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更是占到绝对的优势'3'。

  而反观中国,就算在开战之时,全国还不能算是达到真正的统一,将近一半地区,还是维持半独立的状态,现代化的工业只在沿海商港零星的出现,国内连主要地区的道路交通,都没有完成,除了陆军使用的轻兵器与弹药可以自行生产(其实数量不足,质量也很差),陆军重武器与海、空军的主要作战装备,还是全靠进口,不但经常是有钱买不到货,而且最多也只能买到别国淘汰的二手货而已。

  军队战力低落的最为主要问题,还不在火力装备的不足。当时的中国饱经军阀割据的战乱,中国人民普遍看轻军人地位,当兵是走投无路的暂时选择,一有另外的机会,还是离开部队,军官的素质也是一样的低落,根本没有现代化科技的常识,不会运用现代化的作战方式(当然有少数的例外,中央军校即是一例,后来的知识青年从军又是一例),而中国部队之间的所有无线电通讯,从战争开始到结束,日军都能监听与解破,更是造成中日战争中,华军在战场上失利的重大原因。

  但是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于政府不能立刻抗日,一向是“动口又动手”的,不过自己却少有参军的,造成爱国青年与文人,打中国政府内行,打日本兵罕见的局面。直到知识青年从军的运动兴起之后,中国的抗日精神,才真正突破了这个扭曲的结构。在军事专家的眼中,中国的部队有如拿着破旧武器的“苦力”,是自卫队与民团的形态,根本还不懂得现代化正规作战的战术。中国军队最大的问题是,将、校缺乏战略与战术的兵学修养,军队缺乏强大攻坚的火力,更没有高效率的后勤系统支持。当然中国也没有工业化的经济基础,与现代化的社会动员结构,可以支持全面的战争。这些就是国际战略专家,根本不看好中国作战的原因了。

  20。2 双方军力的对比

  就双方军力的比较而言,日本的陆军常备兵力为十七个师团,三个航空司令部,以及炮兵、骑兵、战车、化学兵等特种部队,总兵力三十八万,但是拥有四百万服过兵役,可以直接动员参战的后备部队。当时日军的师团,兵力编组上,相当于我国的军,最高指挥官是中将;日本的旅团,相当我国的师,最高指挥官是少将编阶;日本的联队,相当我国的旅,最高指挥官是上校编阶。日本“军”的编组,弹性极大,兵力比中国的集团军还要大。

  当时中国的陆军部队共有一百八十三个师,以及炮兵、骑兵等特种部队,总兵力为一百八十万人,但是这些部队的编组、装备、训练,可以说是“八国联军”还要复杂与混乱。真正经过整编的部队,只有二十个师(同时多数的进口武器还没有到手),同时华军根本没有受过军训的后备部队,征兵制度也才刚刚开始在部分地区试办,因此当时中国的人口虽多,但是能够征用的兵员却相当的缺乏,素质更低(单是体检就有一半以上不及格),因此部队的实际人数,比编制上的规定要少许多,当时叫做“空名”。

  在陆军战力中,日军拥有训练严格有素的军士官兵,以及重炮火力、加上战车、灵活的通讯设备以及大杀伤力的化学武器,并有良好的海空火力支持,更为重要的是,日军对于中国的情报搜集,可以说是非常的深入与完整,后勤与兵力补充非常的具有效率(日军甚至拥有中国内地详细与精确的地图,但是华军却有时连粗略的地图都没有)。反观中国陆军部队在战场作战时,最为缺乏的是攻坚的重炮、反战车(坦克)武器及步兵用的轻重支持火力,此外中国军队的通讯与保密均差,后勤、医疗(几乎完全没有医疗可言)与兵力补充系统,可以说是乱无章法。

  在海军而言,日本拥有完全自行设计与生产的世界一流的海军武力,日本有全球首屈一指的主力舰、航空母舰等完整的舰队,共有二八五艘大型的军舰,海军总吨位为一千四百万吨。而中国只有能够在内河与沿岸活动、小型、陈旧的舰艇五七艘,五万九千吨。因此以海军的战力而言,中国海军与日本海军是连正面交火的能力都不具备,只能进行偷袭、爆破以及施放水雷作战。

  就空军而言,日本拥有自己设计与生产的各式空军飞机,其中属于陆军的航空部队有三十个联队,一二八个中队,一四四三架战机。属于海军的飞机共有七三架,部署在航空母舰上。而中国只有购买二手与拼装的各国不同型的飞机三五架,分成三十二个中队,更不要提中国的训练与后勤支持,在系统、经费与训练上的复杂与落后了。

  因此根据当时协助国民政府的德国军事顾问估计,假如中日双方一旦进行全面战争,中国的海军在一星期之内就失去战力,中国的空军可以支持一个多月,中国的陆军最多可以维持六个月,而中国的军火后勤生产量,也最多能够支持六个月的战争耗损'4'。最糟的是,中国主要的工业与军火生产中心,只有点的分布,而且大都在日军第一波攻击距离之内。所以西方军事专家的观点看来,日军只要在会战的战场上,歼灭中国几个精锐的集团军,再占领以及摧毁中国的军火工业生产地,中国实在就无法再打下去了。

  从当时的国际局势来说,日本与德国、意大利签订了轴心协定,至少在外交上,有欧洲强国的呼应。虽然苏联一直是日本最大的潜在敌人,日、美的关系也存在着矛盾,但是在当时,国际社会是以绥靖主义为外交主流,因此日本可以无视国联的呼吁与九国公约(Nine…Power Treaty)的要求,任意地侵略中国,而不至于担心自己受到外交与经济的孤立。而在当时,除了苏联要利用国民政府来消耗日本战力,因此决定给与中国一些实质的战争后勤支持之外(还是在国民政府容共之后才开始),德国是考虑到蒋介石剿共的政策,以及防止蒋介石倒向苏联,因此是中国最大武器供应国(但是关键的三十个整编师、全德式武器的交易,并未成功),并且允许德国军事顾问在华帮助蒋介石训练军队,拟定战略,而美国、英国都只愿意和中国进行一些武器的交易,并不愿意直接卷入中日之间的冲突。

  除了这些国家不愿与日本爆发战争之外,另外的原因,就是根据国际战略专家的分析,中日之战,日本将居于绝对的优势,中日战争的时间单位将是以月来计算,因此任何对华的实质军事援助,在时间上都来不及发挥功效,而只会平白的得罪日本而已5。当时西方国家的评估是,中日全面战争一旦爆发,最快一个月,最慢六个月,中国就会失去一切的作战能力,而向日本无条件投降。因此“三月亡华”论,并非日本强硬派军方一厢情愿的夸大说法而已,而是有科学分析、实际数据来支持的专家共识。

  20。3 中国民族主义所激发的潜能

  不过,这些“科学”与“数量”的作战能力对比,是没有办法了解中国民族主义所产生的那种死里求生的牺牲精神。

  中国人所承受日本的欺凌与侵略已经够多了,中国人有着宁愿战死,也不愿屈服的共识与决心。虽然中国军队在训练、装备与后勤方面,的确不是日军的对手,但是中国军民在维护国家民族生存与尊严的自卫作战中,所表现出来优秀的潜能,的确改变了许多战前的预估,中国能够在日军绝对优势火力与战力下,遭受到近乎无法计算的死伤与打击,却竟然能够坚韧不拔、支撑下去,甚至能多次反击而让日军遭到重创,因而的确一而在、再而三地改变日军大本营对于侵华战争预估,以及让西方军事专家感到震惊甚至是尊敬。中国能够孤军与日进行长达四年又五个月的全面战争,让日本无法解决中国事变,这就是中国民族主义的胜利,当然也是中国人民数不尽的牺牲所换来的成果。

  事实上,日本将卢沟桥事件扩大为华北事变之时,是绝对没有想到,这会是中日之间历史大决战的开始。当时日本的参谋本部坚决认为,日本的世仇大敌绝对是苏联,而日苏之间的历史决战随时可能展开;其次是日、美之间的矛盾,也开始升高到有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因此日本应该尽量减少在华的军事行动,但是为了扩大与苏联决战的战略纵深,日军最多可以考虑攻占中国的内蒙与华北。就可立刻设法结束中国事变,而全力为与美、苏的决战准备。但是来自陆军省的看法是,日军在华北,最多只要经过一场或是几场主力决战,它就可以迫使中国放弃抵抗意志,而任日本予取予求。当时日本政府的如意算盘如下:最好的情况是在日军攻占平津之后,中国就被迫接受日本的和平条件,让冀、察特殊化,日本就顺势攻占内蒙,控制华北。不然日军可在黄河以北,捕捉并歼灭华军的主力兵团,顺带攻占内蒙古,中国也必然屈服。最坏的打算是,主力仍在华北决战,但是另外派兵直接攻击长江三角洲,拿下中国的工业、金融与政治中心(上海、南京),那么中国绝对会投降的。但是日本绝对没有想到,他就是封锁了中国所有的海岸线,又深入攻占通往四川的外围,中国仍然不放弃作战的意志。

  20。4 战略上由中国主导全局

  而在中国方面,若是从战略准备的角度而言,是真的不愿因为卢沟桥事变的冲突,而提前展开与日本的历史决战,但是在政治与民心而言,卢沟桥事变一旦被日本扩大为华北事变之后,就已经突破了中国抗日最后关头的底线,迫使中国不得不就此进行全面抗战了。

  蒋介石深知中日之战,原本是全球大战的一部分,中国此时与日本作战,成为日苏与日美之间的战争的序战,所以拟定了非常悲壮的长期抗战方针,准备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焦土战略,这个空间就是中国人的领土与生命,这个时间就是世界大战的来临。中国在作出重大牺牲之后,将会成为全球反法西斯的中流砥柱。如此她必能因此一战而洗雪百年国耻,解除所有的不平等条约,成为对全球最有贡献的国家之一。

  但是这种战而不决,与败而不降的战略运用,必然是经历率战屡败的重大的损失,以及严重的失败与挫折。中国既不能在战斗中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又不能以完全牺牲的悲壮方式,在战场上拼光所有的抵抗能力,而是要应付不断的失败,仍设法保留抗日的力量,继续在一连串失败中苦撑下去。要想坚持去执行这种屡败屡战的战略,可以说是对中国领袖之领导能力,以及民族决心最大的考验了。

  当时在中国的各路诸侯与人民,尚未对蒋介石领导能力有完全的信心之前,蒋必须先硬碰硬地与日决战,以重大的牺牲,打出民心士气的支持,然后在不断地回避决战,让日军逐渐陷入中国广大的战略空间之中。等到国际社会的大环境发生变化,大家了解日本侵略的最后目标,不仅是中国,而是全世界,那么中国就可以与全球反法西斯的国家联合,对日本进行反攻了。

  中日长达八年的全面战争中,在战场上,日本几乎是占到战术的绝对优势,在大多数的战斗之中,日军都能以寡击众、发挥凌厉的攻势,因为日军不但拥有素质佳与火力强的陆军部队,并且有海空军绝对优势武器的支持(这是人类战争史上,首次大规模协同多军种与武器的立体作战),日军还随时会使用国际社会禁止的化学武器攻击华军。同时以战场作战的表现而言,日军是相当的勇敢与残忍,不过相对地也呆板与缺乏变化,日军在居于优势与陷入绝望地玉碎表现,经常有超水准的演出。

  虽然日本拥有战术的绝对优势,但是在战略的层面,确是中国在主导全局,日本只是不断在被迫跟进。由于日本完全低估了中国抗日的民族主义精神,华军可以做到虽然不断失败,但是仍然不屈不挠的抵抗下去。结果造成日本欲进却无法最终消灭中国的抵抗力量与意志,欲退又无法从中国战场的空间自拔,日本眼看自身一寸寸陷入了中国的战略泥沼之中,与面临国力耗竭的危机,因此最终被迫孤注一掷冒险发动太平洋战争,而导致它最后战败亡国的下场。

  20。5 中、日领导层面的评比

  在形式上,裕仁是身兼“大元帅”的日本最高军政领导人,但是实际上,政府的大政方针,却是由有如“走马灯式”的不同军政势力所支配,裕仁日皇只是在外表上,拥有近乎神格的地位与权威,皇军所有一切的作战意志,都是以效忠这位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为中心的。

  不过裕仁并没有真正指导国家与指挥军队雄才大略的天赋与能力(这和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