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遣蝗绯谜飧龌嵬换髦跃蠡迹 �
但项羽实在搞不懂刘邦这样的作为有什么伟大之处,也不懂范增到底在担心些什么?
在项梁的教导下,项羽知道怎么样让自己被士卒尊敬,成为他们的领袖,但他实在无法了解为什么要对一般百姓——尤其是敌军示好。对失败者使用暴力,不正是赢家的权力吗?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因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因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不少后世学者以这一章的辞文,指责老子貌似无为,内心却重视阴谋之学,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
这里所说的微明,是说事情看来似乎微小,但依此会发展出来的趋势则已很清楚了。
可见老子所说的只是一个自然现象罢了,他并不去评价这种情形的好坏或对错,只告诉我们有这么一个物极必反。势强必弱的经验法则,值得我们特别去观察。
任何事物要收缩前,一定会先扩充之;将欲削弱时,必定先让它感到强盛;将要废弃以前,都会有提举的现象;将由对方身上有所夺取前,通常也会先给对方些好处。
这是种自然的现象——乐极生悲、否极泰来,体会这种道理,我们就不会迷失自我了。[ ·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
一个柔弱者若了解自然的道理并顺应之,最后一定会强过一味想和自然对抗的强者。所以柔弱才是治国的根本,这就如同鱼不能离开水池一样,治国若不懂得顺应自然之道,将来一定会亡国。刑罚等凶利的东西则应该备而不用,绝不可以用之来显示自己的威力。
在“道家”的世界里,一切都不断地在变。不停地在动,没有永远的强者,也没有永远的弱者,输赢随时可能易势。唯有懂得这种变动道理的人,才不会步入自以为是的错误中。
但是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特别有力量时,常误以为这将是一个常态,只要努力将是个永远的赢家,这个世界为他而准备的,所有人也都是为他而活的。
击杀宋义后的项羽从此一帆风顺,因而这种自我心态非常地旺盛。对他而言,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除了挡我者亡,也不会有什么事需要他特别去关心。
刘邦虽也有领导者的盲点,但他惟一的长处就是没有太强烈的主见、只要听起来有点道理,而且对方又表现得很积极时,他大部分都会接受。或许就是这样,让他避开了自己的盲点,反而比较能表现出顺应自然的柔弱面。
从大势来看,刘邦力量虽远不及项羽,但在作为全国性领导人物的气势上,两者的胜负其实已经相当明显了。
刘邦大传……第二章 鸿门剑宴
第二章 鸿门剑宴
项伯于是起身表示:“一个人舞剑没意思,我也来陪一段吧!”接着也拔剑配合项庄的舞剑表演,却故意用身子挡在刘邦前面,让项庄根本没有机会接近刘邦。
戏剧性强的鸿门宴
鸿门,在秦王朝京城咸阳的西北方,是个小型的台地,和东南的霸上遥遥相对。
项羽进驻新丰后,便在这里设立大本营。而刘邦听从张良劝告,亲自到此来拜会项羽,发生了有名的鸿门剑宴。
司马迁的《史记》在这一段有相当特殊的描写,文情并茂,几乎比一般的小说还精彩;他的文学底子也在此表露无遗。
其实这段记载的文学性重于史料价值,它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樊啥等人的个性举止,巨细靡遗地描写得淋漓尽致,如同司马迁本人在现场观看的报导一般。
由此可看出这件事在当时必定轰动一时,非常具有戏剧冲击力,也必定有相当多的传奇故事。日后考古学家在前汉古墓的后厅砖壁中,便发现有“鸿门之宴”的壁画,也显示这件事的重要性。
项伯报恩示警,张良仗义护主
鸿门之宴的导引者是项燕的庶子,也就是项羽叔父辈的项伯。
依《史记索隐》记载,项伯名缠字伯,然而他以“伯”为字的可能性似乎不大。因为古代中国人的儿子,一般都以伯、仲、叔。季相称,譬如刘邦便被称为刘季。项伯既是项羽季父(小叔父),称为伯实不恰当。
或许是辈份的关系吧2因为项梁这一辈能留下来的似乎不多,所以项伯便因辈份高而被称为“伯”,如同现在的“欧力桑”通称。
项燕死后,项伯也和项梁一样,在长老们的护卫下躲避秦军,流浪各地。由于他是庶子,地位不高,生活上或许比项梁更凄惨些也说不定。
史料中记载,项伯年轻时曾杀人,后来逃亡到下邳。由于盘缠用尽,又不敢暴露身分,加上官府追捕甚急,项伯几乎已走投无路。
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失败的张良,此时正好也逃避到下邳城来。由于张良预先有逃亡准备,所以经济情况较佳,加上长于交际,“地下”阶层的流浪汉朋友颇多。
张良胆子大,时常在下邳街头散步,一方面可打听消息,一方面则寻找抗秦的同志。
不久,两人在偶然的机会里认识了,由于张良特有的亲和力,项伯便向张良寻求救助。
基于同是抗秦同志,张良站在侠义的立场给予项伯相当救济,并提供隐匿的安全场所,直到风声松弛为止。
项伯后来追随项梁,项梁死后,则待在项羽身旁,以“欧力桑”的身分自居,因此在项家军团中拥有相当地位。
项伯也非常重情义,他知道张良目前在刘邦营中当客座军师,很想去见见他,只是战乱不停,一直没有机会。
当他听说项羽军团明天一大早便打算袭击灞上刘邦军时,吓了一跳。他担心的倒不是刘邦的生死,而是恩人张良恐有玉石俱焚的危难。
“是该报恩的时候了!”
他私自乔装,并准备好快马,趁夜色掩护下到达张良的营帐前,并请哨兵通知“故人项伯急事来访!”
张良一直为项羽驻营新丰一事相当头痛。是战是和,刘邦似乎并无定夺,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听说项伯来访,张良直觉有重要事将发生,急忙出来迎接。
“赶快跟我走吧!再晚就来不及了。”
项伯一见面便催着张良快跟着他逃走。
张良一向胆大,根本未把生死放在心上,他立刻询问项伯危机的情况有多严重。
“什么,明天就要发动攻击了!?”
张良对项羽的果断也颇为震惊,沉思了半刻,便向项伯表示:
“事情还不致太严重,应该还来得及吧!我是以韩王特使身分来帮助沛公的,如今沛公有急难,我若私自逃亡是大不义,这种事不可不告诉沛公。”
项伯一向尊敬张良的侠义及智慧,所以倒没有太大的意见。
刘邦高人一筹的应变能力
张良带着项伯火速晋见刘邦。
在营帐外,张良要项伯稍稍等待,自己则先入内向刘邦报告这紧急事件。
刘邦听完自然也吓了一跳,但他还算冷静,只问张良:
“那现在我们要怎么办呢?”
张良:“如果我们勉强一战的话,沛公的人马能够挡得住项羽军的攻击吗?”
刘邦:“不可能,绝对会被击溃!还有什么好方法呢?”
张良:“那么只有和谈了。现在有一个机会,项伯正在此处,请诚恳地告诉他,说您不敢和项羽对抗,并恳求他去说情。”
刘邦:“你是怎么认识项伯的?他可靠吗?”
张良:“秦皇朝期间项伯曾杀人,我庇护过他,因而有很深的交情。如今他冒生命危险而来,表示这人重义气,绝对可靠!”
刘邦:“你们两个人年纪谁比较大?”
张良:“项伯比我年长!”
刘邦:“既然是你的兄长,我也就以兄长称呼他了。请他进来说话吧!”
张良出来请项伯,两人共同入内。
这一瞬间,刘邦已准备酒菜,摆出接待义兄的场面。也不等项伯同意,他便作出拜见兄长的礼节,并举酒祝贺,一副很诚意相交、一见如故的姿态。
项伯虽有点反应不过来,不过他也为刘邦的热诚所感动,不得不跟着把这场戏演下去。
在这种时刻,刘邦仍泰然自若地喝酒,表现得十分亲热,这份胆量和应变能力也颇让项伯敬佩不已。
酒过数巡后,刘邦开始向项伯诉苦。
“项将军的误解太大了,我们过去的交情不错,一向是他为主、我为副,这种义理我怎么会违背呢?
“入关以来,我什么东西也不敢占为己有,所有资料全部封好,就是为了等待项羽将军来接收啊!
“我所以会派军防守函谷关,是怕有其他军队入侵,使我无法向项将军交代。我这样日日夜夜准备,等待将军到来,怎么可能会反叛呢?
“麻烦项兄看在我们兄弟情份,替我向项将军说情,说我从未忘却过去的恩德!”
项伯虽不见得相信刘邦所言,但有恩人张良保证,又见刘邦如此诚恳,心想救人总是好事,便当场承诺替刘邦向项羽说情。他对刘邦表示:
“我先回去和项将军说此事,明日一早您一定要自己亲自前来告诉他,这样才能免去这场战争。”
“好的,我一定去!”
刘邦也一口答应。
项伯便又火速返回新丰,到项羽营帐把这件事详细地向项羽报告。
其实,项羽只是为刘邦对他不够尊重在生气,他一点也感觉不出刘邦有什么“危险性”。听了项伯的说法,他反而觉得刘邦满可怜的,便不很坚持明天的袭击战了。
项伯又说;“如果不是沛公先破关中,我们入关哪能这样轻松!?如今人家有了大功劳,我们却袭击他,不正表示我们嫉功吗?不如好好地对待他,反而更能收天下英雄之心。”
项羽也当场答应让刘邦自己来辩解,并准备酒宴来款待他。
厚黑大师,魔窟求生记
民国初年,中国有位奇怪的作家写了一本奇怪的书,道尽了中外古今天下豪杰的真面目。
那便是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
这本书一出版,便被自认是儒家继承人的学者大加挞伐。可惜宗吾先生能写却不能作,这部带有浓厚道家老子哲学的书又再度被独尊儒术的风潮所淹没殆尽,宗吾先生本应受到的尊崇逐渐消失于虚伪的洪流中。
在《厚黑学》中李宗吾最推崇两个人,一个是管仲,一个就是刘邦。
他们都是厚黑的最高境界,厚而无形,黑而无色。
只有这种人才是真正的斗士。
老子所谓的“胜人者力大,自胜者强”,几乎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中。
再一次从成功的喜悦中,陷入灭绝的边缘。刘邦把自己的命运完全豁了出去,赌一下自己一向不错的鸿运,宁可牺牲自己,而不为自己的军团带来毁灭的灾难。
这时候,表现得愈柔弱就愈有活下去的可能,刘邦深深体会老子的这层道理。
因此,一大早他只带了少数的随从便去面见项羽,因为再多人也没有用。少数人可以表现自己的孱弱,争取更多的同情,而且必要时,逃走也比较不起眼。
有两位超级勇士跟随着他。
张良,这位敢谋刺秦始皇的伟大企划家一向胆大心细,再一次地将自己投入“魔窟历险记”。
另外是力大无比、忠诚无二的刘邦最重要班底——樊哙,这位没什么头脑。却颇有眼光和勇气的伙伴,展开了他个人在历史上最著名的奋斗事迹。
在新丰鸿门的大本营里,一向以智慧自诩的范增却陷入了苦战。
他一再向项羽表示,刘邦的“危险性”非今天除掉不可,即使是发动战争,让楚军(刘邦军团也是楚军阵营)自相残杀也在所不惜。因为唯有让刘邦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才能确保项羽的安全。
项羽实在看不出自己会有什么危险,因此只好带着一副不解的眼神,很无奈又有点不甚其烦地听着范增的滔滔雄辩。
“好吧!亚父既然这么坚持,我们看着办吧!反正刘季自己来送死,我们随时要杀他都没有问题,见机行事吧!但不要让别人认为我们不能容人,这样会失掉天下英雄之心的。”
最后他们决定,在宴会中项羽如要杀刘邦,他会作出手势来,到时候事先埋伏的刺客便可在范增指示下任取刘邦的性命。
其实,这时候的项羽一点也没有要杀害刘邦的意愿,他不过想借此来结束和范增的这场争论罢了。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果然在天刚亮不久,便看到刘邦带着约一百名不到的骑兵来到鸿门。
已经豁出去的刘邦显得颇为冷静,仍一副轻松不甚在意的模样。
智囊张良受则面带微笑,彬彬有礼,有如参加一场正式的宴会。
倒是樊哙态度严肃,略带紧张,的确有决心牺牲的神色。
项羽倒也如同事先和项伯约定的一样,亲自率队迎接,双方在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紧张的态度。
气消了以后的项羽立刻恢复大将之风,仍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