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燃烧的海洋-第8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在科学史上,越是简单的东西,价值与意义越为重大。

    质能公司就很简单,却彻底改变了人类文明的面貌。

    当然,这套简单的系统,却是数万名科研人员,耗费二十多年心血,花掉数亿万亿计的科研经费所得到的结果。

    前面已经提到,在大战爆发前,陆雯领导的科研团队就在无意中制造出了一种能够屏蔽重力场的材料,随后发现屏蔽重力场的不是材料本身,而是材料独特的晶体结构,产生了电磁场叠加效应,最终是材料内部的强电磁场屏蔽了重力场,而屏蔽重力场所需的能量来自原子内部,所以材料的屏蔽能力将逐渐降低,最终完全消失,而组成材料的原子也会在此过程中衰变。

    结果就是,这种材料只有科研价值,没有实用价值。

    接下来,陆雯等科研人员要做的,就是找到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方式来屏蔽重力场。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科研项目,难度之大,远远超过了科研工作者的预料,陆雯也因此熬白了头发。

    最初的时候,陆雯把重点放在了材料上,即希望找到一种衰减速度较慢的材料。

    显然,这是一个看上去正确、实际上却完全错误的方向,因为任何元素只要原子核释放出能量,就会衰变。

    在这个错误的方向上,陆雯一直走到二零五三年底。

    直到二零五三年底,情况才发生转变,起因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在测试了屏蔽材料原子的衰减程度之后,用质能公式计算出了原子核释放出的能量,随后据此推算出了重力场的能量公式。

    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公式:重力场只与空间的几何尺寸有关。

    也就是说,重力场在三维空间内平均分布。

    事实上,这个发现,最终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制造出新式屏蔽材料,还为全新的物理学理论奠定了基础。比如,证明了重力场是三维空间的基本因素,即重力场与三维空间是同一个概念。由此引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改变重力场,就能改变三维空间的尺度,进而改变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这个崭新的物理学概念,为人类进入宇航时代打下了最为重要的基础。

    当然,在当时,这些崭新的物理学概念还没有出现。

    重力场能量公式的最直接贡献,就是让科研人员找到了一个新的前进方向:既然重力场可以用能量来表达,那么就能够用能量影响与改变重力场,因此也就肯定有一种承担这种改变作用的介质。

    事实上,这就是“充能式反重力场推进系统”的理论基础。

    在这个系统中,四块由具备屏蔽重力场的材料制成的挡板充当了推进器,而提供的能量就是燃料电池里的电能。

    实验已经证明,改变重力场所需的能量远远小于最初估计。

    后来,陆雯等科学家通过测试发现,最初的材料在原子衰变时释放的能量,只有极小一部分用来改变了重力场,绝大多数都转化为电磁辐射消耗掉了,因此在研制新材料时,能量转化效率显得至关重要。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科学家终于获得了成功。

    更可喜的是,新材料的原料仍然是稀有元素,只需要攻克制造工艺上的难关,就能够进行大批量生产。

    在演示之前,科学家与工程师已经开始合作,探询大规模生产工艺。

    按照陆雯给出的答案,大概需要一年、也许只要半年,就能解决制造问题,而军队需要在此期间,根据这种全新的动力模式,完成武器装备的设计工作,以便在半年、或者一年之后大规模生产新式装备。

    当时,陆雯给出的答复极为肯定。

    事实也证明,陆雯没有说谎。虽然最初几年,反重力场材料的制造技术非常原始,生产效率非常低,导致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只能应用在一些关键装备上,但是在战时,只要能够工厂化生产制造,其他的就不是问题。

    与历史上所有划时代的新科技一样,反重力场技术首先得到军事应用。

    有趣的是,在经过精心规划后,牧浩洋最终决定,反重力场技术首先应用在一个与战争没有直接关系的领域:航天。

    按照他的规划,该技术成熟之后,将首先用来恢复人造卫星系统。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决定。

    利用反重力场技术,不但能够极为便捷的发射人造卫星,还能非常有效的清除掉近地轨道空间上的太空垃圾,并且阻止敌对国家发射人造卫星,因为用来俘获太空垃圾的方式也同样可以用来俘获人造卫星。

    事实上,卫星系统的第一应用也是军事,即用在通信、侦察、预警、监视等等领域。

    虽然这些手段并不能够直接打击敌对国家,但是能够极大幅度的提高现有军队的作战效率,把军队的战斗力发挥到极限。在全球自然灾害之前,各主要军事强国都已经证明,卫星系统具有极大的军事价值。当时,美国甚至把卫星系统提高到了与国土同等的战略高度,把攻击卫星系统的行为看成侵犯美国主权。

    当然,这只是反重力场技术的一种军事应用手段。

    在其他领域,反重力场技术依然拥有难以估量的军事价值,比如可以用来制造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的作战飞机,让陆军获得梦寐以求的飞行部队,彻底改变、甚至是彻底淘汰现有的海军。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没有十年、甚至二十年,反重力场技术很难得到广泛应用。

    显然,这些人都低估了战争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更加低估了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对**性技术的重视程度。

    这项技术从出现到推广应用,实际上只花了一年多。

    当然,对牧浩洋来说,这项**性技术为中国增添了一个必胜的筹码,而要让这个筹码发挥出最大价值,就得抢在对手之前使其实用化,并且得到广泛应用,绝对不能让对手首先获得这种决定性的力量。

    别忘了,美国也在反重力场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因为起步比中国晚,所以美国的投入肯定更大。如果美国得知中国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而且具备了大规模应用能力,那么只有两个结果,一是明智的选择投降,二是在战败之前进行最后一搏、争取在该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牧浩洋希望美国能够选择前者,可是他知道,绝对不能抱任何幻想。

    第二百三十四章 推波助澜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三十四章 推波助澜

    七月下旬,一些由军事情报局提供的关键情报,更加让牧浩洋认识到,陆雯搞出来的反重力场技术将是中国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准确的说是用最小的代价取得这场战争最后胜利的关键因素。

    当时,军事情报局提供的第一份情报与美国的第六代战斗机有关。

    YF…51已经在七月初试飞,各项性能都超过了设计指标,马歇尔在第一次试飞后就要求马上进行量产,并且要求承担研制工作的洛马公司在一个月之内,向美国空军、海军与陆战队航空兵交付第一批模拟飞行训练设备,以便让军队提前培训飞行员,或者说让飞行员熟悉新式战斗机的操控系统。

    按照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YF…51的试飞工作肯定得持续到年底。

    只是,量产很有可能在八月份开始,首先生产的是原形机,主要提供给空军、海军与陆战队航空兵的飞行训练部队,让飞行员在模拟飞行训练设备上完成初期训练之后,进行实际飞行训练。

    紧接着,就是初期量产型,投产时间肯定在十月份。

    与原形机相比,初期量产型的改进不是很大,主要就是完善战斗机的武器系统,使其具备有限的作战能力。因为YF…51的设计指标就是全面超越J…33系列战斗,即按照空中优势战斗机进行研制的,所以其最初的用途,肯定是制空与防空,将成为美军中性能最先进的空中优势战斗机。

    到了年底,低速量产型就将投产。

    相对于初期量产型,低速量产型的主要改变在于完善了设计,解决了在试飞中发现的问题,在基本结构上与正式量产型不会有太大区别,甚至没有区别,差别只是武器系统,即低速量产型仍然不具备全部的作战能力,还是一种以制空为主,兼备有限对地/对海打击能力的空中优势战斗机。

    当然,名义上是低速量产,实际生产速度绝对不慢。

    按照军事情报局的估计,如果洛马、波音、通用等几家美国飞机制造厂全部加入生产工作,那么在二零五五年,F…51的产量就将突破两千架,其中至少有一千五百架是作战能力比较稳定的低速量产型。

    到二零五六年初,正式量产型就将投产。

    正式量产型应该是YF…51的第一个成熟型号,很有可能被赋予F…51A的编号,并且根据空军、海军与陆战队航空兵,分为F…51AA、F…51AB与F…51AC三种型号。因为YF…51原本就具备短距起飞/垂直降落能力,所以三种型号的区别不会太大,主要体现在任务功能系统上,即适合执行不同的作战任务。

    到了二零五六年,F…51A的月产量肯定会突破两千架,也许能达到三千架。

    也就是说,最多只需要一年,美国空军、海军与陆战队航空兵就能用F…51A取代所有的现役战斗机。

    当然,这还不是结束。

    军事情报局已经获得了可靠情报,在YF…51进行试飞的时候,洛马公司就联合波音与通用公司,开始对YF…51进行改进,主要增强战斗机的多任务能力,使其能够取代美军中所有的战术战斗机与半数的轰炸机。

    可以说,YF…51绝对是一种划时代的战斗机,至少在传统战斗机领域,YF…51达到了一个很难超越的高度,即便是中国正在研制的J…40系列战斗机,主要性能也最多只能与其持平,谈不上超越。

    要知道,这是第一种具备实战应用能力的空天战斗机。

    当然,YF…51还有很多个第一,比如第一种能够常规起降的空天战斗机、第一种混合动力空天战斗机、第一种洲际战斗机等等。

    与第五代战斗机相比,YF…51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亚轨道作战模式上,几乎具有无限的打击半径,或者说是全球打击能力,即其亚轨道作战半径达到了一万五千公里,能够从美国本土起飞,打击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

    所幸的是,最初的F…51的亚轨道作战能力还不完善。

    事实上,知道大战结束,美国也没有制造出真正意义上的F…51,在战时生产的全是简化了的F…51,及不要求具备完备的亚轨道作战能力,主要作战范围还是在大气层内,且主要作战用途仍然是战术级别。

    可以说,中国的J…40一直没有研制成功,就与空军的高要求有关,即J…40必须是一种具备完备亚轨道作战能力的全球战斗机,如果只具备大气层内作战能力,空军宁愿采购更多的J…31系列战斗机。

    要知道,J…31的价格比J…40便宜得多。

    即便如此,F…51仍然拥有比J…31、哪怕是J…31的终极改进型都要先进得多,这毕竟是代差,而不是型号之间的差距。

    如果F…51大批量服役,绝对是灾难性后果。

    要知道,到时候,中国空军要想夺取制空权,就得动用数倍于美军的战斗机,而且承受更大的战斗损失。

    所幸的是,F…51的产量并不大。

    除了造价极为昂贵,或者说是生产效率极为低下之外,也与中国随后对美国本土进行的战略轰炸有关。等到美国的飞机制造厂提高了F…51的生产效率,中国的战略轰炸已经大幅度削弱了美国的战争潜力,使美国没有能力制造出足够多的F…51,甚至没有办法为这种高性能战斗机提供充足的特种航空燃油。

    只是,在二零五五年,YF…51上天,对中国军队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当时,军事情报局提供的另外一份情报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YF…51试飞,这就是美国也同期开发了亚轨道轰炸机。

    事实上,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并不准确。

    在立项的时候,确实存在F…X与B…X两个军用飞机计划,前者就是YF…51,只是后者在项目规划阶段,最终被取消,或者说是合并到了F…X项目中,计划中的产物应该是编号为FB…51的战斗轰炸机。

    当然,说战斗轰炸机并不准确,FB…51不是F…51的简单放大版,而是一种全新的作战平台,与F…51相同的只有动力设备,即冲压/火箭一体式发动机,其他方面则几乎没有任何共同点。

    只是,FB…51的发展非常不顺利,比F…51慢得多。

    虽然在战争末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