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夫人,这天下变了。”赵明诚满脸哀愁的坐在一旁。
妇人轻拂发梢,给赵明诚倒了一杯热茶:“暖一下脾胃,这初春乍暖还寒,莫着凉了。”
赵明诚喝了一口热茶,他倒不是为大宋惋惜什么,而是人革联主宰天下之后,根本不需要地主和旧文人。
这导致赵明诚等人要么去开小店,或者去乡下种田,想凭借四书五经当官,根本没有任何渠道。
他叹息道:“咱家只剩下60亩薄田,这日子以后要如何是好?”
“夫君,我还有一些首饰,拿去典当点钱吧!”妇人倒是没有自怨自艾。
赵明诚摇了摇头,苦笑道:“现在哪里有典当行?要典当只能去官营的博物典当行,几件首饰不值钱,留着吧!”
人革联对于旧时代经济体系的打击,是系统性的毁灭。
典当行这种行业,本身就需要大资金、大背景才可以做,现在之前的富人阶层损失惨重,残留下来的也没有了土地,只能做小本经营的个体商户。
就算是有人家里面存有大量金银珠宝,那也不敢拿出来。
至于拿真金白银去供销社大肆规模粮食之类,供销社根本不承认金银铜,只能使用纸币,而且每个人要拿身份证去购买,每个月都有定额。
那些试图扰乱市场的投机分子,人头已经挂在菜市场门口了。
现在赵明诚是愁容满面,虽然因为家风比较好,他家里面的几千亩耕地都用赎回的方式被征收的,但是当地也只给了32万元的补偿金。
32万补偿金看起来不少,如果是普通民户,这笔钱都足够五口之家吃用十几年了。
但是赵明诚要研究金石和考古,夫妻俩又不擅长经营,只能坐吃山空,这样下去,这几十万补偿金不够他用几年。
除非他愿意放弃研究金石和考古,回归到农耕,或者做小商户,不然这些钱是不够用的。
而更加麻烦的事情,是他家里面的农田要是连续抛荒3年,经农业司和乡农会的确认之后,这些田会被强制没收。
对于这些茅坑不拉屎的家伙,直接给他们来一个釜底抽薪。
至于请人耕种,那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最低工资要保证不低于农场员工,即每月4500元,或者每天150元,如果工作期间农民工发生意外,雇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个工资标准,直接扼杀了请人耕田的动力。
就算是采用粗耕,一个人可以耕种几十亩,但几十亩地的一年农业产值几万元,请一个人耕种一年,至少需要支付5。4万工资,还有承担工伤的巨大风险。
请问你请不请农民工?
只要不是傻子,就不会请农民工。
至于官营农场为什么敢制定如此高的工资标准,那是因为大机械的规模化生产,一个员工可以管理几百亩耕地。
而且人革联又不需要压榨劳动力,高工资有利于提升员工积极性,也可以实现让利于民。
这也导致民间的个体商户很难扩大,因为工资给得太少,不仅仅违反法律,而且员工为什么不去官营工厂和官营农场干活?如果工资和官营企业持平,那盈利又会大幅度减少。
因此民间的个体商户都是以夫妻店、父子店之类的家庭为主,很少人会雇佣正式员工。
现在赵明诚一家人,就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困境之中,要么去乡下耕田,要么在城里面打工,或者开小店。
本来赵明诚还想去应聘青州中学的教师的,结果人家校长让他去青州新学堂回炉重造,取得新学毕业证书之后,再通过思想评估,才是可以向学校投简历。
白玉楼可没有囫囵吞枣,如果接纳这些旧文人进入教育系统和文化系统,会遗害无穷。
现在境内的学校教师、各地宣讲官,都是白玉楼的学生、秘书官,还有政务速成班、军队退伍兵组成。
这些人都是新思想教育出来的,很多人不是孤儿,就是贫苦大众出身。
旧文人是不值得信任的,他们都是地主出身,让他们进学校教育孩子,那他们会教什么?
还不是儒家的四书五经,搞什么天人感应、纲常伦理、君君臣臣、才子佳人那一套。
为什么自古开国君王威风凛凛,压得文臣卑躬屈膝,但往往后代很容易被文臣忽悠?
就是皇家的教育被儒家文臣把控了。
朱元璋牛逼吧!
但他一死,还不是让文臣反攻倒算了。
因此白玉楼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接纳旧文人的想法。
哪怕赵明诚是考古学者,也不会被纳入考古司之中。
考古、戏曲、诗词歌赋、绘画、雕塑之类的文化领域,看起来不影响经济、政治和军事。
实际上,文化的潜移默化是非常隐蔽的,又是防不胜防的。
就如同后世的某些砖家,简直是笑掉白玉楼的大牙。
你可能永远不会相信,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颠倒黑白、指鹿为马、掩耳盗铃到何种程度。
比如黄河每年泛滥成灾,尼罗河也泛滥成灾,前者是灾难,后者却是“上天的恩赐”。
还定期泛滥?
还带来肥沃的泥土?
还有养活几千万人口?
二十一世纪的埃及上亿人口,粮食自给率才20%。
你告诉我四五千年前的尼罗河流域,可以养活几千万人口?这怕不是用了天顶星科技了?
人家天竺拥有世界最大面积的平原耕地,还是水热同期,可以一年三熟,同一时期也就几百万人口。
由此可见,这些学术门阀为了跪舔,也是无所不用其极了。
白玉楼看不上这些旧文人,知道这些人的劣根性,他们的存在,也仅仅只能作为生物而存在,绝对不能让这些人掌握了文化的话语权。
就算是要改良传统文化,白玉楼也不打算用这些人,而是要以新思想的学者为核心,用唯物主义、科学思想、大同思想作为过滤器,批判性的继承传统文化。
用旧文人改良传统文化?
这和让猫看管咸鱼没有什么区别。
哪怕是白玉楼知道赵明诚和李清照的存在,他也没有什么名人搜集癖,旧文人就是旧文人,很多东西是改变不了的。
新时代的大船,没有给旧文人的位置。
他们要么自己主动适应人革联,要么彻底凋零在历史的滚滚潮流之中。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这是大众的朴素印象,也反应了一个现实,知识从来不代表道德,甚至有知识的人,作恶起来更加丧心病狂。
第六百四十一章 潮流(二)
青州城的北部。
被从余杭被迁移过来的一户人家,被安排在清河乡。
根据重新划分的管理,乡镇是同一个行政级别,通常会下辖5~10个自然村,人口不低于5万。
虽然一路上,有沿途驿站提供住宿吃喝,但是这些移民仍然感到疲惫不堪。
一个老者在儿子的搀扶下; 下了马车:“三郎,这是到了何地了?”
三子杨迥急忙回道:“父亲,此地是青州府清河乡,就是咱家的安置地方。”
看着只剩下刚刚结婚的三子杨迥,以及四子杨适、五子杨造,杨时不由自主的叹了一口气:
“唉!世道艰难呀!”
“父亲,我们还是尽快去乡府确认土地吧!不然会延误了春耕。”杨迥马上提议道。
对此杨时也明白当前的无奈; 便吩咐道:“你和四郎一起过去,互相有一個照应。”
“明白; 父亲!”
同样被迁移过来的陈大河一家,倒是没有杨氏一家的愁眉苦脸,因为两者的起步不一样,陈大河只是南阳的一个佃户,现在一家人可以分到140亩耕地,自然对人革联感恩戴德。
十几户被迁移过来的新移民,很快就被安排在清河乡的高老庄。
农业氏和民政司的管理人员,将人带到高老庄,交给了高老庄的农会。
农会的宣讲官张树,是流求政务速成班毕业出来的,此人非常高大,也是高老庄的三个核心管理人员之一。
一般情况下; 人革联农村基层管理核心,就是宣讲官、农会经理、民兵队长。
张树看到风尘仆仆的新移民; 已经拿到了他们的档案; 他迅速过了一遍; 便开口说道:
“各位乡亲,虽然大家来自天南地北; 但都是联盟的公民,无论之前是什么出身,我和林经理、章队长都会一视同仁,但也希望大家遵纪守法,不要以身试法。”
张树又说了两遍,甚至一户一户的提醒,就是担心他们听不懂标准话,普法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宣讲官的核心工作之一。
接下来就是农会经理的工作,农会是管理生产工作的,林常平根据各户人口,迅速将农田分配下去。
同时还给他们组织了合作小组,这主要是担心一部分农户人手不足,或者没有足够资金采购农机。
杨时、陈大河等5户被组成一个临时合作小组。
农会的办事大厅中。
“林经理,这住房、农机、耕牛如何安排?”
林常平看了看档案:“你们杨家在余杭之前有住所,根据置换条例规定,你们会免费获得一处住宅; 农机这需要购买。”
然后林常平介绍了农机,包括电动拖拉机、电动收割机、电动抽水机和电动洒水车之类。
杨时一头雾水:“老朽不明白这电动什么的。”
“明天我会带各位乡亲去看实物; 一般来讲,收割机不需要购买,由村农会负责,你们要购买农机都是方便你们耕田的。”
安排好所有人住所之后。
第二天,一大早。
杨时、陈大河等人,就被林常平带到一片农田。
一个高大的中年汉子,正操作着一台中型电动拖拉机,拖拉机后面挂着三个寒光闪闪的钢犁头,迅速在田野中翻着土。
“这是那种电动机车吗?没有想到还可以耕田,一亩地这么快就犁好,简直是神器!”杨三郎顿时反应过来。
而陈大河则有些担忧的问道:“林经理,这铁牛看起来不是凡物,恐怕价格不菲吧?”
“放心,联盟有优惠政策,一套农机你们小组5年就可以买下来,只要按时到银行还款即可。”林常平业务非常熟练。
杨时则突然问道:“一套农机大概多少钱?”
“加上利息,大概30万左右。”
咕噜!陈大河更加担心了。
而杨时却没有觉得太贵,他虽然给大儿子、二儿子分了一部分补偿款,但自己身上还有十几万元,他连忙问道:“农机可以独家购买吗?”
“可以,但要退出合作小组。”林常平看了对方一眼:“伱一家购买是不划算的,一台拖拉机一天犁地几十亩,你家就140亩地,两三天就可以犁好,这是在浪费机械。”
“呃?老朽不明白,为什么独家购买之后,不能在合作小组里面?”杨时疑惑不已。
林常平笑了:“杨家主也是读书人,何必揣着明白装糊涂,合作小组是为了互利共赢、互惠互助,你都可以独家购买农机了,那谈什么互助?”
“呃……这……老朽并无私心,就算是购买了农机,也愿意借给乡亲们。”杨时解释道。
但是林常平却摇了摇头:“并不是人人都像杨家主那样无私的,如果对方利用农机胁迫其他农户呢?那其他农户岂不是变成富户的附属?合作小组是为了互助,也是为了平等。”
听到这个解释,杨时也打消了独家购买农机的想法。
不一会,他们面前的农田就被犁好一大片,这个效率比牛犁快了几十倍。
然后那个驾驶拖拉机的农户,开着拖拉机到不远处的木屋旁边。
林常平带着一众新移民过去。
中年汉子擦了擦汗水,笑道:“林经理,带新农户过来学习拖拉机吗?”
“老岳,田犁得如何?”
岳和与另一个年轻农户一起,拿着扳手将拖拉机的钢犁拆卸下来,他一边拆卸,一边回道:
“犁得差不多了,我们组后天就可以犁好,这片地我要过多一边耙。”
不一会,钢犁被拆卸下来,俩人又将一把钢钉耙安装上去。
而林常平则在一旁给众人介绍:“拖拉机可以更换部件,实现犁田、耙田、开沟、压平和运输的功能,是一种多功能的大型农机。”
安装好钉耙的拖拉机,在岳和手上迅速启动,然后开始耙田。
田野上还有其他农户,这些农户在捡石头、除草,整理一些拖拉机弄不到的边边角角。
林常平又带着一行人,去看了其他合作小组的情况。
参观了洒水车、抽水机、喷火除草机、播种机的工作。
看完这种机械化的生产,众人才感受到人革联在器物方面的实力,确实是不同凡响。
然后林常平就从各户中抽出一两个人,让他们参与培训班,为接下来的春耕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