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认为只要刘邦再增拨3万兵力,便能够将中原重行纳入掌控中。他计划以魏国首都安邑作攻击发起点,再向北攻略赵国和燕国,并东击齐国,向南切断楚军攻打荥阳时的粮食补给,以彻底奠定楚汉南北对抗的局势。
刘邦自然很嘉许韩信的雄心壮志,但一方面也对韩信的野心感到不安,于是特别派出在中原颇具影响力的张耳率军前往支援。
张耳是魏国人,曾任赵国首席军事强人,在中原地带的人脉广而深,不但有助汉军气势,对韩信也有牵制的作用。
代是由赵分出的北方小国,赵玉歇当年曾被项羽移居于此。陈余夺得赵国大权后,赵王歇以代国封赏陈余,陈余便派偏将夏说以相国之职守卫代国。
9月下旬,韩信和张耳联军大破夏说军于阏与,夏说兵败投降。
从暗渡陈仓、平定关中后,韩信已说明自己的确有指挥作战的特殊才华。
彭城大败时,众诸侯军中只有韩信能在睢水之南布营,抵挡住项羽的攻势。
儒生韩信此时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智将。
平魏之役,更说明了韩信的智谋,可以用极少代价击败实力坚强的敌军。
他不但长于作战技巧,而且又能够经略战区,是刘邦阵营中可以独当一面的统帅。
萧何的眼光和张良的判断完全正确,韩信是刘邦夺天下最有力的助手。
但也因为这样,刘邦对韩信最不放心。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梁强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是万物生化的总源,是以无极生太极(由无到有),太极生阴阳,阴阳结合产生了第三者,有了第三者作延续,万物因此而生。
也就是万物化生,来自阴阳,阴阳相互激荡才能产生和气.用以调和养育万物。
一般人所不愿使用的“孤”、“寡”、“不穀”,反成为万人之上的国君用作自我的称谓。
也就是说任何表面看来受损的,反而能发展出更大的好处来。表面上得势的,接下来不见得有益。
这是长久以来用以教人的道理,老子也只是拿此来作为教人的道理。
刚暴的强人常会不得好死,柔弱反而是生存的力量,这也是老子学说中的根本大道。
选举中的钟摆理论,便在指出激烈竞争的两股力量,经常会出现弱者转强、强者趋弱的态势。
平定关中后,滚雪球般成长的汉阵营势力,由于虚势太张,反而不堪一击地造成溃败。
只剩数十骑的刘邦,逃到脆弱的下邑阵地,看似苟延残喘,其实他的羽翼已成,不是项羽可轻易指使控制的了。
进入弱势后,力量反而更能集结。萧何由关中来的火速支援,刘邦在荥阳建立的基地,使失散的汉军再度会合。
表面看来,项羽已取得绝对优势,刘邦残余势力岌岌可危,但实际上楚汉对抗局势已成。
项羽无力进攻荥阳,固然因齐地田横的牵制,但彭城大战后楚地的整合也日渐困难,九江王英布又不稳定,充分显示项羽赢得全胜后集团内隐藏的危机。
相反地,刘邦不断采取主动挑战。
随何出使九江,意图侵入项羽核心势力,成败虽尚未知,但在行动上项羽已有受制于人的现象。
荥阳基地的日益稳固,敖仓间甬道的建立,楚、汉其实已有平分秋色的局势。彭城大胜,似乎没有带给项羽太多的好处。
等到韩信受命经略魏地平服代国,刘邦的汉军团似乎已比项羽更具有机动力,积极性也强得多。
魏豹公然投诚项羽,然而在其被韩信攻灭前夕,项羽却毫无动作,显示回到彭城后的项羽,对统一华夏、成为诸侯霸王的信心已开始削弱了。
刘邦大传……篇后·实用观点 集团形成及意识建立
篇后·实用观点 集团形成及意识建立
一个集团的形成,大致分为四大阶段:
一、形成期
集团初形成期,端靠领导者的规划和安排,成员间都很客气,有意见也不愿表示。对集团间的运作规划不熟悉,向心力严重不足,团体目标不明,对领导者仅止于表面上依赖,不见得诚服,成员间的问题很多,随时可能崩溃,领导者也倾向维持表面和谐。
二、暴风雨期
集团成员因逐渐熟悉,而较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要,更由于影响力增大,成员必须较清楚界定自己的权利,表面的和谐,在强烈的竞争压力下,不复存在。对领导者的批评和攻击浮出表面,不满或受伤害的成员,常以分裂态度离开或背叛集团,领导者的能力面临严重考验。
三、规范期
经过一段强烈竞争,力量重新整合分配,保存在集团内的成员,逐渐有重行设定集团目标和运作规划的需要,成员们虽仍关心自己的权力和定位,但也开始关怀共同利害,对集团的存亡,也有新的危机意识,对领导人虽常有意见,但积极建议增多。领导者最重要的工作,是尽速建立集团共识。
四、成熟期
成员间亲密关系增加,运作规则较开放而富弹性,相互鼓舞、要求,积极建议多于负面批评。和领导者问的友情支持大于权威服从,集团目标明确,成员主动积极支持目标的完成,集团效率达到最高点。
形成期的领导者常以粉饰太平的方法,以权威和声望维持表面和谐,使集团反而一直陷于形成期中,无法成长。
优异的领导者,通常勇于将集团带进暴风雨期,让集团成员的意见和问题浮上表面。必要时,更勇于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将已不适合于集团的成员排除出去,使新的集团得以顺利形成。
穿过暴风雨期的集团,自然会进入规范期。领导者必须明示集团目标及新运作规则的重要性,并努力争取集团共识,以较弹性的组织型式,让成员和集团维持健康的成长。
规范期整合若成功,集团便会很快进入成熟期。
成熟期的集团效率高,集团迅速增大,新的成员大量加入,集团又很快进入新的形成期。
在四个成长阶段,循环反复之间,集团也逐渐扩大和多元化。
项羽分封之际,是新集团的形成期,但项羽却致力于领导者的权力,维持集团的表面整合,不让集团中的不满者有机会表现意见。这使项羽集团一直保持表面服从而已,无法进入集团的暴风雨期,集团成员的真正意见没有表达通路,只好见诸武力。刘邦攻破三秦,田荣统合三齐,魏、赵等国政权迭替,终使集团在未能成长前便陷入崩溃。
刘邦集团在奠定关中后急速发展,但因一直在形成期中,致使韩信的指挥权无法发挥效率。
彭城大战使刘邦集团进入了暴风雨期,部分认同力不足的成员也自动退出,刘邦因此有机会领导集团进入规范期,重行整合内部力量,也使集团顺利脱离了暴风雨期,迈向成熟。
刘邦集团在极短期间内历经翻天覆地的全胜和溃败,之所以仍能稳定阵脚,和项羽进入双雄对抗的形势,主要便在于刘邦的弱势地位有利于本身集团的顺利发展。
相反地,项羽的强势领导使集团无法成长,反让他失去了早年的绝对优势。
老子以柔克刚的观点,精微处便在于此。?”
刘邦大传……第七篇 对峙荥阳
第七篇 对峙荥阳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的人,一切顺道之自然,不自以为施德政,所以反而合乎德。
下德的人,刻意造作,欲实施德政,自以为有德,反而违背自然之道,失去了德。
上德的人,一切顺应自然,无刻意作为,反而做什么事都不会去违背自然之道。
上仁的人虽有作为,却出自爱,并无刻意造作,使他的“仁”还不致违背道。
上义的人,凡事计较是非曲直,一切作为自有目的,所以经常违背自然。
上礼的人,造作百种繁文缛节,要人遵守,如果别人不理,他便会伸出手臂来强迫别人遵守。
所以遭不行时有需要德,德不行时才需要仁,仁不行时才需要义,义不行时才需要礼。因遭演变为礼,离自然的道便愈远。礼的产生,是人性因淳厚趋于浇薄,也是世间治入乱的开始。
自认先知先觉的,经常喜欢繁华的道理,违背纯朴,夺取道之末流,真实是愚蠢的开始。是以大丈夫立身处事,以厚道为本;不重礼节,以质朴为主;拒绝华朱,去除不合于道的表现,以严守无为也无不为的本色。?”
刘邦大传……第一章 韩信背水奇阵
第一章 韩信背水奇阵
激战数小时后,赵军一直未能有效突破韩信的背水阵,将领们在力战疲惫下,准备退回堡垒内。此时后军部队发现关口堡垒已为汉军所占,保垒上尽是赤色旗帜,不禁大惊失色。
军事天才开创新局势
魏国和代国被韩信征服,几乎是楚汉相争逆转的最主要关键。
项羽虽拥有楚梁精华区,实际上梁国大部地区是在彭越的控制下,楚国也有不少地区是由友军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统辖。这几个人在英布的领导下,对项羽已迭有怨言,忠诚度和向心力大减。
所以项羽真正掌握的区域仅彭城和江东地区而已,和刘邦掌握荥阳、关中、汉中相比,项羽并未占到任何便宜。
如果中原魏、代、燕、赵再倒向刘邦,则双方实力消长立见。虽然项羽曾努力想掌握齐国,但他返回彭城后,留在齐地的数十万大军仍为田横所败而退回楚境。
项羽和刘邦相同,缺乏独当一面的大将,所以只得全力以赴地对付荥阳的刘邦主力了。
因此,真正的关键便在于刘邦阵营还有位富于独立作战能力的韩信。
当年萧何拼命去追回韩信,的确有他的眼光。
中原地区原为三晋领地,项羽分封时,魏分为梁、魏,赵分为赵、代,韩国则由项羽统辖,韩王成了傀儡。
项羽虽统有梁、楚之精华区,但在彭越的游击战下,他对梁国的北半部早失去了控制力。
刘邦阵营据守荥阳,实际上已统有韩国的绝大部分领地。如今韩信又征服了魏和代,中原地区便只剩下赵国了。
韩信在中原地带的经略愈成功,楚汉对抗中的刘邦便愈拥有优势。
因此最重要的关键在赵国,如果韩信再取得赵国,项羽便愈来愈危险了。
刘邦在楚国强大的压力下,仍支援韩信三万兵力,主要原因便在于此。
但韩信并非刘邦嫡系军团,所以很难被完全信任。特别是他平定魏地后,羽翼渐成,因此刘邦特别派赵国客居长老张耳前来协助他,也多少能发挥监督作用。
除此之外,刘邦也常调回在韩信阵营的汉军,如此一方面可以对抗日益增加的楚军压力,一方面更可以稍稍压制韩信势力的过分增大,以免影响刘邦阵营各集团力量的均衡运作。
进军井陉口,韩信兵临赵境
赵国原是中原的军事强国,在统一战争中遭受的打击也最大。因此在后来起义战争中,赵国一直未有突出的表现。
不过决定秦国败亡的关键战争,仍发生在赵国的巨鹿,虽然这场战争的抗秦主角是项羽的楚军,但赵国仍是瞩目的焦点。
领导赵国参与巨鹿大战的,是来自魏国的客籍长老张耳与陈余;但也在这场争战中,张耳与陈余闹翻了。张耳日后虽被项羽分封为赵王,但赵国的疆域因被分为赵及代而力量分散,所以当陈余联合代国的原赵王赵歇和齐国强人田荣的军力时,张耳根本无力抵挡。他怨恨项羽未给他足够的支持,因而投奔已据有关中的刘邦。
取得优势的陈余,乃迎接赵歇回赵,自己则出任赵国宰相而实际掌握统治权。
陈余和项羽素有怨隙,自然也不愿依靠楚军,于是他和齐国田荣组成第三势力,企图和项羽、刘邦均分天下。
田荣被项羽击败后,刘邦曾想拉拢陈余,但陈余提议先杀张耳再谈。
由于南征在即,刘邦只好以面容类似张耳的死囚顶替,以取得陈余的加盟,解除征楚战争中的后顾之忧。彭城大战后,刘邦退守荥阳,陈余也发现张耳未死,便又背叛刘邦而和齐国的田横组成连线。
韩信在攻灭魏国和代国后,接下来的目标便是赵国了。特别是张耳,更积极地想要和陈余一决雌雄。
这时候,楚汉相争已进入第三个年头。
冬十月,韩信和张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