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括苍山恩仇记-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济学家计倪。计倪又名计然,本姓辛,晋国蔡丘濮上人,是老子(李聃)的弟子、范蠡的老师,博学多才,无所不通,尤长计算。晋国亡后,任越国大夫,助勾践图强复国。《史记》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益”。计倪助越灭吴以后,因深知勾践非共事之君,与范蠡相偕离去,授范蠡经商致富之策,而其本人则隐居在缙云仙都山,山中人不知其姓名,称其为“倪翁”。

仙都山的每一处胜景,都有一个甚至好几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千百年来,口耳相传,几乎每一个当地的大人、孩子,都能够滔滔不绝地详说细讲,曲折复杂,委婉而动听。在这些简短而饶有趣味神话传说中,凝结着多少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出多么丰富绚丽的想象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啊。

我这部书,讲的是一个清代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发生在缙云县恶溪两岸官绅勾结、官逼民反的历史故事。为便于外县、外省的读者阅读,因此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浙江省的概况和缙云县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以及风土人情等等。关于仙都山迷人的景色和动人的传说,则在正文中穿插叙述,这里不作详细介绍。

1994年2 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确认仙都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读者看了本书之后,如果激发了您对仙都胜景的兴趣,不妨到这里来亲历一番。好在现在有公路、铁路直达,交通非常方便!

第一回

风云突变,老石匠建大桥半途而废

内外交困,太平军打天下功败垂成

咸丰七年(1857)仲夏,缙云县淫雨成灾,山洪爆发;恶溪两岸的田园房舍,大半被毁;横跨在县前沟通南北的继义大桥,也在这一场洪水中遭到破坏。

恶溪发源于“浙江诸山之祖”的大盘山,向南流经缙云县城,溪水从东门悠悠而来,到西山脚下折而向南,至丽水而汇入瓯江。曲折的溪水,时而奔腾穿越于陡峭的绝壁之中,时而缓慢流淌于宽阔的河滩之上。这是一条不通舟楫但可涉渡的浅水清溪。相传恶溪中藏有蛟龙、水怪,自古作恶:三年一小灾,十年一大灾,不时泛滥,沿岸居民,不堪其苦。

恶溪自古少桥,两岸居民往来,全靠在水浅处涉渡。雍正年间,县前曾建有一座浮桥,名叫龙津桥;乾隆年间,改建石桥,名叫大兴桥。到了嘉庆五年(1800),与上游的壶镇大桥同时毁于洪水。嘉庆二十四年(1819),先由壶镇望族吕载扬①昆仲独资出银三万两建成了壶镇永济大桥。此桥因系载扬昆仲秉承老母蔡氏之愿建成,因此又名“贤母桥”。道光六年(1826),吕载扬的次子吕建盛又拿出白银两万多两,在大兴桥原址建造继义大桥。全部工程,由当年建造贤母桥的永康老石匠吴家宝的三个儿子绍周、绍兴、绍林挑班儿承建。那时候,吴家三兄弟已经在壶镇落户多年了。

……………………

①  吕载扬1752…1825 ,字周膺,号景真,又号继相,清缙云壶镇人,因经商致富。秉承母志,于嘉庆二十二年七月,与其弟载修、载训、载希开始动工建桥,至二十四年三月桥成,桥十三孔,长178 米,宽4。1 米,高约8 米。解放后加宽,至今仍是永康通往仙居的公路桥。

继义大桥动工之初,吴绍周就看出这座桥的位置有些不对:恶溪溪水,由东门悠悠而来,流经县前,到城隍山脚也就是西山脚下折而往南,再慢慢向东南流去。

这座继义大桥,正好跨在城隍山脚溪流拐弯处的上方。桥的上游,两岸都是高山,河道狭窄;桥的下游,河道变宽,若逢洪水,沿岸冲来的房屋、树木、家具之类将全部被石桥拦阻于桥东。漂流物越积越多,势必堵住桥洞,造成桥东水位猛涨,压力剧増,大桥没个不被冲毁的。这层道理,吕建盛未必不明白,只是他也有自己的见地:第一,自古桥与路连,此桥建在县前,北边直通十字街口到北门,南边直通南长街到南门,为南北交通孔道,如果要挪桥,不但没有更好的桥址,而且势必要走弯路,来往不便;第二,就大兴桥原基重建,省工省料;第三,吕建盛是壶镇人,出钱在县城造桥,只是一宗义举,所有建桥事务与策划,不得不听从地方绅董们的主张。因此,虽经吴绍周再三指出:在这里造桥,不能经久,遇到稍大洪水,就有再次被冲塌的危险,但是吕建盛却始终没有理睬。结果,继义大桥建成之后,仅仅经历了三十个寒暑,到了咸丰七年,终于不出吴绍周所料,经不住一场稍大洪水的冲击,就倒塌了。

继义大桥倒塌以后,南来北往的交通,只好改用一艘木船摆渡。灾后农田减产,财源枯竭,重建大桥的义举,一时半会儿的,也没有人敢出头承担了。

咸丰八年(1858)三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进兵浙江,部将石镇吉(县志记载也作“进级”)攻下了处州。清军明大帅统领官兵扼守缙云与丽水交界处的驿道隘口桃花岭,总镇周李陶则拥兵分驻余岭和银场,互成犄角之势。

桃花岭两边都是高山,是缙云通往丽水的驿道中著名的险隘。传说桃花岭约为隋唐时代的善士冯大杲所开凿,原名冯公岭,后来山上遍植桃树,春天的时候满山都是桃花,俗名桃花岭,号称“桃花云里过,隘头半天高”,站在岭上,云雾尽在脚下,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所以这里不但是南北交通的要道,而且是兵家必争之地。宋代人杨亿拿它与四川的剑阁相比,明代人陈子龙有“百折桃花隘,雄关已近天,山川沉颢气,闽越辨苍烟”的诗句。清康熙间“瓯闽用兵”,就曾经在这里屯师。清人阮元曾有诗赞叹说:

白云横绝万峰齐,更踏东风向岭西。

掉臂已过白云上,回头尽见万峰低。

何年道士栽桃树,终古征人散马蹄。

我向东瓯催战舰,封关哪用一丸泥!

当时正是“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江南雨季,道路泥泞,太平军与清军相持将近一月,双方均未出击,驻隘上官兵,自恃据险而守,逐渐大意。

四月十六日黎明时刻,大雨倾盆,太平军冒雨奔袭银场。官兵酣睡未醒,猝不及防,大败而逃。太平军乘胜追击,冒雨大战,接连攻下余岭和桃花隘,双方死伤无数,至今桃花岭上仍留有太平军与清兵阵亡将士的合葬墓,当地人称“愍(音m ǐn 敏,通悯)劫合冢”。明大帅带领败兵困守金华。太平军占领了缙云县城。不久,又占领了永康、武义两县。

六月间,清军发觉永康、武义的太平军兵力单薄,即发起猛攻。缙云县令周士英随即也带领民团乘机反扑。太平军首尾不能相顾,集结军队,收缩兵力,往西撤退。不久,石达开所统领的太平军全部退出浙南。缙云境内,又出现了偏安一时的相对稳定局面。

咸丰十年(1860),缙云县的绅衿耆宿们看到连年收成还算不错,太平军退出以后,两年来也不见有重返浙南的意思,于是又有那好事的出头聚会,商议如何重建县前大桥。费了许多口舌,总算议定了仍在原址上重建一座七孔的大桥,由本县财主杨瑞三、吕精心、吕建始、吕积厚、曹廷撑和赵墀六家各认建一孔,下余一孔,由劝捐所得资金合建;公举老秀才曹勋总理建桥事务,并议定新桥改名为“同善桥”。

有了银钱,有了总管,下一步,就该是聘请工匠,择吉动土了。

这时候,嘉庆二十年为了修建壶镇大桥而在北山脚下石宕  旁边落户的老石匠吴家宝早已故去,他的三个儿子继承父业,已经成了当地有名的造桥师傅。四十多年来,子孙生息,繁衍后代,石宕旁边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小村落,村名就叫“吴石宕”。大小二十多名石匠,由长房吴绍周老师傅带领,经营一个石作坊,除了修桥铺路之外,也承接各种各样的大小石活儿。既然当年建造继义大桥的师傅们还都健在,这种驾轻就熟的工程,当然不必舍近求远去另请高明。因此荣任总管的曹老先生不辞辛苦,坐一顶小轿,亲自赶了六十里山路,到吴石宕洽谈。左盘右算,估工计价,足足响了一天算盘,总算把大桥工程全部包给吴石宕人了。

经过一番筹备安排,吴绍周老师傅带领兄弟子侄和一众工匠们来到了县里,安排了搭棚、铺草、籴米、做饭这些杂事以后,顾不得歇息,先带领几个打头的师傅踏勘了现场,计议了一番,就急忙去找总管,又提起三十多年前提过的老问题来。

……………………

①  石宕(d àn ɡ荡)──采石场。

曹老学究倒是一个办事认真的人,虽然明知道改换桥址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也还是不惮其烦地再三向师傅们请教在不迁桥址的前提之下有何补救的办法。绍周师跟工匠们合计的结果,出了两个主意:一个是降低桥面一丈,这样,洪水一到,水流可以从桥面上漾过去,顺流漂来的房顶、树木、家具等不会被桥身拦阻,可保大桥安全,还可以降低造价,缺点是每逢水位稍高就只得断绝交通;一个是提高桥面一丈,使桥洞増大增高,泄水量增大,洪水再高,也没不过桥洞去,不是太大的漂流物,也大都能从桥洞中顺流而下,如果不是遇到特大洪水,也能确保大桥的安全,只是不免要提高大桥的造价。曹老先生得到这两个办法以后,又来回奔走于各大财东之间,再三分说,终于说服了一众施主们,决定多拿出若干两银子来,把新桥增高了一丈。

建造大桥,必须在冬令枯水季节,先筑起一道土石堤坝,把溪水拦向一边,然后打桩,砌桥基,等到所有的桥墩都高出春汛最高水位以后,还要用木板搭成一座运料用的轻便栈桥,这才能竖起发券  的柱架,开始砌桥洞。新的同善桥,是在旧桥的基础上重建的,桥基倒是不用重选重砌了,只是水中有很多旧桥的石料还用得,也都要在枯水季节打捞上来,整理后待用。

绍周师带着兄弟子侄和各地汇集来的大小粗细石工们,从咸丰十年十月吉日祭过鲁班师破土动工以后,经过通力合作,到第二年的二月初二龙抬头春汛到来之前,六个大桥墩,都已经基本砌出最高春汛水位以上五尺;散落在桥址下游半埋在泥沙中的旧石料,也都扒了出来,抬到了岸上;新开采的石料,也大都准备就绪。于是,第二期工程接着开始了。

咸丰十一年(1861)五月初,缙云县前大桥工地上人来人往,热火朝天。桥墩一天天高起来,两岸之间架起了栈桥,两个桥墩之间竖起了发券的拱架。大小粗细石工,有筹划的,有搬运的,有錾凿的,有堆砌的,各得其所,有条不紊。眼看着一座更高的新桥,就要飞架南北,平地而起了。

正在紧张施工中,忽然有消息传来:太平军侍王李世贤部已经紣江西入浙,正在奋力攻打处州,不久即将挥师北上,取道缙云、永康,攻打金华。消息传开,城内的老百姓倒不太着急,他们有咸丰八年太平军过境的经验,知道平民百姓们只要在大门上贴一个“顺”字,太平军是不会加害的。心里害怕的是那些有钱的大户人家,因为他们也有了咸丰八年的经验,知道太平军是专门跟官绅财主们作对的。他们胆战心惊,真个是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赶紧收拾箱笼细软,雇上一帮挑夫轿杠,挑着金银财宝,抬着太太小姐,跌跌撞撞,连夜逃到乡下去了。

……………………

①  发券建筑业行话,读作f á…xu àn 伐楦,就是砌圆拱。

大桥总管曹老秀才虽然不是财东大户,充其量不过是个尚能温饱的小康人家,但他是个在学的秀才,根据三年前的经验,知道太平军固然惜老怜贫,但是对于儒生却是不怎么敬重的。那一年,县里有个八十多岁的增广生  叫朱凌逵的,为人一向迂腐,心心念念只想当个大清朝的忠臣,只是苦于没有机缘,无法实现。听说太平军打过来了,就打定主意要用自己的垂暮之年为子孙后代换一个顶戴前程。他让家人带着细软逃到乡下去,留下自己一个人守住空宅。太平军一到,他不但不在大门上贴“顺”字,还迎上前去,口口声声大骂“逆贼”,惹恼了太平军,先割了他两只耳朵,又赏了他一刀,总算成全了他的名节与宿志,事后朝廷果然赏了他一个世袭  云骑尉的封赠。曹老先生还没有迂腐到愿意用自己的脑袋瓜儿去为子孙换取顶戴的程度,再说,他经管着大桥的营建,一应银钱款项都在他手里掌管着,如有丢失,卖了他全家也赔不起,于是匆匆地结算了账目,收拾收拾,也逃之夭夭了。

对于一项正在进行中的土石方大工程,管事儿的固然可以包上账本儿,说走就走,但对于实地施工的匠人师傅们说来,却不是一件说撤就能撤的事儿。工地上,不说大小工棚了,单单架起一座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