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吾家上仙是只鸟-第2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刑部尚书柳师承见木忆荣果然如当初承诺一般,真的快速的查清了二五号舍刺杀案,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翰林院的大学士,内阁学士,还有国子监祭酒一帮人,表面上是中立派,但是大家心理都知道,他们与二皇子的外祖父私交匪浅,沆瀣一气。
    这一回书生仲举的案子,可以彻底的颠覆翰林院,替大皇子扫平障碍。
    他这个大皇子新晋老丈人,终于成为大皇子最有用的助力,不可或缺的帮手。
    刑部尚书柳师承也并非是个假把式、空摆设,他将此案递交上了御史台,坚称翰林院涉及此案,请求纠察。
    御史台也称兰台,宪台,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乃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与刑部、大理寺共称为“三法司”。
    若遇重大案件,会由御史台、刑部与大理寺联合审理,称为“三司会审”。
    当初瑞草被冤枉擅闯先皇后寝宫,涉嫌杀害宫市白望小贵公公,被关押在刑部大牢时,木忆荣就曾经上折子,请求三司会审。
    御史台官员除了监督百官每日早朝,在每年的春季,也会派遣“风俗使”,下访巡查地方州县,秋季则是派遣“廉察使”下访,听取百姓诉讼、纠察冤假错案、查处地方官员。
    虽然御史台下访巡查风俗使与廉察使基本上皆是正八品下的监察御史,但御史台的官员皆位高权重,有监管查处各级官员之权。
    刑部尚书柳师承觉得自己搬不倒翰林院,就想着借御史台的手,给此案的幕后黑手揪出来。
    御史台最是公正,只遵从司法与当今圣上之意,从不偏帮袒护任何人,柳师承相信,此案递交给御史台,很快就能查个水落石出。
    果然如柳师承所设想的那般,御史台很快就查明,真正泄露考卷试题的乃是翰林院的内阁学士及国子监祭酒,以及翰林院一干学士大臣。
    浩浩荡荡一群人,皆被羁押在御史台的司狱司,等待更进一步的详细调查。
    翰林院大学士严高竟然没有涉及到泄题贩卖试卷当中,这令很多人都十分的诧异。
    但大皇子与揭露翰林院贩卖考题的鸿胪寺卿,皆出面为翰林院大学士严高背书,道将泄题试卷交给鸿胪寺卿俞润生手中的人,就是翰林院大学士严高大人。
    大学士严高此举也算是大义灭亲,深受圣上褒奖。不过,大学士严高以治理不严,又年迈体虚为由,辞官闲赋在家。
    圣上准了大学士严高的奏请,这下子,整个翰林院的所有职位,全都一下子空了出来。
    急于将自己势力安插进翰林院的二皇子势力,立刻闻风而动,积极举荐自认为德才兼具的人,出任翰林院等职位。
    泄露考题一事儿,几乎把翰林院的名声都败尽了,动摇了翰林院在朝廷与民间的信誉。大皇子认为此时必须得重新注入新鲜血液,重塑翰林院之国学风范。
    今年恩科考试已经从新开始,想必一定会有不少英年才俊崭露头角,不如就将今年金榜题名的学子考生,安排进翰林院任职,想必一定能够带来新的风气。
    轩辕帝觉得大皇子言之有理,点头应允,但凡今年入殿试的一甲,皆可入翰林院为职。二甲与三甲,若是有意愿入翰林院当职,经由鸿胪寺卿考核举荐,吏部核定之后,也可到翰林院任职。
    一时间,鸿胪寺卿风光无两,就连对官员有任免之权,眼高于顶的吏部,也不得不登鸿胪寺卿的府门,以好将自己的亲戚朋友,塞进鸿胪寺举荐的名单之中。
    之前被官员批判德行不够,才引发贡院血案的大皇子,在泄题案这件事情上,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算是功过相抵。
    皇帝对待大皇子的态度一直都是冷热交替,时而赞扬两句,时而严厉批判。
    但是大家皆由此事儿看出,当今三位皇子,年龄尚幼的三皇子轩辕澈,不具备争位储君的能力,基本已经退出了这场未来的皇权之争。
    而剩下的二皇子,不学无术,一直依靠其母亲与外祖父支撑,若是想要跨上储君之位,除非痛改前非,好好的磨砺自己。
    但从二皇子眼下每日随着不着调的十九亲王四处胡闹的情况来看,想要其悬崖勒马,脑袋清醒的努力学习,改变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恐怕比登天还难。
    而大皇子在这场隐秘的储君之争当中,渐渐显出独占鳌头之势,那些还在观望之人,心中的那杆儿天秤,已经无意识的歪到了大皇子那一边,这也令其他势力的人,开始紧张起来。

第421章 案件始末六
    贡院仁字号二五号舍刺亡案告破,涉案人员全都得到了该有的惩罚,只是可惜了赍志而没了的书生仲举。
    书生仲举宁州老家亲属前来接他的尸体归乡时,木忆荣与瑞草亲自前去相送,还有洗脱冤枉的陶大胜,也前来见这位与他只有一面支援,却成了生死交的朋友最后一面。
    仲举年迈的父母,与他的弟弟妹妹,还有一干亲戚、朋友和乡亲,不辞千里,辛辛苦苦全都赶来了上京城。
    可见,书生仲举在乡间就因正直善良,深受人们的喜爱尊敬。
    看着跪了一地,痛哭感谢木忆荣与瑞草为仲举伸冤的众人,木忆荣一阵阵鼻酸,急忙将仲举年迈的父母搀扶起来,道大理寺侦案缉凶,只是尽了自己的职责而已。
    书生仲举的父亲也是里长,作为代表,他再三感谢了木忆荣与瑞草的付出。道能尽职尽责,便已实属难事儿,并非每个官员都能做到肯为百姓申冤。
    时下的燕周朝廷官员,木忆荣也是不想多说什么,这一场轰轰烈烈的翰林院泄题案件,就已经将燕周最后的一块儿遮羞布揭开了。
    满脸泪痕,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仲举母亲,紧紧的分别扯着木忆荣与瑞草二人的一只手,哽咽了许久才道:“老妇不能报答两位大人什么,只愿拿余生所有的福气,祝福两位大人往后不会遇到任何的磨难,能够为更多像吾儿枉死的无辜之人伸冤。”
    任职大理寺侍郎,木忆荣从未做过一件儿欺心之事儿,他再次对仲举父母表示,他只是做了该作的事情,希望他们二老能够节哀顺变,多多保重自己的身体,来日方长。
    垂泪不已的仲举父母,最后祝福木忆荣与瑞草二人以后能够平平安安,在侦案时,不会遇到任何的困难和危险。
    当二老的目光,落在垂泪的陶大胜身上时,二老拍着陶大胜的手臂半晌,只是流泪道了一句:“辛苦委屈你了孩子。”
    两百多斤,壮如铁塔的陶大胜,登时痛苦失声,哭得好似一个孩子。
    送走仲举的父母与一干相亲父老,木忆荣请错过今年恩科考试的陶大胜到木府做客,劝他下次再来参加考试。
    面容消瘦了不少的陶大胜,已经完全没有了之前那股踌躇满志的精神气儿,心灰意冷的表示经过此事儿,他算是看透了官场的险恶,决定此生不入官府,回乡开一个武馆,度过余生。
    想起赍志而没的书生仲举,木忆荣不禁规劝陶大胜不要轻言放弃,应该积极入世,以一己之力,一点点的改变官场之风,为百姓谋福。
    若是陶大胜愿意,他可以举荐陶大胜到大理寺当差。
    陶大胜摇头,婉拒了木忆荣好心的邀请,道他担心自己没有办法像木忆荣一般意志坚定,始终如一的尽职尽责的做事儿。
    官场的诱惑太大,他不敢保证自己以后,不会像滕宣那般,经不住诱惑,踏错一步。
    只要踏错一步,他这一辈子,必将走上一条不归路。
    即使侥幸享受了荣华富贵,也必将遗臭万年!
    对陶大胜惺惺相惜的木忆荣,思量了许久,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告诉陶大胜,大皇子是个宅心仁厚,敢于揭露弊端,愿为百姓谋取福利的人。
    他现在正在网络一些优秀的人才,劝陶大胜可以试试走这一条路,将来与大皇子一起,也可不违背本心的舒展自己的抱负,为燕周做出一番流传千古的贡献。
    闻此言的陶大胜迟疑了片刻,还是感激的拒绝了木忆荣的好意,他十分有自知之明的表示,就他这种个性,很容易就被别人拿来当枪使,而他还毫无知觉,实在不适合在波云诡谲的官场做事儿。
    言尽于此,木忆荣不再相劝,询问陶大胜可有回乡的盘缠?
    陶大胜点头,拱手朝木忆荣与瑞草深施一礼,表示若是没有二人如此神速的侦破此案,他还不知要在大牢里面遭多久的罪。
    此等恩情,他没齿难忘,归乡之后,每逢初一十五,定为身处上京城的二人上一炷香,祝祷二人平安顺遂。
    木忆荣十分惋惜的拍了拍陶大胜肩头,叮嘱他回去好好过日子,不好再冲动行事儿。
    还有,若是他有朝一日,觉得当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时,随时可来上京城大理寺报道。
    再次表示了感谢的陶大胜,头也不回的讫去,坚定的背影,仿佛对热闹喧哗又繁荣的上京城,没有一丝一毫的留恋。
    这座人人趋之若鹜的繁华都城,伤透了多少志士豪侠的心,摧毁了多少英雄才俊的梦!
    环视周遭盛世繁荣面貌的木忆荣,心中凄凉之感顿生!
    心中同样涌上五味杂陈味道儿的瑞草,更加的明白太山娘娘为何让她入世修行,若是没有体会人世疾苦,挫折无奈的感受,恐怕她即使再修炼千年,仍旧是那个只会争强好胜,目空一切,只懂得逍遥玩乐的小鸟妖。
    如今她的心境,已经成长到一个令她自己都感叹的地步,修为也随之增长了不少。
    这也令她隐隐感到有些不安,好似那个注定要到来的劫数,已经距离她越来越近了。
    一向胆大包天,无所畏惧的瑞草,终于体会到彷徨和不安的滋味儿。
    下意识伸出手的瑞草,紧紧的握住了木忆荣手,感受着木忆荣宽厚手掌传来的热量,以此慰藉她冒着丝丝凉气的心脏。
    没有感受到瑞草异常的木忆荣,只以为她是在安慰他因陶大胜的离去而感到的忧伤,笑着伸手抚摸瑞彩的脸颊。
    “我没事儿,只是对陶大胜感到惋惜。”
    书生仲举与陶大胜的遭遇,瑞草也是深表同情和惋惜,但她一向不是一个感性的人,事已至此,只能希望朝廷因为这一次的事情有所改变,不再出现发生像书生仲举与陶大胜这般有志青年赍志而没的可悲事情。
    然而,翰林院只是燕周朝廷的一隅,想要彻底的改变不正之气,任重道远。

第422章 恩科考试结束(求推荐票)
    恩科会试最终顺利完成之后,轩辕帝在十九亲王和鸿胪寺卿的辅佐下,进行了殿试。
    殿试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百三十人,赐“进士出身”;三甲百八十三人,赐“同进士出身”。
    今年的一甲第一状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全都各个一表人才,但是同往年相较,似乎才情与相貌都差了一些。
    且有二人,出身寒门庶民,但满腔热血,壮志凌云的模样深受好评。
    有了翰林院泄露考题那档子事情,轩辕帝难得十分有精神的在殿试询问了一甲三人为官之道儿。
    一甲状元、榜眼与探花给出的答案十分热血,直言抨击科举舞弊之弊端,赞扬轩辕帝为杜绝此弊端做出的英明决策,这令轩辕帝十分的满足和高兴,当庭表示唯才是举,命吏部尽快为三人拟定官职。
    鸿胪寺卿再次重提翰林院官位空缺儿之事儿,轩辕帝就命鸿胪寺卿暂代翰林院大学士之职,把新科状元等人,全都安排进翰林院任职。
    喜不自胜的鸿胪寺卿俞润生,高呼圣上决策英明,带着一干三甲进士向轩辕帝叩首,三呼万岁。
    由此,翰林院彻底被新鲜血液占领。而这些英年才俊,各个情绪激昂,在帮当今圣上草拟密诏时,时常会直言不讳的说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想法,这令懒得动脑,更不愿意动身体的轩辕帝,顿感轻松,渐渐形成了一种依赖。
    今年恩科武举的进士,就没有这般好的运气,轩辕帝在殿试时,看着膀大粗圆的武状元,随性的询问了几句,发现对方于文学上并无什么造诣,便直接将其丢给金吾卫朱大将军去处理。
    今年考中武举恩科的只有几十人,虽然当今圣上不重视,但是到了金吾卫朱大将军那里,各个都成了宝。
    爱惜人才的朱大将军,几乎给所有人都任了职,全部留在了上京城的金吾卫队伍当中,这也令在当今圣上那里收到冷遇的武举进士,对朱大将军全都感恩戴德,誓死效忠。
    一场恩科考试,几经周折,最后的结果还是很好的。
    年轻的官员,未受官场浸染,必定会带来新的风气。
    有些敏锐的人,自然察觉到了这扑面而来的新气象,意识到了有些东西,正在潜移默化的新旧交替中。
    二五号舍的书生仲举刺亡案结束之后,木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