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推进城到多元宇宙-第3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这种重型火枪的可怕,在于远距离的精确射击。
  此时呼啦啦一片的突人骑兵,已经策马杀到车阵面前。
  就在双方距离接近三百米左右的时候,150门重型火枪瞄准了骑兵之中的“将领”。
  砰砰砰……
  策马奔腾之中的突人贵族将领沙力特,突然胸口传来激烈的疼痛,然后两眼一黑的摔下马。
  18毫米的铅弹,在强劲的化学能推动下,打爆了沙利特的胸口,铅弹甚至还有余力,穿透在他后面的两个骑兵。
  古典时代的军队中,军官往往和士兵的穿着不一样,从铠甲和装饰品上,就可以区分出来,特别是草原军队,军官和普通士兵的差别更是明显。
  经过人革联战术洗礼的唐军,直接用重型火枪打敌军军官。
  架设在铁制支架上的重型火枪,迅速重新填装弹药。
  砰砰砰……
  又有一连串突人军官惨死铅弹下。
  “啊啊……”
  “哈马大人死了!”
  “唐人有喷火的兵器。”
  “给我冲过去!这些兵器就是我们的……”
  然而,随着他们冲进两百米的距离。
  投石机迅速将一个个石球投射到骑兵队伍之中。
  轰轰轰……
  石球或在地面上爆炸,或在半空中爆炸,大量溅射出来的石头残片,仿佛花朵在人群中绽放,只是那颜色是猩红的。
  而连续射击之后的重型火枪,由于烟雾的阻挡,只能改为盲射。
  但是那凶残的威力,仍然让这些草原骑兵惊恐无比,被重型火枪的子弹打中,不是断手断脚,就是直接惨死。
  轰轰……
  又一轮投石机的石弹攻击。
  “啊啊……”
  “我不想死!!”
  崩溃了,这支两万人的突人骑兵,在损失了上千人之后,终于承受不住这种恐怖的打击。
  在西南方向机动的尉迟恭,放下手上的单筒望远镜,兴奋的大喊道:“准备冲锋!”谷冏
  5000唐军骑兵迅速逼近溃败的突人骑兵。
  兵败如山倒,古典时代的草原部落骑兵,一旦出现大规模溃败,几乎是很难控制的。
  尉迟恭疯狂砍杀着,而硝烟散开的车阵中,李世民也迅速带着3000唐军骑兵,追杀这些突人骑兵。
  一场追击下来,杀敌五千多人,俘虏了七千多人,加上之前杀死了一千多人,只有六千多突人骑兵逃跑了。
  要不是担心被伏击,战果还可以继续扩大。
  只是李世民并没有贪功冒进,只要他稳扎稳打,西域和外西域没有一个部落可以挡住唐军,没有必要冒险。
  在见识到火器和棱堡的威力之后,他已经有彻底拿下整个西域的腹稿了。
  遇到这一次袭击之后,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面,周边的草原部落再也不敢过来偷袭了。
  第三天下午,他带着八千唐军、六千七百民夫和工匠,出现在七河堡外。
  驻守此地的秦叔宝,亲自带着人马出来迎接。
  进入七河堡之后,李世民站在瞭望台上,看着水草丰茂的七河河谷(伊犁河谷),感叹道:
  “没有想到这西域,竟然还有如此形胜之地。”
  随军过来的房玄龄,看着秦叔宝根据俘虏提供的信息,绘制出来的西域草图,摸了摸胡子说道:
  “殿下,这七河之地有龙兴之势,白山山脉挡住东南和东部,只要守住几个谷道,就可以保证东部的安全,而向西这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和七条大河,此地气候应当和河套差不多,兴修水利之后,也可以开垦一片农田。”
  李世民这将目光看向地图的西面:
  “七河之中的其中两条大河,可以直通大西海(里海),听说这大西海的沿岸,都是水草丰茂之地,此乃上天赐给我大唐的再起之基,玄龄,你要帮我经营好七河州。”
  “臣定不负殿下。”房玄龄坚定的回道。
  中原他们已经不奢望了,现在只能将一切赌在西域。
  而外西域的情况,让李世民和房玄龄等人一扫之前的郁闷,单单是七河河谷这一片地区,就不亚于关中平原了。
  还有大西海的沿岸平原、外西域中部的双河平原、北部的北风大草原。
  这是一片不亚于关中和华北的宝地,李世民已经下定决心,要征服这一片土地,在这里再造中华。
  他在这里呆了一个多月,和房玄龄、秦叔宝等人制定了完善的战略。
  要彻底控制西域和外西域,他打算采用兵堡推进战术,具体方案就是通过建设棱堡,控制各个节点,然后如同一张大网一般,将整个西域死死地控制住。
  而草原地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靠近水源的地方,才可以养活部落,越是大型的部落,越离不开水源。
  唐军可以沿着河流、湖泊,从七河河谷向西面的下游地区,一个棱堡一个棱堡的推进过去。
  如果草原部落派兵过来阻扰唐军建设棱堡,那李世民还求之不得,因为草原骑兵会被吸引住,方便唐军歼灭他们。
  如果草原部落不派兵过来,那唐军将蚕食掉他们的草场、水源,没有了草场和水源,部落自然会迅速衰落。
  这也是很多草原势力的通病,兴盛非常快,衰败也非常快。
  因为他们经不起失败,只要被敌人抢走牲畜和草场,那他们只能向其他地方逃亡。
  棱堡网一旦形成,草原骑兵又没有办法拔除这些棱堡,后果就是生存空间被唐军挤占。
  最后要么逃向其他地方,要么被唐军消化掉。
  而李世民对于文教工作非常重视,他们明白离开中原的他们,如果不能守住中原文化,那几代之后必然变成蛮夷。
  因此他必须拿出强硬的态度,借鉴了人革联的拼音和简体字,要求所有的治下之民必须学习汉文汉话,不会汉文汉话的人,都不允许当官,还有征收额外的税收。
  同时还拉上道门、沙门、儒门三家,要求所有人必须信是这三家中的一家。
  当然,李世民为了皇权,自然是主推儒门的。
  反正有非常多读书人投靠大唐,他自然要好好利用这股势力,让其为大唐发光发热。
  而草原部落的牧民绝大多数都是墙头草性格,谁的拳头大,他们就听谁的。
  唐军在西域的大开杀戒,不仅没有引起激烈的反抗,反而让这些部落的普通牧民迅速臣服。
  这让李世民又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蛮夷果然是“畏威而不怀德”,用钢刀火枪更容易让他们听话。
  而当李世民返回敦煌郡时。
  李靖也带着3万兵力,以及十几万移民,抵达了敦煌郡。
  对于李密、罗艺等人,李世民并没有让他们做大的想法,而寄人篱下的李密和罗艺也非常识趣。
  如果是在中原,他们或许会产生一些野心,但是在西域这种化外之地,就凭他们那几千亲信,哪怕是成功脱离李唐,最后也打不过周围虎视眈眈的蛮夷。
  现在可不是内讧的时候,而是为了自己的性命,还有子孙后代可以继续当人上人,他们必须团结在李唐的大旗下。
  经过讨论之后,李靖带着李密等人,前往七河州殖民。
  毕竟秦叔宝的战斗力还可以,但统帅能力可比不上李靖。
  罗艺则安排到徐世绩手下。
  目前整个西域地区,被大唐设置为西域都护府,但是李世民对各地还进行细分。
  之前隋朝开拓的三郡,加上敦煌郡,设立为沙州。
  高昌等白山(天山)南部城市,以及北河(塔里木河)沿岸城市,划分为山南州。
  而准噶尔盆地那一片,划分为山北州。
  加上七河州,一共是四个州。
  但是李世民并没有停下脚步,虽然李密、罗艺制造了几百万灾民,可以拖住人革联一年左右,但等人革联消化掉现在的地盘,关中和巴蜀就会成为对方的目标。
  现在必须加快搬家,特别是那些工匠,必须全部迁移到七河州。
  至于普通百姓,除非主动愿意跟着过去,不然李世民不想强迫,毕竟强行迁移百姓,那是在逼迫人革联进攻大唐。
  特别是这几年,人革联的思想在中原各地快速传播,很多百姓早就盼望着人革联过来解救他们,又怎么可能会愿意跟着大唐去西域吃沙子。
  但是那些豪强地主、世家大族、沙门帮派,还是愿意跟着过去的。
  毕竟不走的话,人革联一旦攻陷关中和巴蜀,他们不死也要脱一层皮。
  这些既得利益者们,加上他们的亲信亲属之类,估计有上百万人。
  这并不是夸张,毕竟几十万唐军的家属就有上百万人了,而李世民又模仿了秦朝的军功爵制度,就是为了拉拢这些士兵和他们的家人。
  而李唐又聚集了中原各地逃亡过去的地主豪强,这些人都是拖家带口的。
  现在李唐可以从中原带走多少人,李世民等人已经在做相关的工作了,通过这一次移民,也可以摸清楚这些豪强的人口和财富。
  如果这个时候还不愿意为国出力,那就在中原等死吧!
  反正有脑子的人,已经出钱出力支持李唐了,就是希望可以早点离开,前往西域东山再起。


第六百章 脑洞大开
  大唐拼尽全力发动西征。
  而人革联却在收拾烂摊子。
  瓦岗军、幽州军制造了高达647万的灾民。
  另外就是少帅军地盘上的326万人口、夏国地盘上的483万人口、宇文化及地盘上的26万人口、王世充地盘上的55万人口。
  总数1594万人口,另外还有很多逃亡到深山老林、隐藏起来的人口。
  不过好在今年广南州、岭南州、东南州、流求州、江东州大丰收,粮食公司库存了537万吨粮食。
  而夏国、少帅军也留下不在少数的粮食和物资,六百多万灾民人革联还扛得住。
  修建了湘桂灵渠运河、赣粤运河、浙赣运河之后,珠江连域、长江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彻底连接起来。
  目前各运河河道的最小通行船只,也达到了百吨级,在古典时代; 这就是超级铁路一般的存在。
  毕竟战马在地形平坦的地区,一天也只能前进70~80公里,如果强行军可以勉强达到每天170~180公里,但很难维持三天。
  运河在顺风顺水的情况下,速度可以达到7~10节,一天可以走140~220公里左右。
  就算是逆风逆流; 也可以勉强达到3~5节。
  更何况随着蒸汽船的普及,运河的运输速度正在逐步提升之中。
  比起马车最多只能运输2。5~3吨,现在排水量庞大的内河水泥船,一次可以运输上百吨,哪怕是排水量百吨级别的水泥船,载重量也达到了70吨左右。
  因此古代修建运河,并不是好大喜功,而是非常有必要的战略,特别是对于水网密布的江淮地区、江南地区,更是增强统治的利器。
  白玉楼面对北方各地的难民,迅速调集几十万吨粮食,展开了大量的工程,其中大运河疏通工作,就是核心工程。
  只是白玉楼站洛阳城上,和宋缺等人看着浩荡的黄河之水,却陷入了沉思之中。
  黄河这条母亲河; 可不是脾气温柔的老母亲,而是脾气变幻莫测的悍妇。
  比起宋缺等人,白玉楼可更加了解黄河的暴脾气; 现在的黄河河道是西汉时期疏通出来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河道中的泥沙不停淤积,下游的地上河已经变得非常明显了。
  而地上河的情况,很容易导致河堤决口。
  特别是隋唐交际这一段时间,官方基本失去了对河道的维护能力,黄河泛滥成灾的情况,越发的严重起来。
  毕竟“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可不是开玩笑的。
  急匆匆从江南搭乘飞艇过来的唐菲林,已经拿出了一个治理黄河的方案。
  唐菲林带着众人来到巨大的沙盘室内。
  “要根治黄河,只有一个方案,改道、退耕、造湖。”
  他指着从洛阳开始到渤海湾的黄河口,然后又指着隋朝的大运河中段和北段。
  拿起小旗,插在鲁郡的巨野泽、清河郡的大陆泽、平原郡和渤海郡之间的豆子湖。
  这是华北平原在这个时代的大湖。
  其中大陆泽湖面有900平方公里左右,豆子湖也差不多是900平方公里,而巨野泽的面积则有1500平方公里左右。
  这些湖泊的存在,对于黄河下游和华北平原的生态至关重要。
  “退耕还湖只能遏制湖面加速萎缩,但是黄河中游的泥沙,才是大麻烦。”白玉楼提醒道。
  唐菲林自然知道其中的关键:“这就是我计划中的改道部分。”
  他将目光转向黄河中上游的几字型区域,从沙盘上的阴山山脉中间,划出一条向北的河道。
  宋缺有些惊奇的问道:“阴山中间真有如此巨大的缺口?”
  唐菲林点了点头:“是的,阴山分东阴山,和西阴山(狼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