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燃烧的海洋-第1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晏鹰搏眼里,关云山就是这种人。

    深入了解后,晏鹰搏才改变了看法。

    关云山确实是从航校毕业的,只是学的不是飞行,而是电子技术。毕业后,他没有留在航校,而是去了成都军区,三年后考上航空电子学的研究生,毕业后回到航校,在担任教员的时候考了飞行执照。

    虽然不是主要成员,但是关云山参与了J…11B双座型的研制工作。

    他做的,就是双座型的领航电子系统。

    作为领航员,不需要多么高超的飞行技术。即便遇到极端情况,比如飞行员受伤,也只需要懂得如何让战斗机降落到跑道上。

    关云山的飞行技术确实不怎么样,肯定无法跟晏鹰搏相提并论。

    只是在其他方面,晏鹰搏就差远了。

    此时,晏鹰搏已经知道,他的任务是引导机群作战,即作为十二架J…11B的长机,在空中指挥其他战斗机。

    按照志愿军安排的作战任务,他们将是反击行动的中坚力量。

    因为需要一名优秀的飞行员,还得非常了解对抗F…22A的战术,最好具有基本的战术指挥能力,所以晏鹰搏脱颖而出,获得了再次驾驶战斗机升空的机会,也让他回到了作战部队。

    三天里,晏鹰搏与关云山只做了一件事:熟悉J…11B上的指挥控制系统。

    大部分时候,都是晏鹰搏驾驶战斗机升空,到达指定空域之后,由关云山向一同训练的战斗机发号施令。

    晏鹰搏要做的就是控制好战斗机,不要做过于剧烈的机动。

    结果是,在这架战斗机上,关云山才是主角,晏鹰搏只是他的“驾驶员”。

    这让晏鹰搏很不爽,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在后方训练是一回事,到了战场上是另外一回事。即便在新战术中,中队长机呆在机群后方,可是谁能保证不会遇到敌机?只要进入空战状态,就得由晏鹰搏说了算,关云山只能当配角。

    完成适应性训练之后,晏鹰搏率领十二架J…11B返回辽宁。

    反击开始前半个小时,晏鹰搏才收到作战命令。除了他指挥的J…11B中队,还有空九师与空十一师的三个J…10中队参战。

    数量不是很多,只有四十八架。

    这让晏鹰搏有点担心,因为在他们对面,至少有六十架联军的制空战斗机。

    遇到F…22A,如果没有数量优势,胜算几乎为零。

    担心归担心,作为战斗机飞行员,绝对不会胆怯畏战。

    起飞前,晏鹰搏一改以往的习惯,亲自跟随地勤人员,对座机进行了全面检测。

    虽然这架J…11B是在七年前下线的,已经飞行了近两千小时,但是在交付给志愿军之前进行了全面维护,状态非常不错。

    外挂方面,也是典型的空优配备。六枚PL…12与两枚PL…11,足以应付绝大部分作战情况。不同的是,在两侧机翼的内挂架上不是副油箱,而是两具电子吊舱。在翼尖挂点上,也不是格斗导弹,而是干扰吊舱与诱饵吊舱。

    后者还好说,打到这个时候,大部分J…11B都会在翼尖挂上电子战吊舱。

    关键是翼根挂架上的那两具电子吊舱。

    其中一具,晏鹰搏之前见过,是专门为海航开发的攻击吊舱,里面安装了用来远程反舰导弹作战的探测与引导系统。只是晏鹰搏知道,他们的任务不是对海攻击,所以这具电子吊舱内部的设备肯定不一样。另外一具晏鹰搏没有见过,但是听说过,是空军为防空压制战斗机开发的电磁干扰吊舱。

    使用电磁干扰吊舱干嘛?

    晏鹰搏不清楚,在这架战斗机上,由关云山负责所有电子设备。

    升空后,十二架J…11B没有爬高,把高度保持在五百米以下,到鸭绿江北面五十公里处会合。

    十多分钟后,三个J…10中队陆续赶到。

    晏鹰搏有点惊讶,因为三个J…10中队都是单座型,没有双座型。

    J…10也有双座型,而且在J…11B之前就已研制成功,空军订购了一批,为每个航空师都配备了几架。因为J…10的主要用于防空作战,所以在志愿军中,J…10双座性并不多见,少有的几架也用来训练飞行员。

    惊讶归惊讶,晏鹰搏随即想到,过小的机身,限制了J…10双座性的使用范围。

    如果需要携带大量电子设备,承担空中指挥任务,J…10就无法携带太多的弹药,也就无法执行作战任务。

    在战斗机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专门安排几架指挥机,显然不大现实。

    这下,晏鹰搏的J…11B成了四个中队的长机,相当于大队长机。

    机群会合后,从低空越过鸭绿江,进入朝鲜上空。

    此时,南面的战斗已经打响。

    在J…7与J…6无人驾驶战斗机群从晏鹰搏头顶上空飞过时,联军的防空网已被突破,志愿军的反击行动进入高潮。

    与晏鹰搏同时进入战场的,还有两个中队的F…22A。

    虽然F…22A没有双座型,但是依靠先进的电子设备,即便是单座型,也能担负起作战引导任务。

    美军采用的战术与志愿军的战术大致一样。

    两个F…22A中队中,各有两架启动了火控雷达,以广角搜索方式,探测前方空域,寻找敌机。按照美军的战术,发现敌机后,领队的F…22A将用高带宽的战术数据链,把作战信息发给其他战斗机。如果敌机数量有限,由领队战斗机使用火控雷达锁定目标,引导所有战斗机发射的空对空导弹。如果敌机数量众多,其他战斗机也将启动火控雷达,一同发起攻击。

    这套战术的主要针对敌机的被动探测系统。

    只要编队里的其他战斗机没有启动火控系统,敌机就很难在较远的距离上搞清楚编队的规模。

    用对付两架F…22A的战术去对付十二架F…22A,显然行不通。

    处置得当的话,比如在较远处发现敌机,有足够的迂回时间,F…22A机群还能绕到敌机侧面,突然发起进攻。

    只是,两架F…22A启动火控雷达,也足以暴露F…22A机群的行踪。

    在志愿军的对抗战术中,根本不用搞清楚F…22A机群的规模,只需要知道F…22A机群的大致方位。

    F…22A启动火控雷达后不久,就发现了跟在无人驾驶战斗机后放的J…11B与J…10机群。

    只是距离实在太远了,两支F…22A机群都无法发起进攻。

    此时,晏鹰搏驾驶的J…11B已经用携带的电子战吊舱截获了F…22A火控雷达发出的电磁信号,并且由关云山发送给了后方的电子战机。

    东北与西北方向上,两架跟在预警机身后的电子战机开始工作。

    这两架电子战机都是在Y…8的基础上改造而来的,一架的机鼻处拥有像战斗机那样尖锐的整流罩,另外一架的机头下面有一具圆盘装的整流罩。严格说来,这两架飞机都不在空军的编制之内,而是属于飞机制造公司的测试平台。前者主要用来测试战斗机的火控雷达,后者则来测试对海搜索雷达。

    现在,这两架飞机上也装了雷达,只不过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雷达。

    第一百三十章 以命搏命

    第一百三十章 以命搏命

    受技术手段限制,对抗F…22A的战术搞得比较复杂。

    第一轮与第二轮突击,除了引开联军注意力,只有一个目的:打掉联军的预警机,迫使联军的F…22A启动火控雷达。

    从理论上讲,电子战机能在数百公里外探测到F…22A火控雷达发出的电磁波。

    可是现实中,根本办不到。

    战斗机上的火控雷达不像预警机上的搜索雷达,不具备三百六十度全方位搜索能力,即便一些较为先进的相控阵火控雷达的理论探测范围超过了二百一十度,可是在使用中,为了提高探测距离,火控雷达会把波束集中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之内,而相控阵火控雷达的旁瓣波束都比较弱,难以探测到。

    要想探测到F…22A,就得在F…22A火控雷达的照射范围内。

    显然,美军战斗机不会用火控雷达照射几百公里外的预警机,也就不会被跟在预警机后面的电子战机发现。

    此时,战术开始发挥作用。

    两个F…22A中队里的领队长机用雷达探测到晏鹰搏驾驶的J…11B时,翼根挂架下的电子吊舱开始工作,迅速测出了F…22A火控雷达的工作频率,以及大致方向,随后用数据链发给了电子战机。

    虽然AGP…79火控雷达的可探测性非常低,旁瓣波束的能量远低于主瓣,还具备频率捷径变功能,能在受到干扰时主动改变工作频率,但是旁瓣波束的频率与主瓣波束一样,只要确定了主瓣波束的频率,就能有针对性的探测到旁瓣波束。

    电子战机需要的,就是F…22A火控雷达的工作频率。

    掌握了频率,即便没有在F…22A的探测范围内,电子战机也能通过增强信号感应灵敏度的方式,确定信号的方向。

    两架电子战机,通过三角法就能算出F…22A的距离。

    事实上,要不要算出距离都没有多大关系。

    只要确定了F…22A的方位,电子战机就能启动临时安装的火控雷达,以连续扫描的方式进行照射。

    因为早已掌握联军其他战斗机,比如F…15与F…16火控雷达的工作频率,所以F…22A受到连续波照射后,敌我识别器将自动开始工作,向照射源发送带有密码的应答信号,避免友军误伤。

    敌我识别器不由飞行员控制,所以飞行员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更重要的是,敌我识别器使用的不是定向天线,应答信号不具有方向性。

    在电子战机动手后,F…22A的行踪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

    受到照射的不止有领队的长机,还有跟在后面,保持无线电静默的僚机。

    截获F…22A发出的敌我识别信号后,电子战机首先确认有两个中队的F…22A,随后向参与作战的战斗机发出攻击指令。

    发射导弹的是飞行员,可是起到关键作用的绝对不是飞行员。

    半分种内,四个中队的四十八架战斗机向二十四架F…22A各发射了一枚PL…12,确保每架敌机都遭到四枚导弹攻击。

    这次,志愿军使用的PL…12也有所不同。

    一般的PL…12为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对空导弹,性能与美国的AIM…120C差不多。实际上PL…12与AIM…120C存在很深的渊源。在PL…12之前,中国空军的第一种半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就是以美国的AIM…7F为基础开发而来的,只是性能没有达到设计指标,没有大规模装备。在此基础上开发而来的PL…12在气动布局上,与AIM…7F很相似,而AIM…120也与AIM…7F存在血缘关系。仅从外观上看,PL…12与AIM…120的初期型号非常相似,只是受制于火箭发动机与电子设备,尺寸更大一些。

    只是现在使用的PL…12都为被动雷达制导导弹。

    与主动雷达制导相比,被动雷达制导导弹的区别只在导引头上,即没有雷达发射机,采用了灵敏度更高的雷达接收机。

    只要目标持续发出某一频率的电磁波,导弹就能命中。

    为此,在四十八架战斗机发射导弹之后,两架电子战机没有停止工作,继续用火控雷达照射F…22A机群。

    只是,PL…12的射程不比AIM…120C远,比AIM…120D短得多。

    J…11B与J…10机群发射导弹前,东面的F…22A机群就发射了导弹,随后西面的F…22A机群也发射了导弹。

    不用电子战机警告,战斗机上的雷达告警机就提醒了飞行员。

    敌机已经发射导弹,但是J…11B与J…10机群没有疏散规避。

    不是飞行员不想规避,而是负责前线指挥的关云山不准规避。

    雷达告警机一直在嗡鸣,表明F…22A发射的AIM…120D采用了连续波制导、或者是无线电中继制导,而不是惯性中继制导方式。

    这是美军在之前空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虽然AIM…120D采用了固体火箭/冲压一体式发动机,动力射程高达一百二十公里,迎头攻击的不可逃逸区域也在六十公里以上,但是志愿军的战斗机肯定会进行机动规避,逃离导弹的攻击范围。如果采用惯性中继制导,导弹只能沿着设定好的线路飞行,无法在进入主动攻击阶段前追击敌机。只有采用连续波中继制导,或者是无线电指令中继制导,才能由战斗机控制导弹转向。

    这两种中继制导方式,都需要用雷达持续照射目标。

    如果采用无线电中继制导,得到了预警机的支持,战斗机可以关闭火控雷达,依靠预警机提供的目标数据,把导弹导向敌机。

    没有预警机,战斗机就只能使用火控雷达跟踪敌机。

    这个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