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返1977-第5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此不但省了住宾馆的费用,而且以后,在市场上批量定做服装,抄底市场的尾货什么的,也就全都方便了。

    于是乎,他给大家明天派的任务就是去租房子,最好位置在“高第街”和“十三行”之间。

    标准就是越宽绰越好,越快越好,房间不返潮,钱不是问题。

    也只有房子解决了,后面的事儿才好办,否则买了货都没地儿放,宾馆可是不会客房变成货仓的。

    至于在进货的品种上,洪衍的意思是,“刺儿梅”的资本有限,索性她的钱全用来进发卡、头饰、首饰、折叠伞之类的小件儿。

    今后也不妨专门搞这个,带货方便不说,风险小,毛利率还高。

    而他自己则打算大批量吃服装、皮鞋,然后包个车皮统一运走。

    这样的话,不但可以将进货成本降至最低,他们彼此也都能保持垄断利润,谁也不冲了谁。

    即使“刺儿梅”想卖服装了,回到京城,他还能转批给她,那也比她自己单独进货、带货合适。

    对洪衍武的建议,“刺儿梅”还真挺乐意。

    说实话,花城市场上的服装款式太多,又太多奇形怪状,看不准是要吃大亏的。

    真要进货,她都发怵。

    可小件儿的东西就不一样了,大部分人看着这儿的东西都会喜欢。

    何况东方不亮西方亮,进十款,怎么也能卖好几款。

    所以说洪衍武不但替她想的周全,这也确实是两个人都合适的事儿。

    这么一想,“刺儿梅”就赶紧举起了酒杯,爽快地应下了。

    “什么也不说了,全听你的,咱们明天就开干。我这儿借花献佛,先提前预祝大家明天马到功成,一起发财啦。”

    其他人当然举杯响应,洪衍武那一帮手下,几乎全是一副慷慨激昂的样子。

    “大宝”说,“有洪爷掌总,咱们大伙儿同心协力没干不成的事。姐姐,您回京就等着数票子吧。肯定没错。”

    “力本儿”也附和,“对,我也看准了,这儿的货真的行。这的服装多便宜呀,样子贼漂亮,京城人见都没见过。我敢保证只要弄回去,咱们夜市又得更上一层楼。”

    “就是就是,人没有不爱捯饬的,甭管女的男的,都一样,压抑了这么多年,好容易有个小机会,再紧巴日子,也得臭美一下”

    大家伙儿叽叽喳喳说到兴奋处,都站起来一起碰杯。

    只可惜有点乐极生悲了。

    因为太过亢奋,九个玻璃杯这么一撞,居然碰碎了俩杯子。

    只听“咔嚓”一下,两杯“白云啤酒”连同碎玻璃茬子,就泼洒在了席间的那一整只“太爷鸡”上了。

    碎了杯子的俩小子赶紧扔了手里的家伙,大伙儿则看着直犯愣。

    不过好在并没有人受伤。

    洪衍武最淡定,只看了一看,便满不在乎地说了一声,“好兆头,鸿运当头啊”。

    跟着就招呼服务员换一只鸡来,再换俩杯子。

    而此时此刻,大家伙也都反应过来,都觉得好笑,止不住地哈哈大笑起来。

    开二群了,群号:608640021

    本章完t21902181t21902181



    第695章 好运

    

12月11日,一切都按照洪衍武的布置在进行。

    一大早,九个人分成三组,全面大撒网地寻找房源。

    一去京城路,一去“高第街”,一去“十三行”。

    对洪衍武他们来说,目前这个多年封禁初解的年代,显然是非常值得感谢的。

    因为尽管南方已经走在了改革的前列,尽管这里的人们比起内地已经相当有经济意识。

    但老百姓的淳朴民风尤未失去。

    这就使得洪衍武他们在寻房的过程里,所遭遇的困难少了许多。

    否则的话,倘若这里的人们,思想意识还像内地一样的死脑筋。

    那么即使有人经济再窘迫,也不会轻易敢动收取房租的脑筋。

    相反的,如果开放的时间再久,这里引来四面八方的来客越来越多。

    房子也必然供不应求。

    且不说房租要高到一个什么程度,关键是再难选到合适的位置了。

    而现在这个时间段就恰恰好。

    本地居民对租房的人很殷勤,态度很热络。

    有些人还愿意主动帮房子富裕的邻里介绍,房子有很大可供挑选的余地。

    价格上,虽然房主巴不得要高一些。

    但受道德、行市和想象力的三重约束,期望值也并不很离谱。

    所以中午碰头的时候,三个小队都有收获,一个上午竟找到了五处房子可供挑选。

    而等到一一看过,洪衍武去掉了一个骑楼上面积小的,一个朝向不好的,还有一个房主过于“精明”的,就只剩下两处房子来做比较了。

    要说这两处房子还真难分个高下,无论地理位置,还是房屋的条件都特别合适。

    一个在“京城路”是街口小院里的西向三间。一个靠近“十三行”,是路旁的北房两间。

    最关键是两处房东还都厚道、和善。

    “京城路”的那对阿公阿婆,对家里的三间闲置房,开价只要五十块一月而已。

    还说会出面替他们摆平街道那边的麻烦,只让他们对外称是自家亲戚即可。

    “十三行”附近的那一家人呢,是一对五十岁左右的中年夫妻,带着一个寡妇女儿和外孙过活。

    房租也不过要每间二十三块钱。

    而且这家人还额外声明,如果只是女人住在这里,满可以便宜到二十块一间。

    如此一来,洪衍武想了想,感到实在难取舍,索性便全租了下来。

    最终仅仅象征性地划了下价,就痛痛快快给了两家一整年房租。

    对此,其他同伴自然都有些意外。

    可洪衍武却并非一时冲动,做无意义的浪费。

    因为有了两处房子能多放些货不说,像今后“刺儿梅”来花城办货,她也可以有个临时落脚处。

    最关键的,还是两处房子周转起来相当方便。

    按洪衍武的打算,是今后让手下六个人分成两组,在京城和花城轮流值换。

    那么货物分两处,自然好记账。

    再有,万一哪处房子突然出了问题,没办法继续租下去了,总归有个地方可以顶一下,不至于手足无措啊。

    归根结底,鸡蛋还是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怎么也是多了一层保险。

    总之,这么办是越琢磨好处越多。

    这不,事实上也证明就是这样。

    似乎真应了“好心有好报”这话了,才一交完钱,洪衍武就因为他的大方和爽快,马上就得了个意外的福报。

    敢情那中年夫妻的寡妇女儿阿花,最是了解花城市场的服装行情的人。

    因为自从她的海员丈夫死了之后,为了贴补家用,她利用下班时间,一直在给“高第街”的几家作坊做零活儿。

    她中午回家后正好遇到洪衍武他们付钱,听说家里的房子刚租出去了,租客们又都是远道来花城买衣服的。

    喜出望外下,不但应父母的要求,答应帮忙介绍靠谱的商家,还把定做服装的大概价格范畴都告诉洪衍武他们了。

    而且说明天下午有空,带他们去街道办过暂住登记手续后,就可以亲自带他们去谈生意。

    真要是能这样的话,那洪衍武他们可就省心了。

    谁不知道有没有行家带着,不是一回事呀。

    另外,看这阿花的性情也是够实在的。

    跟她客气几句,说事成之后要谢她,她都脸红地直摇头。

    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下个引路的财神奶奶来啊。

    不过可有一样,阿花倒没忘了事先声明,说自己是靠劳动吃饭的本分人,而且还有固定工作,跟工商可扯不起麻烦。

    她只肯介绍正经的生意,是绝不会带他们去买什么尼龙布料、电子表、计算器、原装电器,这些市场明令禁止的违禁物品的。

    丑话说在前面,如果他们真要买,就只能他们自己找门路了,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因为哪怕东西存放在这里,一旦工商找上门来查处,她们一家也是不会帮忙遮掩的。

    对这个,洪衍武他们当然不会勉强。

    反而阿花越有这样的坚持,他们越能信得过她的人品。

    于是每个人都说,能带他们去采买就已经很感谢了,不会强求其他。

    这样,约好了第二天见面的时间,拿了钥匙,彼此便很融洽地道了别。

    不得不得说,生活中许多时候,人的运气都是有着明显趋势的。

    正所谓水到渠成,一顺百顺,一旦赶上了点儿,好事往往会一件接一件的来。

    租房的顺利是其一,阿花的许诺的许诺是其二。

    谁也没成想,等到吃过午饭,当大家伙带着轻松的心情,溜溜达达来逛市场。

    正打算好好再看看市场行情的时候,竟然又撞上了一桩老天爷送上门的甜买卖。

    当时的情况是,洪衍武他们还没进街巷,就在“高第街”大门口对面,发现两个人蹲在马路旁一起唉声叹气。

    他们身后是则是靠墙而立二三十个大麻包。

    最蹊跷的是,他们面前的一个麻包上摆着白乎乎的商品,却不曾吆喝一声。

    反倒远处有不少人冲着他们指指点点,嘻嘻而笑。

    不用多说,洪衍武他们几乎都被这一幕引发了好奇心,就一起走了过去。

    结果这么一看,他们也差点没乐出声儿来。

    敢情麻包上摆着的样品,居然是一条条毛茸茸的膨纱领子。

    想想看吧,居然有人会在花城卖这严寒天气里才用得上的东西。

    那岂不是等同于“南辕北辙”的大笑话吗

    不过洪衍武就是洪衍武,他和别人毕竟不同。

    由于见过的人和事太多了,他心知世上任何看似不合理的事,之所以会在现实中存在、会发生,背后就肯定有符合逻辑的原因。

    如果不了解的情况下就去嘲笑别人,不但没意义,而且也是愚蠢的。

    于是五十岁的人生经验此时又发挥了作用,他并没有像旁人一样只顾着乐,反倒耐心询问起究竟来了。

    要说不问还好,这一问吧,那两个人一听他的口音,立刻就情绪激动起来。

    简直把他当成了大救星,眼泪含着泪花,非求他买一些毛领子不可。

    而与此同时,也就原原本本把这件事的始末究竟讲述了出来。

    果不其然,听他们这么一说,无论是谁,就都能理解了。

    开二群了,群号:608640021

    本章完t21902181t21902181



    第696章 毛领子

    

原来这两个人,同样不是本地人,他们是余姚人。

    在他们老家的山上,出产一种叫“拉毛果”的东西。

    原先大队只把这种东西当柴烧,后来日本人发现了,以每个八分钱收购。

    这一下大队就发了财。

    再后来,大队也慢慢搞清楚日本人买这东西是干嘛用的了。

    原来这玩意是用于棉毛纺织品起绒用的,而且生产中所运用的原理还相当简单。

    只需一个自动转轴套上这种拉毛果,不出一分钟,就能把膨体沙织成的半成品变成毛绒品。

    于是当地家家户户就自己也干起了小作坊,用仿制的土机器开始生产这种毛领子。

    在严寒的冬天,这种用“拉毛果”生产出来的毛领子箍在脖子上又好看,又暖和。

    本来很普通的冬衣,一配上这种领子,立马就上档次了。

    所以从一经推出,就成了当地倍受青睐的俏货,供不应求。

    连着火爆几年下来,连慈溪、宁波都算上,几乎所有出产这种“拉毛果”的地方,都干上了这个活计。

    产品自然也生产的越来越多,不但卖遍了浙江全省,还远销到了武汉和长沙去。

    今年呢赶上了好时候,冬天还来的特别早,从十一月初起,就开始闹雨夹雪。

    这一下,许多人都来进货,几乎生产地所有去年未卖出去的存货早早就销售一空了。

    那还不加足马力的干哪

    于是乎许多作坊就开始扩大规模,想趁着好年景足足实实赚上一笔。

    可谁都没想到的是,这门生意几年兴旺下来,在余姚、慈溪、宁波三地共同生产下,附近地区的市场已经临近饱和。

    那些今年早先进货的人,争呀抢呀的还都怕进少了,但他们吃进去的货,实际上早已经超过市场真正需求了。

    而且很快,天气预报又告知附近城市天气即将转暖。

    这一下可好,毛领子登时就没什么人敢进了。

    那价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