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燃烧的海洋-第5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受此影响,以军根本无法及时增援舍特,也就无法阻止埃军大部队渡河。

    事实上,在第三集团军率先展开的情况下,以色列国防军的唯一选择就是放弃舍特,沿着二号公路线向东展开,把埃及军队挡在西奈半岛南端,趁机集结主力部队,然后与埃及军队决战。

    跟埃及军队赛跑,以色列国防军根本没有胜算。

    二十四日凌晨,在第二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到达伊斯梅利亚后,以色列总参谋部就放弃了运动战,命令舍特附近的五个旅全线后撤,同时把充当预备队的五个旅,以及从北面派来的三个旅在二号公路线南面展开。

    虽然此时埃及军队还在渡河,但是戚凯威已经达到了战术目的。

    第十七章 决战之前

    第十七章 决战之前

    以色列国防军沿二号公路线展开,等于把大半个西奈半岛拱手让给了埃及军队。

    打到这个地步,以色列国防军也别无选择,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决战上,一举击溃突入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

    天亮前,十个以军旅先后从迪莫纳与哈莱瓦出发,向埃拉特港进军。

    以色列国防军的部署与意图都很明显:把埃及军队挡在二号公路南面,围绕着从第五站通往埃拉特的四号公路决战。

    在这个区域内,以色列国防军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首先,四号公路南面是提赫高原,埃及军队只有在攻占了塞迈德之后才能东进,进攻埃拉特,或者转向南下,到达努韦巴后,沿亚喀巴湾西岸北上攻打埃拉特,不然只能从奈赫勒北上,突破以军在二号公路线上的防线,在以军选择的战场上决战,因此以军能在奈赫勒与塞迈德阻击埃军。

    其次,四号公路的情况比二号公路糟糕得多,通行能力非常有限,埃及军队很难沿着四号公路展开。如果埃军强行向东推进,除了将在奈赫勒与塞迈德遭到阻击之外,就算能够到达埃拉特,也是强弩之末。在后勤保障困难的情况下,埃军别说攻占埃拉特,能否稳住战线都是个问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是攻打以色列本土最为遥远的线路。即便埃及军队攻占了埃拉特,离以色列本土核心地区也非常遥远,而且只有两条公路线北上,没有铁路线,后继进攻将遇到很多麻烦。就算埃及军队能够打通海上航运,不再通过西奈半岛的公路运送物资,也无法解决后勤保障问题。

    综合这几点,以色列国防军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埃及军队肯定会在埃拉特之前北上。

    说得简单一些,埃及军队不会去埃拉特,而会在奈赫勒转向北上,突破以色列国防军在二号公路线上的防线,然后沿二号公路线向盖济奥特推进,再攻打贝尔谢巴,夺取至关重要的铁路枢纽中心。

    为了迫使埃军在奈赫勒北上,以色列国防军必须夺取塞迈德,而且守住这座重镇。

    对埃及军队来说,也得夺取塞迈德,因为即便北上与以军决战,也要夺取塞迈德,确保侧翼安全。

    天亮后,埃军与以军再次展开“行军大战”。

    这次,以军先行一步,两个装甲旅从埃拉特出发,以最快速度向塞迈德挺进,另外一个装甲旅沿着三号公路南下,急速向奈赫勒挺进。埃军出发的时间稍微晚了一些,担任突击任务的是第三集团军的第三装甲师。

    显然,优势在以色列国防军手里。

    埃及军队要想到达塞迈德,首先得占领奈赫勒,而在这里很有可能遭到以军阻击。更重要的是,第三集团军还在强渡苏伊士运河,在二十四日清晨,只有两个师到达对岸,第三装甲师在二十三日还进行了数百公里的急行军,因此在行军速度上,肯定比不上以军,作战状态也不怎么样。

    从侦察机提供的战场信息也看得出来,以军的行军速度快得多。

    要知道,从埃拉特出发的两个以军装甲旅是预备队,状态比埃军好得多,也没有后勤保障之忧。

    针对这一情况,戚凯威没有抱多大希望。

    在第三装甲师出发后,戚凯威对埃军的部署做出调整,第一集团军继续南下前往苏伊士城,第二集团军派遣两个师加强第五站的防御部署,其他部队则沿运河西岸展开,防止以军发起反击。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最需要提防的就是以军打过苏伊士运河。

    只要以军指挥官稍微冷静一点,就能发现一个关键问题,即在西奈半岛作战,埃军有后勤补给上的优势,如果无法消除这个优势,以军不但难以取胜,还很有可能使西奈半岛上的战斗演变成持久消耗战。消除这个优势的最佳办法就是打过苏伊士运河,用一次决定性的快速突击端掉埃军的后勤保障基地,像打击叙利亚军队那样,使埃及军队丧失突击能力,根本不与埃及军队正面决战。

    达到这个目的,根本动用不了多少兵力。

    如果西奈半岛的以军能够达到巴拉姆少将指挥的那三个旅的战斗力,最多只需要投入五个旅,就能在运河西岸打一场快速战术突击,在埃及军队做出反应之前,取得至关重要的胜利。

    果真如此,埃及军队的处境将非常凶险。

    要知道,埃及陆军的三个主力集团军全部靠前部署,留在后方的不是预备役部队,就是后勤保障部队,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也就是说,在戚凯威的部署下,埃及军队的后方防线非常空虚。

    虽然直到战争结束,以色列国防军都没打过苏伊士运河,但是根据后来公布的资料,当时确实存在这种风险。按照比较可靠的说法,在二十三日夜间,以色列国防军就获得了美国提供的情报,得知埃及军队后方空虚,而且大批作战物资囤积在运河西岸,以色列总参谋部也制订了类似的突击计划,准备在二十四日夜间在塞得港方向发起突击,然后沿着运河西岸向南突击,从苏伊士城再次渡过运河,返回西奈半岛,整个突击行动将在一天之内结束,而埃及陆军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结果在二十三日下午,美国当局发出警告,迫使以色列国防军放弃了这个作战计划。虽然没人知道美国为什么要警告以色列,但是以当时的情况,很有可能与中国有关。说得简单一些,如果以色列国防军打过苏伊士运河,中国很有可能出手干预。

    可惜的是,戚凯威在二十三日上午,根本不可能做出以军不会渡过运河的判断。

    结果就是,他不得不让第二集团军沿运河设置防线,等于把埃及陆军三分之一的主力部队放在了后方。

    在只有两个集团军的情况下,戚凯威很难在两个方向上发起突击。

    他的选择是:把重点放在舍特,集中优势兵力控制半岛南部地区,然后再集中优势兵力与以军决战。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戚凯威手里有足够多的兵力,肯定不会这么打。

    最有效的战术应该是两路突破,即在第三集团军已经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让第一集团军在第五站集中,打开第二个突破口,对以军防线侧翼构成威胁,迫使以军在右侧留下足够多的兵力,达到分散以军的目的,然后再由第三集团军向北突击,歼灭分散部署在二号公路上的以军。

    达到这个目的后,以军战败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戚凯威没有采取如此大胆的战术,主要还是与埃军的素质有关。

    从兵力上讲,第三集团军相当于十五个以军旅,第一集团军则相当于二十个以军旅。虽然以军在西奈半岛上的总兵力多达八十个旅,但是步兵旅与装甲旅只有四十个,而且还得守卫漫长的战线,能够用于作战的不会超过二十个。因此从兵力对比上看,大概是二比一的态势,埃及军队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问题是,兵力优势说明不了问题。

    别说戚凯威,连埃及将领都没有多少信心,或者说都认为素质远不如以军。

    可以想像,即将打响的决战将在广袤的沙漠中进行,将以运动战为主,因此军队官兵的素质、特别是基层官兵的素质至关重要。毫无疑问,这正是埃及军队的顽症。别的不说,以色列国防军中,基层军官都是来自正规军校,大部分服役五年以上,士兵中军士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四十,百分之六十拥有大学学历,而埃及军队中,基层官兵中,拥有高中以上学历的还不到百分之四十。

    戚凯威的这个部署,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两个集团军集中在一个渡口上过河,很难迅速展开。

    如果主力部队集中在一起,恐怕后果很难想像。

    别的不说,只要以色列国防军缓过气来,肯定会猛攻舍特,压缩埃军的活动空间,让埃军难以形成有效的突击力量。拖得了几天,等到埃军的气势减弱,以色列国防军将一鼓作气的把埃军赶回运河西岸。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因为鼓舞埃军士气的正是胜利的希望。

    没有了胜利的希望,其他的说什么都没用。

    说得简单一点,埃军是一支擅长打顺风仗的部队,如果遇到挫折,很有可能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

    相反,以军则非常擅长在逆境中作战。

    可以说,戚凯威的这个认识非常准确,真正希望速胜的不是以军,而是埃军。只有迅速取得胜利,才有望在相对有利的情况下结束大规模战争。至于是否能够击败以色列,根本不是戚凯威考虑的问题。

    为此,戚凯威不得不在第五站附近留下重兵,摆出突击架势。

    当时,在第五站除了第二集团军的一个师之外,还有第三集团军的第十四步兵师,以及第一集团军的一个独立装甲旅,运河对岸则集结了埃及预备役部队的三个步兵师,两个炮兵旅与一个独立装甲旅。

    按照戚凯威的部署,如果以军南下围攻舍特,就从第五站发起战术突击。

    当然,这些部署的最终目的,都是迫使以色列国防军在戚凯威选择的战场上决战,而不是在以军选择的战场上决战。

    第十八章 坦克战

    第十八章 坦克战

    二十四日中午,在经过了近六个小时的急行军后,第三装甲师到达奈赫勒。

    可惜的是,埃军仍然慢了半拍,以色列国防军第六零零装甲旅提前半小时赶到,而且已经提前展开。

    不幸中的万幸是,埃军派出的侦察兵及时发现了以色列装甲部队。

    更重要的是,埋伏在埃军左翼的以军装甲部队提前暴露了行踪,而不是等到战斗打响后再进入战场。

    结果就是,第三装甲师在到达奈赫勒之前就展开了队列。

    虽然以军的多方向突击给埃军造成了一些麻烦,但是以军很快就尝到了苦头,发现遭遇的是埃军主力装甲部队。

    根据埃军的作战记录,当时一名坦克连长驾驶24式坦克,在四千七百米外开火,准确击中了一辆以军的“梅卡瓦4”型主战坦克,钨合金长杆穿甲弹在贯穿炮塔的时候,引爆了炮塔里的弹药,导致弹药殉爆,四名以军坦克手全部阵亡。这一炮,拉开了这场装甲战的帷幕。

    战斗打得非常激烈,以军不得不面对两倍于己的坦克,而且全部是24式主战坦克。

    更重要的是,第六零零装甲旅的主战坦克是“梅卡瓦4”型。

    根据中国公布的资料,24式是标准的第四代主战坦克,也是全球第一种第四代主战坦克,正面装甲在抵御动能穿甲弹时,相当于一千四百毫米的匀质轧制装甲钢,抵御聚能破甲弹时,则相当于一千八百毫米匀质轧制装甲钢,如果披挂上反应式装甲,防护能力还能增强百分之三十,能够抵御所有第四代主战坦克发射的动能穿甲弹,以及所有在二零三零年之前服役的反坦克导弹。

    当然,这个数据肯定有一些水分。

    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西方第四代主战坦克的一百四十毫米电热化学滑膛炮,也只有使用最先进的动能穿甲弹,才有可能在24式不披挂反应装甲的情况下,打穿其正面装甲,而第三代主战坦克的一百二十毫米滑膛炮的炮口动能最多只有十兆焦,使用任何穿甲弹,都不可能打穿24式的正面装甲。

    如果交战距离在两千米以外,那就更不可能了。

    虽然当时中国出售给埃及的24式没有加挂反应式装甲,但是主装甲没有减弱,仍然达到了中国军方的标准。

    结果就是,在这场坦克会战中,很多以色列坦克手明明打中了对方,却发现埃及坦克像没什么事一样,不但没有被击毁,还在继续战斗,甚至迅速做出反应,回击了向其开火的以色列坦克。

    以军坦克不但打不穿24式的正面装甲,也顶不住24式的炮火。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中国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