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推进城到多元宇宙-第3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到招待所,李秀宁一行人刚安置好行李,发现东南方向有一大片乌云,正快速逼近历阳。
  不仅仅是乌云,还有逐渐增强的风。
  “暴风雨要来了,奇怪……”柴绍暗自纳闷。
  李秀宁转过头来问道:“奇怪什么?”
  “我在奇怪髡……人军好像未卜先知,知道有暴风雨要来。”柴绍有些不确定的说道。
  “未卜先知?他们还可以预知天象不成?”李秀宁将信将疑,毕竟人革联有太大奇奇怪怪的东西,可以预知天气也不是不可能。
  师妃暄同样在想着这件事。
  半个小时后。
  历阳附近的长江江面上,开始出现狂风暴雨,风力甚至达到了8级多。
  而那滂沱大雨,更是让不少低洼的农田,开始出现积水。
  历阳城的天气所,正紧张的用雨量桶、风速器、风向仪、气压计、温度计、高倍望远镜,持续不断的监测着这一场大雨。
  正如柴绍所猜测的那样,联盟确实有天气预报的能力。
  虽然没有卫星云图,但联盟在各州设立了大量的天气所,可以通过这些天气所,搜集各地的气象数据。
  然后通过无线电台,汇集到余杭府的天气部总部,那里有一百多名气象分析师,专门分析这些数据。
  比如这一次历阳的暴风雨预报,就是根据流求州、吕宋州的数据反馈,从而分析出来的推测。
  在一个星期之前,吕宋州东南海域,就监测到一个热带气旋生成,并迅速向北移动。
  昨天晚上在流求州北部的基隆府擦过去。
  根据各地的气压和气温,天气部推测这个被编号为“珊瑚”的台风,会在江东州、徐州沿海登陆,给当地带来9~11级阵风,以及大暴雨。
  今年北方的鲜卑利亚冷空气,又明显偏弱一些,中州的鲜卑利亚高压,极有可能不足以逼退这个台风登陆江淮地区。
  这些预测,都是通过仔细计算和分析,是上百个天气所的努力成果。
  对于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而言,可以预测一部分天气,其实可以避免很多损失。
  现在在东南沿海的航行,已经变得非常安全了。
  这也是郑森南进战略的目的之一,只有将地盘扩充到吕宋州,才可以实时监控这个西太平洋的热带气旋。
  不然等台风杀到流求和岭南,那才来做准备,已经太迟了。
  吕宋州的东南面海域,就是西太平洋的热带气旋老巢,只要监控好这里,南方各州就多了一个缓冲时间。
  农业生产和航海,对于天气准确预报,真的太需要了。
  萌古的无敌舰队,就在这方面吃了血亏。
  ……
  历阳的倾盆大雨,连续下了三天三夜,江淮的沿海地区,已经变成了一片泽国。
  很多冬季种植的大豆、蚕豆,被泡在水里面,低洼地区冬豆绝收,基本成为定局。
  招待所里面,看着如此可怕的暴雨,李秀宁和柴绍等人却松了口气。
  柴绍面带喜色:“这场暴雨,江淮和江南的冬豆恐怕会颗粒无收,他们境内粮食减产,明年肯定无法北伐中原。”
  “能拖延多一些时间,我们才有把握保住巴蜀和关中,然后在图谋中原。”李秀宁心中的压抑,顿时消散了不少。
  只有师妃暄沉默不语,她此时的内心是复杂的。
  毕竟沙门讲究慈悲为怀,但是人革联又是死敌。
  或许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什么慈悲为怀,立场才是多数人的善恶准则,师妃暄心中不由自主的浮现出这个念头。
  而在历阳的军管所内。
  宋缺打发了儿子宋师道,便带着兵马去巡查整个淮南州各地的情况。
  驻扎在淮南州的正规军,一共有三个兵团,合计1。5万人,另外还有几十万民兵。
  宋缺作为淮南州的军事负责人,现在淮南受到水灾,肯定不能干坐着,这也是人革联和封建王朝的不一样之处。
  人革联信奉人定胜天,而封建王朝讲究天人感应。
  要是中原王朝遇到这种天灾,腐儒就该跳出来,指着皇帝的鼻子说三道四,然后皇帝下罪己诏。
  接触过人革联的一系列新学说之后,宋缺现在对于所谓的天人感应,已经是嗤之以鼻。
  淮南州州长赵克己,此时也带着人,查看长江的堤坝、受灾的区域。
  他和宋缺在靠近瓦岗军的望北堡相遇。
  “宋缺同志,是过来巡查边防吗?”
  宋缺摇了摇头:“李密没那个胆子,我只是担心对面的流民大规模涌入,带来治安问题。”
  “那倒也是,边界的问题就劳烦宋缺同志了,有流民过来,就全部安置起来,我们别的东西或许不多,但粮食管够。”赵克己豪情万丈的说道。
  宋缺也没有担心粮食,人革联确实不确粮食。
  没有受灾的东南州、流求州、岭南、广南州,第三季的秋冬稻,已经开始收割了。
  目前库存的粮食,除了187万吨输入新控制的几个州,还库存有206万吨。
  南方的一众热带州,年底至少可以回购80万吨粮食,拿着这么多粮食在手,就算是北方各州全部绝收,人革联仍然可以应付得过来。
  而且长江中下游平原,境内的早稻、晚稻并没有问题,很多农户家里面的粮食,足够一家人吃一整年。
  毕竟很多农民都被饿怕了,囤积粮食都成为基因本能了,遇到人革联这种只收亩斤税的官方,他们自然拼命的囤粮食。
  就算是卖粮给粮食战略公司,他们都会至少留一整年的口粮和种子。
  不过江东州和徐州的冬季,其实种大豆和蚕豆为主,大豆和蚕豆现在只是杂粮,粮食公司收购回去,并不会作为储备,而是作为榨油原料,豆粕作为饲料。
  因此会影响明年的大豆油和饲料豆粕的供应。
  宋缺倒是没有思考这方面,毕竟他是负责军事工作的,他提醒道:
  “粮食我不担心,但是医疗物资可能需要让总督府紧急调拨,毕竟大灾之后,往往有大疫发生。”
  赵科技点了点头:“我昨天已经向总督府汇报了,只要天气一放晴,会送200吨石灰和一批防疫物资过来。”
  “那我就放心了。”
  人革联拥有一整套的防疫防灾体系,对于各方面都有预案,只要下面的人落实到位,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出大问题的。
  如果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还有出大问题,那就是在渎职。
  比起人革联的应对自如。
  在盘踞在淮河中游的瓦岗军,此时却显得手足无措,或者说麻木的坐看着洪水泛滥成灾。
  幸好郑森对于这帮草头王没有抱任何期望,他对于淮河下地区,并没有恢复生产,反而从一开始就迁出了很多人口。
  淮河下游两岸的平原,黄河下游的南岸平原,都被抛荒了一大片区域。
  具体如何划分抛荒区,是根据距离河道的远近,以及该地区是否低于河流河道的水平面。
  一般安全的距离,为河道向外延寿50公里起步,有些区域甚至会到100公里左右。
  而这些区域,也没有被浪费掉,只是被改为方便转移的牧场。
  这是针对淮河、黄河下游的特殊规定。
  之所以这样做,并不完全是因为担心天灾,其实也是在提防人祸。
  毕竟花园口战神可不是孤例,永远不要低估人类内心的残忍和阴暗,很多枭雄做事情,是不择手段的。
  拿几十万民众的生命,去赌李密、王世充和窦建德等人,会不会昧着良心扒河堤,郑森的心可没有那么大。
  他宁可弃耕为牧,也不愿意相信这些草头王的人品。


第五百九十四章 基础
  江南水灾过后,果然如同宋缺预料的那样,瓦岗军控制的江淮地区,出现农田大面积绝产,民众房屋也被淹没了不在少数。
  对于古典时代而言,这种大灾难,可以瞬间让普通农民破产。
  新历3年12月24日;  雨势稍微变小一些,在边界上,就有大批拖家带口的难民,从瓦岗军境内涌入淮南州。
  宋缺已经准备好了安置营地、粮食、取暖蜂窝煤和防疫消毒物资。
  另一边。
  在历阳城招待所的李秀宁一行人,也收到护送军官的通知,可以启程前往扬州城了。
  天街小雨润如酥,青石板路车马多。
  出了城区;  就是新港大道。
  这一条水泥路在此次暴雨中;  并没有出现任何大问题;  仍然可以畅通无阻。
  马车上,李秀宁掀开窗帘,看着繁忙的道路上,很多民众似乎并没有感受到水灾的影响。
  突然一声悠长的鸣叫,引起了她的注意力,在新港大道和港口的交界处,似乎有大批劳工在忙碌着。
  发出鸣叫的庞然大物,并不是人革联的蒸汽机,而是一头大象。
  那大象正拉着一个巨大的钢滚轮,对路面地基进行压实,现场还有另外八头大象,除了棚子里在吃草的小象,其他六头都在忙碌着。
  或者拉动斗车运输建材和土方,或者拉动压路钢滚轮。
  这是目前还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江南象;  也是东亚地区的原生象种之一。
  隋唐前期和中期,是东亚气候周期中的暖期,这个时代是美好的;  因为江南地区还有大象和犀牛,岭南地区还有东亚韩愈鳄(体型最长有六米),而且种群数量相当庞大。
  比起难以驯化的犀牛,大象倒是相对容易驯化一些。
  比如很多百越部落,就有驯养大象的习惯和技术,作为运输畜力,或者作为战象使用。
  人革联控制的地区,就要大量的百越小部落,这些部落被并入乡镇之后,会养殖和训练大象的人,就被抽调出来,组建了巨象公司。
  目前这个公司有八千多人,6個大象养殖场。
  分别是云梦泽养殖场、洞庭湖养殖场、鄱阳湖养殖场、大别山养殖场、太湖西原养殖场、扬州养殖场。
  其中有野生大象5723头、驯化大象1248头。
  至于其他地区的野生大象,也尽量驱逐到自然保护区里面。
  这上千头被养殖的大象,并没有被作为战象培养,而是作为运输畜力培养,为了避免大象被突然的寒流冻伤,养殖场还准备了棕榈和麻编织的大披,以及建立了专门的保暖场地。
  而这些大象也不是白吃白喝的;  它们必须为建设工作和运输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体现出它们的存在价值。
  在蒸汽压路机还没有成熟,以及泥泞、河流密布的江南,大象还真用非常巨大的作用。
  为了保证这些大家伙乖乖听话,还有给它们吃一些甘蔗、香蕉和专门的牧草。
  至于采集象牙之类,除非大象老死、病死,不然是不允许锯象牙的。
  更何况人革联境内也没有象牙的需求,民众用不起,郑森等人又严禁使用象牙制品。
  大象在人革联境内的生态位,从之前的奢侈品、皮革来源,转变为运输工具和劳动力。
  前者是杀鸡取卵,后者是可持续发展。
  之前修建历阳的湖港,就有大象在其中劳动。
  李秀宁看到的大象压路机,倒是没有让她感到意外,毕竟春秋战国时期,黄河和关中平原也有大象,只是后来气候突变,加上人类的扩张,大象不得不南迁淮河流域,现如今又迁移到长江中下游。
  宋代之后,还会进一步迁移到岭南、云贵高原南部。
  不过历史在此发生了偏移,以人革联的发展观念,这些大家伙或许可以长期生活在长江流域。
  至于气候突变问题,其实全球气候总是在波动中,大象之所以一路南下,主要是因为北方的生态位已经被人类占据了,就算是气候变温暖,也没有办法返回北方了。谷榄
  郑森还在扬州养殖场见过这个时代的江南大象,发现它们并不像现代的亚洲象,而是介于现代亚洲象与鲜卑利亚猛犸象之间的过渡性物种。
  也就是说,这些江南大象其实是有相对浓密的体毛,这显然是为了抵抗寒冷天气,而进化出来的特征。
  ……
  历阳新港。
  码头上又增加了三台蒸汽机,给货物装卸带来显著的效率提升。
  港口除了装卸区,还有马车木轨道、仓储区、员工宿舍、商业街。
  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比起污水横流、一路臭烘烘的老式城市,人革联在这方面的政策,倒是让李秀宁大开眼界。
  毕竟她是贵族出身,自然不会喜欢脏乱差的环境。
  李秀宁轻叹道:“长安竟然也比不上小小的历阳城港口,人革联的实力可见一斑。”
  “我们以后也可以这样做。”柴绍连忙安慰道。
  但是他们不知道,有时候城市的环境问题,并不是观念问题,而是生产力跟不上,和分配不均的结果。
  比如作为地主豪强、王公贵族,他们自然有物质基础,让自己的住所干净整洁。
  可作为平头百姓,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