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返1977-第7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本人也有幸参与了京城五十年代的“十大建筑”之一军事博物馆楼顶军徽的打造。

    这可是当年不得了的壮举。

    因为别看从地面上看那军徽不大,但如果把那玩意“搬”下来看,那就大得不像话了。

    实际上这个军徽加上插座儿的尺寸有八米高,直径是六米。

    整个是用四毫米厚的铜板,分段打制成的。

    军徽上有许多麦粒和麦芒,得靠铜匠们用铁锤和钢錾一点一点儿敲,然后鎏金,再组装在铁架上。

    孙师傅他们总共几十个工匠,就凭着几十双手,把那军徽打造的精细入微,看上去如同浮雕。

    这在世界范围都堪称首屈一指的绝技。

    想想看,就这水平,孙师傅要再捡起当年造车厂的那点小活儿还算事儿嘛。

    这就跟位名厨想要随意做俩小凉菜儿下酒差不多一个意思。

    而且同样要知道啊,为此荣获“市级劳模”的孙师傅,七级工匠啊,退休后的日子还真不富裕。

    比如说他见着李福,老哥儿俩自然得一起喝上两盅。

    可他就只请得起一碗芝麻酱面,外加四两“毛三儿”的散白,搭配个切开的咸鸭蛋。

    就连他家里的小屋也是黑黢黢的。

    最值钱的家当除了一台老式的话匣子,就是一台黑白电视了。

    还是那句话,养孩子忒多。

    饶是老爷子上班的时候能挣一百多,可子女们的好几张嘴就把当老子的给吃穷了,这么多年就没存下钱来。

    退了休也一样。

    工资变成了百分之七十,孩子们尽管都成家了,可还得给孙子、孙女贴补,而且还不能厚此薄彼。

    也就是干这行的手艺人筋骨都好,老爷子的身体挺硬朗。

    否则,孙师傅的健康要有点毛病,这日子就更难过了。

    那不妨再想想看,这样的家境,听李福和洪衍武说,愿意掏六百块钱买这么一辆车,孙师傅是个什么心气儿

    必然是给老师傅高兴坏了。

    他拿了洪衍武的钱,当天晚上就火急火燎去张罗人手了。

    结果仅用了三天就把一辆车给鼓捣出来了。

    要说活儿干的是真不错。

    那车做出来可太精致了,太讲究了,和李福当初描述的一点不带走样的。

    洪衍武一看见这车的外观,俩眼珠子立马转不动了。

    而再等到亲身体验了一把,让陈力泉蹬着车拉着自己转了一小圈儿回来,他就更是心花怒放了。

    因为“屁颠儿屁颠儿”这句话可太形象了。

    在前门楼子底下,他人仰靠在车上,一溜烟儿似的平稳向前。

    车蓬子一支,给遮着老阳儿,再被小风儿一吹,看着繁盛的街景儿,那滋味美透了。

    这一路更是赚足了回头率啊。

    不但老外碰见都“咔咔”拍照,就连好多老百姓还以为这是拍电影的道具呢。

    老有人过来搭话,问他们是哪个电影厂的,一会儿要拍什么电影。

    嘿,这足以证明三轮车的吸引力啊。

    所以试车回来之后,洪衍武当即决定不做二十辆了。

    他要加二十辆,花两万四做四十辆车。

    不是为别的,他主要考虑像孙师傅这帮老手艺人可都到岁数了。

    真哪天干不动了,或是不想干了,他还能到哪儿找这样的好手艺啊

    说白了,过了这村儿也许就没这店儿了。

    要想以后不抓瞎,那现时就得多做几辆,以备不时之需啊。

    至于车多了,一时用不了也没事。

    万一哪辆车有了毛病,不也好有个替补吗

    何况他还想放老宅两辆呢,没事也能拉着爹妈和老婆孩子上街转转。

    可反过来,孙师傅却无疑是被这阵势给吓着了。

    听洪衍武报出来要的数目,下巴差点没掉地上。

    因为老师傅还一直以为他就是要弄一辆玩儿玩儿呢。

    压根没想到他会出手这么大。

    后来经李福一解释,孙师傅才算真正明白了洪衍武的打算。

    只是这样一来,老师傅又不禁感慨上了。

    他说世上的事儿是有意思,转了一个圈儿居然又绕回来了。

    真没想到造车厂都倒闭好几十年了,今天居然又见着要买这么多车,开车厂子的主儿了。

    洪衍武听了这话就乐。

    赶紧解释,说自己可不是想学骆驼祥子里开“人和车厂”吸穷人血的刘四爷。

    他要办的买卖,是想做到真正的“人和”,目的是让咱们自己人过上好日子。

    即便洋鬼子挨了宰,让他乖乖掏钱不说,他还得夸咱们车好,那才行。

    这话挺大气,也透着股子仁义劲儿。

    孙师傅听得高兴了,便同样一拍胸脯。

    “得嘞,就冲你这话,这活儿我保证一定加倍精心,把每辆车都给你做漂亮了。我也希望你真能把外国人的外汇挣来,兑现这个愿望。”

    跟着还额外提醒了洪衍武一句。

    “哎,对了,小伙子。你这光花钱造车还不行,最好得弄套房子,好好安置下这些车才是。因为也只有集中起来,才能统一调配,方便修缮和使用。否则要是保养不善,毁了你的车可就不值当了。”

    这话说得肯定有道理。

    其实对这批车存放需要的地方,洪衍武早想到了。

    他头些日子在西安门大街和府右街中间的光明胡同,花了大价钱买下个两进的小院儿,就准备干这个用呢。

    不过也得说,要是真开了车厂子,像其他的修缮、保养的问题,他却真没什么经验。

    那既然此时听孙师傅提起,他又觉得老师傅挺对脾气。

    便决定一事不劳二主,索性把造车和维护都交给孙师傅来负责好了。

    他就提议,说干脆孙师傅他们就在他买的小院儿做车。

    造完了车呢,他愿意再花每个月五十元一人的价钱,长期聘请孙师傅他们帮着管理、维护车辆。

    有事儿干活,没事儿歇着,只要不耽搁出车就行。

    值班的人也可以换着来,不用人人日日都去。

    这当然是天下掉下来的大馅饼啊,孙师傅怎么也没想到还有这份运气。

    自己和老兄弟们还能在洪衍武这儿,捞个这么轻省,报酬不菲的长期差事。

    于是连声称谢,死活留了洪衍武他们几个,杀鸡买酒的招待了一回。

    就这样,皆大欢喜。

    办车厂的地方,人手、乃至后勤和维护,统统解决了。

    而且不得不说,洪衍武的最终决定明智至极,无论是造车还是维护,请就得请真正的行家。

    他在诸位老师傅们身上花得这几个钱,一点不冤枉。

    因为孙师傅这帮老哥儿几个,不但会造、会修,他们还懂行里规矩呢。

    真等他们在小院儿干上活儿,他们时不时就会提点洪衍武,讲了这一行不少的诀窍。

    就比如说,他们看着洪衍武的人上车别扭。

    就主动提醒,说这三轮车夫上车和下车都必须把脚从前面抬过去,不管后座上有没有人。

    有人是防止脚碰到客人,没人时也是为了养成习惯。

    再比如说,他们还主动告知,说有客人年纪比较大,或是比较胖的,下车时一搀扶,受外力就容易受伤。

    所以车夫永远都不要用手去搀着客人下去。

    一定要弯曲手臂,用上臂给客人搭把手,让客人自己扶着手臂下车。

    还有,他们又说了,在以前,每位车夫都会必备两样东西。

    一是毛巾,自己擦汗的。

    二是拂尘,拍打后座用的。

    另外,车夫即使休息,也不可以直接坐在后座上,只能坐在左车板上,也就是客人上车时踩的那个地方。

    这既是为了美观,显得有规矩,也是为了尊重客人。

    不说别的,大热天的情况下,有些客人一看到满头大汗的车夫坐在后座上,人家就不愿意坐了。

    总之,这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好建议,绝非外行人所能懂得或是注意到的,真让洪衍武避免了不少很可能会犯的错误。

    什么是知识啊,这就是而且实用

    还千万别小看这个,嫌这些规矩繁琐。

    像今天很多三轮车师傅都坐在后座上。

    有的还躺着,把脚放到前面的座椅上,看着手机。

    有的翘着腿。还有的师傅直接坐在前面的管上。

    这确实是不讲究极了,光看着就让人别扭啊。

    完全可以设想一下,这样的车,到底有没有把本来想要坐车的客人“赶走”

    又或是他们报出的价格,会不会因此让人觉得“黑”得过分

    这大约就叫服务意识的欠缺吧。

    其实仅从这些老师傅们的话里就能发现,“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咱们所领悟的程度远比外国人更早,也更精致。

    只可惜,从辛亥革命起始,翻天覆地的历史动荡,和把传统文化全盘归于封建糟粕的极端化价值观,导致了前人的经验和知识断代。

    才会让我们今天的年轻人不得不重新学习这一切,而且是把外国人奉为老师啊。重返1977

    t21902181t21902181



    第953章 走面儿

    

就在车行筹备告一段落,“大勇”的人开始拿三轮车轮换练手,学习载客规矩的时候。

    洪衍武转头又开始解决服装市场这块的问题。

    经查证,“刺梅儿”告诉他的情况完全属实。

    敢情由于“西单服装夜市”买卖兴隆,名气远扬。

    三年来,这个市场不但在西城区的所有集贸市场里拔得头筹,也已经变成了京城的头一号夜市。

    如今这里五十六个摊位的年营业额,已经超过了千万元。

    上缴的营业税和管理费,也增长到了一年四五十万。

    在这里练摊儿的个体户们,平均每个摊子每个月至少都能挣到四五千块的利润。

    那不用多说,租金随之水涨船高是理所当然的。

    只不过洪衍武在服装市场这块是吃两头的。

    相对摊位租金,服装批发才是他主要的利润来源。

    而且给他赚钱的人实在太多了些。

    如果再加上百货大楼门口的十六个摊位,花城高第街的十五个铺面。

    以及高级烟酒回收与销售这块,还有故宫、长城工艺品销售这块。

    他的全部买卖,每月至少会有二十万入账。

    平平稳稳的,全年的收入能高达三百万。

    想想看吧,这么多持续不断流入的现金,想要处理妥当真的已经挺麻烦了。

    更何况他又深深知道“风暴”的厉害,这一年来,只想图个平安。

    于是在收租子上,也就难免有点犯懒和心慈手软。

    所以西单服装夜市的租金,他仅仅抬到普通摊位一千八,入口处的十二个最好的摊位两千四就止步了。

    这也就无意中造成了可供“拼缝儿”的空间。

    最后再加上今年,为了进一步推动改革,搞活经济,方便群众,市政府还决定在京城近郊区陆续增加九处夜市。

    有一处,恰恰就在距离西单不远,玄武门往南的骡马市大街。

    于是当新夜市的招租布告贴出来之后,获知消息的好几个服装夜市的个体户就彻底动心了。

    这帮脑筋灵活的人,纷纷以低廉的官价儿在骡马市大街上租了新的摊位。

    然后筹划着以三千到三千六租金,把“西单服装夜市”的摊位高价转租给别人。

    有意思的是,这些摊主们拉人头的办法,正是当初洪衍武拉他们进来的免租试行、包赚不赔的办法。

    而既然已经通过事实证明了这个办法的可行性,这帮人有样学样,自然也是比较顺利地成了京城首批的“二房东”。

    如此一来,他们既能在骡马市照样卖货,每月还能白得一千多块的二手租金。

    小日子过得又有多么滋润呢。

    正因为此,这种转租的做法,很快在市场里引起了传染病一样的效仿。

    没出俩月,西单服装夜市近半的摊位都换手到了新的承租人手里。

    只不过,随后却又由此引发两个副作用。

    第一是这批新来的租户不懂规矩。

    这些人随意扔烟头、垃圾,领饭时争抢加塞不说,还老在市场里偷卖外贸香烟、电子表、计算器这些违禁商品。

    而且有不少不知天高地厚的楞主儿、拧主儿,尤其不愿服从管理,老爱跟洪衍武指派的三个市场管理员较劲。

    这就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导致市场秩序逐渐散乱。

    第二就是洪衍武的一些手下看着自己名下的摊位被别人拿去捞钱眼红了。

    虽然他们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