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着他意气风发的样子,商秀珣竟然有些羡慕起来,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信念,那是多么难得的收获。
很多人活着,
却仿佛行尸走肉;
很多人活着,
却宛如牵线木偶;
很多人活着,
却像是苍蝇蚂蝗。
真正有良知、有理想、有能力的人,太少了。
第五百九十二章 材料
客船沿着长江一路东进。
随着越来越靠近长江三角洲地区,沿途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蒸汽船,或者冒着烟雾的蒸汽起重机之类。
就在距离客船大约80公里的上游,也有一支船队顺流而下,这是来自李唐的使者团队。
为了表示李唐的强大,李渊也是想尽办法,三艘仿造隋朝的五牙大舰; 上面还安装了不是青铜火炮。
没有错,就是青铜火炮。
显然人革联的火器技术,对于各方势力的压迫感太强了,同时也在逼迫他们研发火器。
通过少量流出的步枪,李唐组织了庞大的人力物力,在拼尽全力的研究下; 终于研发出前装青铜火炮。
不过他们的技术相对落后; 也没有办法生产安全的高性能炸药,只能使用炼丹师研发的黑火药。
但是这个技术也非常可怕了; 因为有模仿物,李唐的火炮发展路线,直接进入膛线、定装发射药、开花弹的程度。
甚至由于没有合格的子弹和炮弹生产技术,他们采用了子筒技术,就是类似于药弹一体炮弹,但又有相对简单原始的技术。
这个技术的出现,让李唐迅速取得一定的战略威慑力,特别是对于没有火器的吐谷浑、北方割据的梁师都、刘武周,乃至草原霸主东铁勒,都产生了强大的威慑力。
当然,青铜火炮不是那么容易玩的,因为青铜火炮耗铜量太了,哪怕是李唐拿出大量库存的铜钱,加上慈航静斋的支持,也没有办法大规模生产。
根据黑衣卫的情报,李唐目前一共就生产了67门青铜火炮; 这一次使者团队的五牙大舰上; 就配备了12门。
同时还是24门火炮安装在巴东郡的三峡水道两侧; 组成了巴东防线。
剩下的火炮,全部投入北伐之中,由李世民亲自带着天策军,讨伐占据了晋阳的刘周武。
显然李唐上下都非常清楚,一旦人革联消化完成新地盘,那统一天下的战争,很快就会到来。
不趁这个空闲,将一直威胁关中平原的刘周武、梁师道铲除,同时打疼窥探中原的铁勒人,李唐根本没有办法全力应对人革联。
李唐使团的旗舰上,英姿飒爽的李秀宁,还有名义上的驸马柴绍,以及乔装打扮为李秀宁贴身护卫的师妃暄,正站在船楼上,眺望滚滚长江。
李秀宁手上拿着一个单筒望远镜,上面的镜片是有透明水晶磨制的,她观看着江面来来往往的船只。
“那蒸汽船上的技术,不知是何原理。”
化名为秦川的师妃暄,微笑着说道:“据我沙门弟子的探查,蒸汽船上的奇技,乃是一种燃烧石炭,煮沸水炉,利用蒸汽推动机械的技术。”
“听起来这技术不难呀!”李秀宁有些惊讶的说道。
而接触过过很多技术仿制项目的柴绍,却苦笑起来:“大娘子,原理是很简单,问题是材料。”
“……”李秀宁顿时反应过来了。
材料问题确实是感觉,他们虽然仿制了火炮,可人革联的火炮既轻便又耐用,威力还非常强大。
他们仿制的青铜火炮,单单是重量,就是达到了三千多斤,只能安装在大战船,或者城墙上。
而蒸汽机技术涉及的技术,除了机械加工精度、机械设计技术,就是材料问题了。
高强度的合金钢,密封使用的密封胶圈,绝对是让人头皮发麻的难度。
特别是对于没有完成技术积累的古典时代,没有几十年的苦心钻研,加上庞大的人力物力支持,想获得实用性的蒸汽机,简直是在痴心妄想。
而成功解放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后,龙莎就迅速组织勘探人员,将大别山、武陵山脉、秦岭东侧等地的野生杜仲树圈起来。
一方面组织当地民众采集杜仲的树皮、树叶、种子,因为这些都可以炼胶。
另一方面,又在武陵山建立大型杜仲林场。
目前人革联可以做到年产杜仲胶150吨左右,加上流求州的蒲公英农场,可以年产60~80吨蒲公英胶。
同时在齐鲁州,也开辟了几万亩蒲公英农场,明年蒲公英胶可以再增产200~250吨。
再随着武陵山的杜仲林场扩大生产,人革联在天然橡胶的生产量上,会迅速增长。
龙莎也在研究通过煤焦油,制造人造橡胶和塑料,不过对于这两個东西,就算是研发出来了,也不会投入民用领域。
毕竟人造橡胶和塑料很难降解,而且很容易通过生活垃圾,进入生态循环之中。
按照郑森和龙莎的规划,人造橡胶和塑料,只会使用在工业设备制造、特种行业、军用领域。
而民用领域,能使用天然橡胶,就尽可能使用天然橡胶。
杜仲和蒲公英产胶量低下?
大不了加强品种改良,后世一部分优良杜仲树,配合化肥和农业技术后,可以达到年亩产40公斤生胶。
而良种蒲公英胶,在化肥和农业技术的加持下,生胶可以亩产12~15公斤,一年可以种植两到三茬年产量在24~45公斤左右。
后世鼎鼎大名的三叶橡胶树,要6~8年才可以达到割胶期,生胶年亩产在100~150公斤左右。
看起来也并非无法超越,特别是蒲公英胶,品种改良的潜力非常大,还具备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优势。
毕竟改良乔本植物的难度,可比改良草本植物的难度高很多,既然后世都有高产的杂交水稻、杂交小麦,为什么不能有杂交蒲公英?
至于蒲公英胶耐热性、耐磨性、耐紫外线性比较差的问题,还有杜仲胶作为补偿,以后还可以在东南亚种植三叶橡胶树。
形成温带—蒲公英、亚热带—杜仲、热带—三叶橡胶树的产业布局。
后世为什么杜仲胶、蒲公英胶产业发展不起来?
其实并不完全是胶质差别大问题。
而是涉及到各方势力的战略博弈,后世的东南亚、南美洲是基本就是阿美莉卡的势力范围,自然不希望天然橡胶这种战略物资的被其他势力掌握。
产量太低、成本太高,胶质又难以和三叶橡胶树竞争,加上自由贸易带来的冲击,东亚的杜仲产业、中亚的蒲公英产业,都迅速衰败下去。
现在人革联又没有发展自由贸易的想法,亩产和生产成本的问题,有时候是可以通过制度优势抵消的。
因此人革联会不断投资杜仲林场、蒲公英农场,展开品种改良计划。
尽可能让民众可以使用安全的天然橡胶制品,而不是难以降解的人造橡胶和塑料。
长江航道上,李唐使团还在随波逐流向扬州城而去。
目前扬州城就是人革联的临时都城。
第五百九十三章 大雨滂沱
护送,或者监视李唐使团的长江分舰队,也派出了一艘蒸汽战舰,和五艘蒙冲船,在前方领航。
突然前方的领航的一艘蒙冲船停了下来。
不一会,那艘蒙冲船和李秀宁所在的旗舰并排,一个海军军官拿着铜皮大喇叭喊道:
“请跟着领航船队; 船队将在历阳港暂时停泊。”
作为传声筒的柴绍大声喊道:“多谢告知,我方已知晓。”
双方交流言简意赅,对此李秀宁已经习惯了,人革联上下对于他们这些称王称霸的势力,似乎都没有什么好感。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毕竟人革联的田税低得令人发指; 还不用征发徭役; 又派遣医疗队经常下乡,加上宣讲官的日常宣传。
越是靠近人革联的老区; 李秀宁等人就越发感受到那种排斥和敌视。
李秀宁无奈的轻叹道:“唉!民心所向,我大唐恐怕再难进取江南了。”
对此柴绍、师妃暄也为之沉默,不是他们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而是以民为基的人革联,和李唐这种以豪强地主为基的封建王朝,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单单是一个亩斤税,就足以拉拢一大群农民了。
就算是李孝恭执掌巴蜀之后,迅速封锁了边境,又利用巴蜀盆地的地形,阻断人革联的信息流入,但是仍然挡不住一些风言风语的暗中传播。
毕竟黑衣卫早就密布整个中原,加上便携式的无线电台,很多地区的情报都是畅通无阻的。
巴蜀没有遭受过严重的战乱; 其实是一个有好有坏的情况。
封建王朝的更替过程,其实就是“放血疗法”,通过内部自残; 消耗掉一部分农民和地主,从而让剩下的人,又获得一定份额的资源。
而没有经过放血的巴蜀,现在人口非常稠密,加上巴蜀世家和豪强很排外,这个天府之国此时并不好过。
李孝恭为了减缓矛盾,不得不出面和世家豪强“讲道理”,让其释放一部分非法侵占的农田和人口。
又将一部分没有土地的农民,迁移到关中和河西走廊。
不给这些农民土地,现在人革联的思想又在各地不断传播,一旦被人煽动,巴蜀可能直接爆炸。
其实现在李唐内部也不太稳定,关中平原还时不时有小股起义,而为了维持强大的军力,又不得不征收高额税赋。
要不是李渊拿人革联作为胁迫,威胁关中、巴蜀的豪强,逼这帮家伙贡献出钱粮和物资,李唐还真的穷的叮当响。
这一次李秀宁出使,目的就是为了拖延时间,在人革联面前亮出青铜火炮,加上三峡的险要,让人革联投鼠忌器。
至于乌合之众的诸夏联盟,李唐并没有将他们放在眼里,除非他们可以拧成一股绳,不然迟早被各个击破。
就在李秀宁思绪万千的时候。
船队不知不觉来到了历阳城的港口。
港口并不在长江干流上,而是在南侧的护城河旁边,之前的护城河,被挖掘出一大片水域,变成一个小湖泊。
这也是长江各地的新港口参照方案,在长江干流设置码头,即不利于运输和装卸,又不利于防洪。
这个工程借助了天然河道、护城河、洼地,加上两万民工,和三吨爆破炸药。
才建设成这个面积24万平方米,呈现“C”型的人工湖,平均深度则达到了3米左右,单单是挖掘出来的土方,就达到了52万立方。
看起来工程量非常巨大,其实也就人均26个立方的土方而已,加上堤坝、码头、灯塔,也才用了73天时间。
以人革联的组织能力,加上包一日三餐,餐餐有鱼有肉,又有工钱拿,要不是只招聘两万人,整个历阳城的人都愿意过来干活。
这可比杨广的白嫖式修大运河良心多了。
另外修建这种大工程,也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情,人革联有专门的工程部门,不仅仅会配备专业的工程师,还有大量辅助工具。
李唐使团到来,历阳新港才投入使用不到三天。
正在感叹这个港口的宏大,李秀宁却突然看到了两个有些熟悉的身影,竟然是宋师道和商秀珣。
不过她倒是没有随便上去叙旧,现在她的身份是大唐使者,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大唐和人革联的关系,必然要谨言慎行。
负责领航的海军军官,带着部下走过来:“唐使,将船停好后,跟我去招待所,你们要在历阳休息几天,等待扬州的指示。”
“劳烦方将军了。”柴绍笑眯眯的说道。
“叫我方上校即可。”方立信冷淡的回道。
招待所是在历阳城,他们沿着刚刚铺设水泥路,一路迅速的进入历阳城里面。
历阳招待所并不是新建的,而是之前杜伏威部下的一个大府邸,经过稍微修整之后,便被设为招待所。
其他城市也是差不多,那些没收的大府邸,都被改造成为公共设施,包括供销社、招待所、图书馆、学堂、医院、公共厕所之类。
从马车上,李秀宁看到行人不是笑容满面,就是来去匆匆,沿途没有发现一个乞丐或者流民。
这并不是做做样子给她看,而是本来就是如此,需要庞大劳动力的人革联,到处都需要人。
而真的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则会被统一收容,安排到救济院生活。
如果有劳动能力,却不愿意的工作的,直接游街示众,然后当众木条打屁股,还屡教不改,要么进劳教营,要么流放到南方的新领地。
其实真正的懒汉,那是凤毛麟角一般的存在。
毕竟这不是现代的发达国家,不劳动还可以啃老,或者领救济金。
在古代不劳动,那早就被饿死了。
来到招待所,李秀宁一行人刚安置好行李,发现东南方向有一大片乌云,正快速逼近历阳。
不仅仅是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