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燃烧的海洋-第3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这些弹道导弹部署在沿海地区,足以把舰队挡在冲绳群岛东面七百公里之外,而且谁都知道,中国能够制造出射程达到一千五百公里的反舰弹道导弹,也就能够把射程提高到二千五百公里以上。

    如果中国愿意,可以用反舰弹道导弹打击关岛附近的美军舰队。

    显然,在这一轮中,唱主角的是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以及东海冲突中没有得到表现机会的第二炮兵。

    美国可以看不起中国海军与空军,但是肯定不能忽略二炮。

    演习进入到第三轮,课题又发生了变化,即地面部队在大规模两栖登陆战中如何取得快速突破。

    这也是很有针对性的演习课题。

    在第二轮中,参演的两栖部队并不多,只有一个陆战营,可是到第三轮,登陆部队增强到了一个陆战旅加一个两栖师。

    为此,在第三轮演习初期,重点放在了战略投送能力上。

    与外界预料的一样,中国没有动用多少登陆舰,而是充分利用了规模庞大的船队,向登陆场运送作战部队。

    受此影响,第三轮演习持续了三天。

    前两天,都在向登陆场运送作战部队,直到第三天,也就是二十八日,在登陆部队的规模达到要求之后,才展开大纵深突击。

    虽然从投送能力来看,中国军队并不强,远远比不上美军,但是结合实际情况,足以产生震撼性效果。要知道,演习设置的条件是,登陆场离本土一千五百公里,所有运输船只均按照这个标准设定航线与出动率。

    如果中国能够在两天之内向一千五百公里外投送一个师加一个旅,就能在同样的时间内向一百五十公里外投送十倍于此的兵力。当然,这只是理论计算值。即便保守估计,中国也有能力在两天内向一百五十公里外投送五万地面部队。

    这样的兵力,加上制海权与制空权,足以打垮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国防力量。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第三轮演习中,电磁战贯穿始终,陆海空与二炮,总共消耗了十万枚电磁弹头。

    当然,这仍然是演习的理论值。

    在实际使用上,根本没有消耗这么多电磁武器。

    二十九日,演习进入第四轮,主要课题是如何保住登陆部队的后勤补给线,即如何为运输船队护航。

    相对而言,第四轮演习规模小得多。

    这也可以理解,毕竟中国海军还没有远洋作战能力。

    按照黄峙博的安排,这轮演习中,扮演中国军队的“红军”尝到了苦头,“蓝军”成功切断了“红军”的海上补给线。

    “蓝军”获胜的关键在海下力量。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海军严重缺乏远洋反潜护航能力,很难掩护一千五百公里的海上补给线。

    可是,这也同样反映出,中国海军具有强大的破交作战能力。

    说得明白一点,“蓝军”的潜艇来自中国海军。

    如果调换角色,那么中国海军完全有能力在同样的情况下,切断任何外来干预力量的海上补给线。

    对美国来说,这就意味着,如果出兵台湾,得承担非常巨大的风险。

    七月的第一天,演习进入第五轮。

    这次,黄峙博给“红军”开了金手指。

    按照安排,这场“战争”发生在五年之后,中国自研的大型运输机已经服役,所以在海上航线被切断之后,空军承担起了主要的后勤保障任务,并且在海军的掩护下,成功完成了战略空运任务。

    与此同时,空军还向前线增派了作战飞机,加强了制空权与空中支援力度。

    最终,在强有力的空中支援下,登陆部队完成了大纵深突击,以夺取登陆场附近港口完成了演习。

    这场持续了九天的演习,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强大战斗力。

    夏威夷时间七月三日,也就是演习结束的第二天,喜田多一郎接受了文廷贵提出的折衷方案,只是要求在共管区域,中国与日本都不得进行单方面的资源开采活动,只有同等的渔业捕捞权。

    在此,文廷贵提出,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享有主权与行政管辖权。

    虽然双方没有立即达成共识,但是相互做出让步,意味着停火谈判已经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更表明,美国开始向日本施加压力。

    这一天,演习才进入最为关键的时刻,或者说在七月一日,所有前来观摩的外国武官离开之后,演习的核心内容才正式开始。

    不是实兵实弹演习,而是在计算机上进行的模拟对抗演习。

    通过在实弹演习中获得的数据,总参谋部设定了模拟演习规则,由黄峙博亲自担任“红军”总指挥,戚凯威则担任“蓝军”总指挥,由装备建造联合办公室的几名军官扮演假想敌的指挥官。

    作为海军代表,牧浩洋自然负责海军的作战行动。

    在制订规则的时候,黄峙博没有做出额外限制,即交战双方可以使用除战略核武器之外的一切武器装备。

    至于演习结果,只有极少数几个人知道。

    总参谋部与国防部不但没有公布模拟演习结果,还没有承认进行过模拟演习,只宣称对实弹演习做了数据分析。

    这次模拟演习有多重要?

    作为主要参与者,在牧浩洋成为总参谋长之后才提到,正是这次没有硝烟的演习为新战术思想打下了基础,而由此开启了自信息化时代之后,规模最大的军事变革的大门,使战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演习影响到的,绝对不仅仅是军事与政治。

    第四章 基础与应用

    第四章 基础与应用

    七月四日,牧浩洋等人回到总参谋部。

    黄峙博给他们安排的新任务不是制订装备发展规划,而是参与钱仲泰提出的“国家科技战略发展规划”。

    六月十二日,钱仲泰领头制订的《科技白皮书》送交国务院。

    最初几天,文廷贵没太在乎这份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文件,反而把它当成了钱仲泰等科学家向国家索要科研经费的借口。因为与文廷贵的关系不大好,所以黄峙博没有参与,也没有提到这件事。

    等文廷贵去了夏威夷,由黎平寇主持国务院工作,黄峙博才找上门去。

    显然,黎平寇好说话得多,而且更加年轻,更加清楚科技的重要性。

    说服黎平寇后,黄峙博仍然没有出面,而是由国务院把这份文件交给了傅秀波,由元首做决断。

    六月二十三日,傅秀波在元首府接见了钱仲泰等人,听取了科学家的直接意见。

    不可否认,傅秀波非常重视科学,接连两场战争都证明了科学的重要性,而正在进行的国内经济改革也证明了科学的重要性。

    只是,傅秀波目光与钱仲泰等人有所不同。

    在元首眼里,最重要的不是应用科学,而是基础科学。

    讨论了几个小时,连钱仲泰都不得不佩服傅秀波的战略眼光,参会的科学家都认同了傅秀波的观点,即基础科学决定一切。这就好比修建一座大厦,没有坚固的地基,楼层盖得再高也会倒塌。在科学中,基础科学就是地基,应用科学则是建立在地基之上的楼层。美国能够用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科研实力,与其在数十年内、在基础科学领域持续不断的巨大投入不无关系。

    这下,问题来了。

    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最大差别就是缺乏应用性,很难把取得的科研成果直接用在生产与生活上。

    从具体表现来看,任何一门基础科学都需要持续不断的巨额投入。

    巨大的投入,却见不到任何实际好处,谁还愿意投资?

    按照傅秀波的意见,今后国家只支持基础科学研究,把应用科学交给其他力量,比如企业与公益基金。

    这时候,黎平寇、或者说与黎平寇关系密切的盛世平发挥了作用。

    六月二十七日,傅秀波再次把钱仲泰等人请到元首府,黎平寇则把盛世平等几位资产雄厚的民族资本家请了过来。

    在这天的会议上,政府、科学家与民族资本家达成了一项口头协议。

    从二零二零年开始,政府在原则上只支持基础科学研究,以及投入巨大、需要调动社会力量的重大应用科学研究,并且获得相关领域的所有科研成果,在应用阶段,企业向政府支付专利费。应用科学领域,企业为主要投资者,政府将出台鼓励性政策,在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应优惠;企业还可以通过联合等方式,成立面向科研的公益基金,政府将给予更加重大的政策支持。

    也就在这一天,《科技白皮书》演变成为“国家科技战略发展规划”。

    做为第一受益人,军方将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并且主导由政府资助、与军事装备有关的基础科研项目。此外,军方还将以合伙人的身份,参与一些由企业资助、同样与军事装备有关的应用科研项目。

    黄峙博把牧浩洋他们派过去,就是为了确定科研项目的优先顺序。

    因为牧浩洋的学历最高,参与了高能物理学实验中心的项目规划工作,所以他是军方的最高代表,陆雯则是军方的技术顾问。

    七月五日,五名主要参与者在总参谋部开了一次会。

    “首先得承认,在基础科学领域,我们与美国的差距非常明显,很难在短期内追上,更别说超越。”作为技术顾问,陆雯的意见至关重要。“同样得承认,如果我们不追,差距将越拉越大。我们要想在综合国力上超过美国,就得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至少要达到与美国同等的水平。”

    “这不是一代、两代人就能完成的,也许我们永远看不到那一天。”

    “只是也许,我们必须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陆雯看了眼母祁铁,说道,“基础科研不像应用科研,绝对不能急功近利,除了巨大的投入,还需要足够的时间。所以在基本方针上,我们必须制订一份路线图。”

    “什么路线图?”戚凯威问了一句。

    “基础科学的范围非常广泛,主要集中在物理学领域,但是存在众多分支,所以我们首先得搞清楚利害关系。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明确优先权,即重点方向,才能取得最大的成果。然后还得订下一份能够实现的、或者说具有现实意义的时间表,根据科研进程来调整各个项目的投入力度。”

    “具体怎么操作?”章玉廷也问了一句。

    “我会与钱仲泰教授等人商量……”

    “陆工,我有一个意见。”

    陆雯朝牧浩洋看去,没有把话说下去。

    “正如陆工所说,短期内,我们很难在基础科学领域超越美国,甚至连达到美国的水准都办不到。更重要的是,基础科研费时费力,很难立即见到好处。如果长期拖下去,就算我们不动摇,政府也会动摇。”

    “这是关系到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大事,我们……”

    牧浩洋笑了笑,说道:“谁能保证,下一位元首、下一位总参谋长会像现在这样热衷与支持科研工作?”

    陆雯暗自叹了口气,没有多说什么。

    “事实上,基础科研对时间的要求,已经让我们别无选择。不管怎么说,我们不可能等到基础科学取得重大突破后再在应用科学领域着手。”牧浩洋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基础科学最终都会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应用到生产与生活之中。从超越的角度来看,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从应用出发,或者从实际需求出发,以超越假想敌为目标,来制订基础科学的发展方针。”

    “这么做,等于急功近利。”陆雯嘀咕了一句。

    “这确实违背了基础科学的基本发展方式,但是我们得换个角度来看。”牧浩洋长出口气,说道,“我们都是军人,所以我们习惯用战争的目光来看待问题。在科学领域,这无疑也是一场战争,而且是一场持久消耗战。虽然科学的持续发展力将决定最终胜负,而基础课学最具有持续发展力,或者说决定了应用科学的持续发展力,但是我们不是美国,我们不可能以美国的方式来发展基础科学。如果不重视应用,而是遍地开花,我们的国力很难支撑起全面的科学战争,迟早会败下阵来。只有把基础科学与应用结合起来,有选择性的发展一些能够在应用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基础学科,我们才能从中获益,并且依靠应用中获得的好处推动其他学科。”

    陆雯没有表态,其他三人都非常赞同牧浩洋的观点。

    “说得简单一点,如果在下一场战争中,我们不能取胜,又如何在下下场战争中击败敌人呢?前进的道路上,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