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返1977-第7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还经历了“运动”的破坏。

    在历史上,算是被实实在在的“洗”过几次了。

    但话说回来,普天下哪不是如此。

    关键还得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太原底子厚实啊。

    再怎么样,和其他的地方比,太原当前仍旧是一个蕴藏丰富的大宝藏。

    要用“马老师”的话来形容就是,你哈个腰就能捡起宝贝来,一片大森林里全是蘑菇啊。

    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还没有毒蘑菇。

    要知道,近代古玩赝品制造,是从八十年代中叶,陕西、河南等地伪造唐三彩和陶器等物品开始的。

    如今正好是这个时间临界点。

    想想吧,洪衍武到了这地儿得多幸福啊

    实事求是的说,他初来乍到,带人下了火车吃了饭,只是找住处时随便逛了逛街。

    就从个自由市场的小贩手里“淘”到了六个道光的碗,一对乾隆八仙过海五彩茶叶罐。

    价钱不过八十块。

    甚至对方为凑整儿,不愿让价了,还奉送了八个“嘉庆通宝”的铜钱。

    真是比京城低太多了,几乎就是两折啊。

    由此可知,乡下无疑会更便宜,这是彻底掉在幸福窝里了。

    而更多的意外惊喜还有呢。

    别忘了,郑元洁和赵延平可是本地人啊。

    再签完合同后,这对洪衍武就算是有了“地利”了。

    作为杂志社未来广告大客户和合作伙伴,作为亲手送一笔横财的“大好人”。

    无论郑元洁和赵延平对洪衍武都是竭尽所能的相助。

    帮着他租仓库、租房、租车,还陪着他逛了好几天太原。

    亲自领着他去了太原的文物商店,还有当时太原唯一古董贩子聚集的半坡街旧货市场。

    甚至给他介绍了外贸局的朋友。

    洪衍武当然就更如鱼得水了。t21902181



    第三百一十一章 三管齐下

    

在太原收东西,洪衍武采用的是三管齐下的法子。

    一方面他在城郊租了大院子,买了几十辆三轮车。

    让“菜刀”和“三蹦子”这两个带头的老手,把价格、规矩、怎么干,都教给带来的那三十几个练服装摊儿的主儿。

    然后就照着头几年在京城的样儿,让这帮小子在太原街头开始串着收旧货,给他们按件儿分钱。

    另一方面呢,他自己个儿也包了辆面包车。

    天天去逛太原的文物商店,外贸商店,工艺品厂,信托商店和半坡街集市,从官面儿上正大光明的聚敛。

    等到十几天之后,这帮小子上了正规了。

    他也花了三十万,买下来上千件精挑细选的瓷器、字画、印石和玉器珠宝之后。

    他又开始带着“菜刀”和“三蹦子”坐着面包车下乡,奔那几个富足县的大村子去,教他们怎么“憋宝”。

    不过说实话,洪衍武过去也没真干过这个,险些在两个手下面前现了眼。

    敢情他最早想得很简单,认为到了一个地儿,最重要就是有的放矢,得找个了解村里情况的人。

    所以到地儿,他就来京城那一套。

    先跟村里人敬烟套磁,然后再把话往主题上引。

    最后到了火候,再许以经济回报,希望能让人家带他直奔有旧货的人家去。

    只可惜啊,他琢磨的办法其实并不怎么实用,“汉奸”忒难找了。

    因为一地儿有一地儿的民风,当地人不怎么吃他这嬉皮笑脸的一套。

    而且他还操着外地口音,太容易让人起疑了,自然惹得乡民的防范心大起。

    人家老觉得他们打听这些情况,像不怀好意的人。

    别说狗咬鹅撵的,嫌弃的很。

    甚至有一回有人都把“穿老虎皮的”给叫来了,直接就把他们给扣了。

    到了乡里一过堂。

    怎么,你们说自己不是贼

    不是贼也不行

    你们跑这儿买这些东西干嘛来了

    还有走私文物的嫌疑呢。

    官家可不是没见识的乡民,那懂得可不老少,你不说清楚了能成吗

    要说还多亏洪衍武手里能有这么个香港公司当幌子。

    香港还没回归呢,这个招牌事关国策,总让人忌惮几分。

    而且他又刚跟童话大王签了合同,等于有了本地的铺保。

    这样他再编个瞎话一忽悠,说是港商爱国呀。

    我们公司买这些东西,是要在国内办民俗展览搞文化交流用的。

    你们不信可以联系京城的“民促会”问问嘛。

    那边洪衍文还帮着撒了个谎,这样才算得以洗清嫌疑脱身。

    再往后,当然就得换路子了。

    洪衍武倒是不笨,吃一堑长一智啊。

    他又一琢磨,不但明白了如何取信乡民才是重点,而且还看到了乡民们见识少的缺陷。

    最后再结合农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的现状和图实惠的喜好。

    一拍大腿,他就模仿农村人去城里拿鸡蛋换粮票,冒出个“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法子。

    再去之前啊,他就得好好准备一番了。

    得带人先在城里大买特买一番。

    什么吃的、喝的、用的、穿的、玩的,大人小孩的全都要,然后再开车装上带去。

    到了地儿呢,也不贸然进村。

    而是在村口摆个摊儿,再放上“物美价廉,薄利多销”的牌子。

    弄得就跟正经做买卖的似的。

    他不主动跟人家搭话,有人过来问,他才答。

    比如一个老头儿过来了。

    “后生,你这酒甚价嘞”

    洪衍武就答。

    “大爷,这酒城里商店卖一块六毛五,我们卖一块六。可您要是家里有老年间的旧物件,也可以拿来换。字画、瓷器、家具什么的都行。”

    “就比如说碗吧,小件儿的,俩仨换一瓶。大件兴许一个能换一个。您要有一整瓷茶壶,我就给您两瓶。当然,具体怎么换,您得拿东西来,我看看才行。”

    老头的核桃皮脸立刻冒光了。

    “你刷当真有啊,我给你荷去”

    很快老头儿回来了,除了怀里抱着一套壶,还带着扛了一个青花缸的儿子。

    最后一番划算,俩人喜滋滋拿了三瓶酒,三包花生米走了。

    而洪衍武更美。

    别看那套壶是紫砂蟹篓壶,还少了个杯子,他看不出多大成色。

    可完好无损的青花缸他能看懂啊。

    绝对的清初之物。

    因为允泰曾告诉过他,清初政局不稳。

    受上层影响,当时的瓷器画风尚武,多是“刀马人”题材。

    直至康熙之后,才会有“百子舞龙”等喜庆祥和图案。

    等他再翻过来一看。

    果不其然,写着康熙最爱的“大明宣德”的寄托款儿呢。

    居然还是官窑的。

    这买卖当然划算啊,一百倍暴利

    用六块钱的东西换的,如果马上倒手给文物商店就能挣六百。

    而老头一走,还没容洪衍武他们抽完一根烟。

    一个抱着孩子的女的正要进村停下了。

    看了一会儿就问。

    “这个大王甚价嘞”

    这次洪衍武一推“菜刀”,该这小子上了。

    他倒是绝不亏自己的绰号,宰人不含糊。

    “大嫂,这问这碗哪商店里买两毛多,您要买就给两毛吧。不过您家里要有老年间的旧碗,咱们以碗换碗也行。即使有点破的,裂的也没事,您拿过来我看看,俩能换一个,仨能换俩的也可以”

    好嘛,这女的一听乐了。

    等抱孩子进村,没十分钟,就抱了二十多个老旧瓷碗回来了。

    当然,她什么都不懂,带来的碗里居然掺了四五个搪瓷的破碗。

    但里面有一个带着剩饭的碗,看着像是喂猫的,却让洪衍武眼睛亮了。

    考虑到如今没假货,照他看,十有是汝瓷。

    所以尽管那搪瓷碗拒收了,可他没让“菜刀”跟人家计较,还是给了二十个新碗。

    给那女的喜得连连称谢。

    而这对洪衍武来说,毫无疑问,是一笔更大的甜买卖啊。

    五块钱,就换了个真正的国宝,外带十几个清末民初的瓷器。

    利润根本没法计算了。

    总而言之,这小子用这招“铲地皮”可真是够狠的,算是掐着老乡的脉门了。

    因为这年头农民特点就是特别务实。

    你给他钱,都没有给他吃的用的,能他们高兴。

    要知道,他们拿了钱也得去城里买东西。

    路远不方便吧,还有这票那票的限制,而且老得看脸色受白眼。

    这送货上门,服务周到,价钱还便宜,农民能不高兴

    于是随着几桩买卖完成,很快整个村子都轰动了。

    知道来了做买卖的“厚道人”了,家家户户出来人啊。

    都没到下午三点,洪衍武带来的东西就换完了。

    说先回去吧,老乡们都依依不舍的。

    村书记出面,一个劲儿张罗让洪衍武把带不走的一些家具和大件儿存村支部,说保证丢不了。

    还要留他们喝酒吃饭,就是怕他们明儿不来了。

    结果洪衍武他们这几个,几乎是被全村儿老少集体送出来的。

    还有比这更荒唐的事儿吗

    整个一黑白颠倒,错把坏银当好银了。

    说真的,连“菜刀”和“三蹦子”他们自己,都为此有些不好意思了。

    唯有洪衍武毫无心理负担,回去后照旧得意洋洋。

    找饭馆吃饭的路上,他溜溜达达,还给“菜刀”和“三蹦子”做心理辅导呢。

    “有什么可亏心的咱们是在做好事知道吗这些东西,咱们不弄走才叫缺德。你们想想,万一真让谁给失手打了,难道不是憾事那你们就高兴了屁,小慈是大慈之贼。懂不懂”

    正说着呢,遇见了一个卖水果的小贩。

    洪衍武看见桃儿不错,过来询价。

    小贩说了,“三毛一斤。”

    这时候,事实证明,洪衍武也不是永远精明,有的账他也算不好。

    就见他大咧咧,张口就来。

    “贵了吧一块三斤行吗”

    这没过脑子的话一出口,“菜刀”和“三蹦子”当时就懵了。

    对视一眼,赶紧强忍笑意。

    最绝的是那小贩,居然拨浪鼓一样的摇脑袋。

    “你刷甚进价都不止这个数嘞,不行不行”

    “噗嗤”,没绷住。

    真有人乐出屁来了。t21902181



    第三百一十二章 收获

    

对于洪衍武来说,在异地收敛古玩字画,怎么收是一关。

    而最后怎么弄回去,又是另一关了。

    这方面主要是难在物流运输上了。

    走铁路吧,车皮、托运难搞不说,时间慢、爱丢东西也不说,关键是暴力装卸环境完全没法进行控制。

    装东西时候你很可能看不见。

    成箱的瓷器、玉器,真“咣当,咣当”给你车上车下的一扔。

    绝对让你抱着渣渣儿,哭都没地儿哭去。

    而汽车长途运输呢,路况不好、安全问题、长途汽车运输公司派单难,和货车司机难伺候也是问题。

    不过相较而言,就个人具体情况来说,显然洪衍武选择汽车运输更为合适。

    因为尽管当时没高速,很多路段是石子路、泥巴路,确实很颠簸。

    可太原到京城距离,也就五六百公里。

    只要车不坏半路上,一天怎么也到了。

    货物要想不受损失,关键还得是外包装打好。

    像洪衍武就亲自给“菜刀”和“三蹦子”做了示范,定下了硬性要求。

    他是钉木箱再套纸箱,里面用稻草防震,器物里再塞满报纸才行。

    唯有木器简便,但即使如此,洪衍武也要求把货车后面全都用大纸板铺好。

    木器装上后,还得分别用麻绳捆上固定。

    如此,便大致可保货物平安。

    而车匪路霸的问题呢,那得等到八十年代末,汽车物流业繁荣到一定程度才开始出现。

    眼下长途车辆不多,沿途顶多是存在一些黑店宰客和小偷窃取货物的行为。

    对洪衍武他们这样混过江湖的人来说,那都不算事儿。

    至于长途汽车公司方面,几乎就全是面子和利益的问题了。

    由于当年这还是国家垄断行业,车辆资源紧张。

    派单的官僚习气重,爱拿人一手,故意往后拖延。

    而驾驶员不爱跑苦活儿、累活儿。

    也免不了夹带,拉私货,路上宰客户几顿饭,勒索些烟酒什么的。

    这些都确实都是让人不舒服的现实状况。

    可赵延平他们是搞传媒的,又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