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这件事过去之后,她这份伤感也持续了许久。
有的时候一想起来就眼睛犯潮,不知不觉都有点愤世嫉俗的劲儿了。
觉得人这一辈子根本由不得自己,挣再多钱又有什么用啊纯属瞎奔。
这么一来,就连做买卖都觉得有点没劲了。
可让人更没想到的是,一个月过去,等她心里这劲儿刚好一点吧。
1983年7月3日,在电影演员刘晓芩成为明星出自传的第一人。
在“做人难,做女人难,做名女人难乎其难”这样的名句,通过她的第一本自传我的路,迅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知的这天。
生活里,逼着人简直要去撞墙的“天大笑话”出现了。
当时,正在家里一边看电视,一边拿黄瓜片敷面的“刺儿梅”,忽然听见门口有人叫她去接公用电话。
她以为是还是买卖上的事,就没当回事地穿着睡衣,顶着一脸的黄瓜片去了隔壁院儿接电话。
结果一声“喂”,她那一脸的黄瓜就撒了一地,当时就大惊失色地叫唤起来。
“怎么是你真是你你在哪里在哪里啊”
能让她这么激动的还能是谁啊
电话里的自然是“糖心儿”的声音。
那头立刻开始了爽郎的笑声。
“怎么姐们儿,吓一跳吧”
“告诉你,我在日本呢,对,在东京给你打的电话”
“我现在过得挺不错的。财产说了吓你一跳,早就是百万富翁了。再告诉你个好消息,我找着医院了,日本的医疗技术特别发达,有个整形医院说可以完全恢复我的脸,不过医疗费也是天价”
可还没等她说完呢,电话那头的“刺儿梅”已经彻底脸色苍白,手抖个不停。
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你这个活祖宗啊。你怎么不早点联系我啊”
然后就失声痛哭起来。
电话那头的“糖心儿”立刻着急起来。
“哎,你哭什么啊你怎么啦你别难过好不好别哭别哭,有好事找你,真的,咱们一块发财你听我说啊”
嗨,可她越说,“刺儿梅”还哭得越凶了。
任何的劝慰都完全不起作用,“刺儿梅”的哀伤丝也毫不加掩饰,哭得淋漓尽致。
连传电话的邻居大妈,在旁边都劝不住,大洋彼岸的“糖心儿”又有什么办法
而且她偏偏不知道,她心疼的“刺儿梅”,可不是为了自己的事儿伤心。
人家是因为可怜她,才会这么哭呢。
哎,命运可真是个爱折磨认的讨厌鬼。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大约人们面对它的戏弄,往往也只剩下哭了。
不服气怎么办
那得靠自己去挣蹦更得靠自己做出明智的选择才行
拿“大得合”来说吧,如今他的生活里也遇见了坎儿,可他做的就不错。
敢情自从春节之后,“大得合”就把衣食无着田香华带回了自己的住处,开始为怎么安置她想办法。
说实话,开始他是真没什么想法。
就是打算给这姑娘找份正经工作,给人指点一条活路,算是积德了。
而实际上呢,都是孤独渴望温暖的人,“大得合”又对田香华有过救命之恩。
这么一朝夕相处,俩人的情感很容易就撞出了火花儿,走到了一块儿去了。
但可惜啊,这个年头偏偏是个讲究户口,思想又很保守的时代。
“大得合”不但没能帮着田香华解决工作问题,就连俩人想打个结婚证都难。
而且“大得合”自己既没有正经职业,又因为前科属于派出所和街道的严控对象。
他们住在一起的事儿,也渐渐引起街道的警惕了。
动不动居委会的“小脚侦缉队”们就过来溜达两圈儿。
有人还假模三道故意趁“大得合”不在家的时候,来套田香华的话。
显然,已经怀疑她这个报到街道的亲戚身份有问题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更严重的是,田香华又出现了呕吐的现象。
去医院再一查,好嘛,怀孕了。
于是所有的难就汇集到了一起,逼得“大得合”必须想个办法来解决才好。
否则就会出事。
要说,“大得合”也真是老爷们,毫不犹豫就做出了最明智的决定。
他要带田香华回她的老家打结婚证,生孩子去。
至于京城这边的电影院买卖,不要了。
反正洪衍武警告过他,说今年外头形势不好过,劝他避开。
那他索性就听了劝,干脆就传给底下人。
而田香华这么一听却着急了,因为他觉得“大得合”的牺牲太大了。
何况她们家早就从村儿里搬走了,家里又剩下她一个人了。房子、地都让给亲戚了。
以她这个情况,恐怕回去受不到照顾,反倒受人为难。
没想到“大得合”却说,“没什么可惜的,我天天外面干这个,你不是还老担心我出事吗这样挺好,以后我也当爹的人了。正好洗手上岸,彻底干正经营生了。”
“生活的事儿你甭发愁,就凭我五大三粗的,还能养活不了你我都想好了,现在外面看那帮小子折腾服装挺来钱,干脆以后我也蹬三轮干这个去。本钱咱有啊,这几年我也留了几个钱,总比别人总强多了。我不会坐吃山空的。”
“至于回你们老家你更别愁,俗话讲富在深山有远亲。就你们村儿那个穷地方,咱们又不会搬回去定居。腰里揣着钱,该带的礼带上。回去看亲戚有东西,住谁家单给钱,村里管事的都请到位。谁还能难为咱不成”
这么一说,田香华也就没顾虑了。
事不宜迟,当天她就在家收拾好了东西。
而“大得合”呢,出门把底下人都招在一起。
一顿酒,宣布金盆洗手,把影院当众分割给了以“尤三”为首的几个兄弟。
然后带着这几个小子临时凑的一千多块最后的“孝敬”,回了住处。
这样等第二天一早儿,他就带着田香华去火车站打票,踏上回安徽的路。
自然,也就彻底避开了即将到来的严酷风暴了。
这不能不说,人的福祸确实是由人心所决定的。
福祸之门的钥匙其实就掌握在自己手上。
心量是关键,心宽则天下安,心安则万事顺。
做出正确的取舍和选择,才能踏入福之门。
否则,就只会造成不应该发生的遗憾或灾难。
开二群了,群号:608640021
本章完t21902181t21902181
第869章 房子
每个层次都有各自的烦恼,这话是没错的。
边建功的烦恼自然是房子。
不过要说实话,他的个人条件还算好的呢。
家里三间小房,毕竟还有他一个小屋。
真是从客观事实出发的话,房子这事儿其实是广大京城百姓长期、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有太多的人,条件还远不如他呢。
据统计,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只有67平米。
无房户,拥挤户占到当时四成以上。
所以从这个时候起,房子问题,就已经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而尽管从1979年开始,国家也通过各种办法着手解决房子问题,可盖得没有需求增长快。
面临“运动”中复转、下放、遣返的干部们和人口爆炸这一代知青集中返城,再多的房子也不够用的。
那么即使被逼着,政府连“接、推、扩”这样的应急办法都想出来了。
即使是在院内、街上见缝插针,民间自发性的私搭乱建已经成为见怪不怪的普遍现象。
可到1983年的时候,京城人均居住面积依然形势严峻,没有任何好转。
甚至是不增反减,竟然从67平米反倒降低到了474平米。
可能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大部分人感觉凭自力更生,在一线城市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是一个需要奋斗终生的梦想。
觉得少则十几年,多则几十年全都要负担房子高昂的贷款。
多半当圆了这个梦以后,便会发现自己早已两鬓斑白,儿孙满堂,很有点不值得。
于是不少人便会羡慕起父母,怀念起那一代公家管分房的年代来。
但殊不知,他们父母当年面临局面又比他们难了多少。
因为这个梦再难,今天至少还有办法可圆。
贷款买房,人至少可以先住进去。
而当年在标准的计划经济体制中,除了靠单位分房,领导开恩,别无他法。
这样的情况,几乎让没关系,没好单位的人,人人绝望。
如今的人需求房子更看重是房子的经济价值,至少自己找个能睡觉的地方还算是容易的。
而当年那一代人却不是把房子作为能够增值的财产来看的,也不是当成什么可以娶媳妇的条件,或是期待什么优越点的生活条件。
完全是可怜到了最单纯的生存需要。
千千万万的家庭,都是在老少三代同堂、父母子女同室、兄妹同室这样的窘境下,仅仅渴望一个能够容纳几身的空间而已。
因此有不少人,都是为了房子而选择终身伴侣,为了房子而选择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甚至许多好不容易回城的人,又迫于无奈主动走向了偏远山区。
这形同与主动放弃自己的未来和人生啊。
但这还不是全部。
即使是能够分了房的人也不会如何滋润。
因为首先是国家对职工居住面积有硬性规定。
普通职工的标准为一类住宅,平均每套建筑面积只允许四十至四十五平方米。
县、处级以上才是二类住房标准,六十到七十平米。
其次呢,是大部分单位没有能力自己盖房。
更多的情况,都是通过单位名下腾挪老旧房屋来调配,解决职工需要的。
以房屋质量而论,最好的是筒子楼、简易楼,其次就是平房、排房、或其他用途的房屋了。
所以即使这些幸运儿。
生活境况里依然要忍受空间狭窄,没有隐私,上厕所难,做饭难这些不便之处。
而实际上今天许多认为,像京沪广这样的一线城市的本地居民,既然赶上了房地产业高速发展的好时代。
那基本上什么不用干,就都变成了“吃租子”的地主了,几乎全是靠外地人养活的蛀虫。
这种想法更是自以为是的以偏概全。
因为真实的情况是,真正享受到这一好处的只有原先在京郊居住,后来因城市扩容而拆迁的农民。
而一线城市的真正老居民,除了自己祖上原本就有多处房产的,且能顺利要回来的人以外。
都很难从房地产价值暴涨中获利。
绝大多数留在城里的人,仍旧困于城市中心的一隅之地。
还别看房价单算都吓死人,什么好地段,又学区房的,可他们没人敢卖。
因为无论享受分房福利还是没有享受的人,人均面积太小和自住用途这两样,就给他们限制住了。
卖了房,人就不活了接茬儿跟哪儿住去啊
所以这些人仅是名义上的富翁而已,拥有的都是没法变现的财富。
无不过着眼望着高楼大厦,身居狭窄空间的贫民生活。
他们真正的生存条件,并不比初来乍到的外来人口更滋润。
这就证明了两个道理,人生往往都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谁都只看见别人的好。
还有一个,就是历史是循环的。
有些困难谁也躲不开,有些问题永远换汤不换药,不改变社会阶层就永远会遇到。
那好,咱这就得回头,再说到边建功的身上了。
要按此时此刻正常情况来讲,即使他小子再能挣钱,这个困难也解决不了。
谁让他只是个出租汽车司机呢。
可偏偏他身边有洪衍武这么个邻居,这就成了他最大的幸运了,自然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最有意思的是,说起这幸运,还是幸运到了极点的那种。
因为洪衍武不光手里已经捏着两三套八九十平米的局长级别大三居,心里原本有底气,解决这点问题不在话下。
最关键的还是这小子上辈子干的就是这行啊。
另外千万别忘了,在正式搞拆迁干大买卖之前,洪衍武还跟着高鸣折腾过一阵二手房的买卖呢。
耳闻目睹,对这行里的人在改革开放初期是怎么干的,再门儿清不过了。
论这年头怎么弄房,他可是真正的专业户啊,什么事儿能难为的了他啊
他最清楚不过,由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过度年代,投资建房渠道不同和房屋分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