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远征军史-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抗日战争“七·七”事变后不久就分为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国民党担任正面的正规战,共产党担任敌后的游击战,是必须的,恰当的,是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助的'注:《华北治安战(2)》第405页,东京1971年版。'。”两个战场的出现,及其相互配合,在战略上形成了对日军的夹击态势,陷敌于两面作战的不利地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集中侵华兵力的70%左右,伪军的100%,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总力战”,结果仍然以失败而告终,日军深深地陷入中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人民的反抗迫使日本只能以10个师团的陆军兵力用于太平洋战场,而在中国战场上仍保留着40个师团,这在客观上,不仅减轻了美、英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也使美、英等国对日作战赢得了准备反攻的时间。
根据蒋介石的提议,征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同意,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蒋介石官邸举行联合军事会议,史称“东亚军事会议”。
出席这次会议的美国代表是勃兰特和马格鲁德两位将军,英国代表是印度全军总司令兼东南亚战区最高司令官韦维尔爵士;中国代表是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何应钦和宋美龄(主要是担任现场翻译)。整个会议由蒋介石主持。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三个。(1)、同盟国利用中国之人力问题,(2)、同盟国之对华供应问题(即援华物质);(3)、保卫缅甸及滇缅路问题'注:《中共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延安《解放日报》1941年12月10日。'。这次会议一开始,中国和英国就有关问题发生争执。英国态度十分明确,他们认为在东南亚打日本,为的是保护自己的殖民地,至于中国抗战的成败,看不出与英国有何干系。因此,除缅甸问题之外,韦维尔不愿涉及其他任何问题。
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是通向中国和太平洋的西大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其战略地位日渐重要。日本也把缅甸作为其南方防务的西陲,认为占领缅甸“无论是在切断援蒋公路,对重庆军施加军事压力,还是策动印度反英的政略和战略施策上,都具有战争指导上的意义'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541页。'。”同时,日本占领缅甸还可以为其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西部屏障,并以此为基地,西进印度,实现与德国会师中东的计划。
蒋介石在缅甸问题上的考虑是极为慎重的。在韦维尔的强硬态度下,蒋介石极其克制地表示:“中、英两国不可有一国失败,如果一国失败,如中国失败,则英国之印度必危而不保”,“如果英国需要,我国可派8万人入缅作战'注:《新华日报》1942年1月4日。'。”遗憾的是,蒋介石如此“诚意”,得到的却是韦维尔傲慢的鄙视,他根本瞧不起国民党军队,说:“如由贵国军队解放缅甸,实在是英国人的耻辱。”明确表示:我们只要请贵国能惠允拨借美援物资就可以了'注: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二分册第749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很显然,英国要保护缅甸,是因为缅甸是保护英国最大殖民地印度的最后一道屏障,中国要保护缅甸,是因为缅甸是中国仅存的一条外国补给线,大批的美国援助物资要通过滇缅路运往大西南;而美国积极支持中国军队入缅作战,是需要中国在远东担负起阻止日本扩张侵略,维护美国亚洲利益的责任。因此,中、英、美三国利益的上述差异,使这次东亚军事会议上提出的问题(尤其是中国出兵缅甸的问题)趋于复杂化。
经过反复的讨价还价,激烈的辩争,中、英、美三国在共同保护缅甸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上达成了比较接近的意见。要想在亚太地区打败日本侵略扩张,就必须“维持中国的抗战”;要使中国能够拖住上百万的日军,就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国际输血管”的畅通,而保住滇缅路的前提是必须保卫缅甸免遭沦陷。要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中、英、美三国联合行动。蒋介石在会议上反复强调:“远东对日作战,端赖中国陆军与英、美之海空军,协同一致为主体'注:马特洛夫:《联盟战争的战略计划(1943~1944)》第417页,1959年美国版。',”方能取胜。英国也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中国军队的援助,就不可能保住缅甸,拱卫印度,英国在东方的殖民统治和利益将会彻底崩溃。美国也确信,动员中国的巨大人力是击溃日本的最好办法。因此,整个会议结束时,中英美三国缔结了《共同防御缅甸军事协定》,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
综上所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英三国战略关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而曲折的过程,三方从各自不同的利益出发,最终走到一个比较共同的立场上来,这对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尤其是亚太地区)的胜利,无疑是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后来的历史发展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二中国战区的建立与史迪威来华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军迅速南进,大有一举越过东印度群岛、甚至推进到中东之势。于是,美、英、荷、澳四国,以四国首写字母为代表,匆忙成立了A、B、N、A战区,这个战区包括从孟加拉湾到澳大利亚这样广阔复杂的区域。
圣诞节下午,美英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上,马歇尔提出对新成立的战区必须实行统一指挥,由一个人来统率整个战区的陆海空三军。统一指挥原则提交美英首脑决定时,丘吉尔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远东盟军相隔甚远,有些甚至超过1000英里,各国部队应独立行事,指挥官对最高统帅负责。但由于罗斯福的坚持,最后还是确定了统一指挥原则。统一原则通过后,12月29日,罗斯福提议由英国爵士韦维尔上将担负着美、英、荷、澳战区最高统帅。马歇尔认为中国牵制了日军主力三分之二以上,是抗击日本陆军的主战场,坚持中国战场的抗战,对太平洋战场有决定性意义。因此,他在征得三军参谋长同意以后,起草了一项关于建立中国战区的备忘录,交给罗斯福总统。备忘录建议:“很清楚,目前在中国战区最好也成立一个类似的合作国家作战行动司令部。我们建议,这个战区应包括缅甸的东北部以及泰国和印度支那的凡是合作国家部队可能到达的地方。”罗斯福在“包括”的前面加上“最初”两个字,并删掉缅甸东北部,此外把所有“合作”都改成“联合”,因为这一天正是联合国家命名的日子'注:《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二编第210页。'。
12月31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提议设立中国战区,由蒋任总司令,指挥在华、越、泰等地盟军'注:《蒋介石的外国高级参谋长——史迪威》第350页,(美)麦克米伦出版公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翻译版。'。1942年1月3日,在征得蒋介石同意后,白宫宣告:兹英美两国参谋总长之建议,及白宫总统与丘吉尔之条陈,并经荷兰政府与各有关自治领政府之同意,爰特宣布在西南太平洋区设立一统一指挥机构,该区所有陆海空三军,悉由最高统帅指挥,罗总统建议并征得各有关方面同意,韦维尔上将为总司令。蒋介石上将已能充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之职,指挥现在及将来在该区作战之陆空军,所辖区域包括越南、泰国及将来联合国家部队可能到达的地方。其统帅部之设计部分,将有英美代表参加工作'注: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第333页。'。
成立中国战区,获得了缅甸、马来亚、泰国、荷印等国华侨支持。蒋介石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的公告发表后,在他的元月份的反省录中写道:“自允我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之后,越南、泰国亦划入本区内。国家之声誉及地位,实为有史以来空前未有之提高,甚恐受虚名之害,能不戒惧乎哉。”'注: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第17~18页。美国新泽西州1953年版。'中国战区的成立,说明中国远东太平洋战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统一协调指挥各国在本战区的军事力量,贯彻实施反法西斯阵营的总体战略,具有重大意义。之后,罗斯福又批准美国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关于成立中缅印战区的决定,由史迪威担任中缅印战区司令,统帅中国、缅甸、印度的美国陆、空军。1943年8月,在魁北克会议上,罗斯福、丘吉尔和美英参谋长联席会议成立东南亚司令部,由英国海军中将路易斯·蒙巴顿爵士担任最高司令官,史迪威出任副司令官。
这样,在亚洲大陆上,盟国一共建立了三个相互交叉的地理战区和一个作战区。东南亚司令部为美英的战区,作战范围包括缅甸、锡兰、苏门答腊、马来亚,但不包括印度。印度属于印度司令部,由英将奥金莱克指挥。印度司令部对有英印师作战的中东负责和远东负责。中国战区的作战区域包括中、泰、越及盟军可能达到的地方。美国的中印缅战区其作战区域包括上述三个地理范围,这个战区也对美国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负责。在这三个地理战区和一个作战区中,中国战区抗击了日军地面部队的65%以上,空军的一半左右,并成为印度安全的有效屏障。
1942年2月初,日军已经登陆菲律宾、新加坡,空袭仰光,威逼印度。当时,印度国大党为了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非暴力的不合作运动。日本乘机提出“亚洲是亚洲人的”,“把英美赶出亚洲”的口号,积极鼓动在外的印度流亡分子,策划反英独立活动'注:《蒋介石的外国高级参谋长——史迪威》第11~12页,(美)麦克米伦出版公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翻译版。'。这样,如果日本拿下缅甸,移近印度,丧失人民支持的英国军队,将有立即瓦解的危险。失去印度,将是对同盟国的一个重大打击。
2月4日,为了调解英印矛盾,协调中印英一致抗日,刚就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不久的蒋介石偕夫人与王宠惠、张道藩、董显光及英国驻华大使卡尔由重庆经加尔各答,9日到达新德里。10日,蒋介石先后会见英国驻印总督林里资哥、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尼赫鲁、阿柴德,以及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领袖甘地等,就印度政治双方矛盾问题、军事实力及如何团结民众抵抗侵略问题,交换意见。
在蒋介石调解英印矛盾过程中,印方要求立即完全独立,英国退出印度,允许印度在战后自治,印度回教地区也成立第二自治邦。英方则不肯变更传统的殖民主义政策,拒不接受印方的要求。于是,蒋介石提出一个折衷的方案,提议英国立即宣布印度为英联邦的自治领,印度顾全反对德日意法西斯的大局,暂时放弃完全独立的要求,但由于英印双方都毫不妥协,调解活动未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18日,蒋介石与圣雄甘地在加尔各答晤谈。甘地向蒋介石详细说明了他发动的叫“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起源、成效,表示以后将坚持这一主张,斗争到印度获得自由为止。蒋介石则强调:中印两民族占世界人口半数,欲求世界人类完全解放,则必须先获中印两民族的自由与解放。为争取世界同情,印度应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中印两国应在联合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中,奠定民族自由的基础。经过五个小时的长谈,甘地最后表示,不妨碍中英间的合作,不制造纠纷。21日,蒋介石发表《告印度人民书》,和尼赫鲁共进午餐,当日乘飞机回国。
22日,蒋介石通过驻英大使顾维钧转告丘吉尔首相:英国如不改变对印度政治现状,则难以防止日本之侵略。24日,蒋介石又电告宋子文转罗斯福总统:印人对英积怨甚深,英国背道而驰,无异驱印资敌。建议由中美两国共同劝说英国,予印度国民以政治实权。
蒋介石出访印度,调解英印纠纷,虽然未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受到许多英国、印度人士的欢迎,也获得了美国舆论界的好评,说明中国开始在亚洲发挥大国的作用。这次访问还使中印两个古老的民族加深了认识,增进了相互了解,为战时中印合作和战后中印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2年1月3日,当盟国公布成立中国战区的第二天,蒋介石电宋子文,让他转告罗斯福遴选高级将领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注:同上。'。蒋介石要求此人不必是个远东问题的专家,相反,对军阀统治时期中国军队情况十分了解的军界人士,如果他们还是按老观点看待目前的国民军,那是不利于指挥作战的。
负责为中国战区挑选参谋长的是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和参谋长马歇尔。他们重视中国军队内部的改组,认为这是一个有利于发挥美国资源、有利于抗日战争的正确办法。他们最初准备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