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首先向一色军发起自杀性冲锋。一色军不敌溃败,被斩首八百余级。
西军的总攻击就此遭到挫败,双方再度进入长期对峙。这场战乱引发京都各处大火,从六月开始,陆续有公卿、守护的宅邸,以及名寺古刹被烧,然而足利义政将军却躲在花之御所里,照样每日饮宴作乐,观看猿乐(滑稽戏),吟诵连歌。据说他曾经讲过这样的话:“天下破败就让它破败吧,世间毁灭就让它毁灭吧,我之荣华富贵也不过云烟而已。”室町幕府倘若不灭,那真是没有天理了!
东西两军的对峙一直持续到文明元年(1469年)四月——因此这场动乱也被称为“应仁?文明之乱”——东军终于再也扛不下去了,各部陆续突出京都,逃往丹波等地。大内政弘等西军将领随后追赶,却没料到自己后院却燃起了熊熊烈火——当年五月,丰后守护大友亲繁、筑前守少贰赖忠响应细川氏的号召,开始进攻大内氏在北九州的领地;十二月,大内教幸(政弘叔父)在长门掀起反旗,宣布加入东军。
第二年(1471年)五月,斯波义廉的重臣朝仓孝景归降东军,被授予越前守护之职——这给西军造成了异常沉重的打击。连年战乱,守护大名们势穷力竭,财政状况也都濒临破产边缘,于是被迫于文明四年(1472年)元月开始和谈。次年(1473年)三月,山名宗全旧伤发作,撒手人寰,五月细川胜元病殁——两个老对头同年归西,也算是巧中之巧了。
当年十二月,足利义政正式把征夷大将军的宝座传给儿子义尚。第二年是文明六年(1474年),四月,两军新的统帅山名政丰和细川政元正式讲和,因为幕府将军还捏在东军手里,所以算是山名政丰向东军投降。又三年,到文明九年(1477年),西军全部退出畿内归国,“应仁之乱”才算暂时打上一个句号。
“应仁之乱”是战国时代的开端,将全日本一分为二的大战乱虽然暂时停止了,但各地守护、豪族之间的战争从此再也停不下来,月月都起争端,处处燃起战火。考究战国时代,一般都称其为秩序颠倒的“下剋上”的时代,那么,何所谓下剋上呢?
可以分几个层次来说明这一独特的词汇。首先,昔日辉煌的京都在“应仁之乱”中被大片烧失,无数公卿为躲避战乱而逃亡远国,原本就残存不多的朝廷威信更加一落千丈。明应九年(1500年)九月,后土御门天皇去世,竟然无钱安葬,被迫通过幕府请求各寺院和豪商赞助,允许赞助者有权使用天皇家独享的菊、桐家纹。因为天气炎热,没等下葬,天皇的遗体就已经腐烂生蛆了。
朝廷实权被武士所夺非止一日,但从来没有这样凄惨过,甚至被迫要向卑贱的商人伸手要钱,这是第一重下剋上。第二重下剋上是指幕府权威丧尽。将军足利义尚(后改名义熙)于延德元年(1489年)三月死于讨伐近江守护六角高赖的阵中,足利义视之子义材继任为幕府将军。明应二年(1493年)二月,义材将军采纳了畠山政长的建议,领兵讨伐畠山义就之子基家,然而他才离开京都,立刻后院起火——幕府管领细川胜元发动“明应政变”,改立堀越公方足利政知之子义遐为幕府将军,改名足利义高。闰四月,细川军击败并且俘虏了义材将军,畠山政长自杀。六月,义材将军在被流放的路上转逃往越中,依附当地豪强神保长诚。
明应七年(1498年)九月,义材将军更名为足利义尹,又去依势力更为庞大的越前守护朝仓贞景(孝景之孙)。次年(1499年)十一月,义尹将军在上洛途中被六角高赖战败,逃去西国依附大内义兴(政弘之子)。就这么跑来跑去,一直挨到细川政元的被杀。永正五年(1508年)四月,细川高国(政元养子)上洛,赶跑了幕府将军义澄(足利义高改名),当年六月,大内义兴进入洛中,拥义尹将军复位。
从此义尹将军就被控制在细川高国和大内义兴手中,纯属傀儡,受尽了欺压。他一怒之下逃出京都,流亡到近江甲贺郡,被劝回京后于大永元年(1521年)再度出走和泉。这回细川高国再也不劝他回来了,改立足利义澄的儿子义晴为幕府将军。
幕府将军成为守护们手中的傀儡,可以随意拨弄,可以随意废黜和改立,然而一直到末代将军足利义昭以前,并没有一个强大的守护势力能够拥着一位将军长居京都,他们总是和周边势力打来打去,时胜时败,一旦势力退出京都甚至消散,则所拥立的将军也就走到了末日,这真是可悲的现象。不过,这也确保了毫无能量的幕府将军可以继续存在下去,等到真有一个庞大势力能够久居京畿,纵横四方,无人能挡,则室町幕府的运数,也就接近尾声了。
●家臣和素浪人的抬头
岔开话头,咱们先说说权倾洛中,人称“半将军”的细川政元。此公乃是东军统帅细川胜元的嫡子,胜元死时,政元年仅九岁,但已经表现出了他非凡的聪明才智。文明十八年(1486年),二十一岁的政元出任幕府管领,他在这一高位上一直呆到永正三年(1506年)。期间,消灭政敌畠山政长,废黜将军足利义材(义稙)而拥立傀儡足利义高(义澄),实际把握了幕府的实权。
权臣擅自废立幕府将军,这真是上下颠倒的真正乱世了。细川政元把持幕政,同时控制了几乎整个近畿和四国,当真是威风凛凛,天下不作第二人想。可是这样一位豪杰,却天生怪癖,迷上了一些荒诞不经的修验道。
在《细川两家记》一书中,记载了细川政元的奇行。他主要修炼的,乃是“饭绳之法”和“爱宕之法”,据说修行成功以后,神通仿佛天狗,可以腾空而起,甚至在天上飞行,而且传说确实有人看见他在半空中站立过(天晓得!)。这位权倾天下的“半将军”在迷上邪法以后,每日必要斋戒沐浴,口唱咒文,做出诸般丑态。为了修炼的顺利,他完全戒绝女色,甚至不允许任何女性靠近他的身边。
政务之暇,政元开始考虑游方全国,寻找修练的捷径。因为他不近女色,所以没有子嗣,于是过继了三个养子——澄元、澄之和高国。三个养子为了夺取细川家督的继承权,不断明争暗斗,细川氏从此分裂。永正四年(1507年)六月,细川政元在入浴的时候,被细川澄之派系的香西元长刺死,享年四十二岁。
政元死后,细川澄元在家臣三好氏的辅佐下,攻灭弑父的澄之,正式继任细川家督。然而不到一年以后,受排挤的细川高国在大内义兴的帮助下攻入畿内,驱逐足利义澄,复立足利义稙——曾用名义材、义尹等。澄元麾兵与战,大败而走阿波,最后老死于彼方。
细川高国也学他老子的榜样,最终废义稙将军而立足利义晴。义稙被追到淡路,随即死在那里。不过高国本人也没落到什么好下场,他因为听信谗言,逼死了家中执事香西元盛,大永七年(1527年)二月,香西元盛的兄弟柳本贤治攻入京都,细川高国奉着义晴将军走逃近江。高国先后求救于伊势北畠氏、出云尼子氏、备前浦上氏等有力大名,想请他们发兵襄助自己夺回京都。享禄四年(1531年)六月,细川高国、浦上村宗与细川澄元派的三好元长在摄津四天王寺展开大战,最终村宗战死,高国自杀。
三好元长乃是细川澄元的家臣,澄元死后,元长辅佐其子晴元杀回洛中,并拥晴元为幕府管领——从此三好氏就掌握了京都的实权。然而到了元长之子三好长庆的时代,三好氏的实权却又落在了家臣松永久秀手中,久秀纵横畿内,自称“幕府执权”。这是下剋上的第三层表现,那就是家臣甚至陪臣执国柄,旧的守护大名纷纷没落,他们的家宰、执事、守护代们甚至守护代的家臣们就此得到了出头之日,架空或者驱逐主家,最终成长为新的战国大名。
再举一个例子,尾张国的守护本是斯波氏,但后来权力被其家臣织田氏所篡夺,上四郡守护代织田信安和下四郡守护代织田广信将尾张一分为二。信安有个侄子名叫织田信秀,他出仕广信成为下四郡守护代家的三奉行(事务官)之一,凭藉出色的政治手段和赫赫战功逐渐架空织田广信。到了信秀的儿子织田信长时代,终于灭亡两家守护代,统一了整个尾张国。
其实新的战国大名来源很多,除了旧的守护大名的转化(多在远国),守护大名家臣、陪臣的崛起外,还有一些所谓的“素浪人”,也一步登天称霸一方——这是下剋上的又一层表现。所谓素浪人,就是指失去主家的流浪武士,他们靠着出仕新的主家,建功立业而逐渐发达起来,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北条早云。
北条早云出身不详,传说本名为伊势新九郎盛时(或名长氏、盛定),乃是备中豪族伊势氏的后裔(传统说法则为毫无根基的狱卒出身),后来成为骏河国守护今川义忠的门客,靠着将其妹嫁与义忠为正室(即北川殿,传统说法则为侧室)而逐渐升格为重臣,并领富士郡的知行官。义忠死后,其子今川氏亲与同族小鹿赖满争位,盛时因为帮助氏亲(他的亲外甥)击败赖满取得了家督之位,而被封为骏河兴国寺的城主。
延德三年(1491年),关东堀越派内乱,伊势盛时向今川氏借得一支兵马,趁机突入并以奇迹般的速度,杀死堀越公方政知之子茶茶丸,平定了伊豆国。
据传,盛时曾与重臣六人夜宿三岛神社,议论历史与现实。盛时说:“昔年源平二氏共立朝廷;保元、平治之乱,源氏衰弱,平氏掌权;治承、养和年间,源氏重新抬头;源氏三代而亡,平的北条氏代之治理天下;北条氏传了九代而灭,源的足利氏取得了胜利。由此可见,武家政权是天命由源平二氏轮流执掌的。而镰仓的持氏殿下去世后,关东实权掌握在上杉氏手中,上杉出于藤原氏,他们有什么资格成为武家领袖?!”
盛时宣称自己出于平氏,企图代上杉氏统治关东。当夜,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广瞀的平原上有两株巨大的杉树,一只小老鼠在啃杉树的树根,啃着啃着,竟然膨胀起来,化作一条斑斓猛虎。盛时认为梦中那两株杉树,就是指的关东山内、扇谷两上杉氏,而小老鼠,就是生于壬子年属鼠的自己——这是上天预示,他要代上杉氏而兴,成为关东新的统治者。
伊势盛时,后来冒称北条氏(一说其子氏纲开始冒充),出家入道后,法号早云庵宗瑞。他就是小田原北条氏(也称后北条氏)的始祖北条早云,新的关东霸主——瑞梦竟然应验了。
●下剋上和一元统治
以上所述,都是在统治阶级内部的下剋上风潮的表现,其实下剋上更有一层含义,那就是平民百姓纷纷揭竿而起。且说从两畠山氏争乱到“应仁之乱”,京畿附近频繁爆发战争,百姓不堪其扰,于是文明十二年(1480年),丹波、山城、大和、播磨等地同时爆发一揆。尤其在京都地区,大群农民和手工业者为反对新设的七处关卡而愤然起义,进而袭击奈良地区,烧毁了兴福寺的十三重高塔。
文明十七年(1485年),大和农民发动一揆,以“大和国总百姓等”的名义请求“德政”,要求免除拖欠的年贡。同时山城国也爆发一揆,要求对峙的两畠山军队移往别处交战。其实这些一揆的参与者并不仅仅是农民,也有很多国人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年十二月,山城国南部三十六名国人代表一揆势力向幕府提出诉求,此后这三十六人即共同管理山城国南部,并且驱逐幕府派驻的守护。这一状况一直延续了整整八年,才被幕府和守护大名们镇压下去。
整个战国时代,类似的一揆此起彼伏。一揆分很多种名目,前面提到过,以农民为主体的暴动,称为土一揆,此外,以国人为主体的暴动称为国人一揆,最著名、影响力最大的,则还有一向一揆。
一向一揆是由佛教净土宗的分支净土真宗(即一向宗、门徒宗)所领导的暴动。一向宗因为简化修行法门,提倡口念佛号即得往生,因此在室町中后期广为传播,信众深入乡村和偏远地区,人数极为惊人。这些有了虔诚信仰,并且往往也有牢固组织的一向宗信徒们一旦闹起事来,规模和声势都与别种一揆不同,事实上,虽然没有爆发全国性的一向一揆,却很有我国汉朝末年到处都是张角信徒、黄巾战士的架式。
一向一揆的总后台是摄津石山的本愿寺,就本愿寺本身来说,它逐渐发展成为一方割据势力,有兵有粮,寺庙也造得很碉堡一般,除了头子都是和尚,偶尔唱唱佛号外,与别的战国大名没多大区别。本愿寺也经常煽动与自己不和的战国大名领内众信徒发起一揆,不过只有真正与农民切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