领导的时候,他的顶头上司就忍不住先夸奖起来了。
说这棚子弄得可真不错,钱花的不多,可看着、用着,都像样儿。断定区里肯定满意,绝不会在这上挑出毛病来的。
至于再往后,等到了18:20左右的时候,宋国甫就已经差不多真的放心了。
因为这会儿,不光个体户们满载货物的三轮车。开始如期而至,如流水一样,进入各自早就规划好的摊位。同时也有不少拿着传单的顾客,已经聚集在大棚周围了。
这些人一个劲地询问个体户们,传单上写的买东西就送筷子是不是真的问不要布票,比商店里便宜是不是真的甚至还有人迫不及待想快点开市,连声催促不停。
光看这意思,待会儿人气儿就不会太差。
而洪衍武的人,因为早就受过嘱咐,不肯违规。无论询问还是催促,理也不理,只是各自顾着把车推到规定的位置,慢慢摆货。全然不受影响。
实际上是由三个身着蓝大衣,胳膊带着红袖箍的协管来负责安抚顾客的。
他们对这些疑问,回答全是真的,说请大家稍安勿躁,等开市之后,就能随意来选购了。
正好这时,区领导的几辆车都到了。他们刚刚下车就看见了这一幕。
这下领导们都高兴了,他们不但对大棚的应用效果表示赞叹,对统一着装的协管员夸奖不已。更主要的,是满意这种把他们的话,严格执行的表现。
于是在彼此见面握手的时候,各位领导先就给了宋国甫一个很有组织能力、办事相当牢靠的评价。
宋国甫则赶紧表示谦虚,把功劳全归结在分局领导身上。
分局副局长则气色大好,自然同样夸了宋国甫几句。
这就是韦爵爷的名言,花花轿子人抬人嘛,官场恐怕永远如此。
当然,这才哪儿到哪儿啊。
为了哄这帮区领导开心,洪衍武还备了一手呢。他早安排人准备了好几把剪刀,和一条带绣球的红彩绸,专门给这些领导们剪彩用呢。
另外他也让宋国甫带了相机,再给领导们留个影。
还别看这些环节在当今纯属烂大街之举。可在1981年却属体面、露脸、周到且具有隆重仪式感的创新之举。
当时的人有几个见过这呀想都想不到。
所以领导们一见有个协管员拿出这些东西,再一听宋国甫的解说,搞明白了这些安排,果然齐齐展颜而笑,几乎谁看宋国甫都和蔼有加,很像看自己亲儿子了。
18:30分,剪彩仪式终于正式开始。
随着彩绸被众位领导们当众剪成几截,“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了起来,现场至少有上千位等着进市场的顾客,见证了京城商业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幕。
可偏偏就在宋国甫给领导们拍照的同时,他突然感到情况有些不对劲,因为围观的人群里居然还有其他的“长枪短炮”对着正摆着姿势的领导们,拍得不亦乐乎。
这异常的情况,同时也被区里的随行人员发现了。过问才知道,原来拍照的是几个记者。而且自己人,香港人都有。
京城晚报的记者,是被开业传单这种新颖的广告形式,和赠送筷子的促销手段吸引来的。
因为这可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卖场促销活动。要知道,凡是第一次,总会引起轰动,自然值得采访。
而香港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更强,他们能通过传单上“夜市”两个字,把这件事联系到更高的层面上去。认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京城商业服务方面的实质性变化。
他们觉得或许京城一到夜晚就萧条的景致,政府也注意到了。或许京城这座古老的城市,在不久之后,连夜晚也会变得日益繁华起来。
说实话,这结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因为原本区里也曾讨论过是否要邀请报社记者,来发表一下文章。
可后来区里也有点担心开业场面不够繁荣,不利于宣传,给否定了。
谁又能想到,这些记者却偏偏因为拿到了派发的传单,会自觉找上门来呢
好在现场情况还不错,看着人流涌动,进入市场后就开始热火朝天选购情景,其实还挺热闹的。区领导对此也没什么反感的意思,那么采访也就采访吧。
开二群了,群号:608640021
本章完t21902181t21902181
第684章 交易
区领导在前,宋国甫和工商分局副局长居中,记者在后,十几个人按照这种顺序进入了市场之中。
没想到亲眼目睹的交易细节更令人欣慰。许多摊位前,顾客反响都相当热烈。
眼瞅着一双双手争先恐后地把钱递给个体户们,然后拿走一件衣服和一双包装好的筷子。几乎每一张脸上都浮现出喜笑颜开的神色。
至于买主儿与卖主儿讨价还价的对话,一点没有火气,反倒更能表达出这种你情我愿的和睦来。
“同志,你这货是哪儿来的质量有保障吗”
“区服装公司。跟您说明白了,全是咱们区服装厂的积压货。有的缺号,有的做工有毛病,您自己上眼,挑好了,不退不换啊。”
“哟,有毛病你们还卖”
“大姐。您这么说就不对了,哪行哪业不出残次品难道都得扔啊我们这是在帮国家减少损失,也是在给老百姓送实惠。就说您手里这件条绒外套吧,就这袖口砸歪了,耽误穿吗关键不收布票,价格便宜啊。告诉您,这衣服西单商场卖十三块五,我才要十一块五。合着我请您吃锅炖肉,连带白送双筷子,您还觉着不值啊”
“哈哈,你倒是会说,可这袖子线也太歪了,谁还不一眼就看出来了”
“哎呦,我看您也是个居家过日子的好手,拿回去自己再收拾一下不完了那不就跟好的一样嘛,这点事还难得住您”
“也是,可可到底是十来块呢哎,我说,还能再便宜点吗”
“大姐,您要成心要,我最多再让五毛。就十一了。实在话,我赚不了几个。您想想看,商店里条绒布还得六块九一米呢,这要是没毛病,出厂价就得是我刚才要的数。”
“好吧,你痛快我也痛快,我要了。可别忘了给我筷子啊。”
“得嘞,收钱喽筷子您拿好啊”
“”
没错,就是这样。服装公司的产品尽管有瑕疵,可布料、款式是真好。
而且洪衍武为了聚敛人气,提前专门打过招呼,只允许利润最多加到百分之十五。
于是在物价几乎恒定的年代,老百姓很容易察觉个体户的报价有多划算。一觉出实惠,自然乐意掏钱购买。
同时呢,送筷子这一手,也确实吸引了很多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的人。
别说拿着传单专门找过来的人了。就是路上不知道怎么回事的行人,看见这里如此热闹,寻过来驻足。也很快会加入到其中来。
反正不管怎么说吧。无论是真的来买东西,又或是来看热闹的,起码这儿的人气是彻底烘托起来了。
见此情景,各位区领导们虽然表面不动声色,可眼里几乎都要笑出花来了。
再往后,也是越看越喜。因为交易秩序也相当不错。
别看国人都有乱加塞的毛病,可那是在没人管的情况下,有仨协管员在巡视中不断协调规劝,大家就都能遵守规则,收敛多了。
另外,货品的分类和摆放还特别整齐。
因为洪衍武是有意把大衣、棉衣、上装、裤子、男装、女装、童装、毛衣、内衣、围巾、纱巾分门别类划给了不同的摊儿,谁卖什么就是卖什么的。
再加上统一定做的摊架子。一摆上货,就跟整个市场是一个整体的服装店似的。
虽说这样的个体买卖显得有点不自然,从人的逐利性出发根本不可能如此。
可香港记者自以为这是“计划经济”特色。其他人又不懂做买卖,没人看得出来。
最后,还有一个比较让视察队伍感到意外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