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元末之雄霸天下-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驯养方式,但是他清楚这样的驯养能够大大提升产量,尤其是战马、耕牛这种战略性资源,它们的多少在这个时刻可以说就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力量。

    刘基开始沉思了,一改之前欢快轻松的样子,此时在刘明远看来,现在的刘基才是一个学者和名士。

    刘基随后又在刘明远的安排下来到了长江岸边,这里聚集了不少劳动团,都是一些囚犯在劳动,主要以捕鱼种地为主。

    刘基在这里也看到了他从来都没有见过的巨型渔网,还有大型捕鱼船只,而且整整一段江面上布满了渔网,几乎将长江斩断了。

    刘明远对于长江里面丰富的渔业资源也非常感兴趣,也可以说任何可以增加食物来源的地方,刘明远都非常感兴趣,于是他开始在长江和海上大理发展捕捞技术,安排劳动团进行捕捞。

    于是就出现了刘基眼前的场面,长江上面布满了渔网,每天都出产大量的江鱼,然后被劳动团的女人们清理干净,晾晒成鱼干,储备起来,作为供应前线的军粮,或者是怀远军消耗的供应品。

    刘基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重视生产的主公,从种地到饲养,还有眼前的捕鱼,刘基已经被刘明远深深地震撼到了。

    刘明远的思想非常简单,他知道这个时代粮食的重要性,于是任何可以增加粮食的方式都要大力发展。

    至于会不会出现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在刘明远看来现在根本达不到,就他开垦的那点耕地,还不够后世的一个零头,至于捕捞的鱼,更是不值一提。

    况且现在是战乱年代,刘明远知道他要充分利用江南丰富的资源,只有这样才可以壮大自己,不然怎么养活治下的百姓和军队。

    随后刘基又看到了一个令他更加震撼的地方,那就是金陵纺织厂,这座纺织厂是刘明远刚刚建成了,投入生产还不到三个月,也是刘明远的得意之作。

    刘明远来到这个时代之后,对于这个时代的织布技术也感到深深地震惊,在宋末元初的时候,松江地区一个名为黄道婆的女子,在原有的织布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并且发明了新式轧棉机,弹棉弓、纺车、织机等,并且创造了“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先进的防织技术。

    黄道婆的改进创造可以说是巨大的,一下子改变了传统繁琐的织布技术,大大提升了织布的效率和质量,让松江很快就成为天下棉布织造中心。

    刘明远对黄道婆的织造技术进行了一番研究之后,认定这个技术已经非常好了,需要改进的地方不多,但是黄道婆的思想还是集中在小户作坊里面,刘明远则是对大型工厂生产更感兴趣。

    于是刘明远找来马鞍山的孙炎和一众能工巧匠,让他们开始按照黄道婆发明的织布机进行改造,将它这种小户作坊的机器,改造为大型,效率更高的设备,动力装置也不再是人手推脚蹬,而是改为水利或者是牲口拉动绞盘。

    马鞍山的工匠们早就习惯了刘明远这种思想,于是回去很快就拿出了改进方案,并且制造了一台样机,在一番试验之后,效率大大提高。

    刘明远顿时大喜,于是就在金陵城外建造了一座纺织厂,开始大量生产棉布,这种大型流水线生产的棉布品种非常单一,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快,所以不像小型作坊里面,一些心灵手巧的女子可以织造出一些色彩艳丽,或者更加秀美的棉布。

    但是刘明远的思想就是快,大量出产,于是在整个纺织厂里面,刘基就看到了流水一般的生产线,这也是刘基第一次看到真正意义上的后世工厂。

    纺织厂分为大三个巨大的区域,第一个区域是处理棉花的地方,刘基看到了一捆捆包扎整齐的棉花被运送到这里,然后开始被清洗脱水,晾晒等。

    随后这些清理整齐的棉花就被送入纺织厂房里面,开始被纺织成棉布,在这座厂房里面,刘基看到了大量的女子。

    这些女子都是一身白色衣服,头上托着白布,脸上带着遮脸,一个个站在纺织机前面,熟练地操作着。

    刘基大为惊骇,他没有想到在这里劳作的竟然都是女子,这个时代女子都是应该守在家中相夫教子的,怎么可以出头露面做工。

    但是最令刘基震撼的还是纺织厂出产的棉布,在经过数道工序之后,整齐的棉布就全部出来了,雪白柔软,然后被整齐地切割城规定的尺寸,最后码放整齐,运动到最后一个区域,就是货物储存的地方。

    就在刘基一脸惊奇地看着纺织厂里面的一切的时候,突然一阵铜锣声响起,然后生产的女子们全部停下了手上的工作,纷纷走到了一旁休息的地方,坐下来休息,身边的桌子上还准备了一些茶水和干粮,大家一边说笑着,一变吃着,放松休息。

    刘基完全被这样的场景震撼到了,他根本无法理解这是在干什么,一群女子,其中很多都是年轻女子,她们坐在一起,吃着东西,说笑着,不时还传来一阵大笑声,完全没有这个时代的拘束。

    刘基此时心中真的很想上去训斥她们一番,这实在是违背道德伦理,尤其是违背理学道理,女子天生就是相夫教子,怎可以这样随边出来做工,还一点羞耻都没有,在那里哈哈大笑。

    刘明远选派在纺织厂做工的女子都是怀远军将士的家眷,怀远军将士受到刘明远的影响很深,对于女人已经不再歧视了,同时他们的家眷思想也受到了影响。

    于是大量的怀远军家眷在纺织厂和军械场做工,并且获得了丰厚的收入,而且他们的思想也开始渐渐地开放了,朝着刘明远希望的方向发展。

    经过三个月多月的相处,这些女子自然是产生了感情,于是在休息的时候话题就多了,但是最后还是离不开自己男人现在怎么样,什么时候能够回来,现在有没有打仗之类的。

    刘明远看了之后,心中也不免一阵心酸,但是这个时代就是如此,怀远军已经超过四十万,部署在各地。

    但是怀远军中明确规定不可以携带随军家眷,尤其是战斗部队,一些开荒的生产团或者守卫城池的部队倒是可以携带家眷一同前往,因为这些军士服役的地方基本上不会变动,而且多数在服役满十年之后,也都会留在这些地方生产安家。

    刘明远现在制定的怀远军服役法令规定,战斗部队服役五年,然后根据情况转为地方守卫部队,再服役五年,随后就可以得到安家费和田地,正式转业安家了。

    眼下兵源紧张,而且怀远军培养士兵耗费很大,于是刘明远才会制定服役十年的法令。

    在一线战斗部队服役了五年,如果没有成为军官,依然还是普通士兵,那么就会转到地方守卫部队,继续服役。

    其实也就等于是转业了,那时他们就可以带上家人,一同前往服役的地方,并且得到一些田地,然后开始在那里生产服役,直到五年之后,再获得一笔安家费,然后就可以正是转业了。

    但是军人在服役期间每个月的军饷还是足额发放的,只是战斗部队和守卫部队有区别,战斗部队要更高一些。

    随着怀远军的地域越来越大,刘明远知道需要安置的军队也将越来越多,他们的家眷也需要安置,于是刘明远就选择开设大量工厂,让女子来做工,保证她们的休息和劳动时间,并且获得相应的报酬,这也是一大创举。

    刘基知道自己还需要时间来接受这些,他对刘明远实在是太感到意外了,整齐的稻谷地,大型饲养场,还有纺织厂。

    刘基看到纺织厂边上依然在大兴土木,询问之后才得知,这也是一座更大规模的纺织厂,可以让五千人在里面做工,并且一年的出产的棉布就可以满足整个金陵城五十万人一年所需。

    刘基被深深地震撼到了,他不理解刘明远这些带着后世经济学的思维,但是他知道可以大量生产,就可以壮大刘明远的力量。

    刘基开始变得沉闷了,内心好像一直在思考什么,就是晚上刘明远在行省设宴给刘基接风时,刘基都有些心不在焉,他一直在消化着来到金陵之后接触到的事物。

    随后刘基又提出想去马鞍山一趟,因为他得知那里才是怀远军的中心。

    刘明远也欣然同意了,然后在金陵城停留了一天之后,众人启程前往马鞍山。

    第119章 铁匠张岩

    刘明远陪着刘基从金陵出发,朝着马鞍山而去,一行人走的是水路,因为水路快,而且出行的人数多,陆路行动不方便。

    五艘大船,载着刘明远和刘基等人,还有众多侍卫一同前往马鞍山,此时马鞍山在怀远军编制中是一个州,地位已经非常高了,但是在刘明远心中马鞍山将来的作用将会更加凸显,因为这是他尝试的一个全新的世界。

    一行人不到一上午就乘船来到了马鞍山在长江岸边的码头,这里也是长江上最忙碌的码头之一,仅次于金陵城外的码头。

    马鞍山承担着怀远军全部的军械生产,这里每天都在源源不断地将打造好的军械运往金陵城,于是每天码头上都是忙碌的漕船,满载着货物从这里航行到金陵城,然后再由金陵城发往各地的驻军手中。

    刘基一路上看到的和金陵城外的场景差不多,沿途都是整齐的稻谷地,还有大型养殖场,道路修建的也非常整齐,没有任何战争过后的衰败,完全是一副盛世繁荣的场景。

    刘基心中带着一丝感慨,对刘明远敬服不已,竟然可以将江南恢复的如此之好。

    此时随着船队进入马鞍山的码头,于是过往的漕船也开始变得多了起来,刘基惊讶地发现,这些过往的漕船上面装载的木箱子都是一样大的,而且上面四个角还有圆环,箱子上面也用醒目的文字标明着运送的目的地,大部分都是金陵城。

    刘基心中有些好奇,但是随后他就得到了答案,因为他看到马鞍山的码头上面整齐地排列着一排高高的塔楼,每个高塔上面都有一根伸出来的、长长的铁棍,上面带着一根绳索,绳索下面是一个带着四个钩子的装置。

    刘基擅长格物之理,于是他很快就明白刚才看到的那些箱子都是通过这个装置调运到船上的。

    刘基发现每个高塔下面都有一个牲口拉动的绞盘,为高塔提供升降需要的动力,高塔上面的一个人通过手中的一个装置,灵活地操作着绳索升起降落的高度,同时也可以调节高塔上面铁杆的方向,于是就这样将一个个箱子转运到漕船上。

    刘基对于这样的设计大为惊讶,在刘基之前的印象中,码头上都是一些苦力进行搬运。在金陵城外乘船的时候,刘明远他们来的一个运送人员的码头,不是货运码头,于是刘基也没有看到这些吊装的设备。

    在刘基传统的记忆中,码头上面都是苦力搬运的场景,虽然眼前的马鞍山码头上面也有不少人员在忙碌,但是这些人员都不是搬运的苦力。

    刘明远随后就陪着刘基登上了码头,然后刘基就急迫地来到了吊运机器下面,仔细地打量了一番,因为刘基自认为善于格物之道。

    但是他在看完码头上的这个吊运机器之后,心中还是升起了一丝惭愧和失落,他知道这个东西自己做不出来。

    因为刘明远的这个装置里面出现了大量的转盘和齿轮,还有一些滑轮,经过周密的配合,最后将动力传递完成。

    刘基虽然能够认识这些转盘和齿轮,但是这样精密的设计还是让他自认不如,一时间心中有些失落。

    此时孙炎已经领着马鞍山一众文武官员早早来到了码头,当看到刘明远上岸之后,众人立刻走了上去,然后朝着刘明远行礼。“哈哈,都在这里,孙炎,让我再看看你最近干的怎么样,有没有进步。”

    刘明远微笑着朝着众人打招呼,同时朝着孙炎说道。

    孙炎已经习惯了刘明远这样说话的语气,刘明远经常来马鞍山巡视,很多重点工程都是刘明远亲自督导设计的,马鞍山很多工匠都认识刘明远,甚至和刘明远非常亲和,他们经常会和刘明远一起讨论一些事物,多数都是刘明远心中的设计想法。

    此时在等到刘基恢复平静之后,刘明远和刘基,还有孙炎一同坐上了一辆四轮马车,然后朝着马鞍山矿区行去。

    刘基起初还有些拘束,马车在封建社会是等级的象征,所以刘基对于和刘明远一同坐马车有些不自然,但是看到孙炎上车了,还有一个健硕的中年男子也上去了,于是刘基这才上去。

    马车上一共四个人,刘明远身边是刘基,对面是孙炎和一个中年男子,男子是一位老铁匠,祖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