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返1977-第5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是“张大勺”的要求。

    他倒不是为了省煤,而是因为煤渣再烧时,没烟没煤味,最适合烙饼什么的。

    但这些还都算不上麻烦,顶麻烦的是按照张大勺的要求,收拾那些灶台上的家伙什。

    过去烧煤的灶,特讲究,一个主火眼,两个次火眼。

    主火眼炒菜,次火眼一个“靠菜”,一个架汤锅。

    所谓厨子“炒菜三把勺”,就是这个意思。

    因为正经手艺勺口多半指着高汤,所以不带汤锅的,肯定是野厨子。

    那么可想而知,“张大勺”和华英两位师傅,一人一个灶台。

    而且他们做饭的时候又不让旁人进来,做不到厨工候在左右,随刷随用。

    那一顿饭做下来,得用多少锅碗瓢盆

    最关键的是对灶台洁净程度,“张大勺”就跟有洁癖似的,根本容不得半点疏忽。

    每天都得摸一把,要有油有灰,绝对吹胡子瞪眼。

    可当时日用化工品还没发展起来呢,刷锅都靠开水和碱面,难度可想而知。

    但这还没完呢,甚至就连码放调料的顺序,也是固定死的,决不能错一点。

    “盐糖味之素,料酒酱油醋”,必须要按颜色“由浅到深”,由稀到干的顺序摆放。

    他说为的是不让颜色浅的盐糖,被颜色深的调料所污染。

    所以说,以此类推,这些的琐碎的要求林林总总汇聚在一起,那是一般人伺候得了的吗

    那是既要求手脚麻利,要速度,还得一丝不苟,保质量啊。

    于是刚开始干的时候,洪衍武和陈力泉就必然手忙脚乱,颠三倒四。

    结果他们就净听“嗔嘚”了。

    必须得说,张大勺骂人的本事的实在挺了不得。

    骂你带脏字啊,那是他脾气好的时候。

    脾气不好反而不带脏字儿了,他改损人。

    所谓损人,是采用虚实掩映之法,烘托旁衬,旁敲侧击,于要紧处只一语便得,宛如杀人于咽喉处着刀。

    他越要骂你越要原谅你。

    只有这样的骂法才能显得他所骂的句句是真实确凿,让你羞臊到无以言对之地。

    就比方说了,活儿干的不满意,他就能这么说你。

    “人的手怎么能干出这样的活儿来啊瞧瞧,不光没走心,压根就没长脑子啊。对对,就别解释了。我知道,你们也和很多人一样,不是故意不好好干,只不过是习以为常。对吧打小就不知道什么叫干净,多脏多臭也能忍。可别人未必和你们喜好一样啊”

    此外,他骂人还喜欢正话反说,喜欢给你设埋伏。

    比如当你重复犯错,他就故意问你,“哎,有句俗话怎么说的,什么泥,怎么上的墙来着”

    再比如嫌你手慢,干得笨,他又成心问你。“哎,有个成语你知道不知道啊就是形容一个人挺笨,永远也教不会的。”

    这样不但可以使你难堪,还可以加深他骂你的力量。

    你要一个不留神,没把住嘴,真要说出“烂泥扶不上墙”或是“愣头愣脑”、“呆若木鸡”,这样的词儿来。

    那你完了,他就更逮着了。

    当时肯定是拉着长音“噢”一声,然后就特客气地对你说。

    “嗯,年轻人不错,有文化,懂得挺多。这就是言传身教啊。谢谢啊,看着您,我才是真明白这个词儿了。”

    那是针针见血,刺痛你的面皮啊。

    难怪别人受不了他的腌臜气呢

    遇上这么一位爷,那绝对是一辈子的阴影。

    实打实的说,这种痛苦并不仅仅在于“张大勺”所施加的折磨,也在于要强行压抑住自己,时刻想掐死这老家伙的欲望。

    开二群了,群号:608640021

    本章完t21902181t21902181



    第748章 高人

    

在小食堂干厨工的滋味不好受吧

    可偏偏洪衍武和陈力泉很快就适应了。

    因为玉爷当初传艺时也打也骂,早就让他们明白了师父发火的道理。

    其实真正的原因,不外乎爱之深,责之切。真正的好功夫都出自极端的训练。

    必须得承认,在我们有历史可以追溯的过程里,所有精益求精的技艺都是这么继承下来的。

    辱骂和责打是让人记忆深刻的最简洁的办法。

    这种精神和肉体刺激的高效,远非温和软语和摆事实讲道理可比。

    “张大勺”也是这样,别看他把别人挤兑的想要发疯,可全部是有的放矢。

    他说的确实是对的,他只会因为你没有做好而生气,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

    或许有人会质疑有没有这种必要说这种程度太过分了。慢慢学也行啊,次数多了总会记住的。干嘛非要不尊重人呢

    可先得确定的一点是,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技艺的重要性远不是一种谋生手段那么简单。

    许多情况下,挣钱吃饭的技艺如果不到家,一个闪失生死攸关,那是可以丢命的。

    而且,作为什么都不会的求艺者,你又凭什么要求在一个行业、一个领域里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人,要把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不计成本的耗费在你的身上

    你更不可能要求授业师父在教你活命的本事同时,他还会是个出色的保姆,具有幼儿园阿姨一样哄孩子的耐心和爱心。

    事实上,反倒正因为学艺的人一开始都是无知的,他们所犯的错误自己根本意识不到坏处,也意识不到多么低级。

    而真正有所成就的师父,却无一不是再尽力把细节要求至完美。

    同时坚信,只有严格的顺序和苛刻的规矩,才是走向成功可以把握的凭仗。

    那么两相矛盾,学徒一犯错往往就会严重触及了师父的底线,令他无法压制怒火。

    于是在学徒而言,看上去的“小题大做”的雷霆之怒也就成了必然。

    反过来说,这一点又怎么不是师父选徒弟的重要标准呢

    任何行业都有个共识,那就是再有天赋的人,都要从最底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

    因为只有先把每件小事都做到极致,日后才有可能成就大事。

    受不了受不了你可以走啊。

    正因为大多数的人都受不了,所以也只有少数人才能学到真东西,才能成为真正的行业精英。

    否则武行里又为什么会说,开武馆都是骗钱的呢

    因为面对大众就是一种考验耐心的过程。通不过考验,做不了入室弟子,你根本学不到真东西,也没法学会真东西。

    事实上,这一点哪怕套用在当代教育里也是一样。

    文明的方法只适合大众课堂,培养兴趣,传授基础知识。

    拿个大学文凭,学出来真没什么了不起的。

    就是“京大”、“清华”、“人大”、“哈佛”、“牛津”,也全是虚头巴脑的玩意。

    真正宝贵的知识和本事仍旧只在一对少,甚至是一对一的过程里学会的。

    只有侥幸的少数人通过真正的考验,才会赢得继续深造的机会,才有可能踩着前人的肩膀继续探索未知领域。

    如果谁是这样的幸运者,那么随后就会发现。

    在公众面前倍受尊敬,彬彬有礼的知名教授敢情也会变成一个独裁者,展露出宛如暴君的一面。

    反过来如果没有,那只能说是你的不幸了。

    因为要么是教你的人敝帚自珍,要么他就是个沽名钓誉之徒。

    要说洪衍武和陈力泉和旁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已经亲身体验过这个过程。

    还别看勤行苦,那只是对常人说的,再怎么苦也没学跤苦啊

    而玉爷的这种规矩与调教,却实在值得金子。

    不但把他们的耐性、韧性早磨出来了,他们浑身上下,也早就练出真功夫来了。

    他们都记得,玉爷曾经说过。

    “别怕挨打,别怕流汗,只要吃过这茬苦,天下就没苦可吃了。将来你们只要拿出练跤三成的精力和毅力,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事实也果然如此,跤术带来的好处,已经全盘延伸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就拿和厨行有关的事儿来说,厨房或食堂里,不论多油的地面,他们哥儿俩从没跌过跤。

    带着鳞的鱼、带着冰渣的虾不好沾手吧他们哥儿俩信手拈来。

    大铁锹翻炒和揉面这样的体力活儿就更别说了,他们一人能顶仨。

    甚至有个理论说,动手能促进大脑的应用,似乎也很有几分道理。

    他们身上真的似乎有股子灵性,只要是用到胳膊腿的玩意,无论干什么,上手都比旁人快。

    再加上如今洪衍武的态度,远比以前还认真。

    他不但把“张大勺”的每一句要求记在脑子里,甚至还一丝不苟地拿笔写在了一个专门的本子上。

    那还能错的了

    结果没出俩礼拜呢,他和陈力泉就基本干成熟练工种了,就跟别人干了三四个月似的。

    而且在洪衍武的规划下,俩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跟流水线一样的操作,更是旁人所不能及的。

    这不但让小食堂另一位大师傅华英看在眼里,背后跟“张大勺”直夸他们。

    也同时弄得“张大勺”啧啧称奇,不敢相信。

    他可真没想到,才这么短的时间,洪衍武和陈力泉就能把事儿干到这份儿上。而且没一点燥性。

    弄得他要想挤兑人,都已经不太容易了,有时候就是逮着错,骂着都没劲了。

    因为他自己都有点感到牵强,有了鸡蛋里挑骨头的不好意思。

    于是突然间,老家伙就哑巴了,天天就叼个烟斗,不言语了。

    这也足以证明,他骂人归骂人,却不是不讲道理的。

    或许就是通过小事,在相看人的忍耐力呢。

    只是不骂归不骂了,取得的进展还是很有限,“张大勺”并没有变得有多好相处。

    他天天见着洪衍武和陈力泉卖力气干活,也完全没个笑脸。

    总之,闷着也是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态度。这就是故意晾人,永远跟看不见你一样。

    可越是这样,洪衍武还越是卖力气的干活。

    因为除了他坚信能耗到让“张大勺”软化以外,让“张大勺”无话可说,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和成就。

    更何况他已经绝对认定,这个臭脾气的厨子是有一身真本事的高人了。

    这话又是怎么说的呢不是还没亲眼见识过“张大勺”的手艺吗

    嗨,即便如此,通过一些细节的观察,要想确定这一点也并不难。

    比方说吧,有这么一次,大食堂早班用肉猛了,把晚上的准备炒青椒给用了。

    临近中午大食堂就派人找来了,说奉庞师傅之命来借点肉。

    “张大勺”就问,“想借多少啊”

    大食堂的人说,“不多,有十斤就够。”

    嘿,就这“张大勺”,他把好肉放在那儿,也不言语,上手一刀,直接扔了过来。

    “给你”

    结果大食堂的人习惯性的当场把肉上称一约,就吐了舌头。

    没想到正好十斤,一两都不带差的。

    这刀工神吧

    可这才哪儿到哪儿啊,更神的是,这张大勺切肉的当时压根没使墩子。

    他就在备菜用的八仙桌上给的一刀。

    这之后,洪衍武去擦桌子,特意仔细看了看。

    发现八仙桌还是那样儿,居然连个刀印都没有,想想吧,这是什么本事

    还有一次,“张大勺”要做面食,让洪衍武帮着揉面。

    等面揉好了,那就得拿个盆发面啊。

    像过去没发酵粉,全用碱,这事儿就比较麻烦了。、

    弄不好就黄,弄不好就发酸。

    苟师傅倒是教给过洪衍武他们怎么看碱大碱小,可没想到这“张大勺”根本不用通常的办法,他绝就绝在这儿了。

    等洪衍武他们一揉好面,他一瞧这面发起来多大,一瞧这面多少。

    然后拿个纸,盛上碱面过来,一搁上就保准儿合适。

    说沏完了剩点,说沏完了碱大了,就没那么一说。

    这又是不是高手风范

    何况既然在小食堂这么干上了,也就多少有了能近距离接触的可乘之机。

    虽然不能打开门光明正大看手艺,但从门缝里闻闻味儿,刷锅时候舔舔大勺,尝尝上面的汤汁儿,也就知道老东西有多大能耐了。

    确实,这些办法说起来有点下作了,可这不是也是逼得没辙了嘛。

    反正洪衍武一点不后悔这么干。

    因为初次尝过之后,他就知道,庞师傅说得真没错,人家能来,确实是给他面子。

    这可真是个能把“京城饭店”那帮“大师”,比得黯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