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理想年代-第4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了这个反映后,李想神情立刻严峻起来,他沉吟道:“如此看来,我们有必要向武汉和鄂区的广大军民,分析一下欧洲爆发以后两个星期内中国形势的发展,说明一下国民党鄂区关于和平谈判的方针,以及在谈判中准备作出的某些让步,连同对谈判结果的两种可能情况和对策。总而言之,我们既要告诉广大军民没有必要为我们的安全担心,也要告诉全党绝对不要因为谈判而放松对袁世凯的警惕和斗争。”
    这一天,武汉再次举行政治局会议。李大帅在会上报告了25日整夜讨论的意见,并且宣布了自己准备亲赴北京谈判的决心。
    李大帅说道:“可以去,必须去!……”标志性的手势,高高挥起又落下,“……这样可以取得全部的主动权!……”李大帅还说道:“由于我们有力量、全国的人心、袁世凯自己的困难、外国的干涉四个条件,这次去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
    “至于去重庆谈判会不会形成“城下之盟”的局势?”李想说道:“我也有充分的考虑。签字之手在我。自然必须作一定的让步,在不伤害双方根本利益的条件下才能得到妥协。”
    李想说道:“我早设想了可以作出让步的限度,即: 第 635 章 ;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等项原则,必须坚持,不可忘记”。
    《通知》还告诫全党,“绝对不要依靠谈判,绝对不要希望袁世凯及北洋系发善心,……必须依靠自己手里的力量,行动指导上的正确,党内兄弟一样的团结和对人民有良好的关系。坚决依靠人民……”
    出自李大帅亲笔的党内通知,已将国民党鄂区军民力争实现国内和平局面的态度表述得很清楚了。
    一此后,李想与冯小戥等留守武汉的心腹军政要员进行了彻夜长谈,详细商量了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
    李想说道:“我这次,送黎元洪先行,又带走汤化龙,你们应该知道我的用意。所以,我在北京期间,前方和后方都必须积极活动,对袁世凯的一切阴谋都要予以揭露,对袁世凯的一切挑衅行为,都必须予以迎头痛击,有机会就吃掉它,能消灭多少就消灭多少。我军的胜利越大,农民群众活动越积极,我的处境就越有保障,越安全。须知袁大总统只认得拳头,不认识礼让。应当说,为了更好地贯彻我们国民党争取和平的方针,是促使我亲赴北京谈判的最重要的原因。”
    李想又说道:“人家讲现实主义,我们也讲现实主义。人家讲现实主义来邀请,我们讲现实主义去谈判。”
    冯小戥连连点头。
    李想熟练的拿出雪茄烟点上,继续说道:“‘针锋相对’,要看形势。”
    ……
    袁世凯派出段祺瑞作代表,与已经在武汉的英国驻华大使朱而典一同,以迎接李想、汤化龙等人来渝。朱而典还专门在武汉发表了一个声明。这个声明称:
    余赴武汉,曾获袁大总统同意与充分赞许,以及;应中国国民党鄂区总理李想之邀请,余将陪同李氏及其随员来京。并在京与袁大总统以及北洋政府作直接商谈。余现在武汉,至感愉快,吾人曾在辛亥年以上之努力,以协助中国zheng府消除内争之可能性。在此一争论上冲突之因素甚多,但吾人始终能获得双方之尊重与依赖,此实为吾人感觉愉快之来源。
    ……
    对于朱而典公使的声明和其本人的即将来到,李大帅是没有什么好感的。他还在两个月前,就在一次公开的演讲中的闭幕词《愚公移山》里说过,朱而典已经公开宣言不同中国国民党合作,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到我们鄂区去乱跑呢?
    当北洋政府陆军总长段祺瑞乘座的用于接送李大帅去北京的法国沙麦式飞机降落在远东最豪华最先进最大规模的民用机场的武汉机场上。
    段祺瑞一行旋即被接往武汉的国民党交际处休息。
    这个惊人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武汉全城。
    由于武汉的一般干部和普通百姓尚不知道国民党鄂区党总部在昨日作出的重大决策,因此都在纷纷猜测着,英国大鼻子刚来武汉,这个北洋的上将军陆军总长又来武汉干什么?
    其间,大部分国民党干部都听了关于李大帅将与袁世凯谈判的文件传达。但许多人的脑筋一时仍转不过弯来。人们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
    袁世凯的和谈诚意到底有多少确实是值得怀疑的。李大帅的安全更是让人担忧的问题。历史证明,袁世凯曾经采取过各种卑鄙的手段,来对付其政敌,并且每每得手。张振武,宋教仁等就是最悲催的几个人。
    显然,李大帅已下定了破釜沉舟的决心。他有胆有识,不畏艰险,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危险是有的,然而最重要的是,鄂区国民党自己力量的空前壮大,人民已空前的觉醒,世界各国都在注视着中国,袁世凯不敢贸然冒天下之大不违加害于他。





295针锋相对中


    295针锋相对(中)
    李大帅最后决定去北京谈判,又把球踢给了袁世凯。不论谈判有无结果,国民党已在政治上处于十分主动的地位。
    临行前,仍有一些军队高级将领担心李想的安全。
    李大帅一脸的刚毅:“在这个紧迫关头,谁都帮不了我们,我们也不能依靠别人的帮助。中国自己的事情还要我们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他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后认为,在当前的局面下,袁世凯还不会发动大规模内战,但国民党要得到本应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胜利果实,没有斗争是难以取得的。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双方很可能会“打打停停,甚至可能要打痛袁世凯才能逼他让步”。所以,“这次谈判应该去,不能拖,而且估计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只要我们站稳脚跟,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不怕一切大风大浪”。
    这是具有何等魄力的决定!
    “袁世凯在重庆摆下了鸿门宴,我倒要去看看他都上了什么菜。”李想摆出很少才有的光棍痞气说道:“去!这样可以取得全部主动权。”
    李想决定去北京与袁世凯见面。他说:“我们还要钻进去给袁世凯洗脸,而不是砍头。”
    中国有“洗心革面”的成语,意为通过改过面目一新。李想接着又说:“年纪愈大愈不愿意洗脸。”
    李想到了这个时候,还能幽默一把,可以看出他赴鸿门宴的轻松心态。
    林铁长问李想道:“你去北京后,如果北洋军来进攻,我们怎么办?”
    林铁长问出前线的高级将领们的担心,如果打起来,袁世凯可能以此作为加害李想的借口。
    “你们回到前方去,放手打就是了。不要担心我在北京的安全问题,你们打得越好,我越安全,谈得也越好。”
    李大帅学着伟人手一挥,用浓浓的湘音回答得十分明确和干脆,因为他深知袁世凯的虚弱本性,深悉袁世凯和蒋光头都是一同类枭雄人物。以后的事实证明,李想的判断是十分准确的。
    ……
    与李大帅的从容、自信和胸有成竹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袁大总统的慌乱、后悔和忧心忡忡。
    袁大总统压根儿想不到李大帅真的会送上门来,故三发邀请电,大力发动“和平”攻势,欲置李大帅于被动境地。然而谁知弄巧成拙,此计被李疯子识破,李疯子真的来了,而且赢得了国际国内一片颂扬,声名鼎沸。这使得袁大总统有苦难言,不得不硬着头皮安排应酬。
    袁世凯脸色灰白,倒在沙发里半响说不出一句话来。
    袁世凯久久才问出一句话:“武汉还说些什么?”
    “报告大总统,”雷震春把腰深深的弯下去,说道:“他们宣言说:欧洲战争爆发,这是中国的天赐良机,新民国的和平建设时期开始了,我们必须坚持和平、民主、即绮,为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他们还提出了六点具体办法。”
    “东郊民巷的列国大使馆也知道了?”袁世凯呆呆的问道。
    “是的,刚才英国大使馆的秘书来过电话,说朱而典大使马上与段祺瑞陪同李大帅上飞机。电报是在他们上飞机之前发的出来的。飞机要在邯郸转机,加油,随行人员在邯郸过夜, 第 636 章 了数千干部和群众,准备为李想等人送行。
    当李想、汤化龙、朱而典、段祺瑞等走近飞机时,没有演讲,没有喧闹声。
    机场上人群静静地立着,千百双眼睛随着李大帅“伟岸”的身影移动,望着李大帅一步一步走近飞机,一步一步踏上飞机的梯子。
    李大帅走到飞机舱口,停住,回过身来,向着送行的人群,人们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飞机涌去。
    李大帅摘下帽子,注视着送行的人群,像是安慰,又像是鼓励。人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拼命地挥手。
    李大帅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色的盔式帽。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等到举过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在空中,一动不动了。李大帅这个动作给全体在场的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像是表明了一种思索的过程,作出了断然的决定。李大帅完全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而用自己的动作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性的动作,概括了历史转折时期领袖、同志、战友和广大革命群众之间的无间的亲密,他们的无比的决心和无上的光荣。
    在这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北京的新闻界出现了一个罕见的奇怪现象:一方面是各报各刊对于李想亲赴北京参加和谈的特大新闻大加报道,又发消息,又登社论,气氛热烈;另一方面是作为东道之主的北洋中央喉舌的御用报纸们仅以寥寥数十个字的新闻稿报道李想赴京的消息,压低报道规格,气氛冷清。
    历史不会倒转,袁世凯毕竟不能一手遮天,不论他如何冷淡李想、黎元洪、汤化龙一行,国民党在中国社会的政治影响却是阻挡不住的。随着李想飞抵北京,中国的历史无疑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





296针锋相对下


    296针锋相对(下)
    一架标名“约宛”的汉阳造运输机飞临北京机场的上空,在空中盘旋了两周后,平稳地降落在跑道上。
    舱门打开,稍顷,李想的“伟岸的”身躯在朱而典、段祺瑞、汤化龙之后,出现在机舱门前。
    袁世凯的私人代表袁大公子克定,杨度,梁启超的代表林长民为首的北京各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此外还有各界群众代表和中外记者。
    飞机场上没有口号,没有鲜花,也没有仪仗队,但数百名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却投来了热情的目光。
    善于抢先的美国记者像打仗一样,一马当先冲到飞机前,不停地按动照相机快门。其他记者们不失时机地拍下了这一珍贵的历史镜头。
    尽管没有鲜花,没有仪仗队,但李想一行的抵京,无疑是欧战爆发之后中国政治生活中的特大喜事。
    李想穿着再普通不过的军装,没有北洋将军们礼服的复杂华丽,但是却非常的整洁干净,大檐帽拉得很低,似乎与报纸上惯常见过的肖像相似——远远的,永远看不见庐山真面目。身材中下,衣服合身,充满年轻的蓬勃朝气,一当他大踏步走下扶梯的时候,可以看到他的鞋底还是新的。无疑的,这是他的新装。
    ……
    “看报,看报,李大帅亲临京师!”
    “李大帅到了北京。李大帅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对于中国人民,这是一个比之欧战爆发更使人欣喜的消息。”
    “李大帅飞抵北京,这好像是在阴暗的天空中忽然放出来一道光明,不禁使人手舞足蹈,为国家的前途祝福!自欧战爆发以后,这真是最令人兴奋的消息。”
    舆论界一扫数日前的李大帅未复电允诺时的评论态度,充满了兴奋喜悦。
    当袁世凯的 第 637 章 疯子大做其诗,大填其词,一唱一和,热闹得不得了。”
    袁世凯一惊,问道:“他说什么?要检查!”
    “是这样的。”杨度道:“他们见面了。章疯子问道:李先生在这许多年间,还做不做诗,填不填词呢?李疯子笑着说:有空的时候还是做了些,最近的一首词是《雪》,词牌是《沁园春》。章疯子一听大乐,请他马上写下。李疯子当众挥毫,这么着,他便写下来了。”
    袁世凯似懂非懂,只是说:“我不管他写了些什么,不过内容如果是造反的,那不行。”
    “你问问罢,”杨度把这件差使推给了雷震春:“雷将军也知道这件事的。”
    “你知道?”袁世凯扭头问道。“李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