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印度陆军并非没有设想过中国陆军假道缅甸进攻其东北特区的可能。事实上一直处于动荡之中的印度东北各邦一直都是印度陆军预设的主要战场。按照印度陆军总部在战前的推演,在中印两国在马六甲战区展开激战的同时,中国陆军极会可能以2个集团军的兵力从印缅边境从南北两个方向对印度陆军展开钳型攻击。预想之中,中国陆军最可能投入的兵力为成都军区的第13和第14集团军,其中重型装备较多的第13集团军可能从中国云南省的保山和德宏一线越过中缅边境,然后以缅甸的密支那为前进基地,北上进犯印度阿萨姆邦的雷多地区。而以摩托化步兵为主力的第14集团军则可能从云南的瑞丽地区出击,以缅甸的曼德勒为基地,继续向西进入印度的曼尼普尔邦。针对这一情况,印度陆军的部署是放弃国境一线的防守,大踏步的后撤。利用印缅交界地区的地形为中国远征军的补给制造压力,同时在获得来自本土的增援之后,在印度阿萨姆邦首府—迪斯布尔和梅加拉亚邦首府—西隆一线展开决战。
按照印度陆军的如意算盘,这一区域将是中国远征军补给的极限。而印度方面则可以以逸待劳,利用源源不断从本土赶来的兵员和补给展开防御和反攻。最终重演当年中、美、英三国盟军重创日本的英帕尔战役。但是这一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设想最终没有成为现实,先不论一向重视后勤的中国陆军“向来不打无把握之仗”,印度东北部的战略地位也不足以吸引中国陆军如此兴师动众。在中国人民国防军总参谋部的计划之中,中国陆军只要一个旅级单位的部队便足以扫荡新德里在这一地区的统治。而这一支部队正是中国陆军长期雪藏的精锐—数字化步兵旅“牙旗”。
从19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开始,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摧枯拉朽般的攻势面前,世界各国的军事学者都不得不承认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战争时代。而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核心,以精确制导武器为骨干的火力打击系统和以电子干扰设备为代表的电子对抗系统,无可争辩的将成为军队未来生存与制胜的重要支柱。对“制信息权”的争夺与对抗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交战双方胜负。而数字化部队更将信息化战争时代舞台上夺目的主角。
所谓“数字化部队”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以数字通信技术联网,使部队从单兵到各级指挥员,在各种形式的战斗、战斗支援和战斗保障系统都具备战场信息的获取、传输及处理功能的新型组织形式。作为这个领域的先行者,美国陆军从1994年拥有第一个数字化试验营到1997年便在欧文堡国家训练中心进行了旅级规模的数字化部队试验演习,最终在伊拉克战争推出了世界第一支数字化实战部队—美国陆军第4机械化步兵师。
与美国陆军的先声夺人相比,世界其他军事强国却显得有些追赶不及。虽然英、法、德、日等国大都成立了数字化部队,但是却都远未到成熟到可以走上战场。而中国陆军在这个领域也只能建立了若干小规模的数字化试验部队埋头猛追。而在中印战争之中如何磨练这些精兵部队,为中国军队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则成为了中国军队高层无可回避的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印度东北部是一个最为理想的战场,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犬牙交错的各方势力给了中国陆军一改以往大规模的兵力集结到前沿地带的线式作战形态的机会,让数字化部队非接触、非线式和远程化的作战模式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牙旗”
数字化步兵旅编制总人数为6600余人,全部由来自中国大陆各军区和台湾特别行政区的数字化试点部队组成,下辖1个装甲侦察营、2个机械化数字步兵营、1个战斗支援航空营、1个152毫米自行榴弹炮营和1个122毫米自行榴弹炮营、1个通信营以及1个军事情报营。按照美国军方的演习的数据证明,数字化部队拥有3倍于常规部队的潜在战斗力,而一个数字化师甚至可以达到6个传统师的作战能力。当然中国陆军并没有将希望全部寄托在“牙旗”
数字化步兵旅的身上,他的任务更多的是为中国在该地区的众多盟友提供信息和火力上的支援。
一次又一次精准的炮击瘫痪了印度东北部各邦境内印度空军仍能使用的空军基地,在侦察打击一体化的条件之下,“牙旗”部队的炮兵甚至可以命中已经进入跑道滑翔过程的印度空军战机,而印度军队却连对手是谁都还没有搞清楚。3个高效灵活的自行榴弹炮连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转战多个战区,令印度军方感到四处起火的恐慌。而一车一车印度准军事武装“阿萨姆步枪队”的士兵从各个城市的营地出发,赶往遭遇袭击的战略据点,却往往刚刚驶上公路就会进入在中国数字化步兵小队引导下的反政府武装的伏击点。整个印度东北部在此刻全面的沸腾了起来……。
第六十二章:裂土之王(完)
敬请期待下一章:花谢孟买
第六十三章:花谢孟买(一)
断断续续的飘了近3天的风雪终于在此刻彻底的终止了,在刚刚获得独自的锡金王国,位于首都甘托克市郊的机场之上,一架架这几天来不停从拉萨冒着风雪将补给物资运低这里的中国空军运…8S型中型军用运输机正整齐的停放在跑道两侧的停机坪上,从紧张的飞行中解放出来的中国空军的飞行员们轻松的和自己所驾御的雄鹰旁与担任着警戒任务的中国陆军士兵们闲话着家常,战线的推移已经让这里从前沿变成了后方。
“各先遣突击集群的进展如何?”此刻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军长李光汉少将正乘坐着新型的越野指挥车与集团军军部的车队一起行进在前往乃堆拉山口的公路之上,经过中国陆军工程兵数十个小时的强修,数条从乃堆拉山口延伸到西里古里走廊的临时战备公路网已经基本成型,担任集团军前锋的第149机械化步兵师和集团军直属装甲旅的主力已经通过这些临时公路网开赴前线。
按照前苏联陆军“苏式闪电战”的理论,为了保证行进的速度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从团级到集团军各级部队都组建了先遣突击集群,这些先遣突击队在主力部队前方30到40公里的区域内运动。借助其强大的火力和机动型粉碎敌军的小规模抵抗,这些可以保证主力部队始终保持纵队行进,而不必展开战斗队形。根据前苏联陆军机械化部队快速推进的经验,部队从行进状态展开成战斗队形,特别是大部队展开成战斗队形往往需要耗费太多的时间。因此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开始苏联陆军便十分重视先遣部队的组建,以保持强大机械化集群的进攻速度。
在开阔地形之上展开装甲突击之时,苏联陆军往往以一个摩托化步兵团、一个坦克加强营(有时甚至为团)和一个野战炮兵团组成的先遣支队。而进攻敌方拥有防御工事的筑垒地带时,红军更往往以车载步兵、自行火炮、火箭炮、野战炮部队和大量工兵组成攻坚力量。这些先遣部队所承担的作用是在高速运动之中为主力部队撕开缺口,所以在遭遇敌军顽强抵抗的要塞时,他们往往不会展开攻坚战,而是迂回到敌军的翼侧继续前进,消灭拔除钉子的任务往往交由主力部队的第一梯队,有时甚至是第二梯队来承担。而与此同时,先遣支队则将继续向前推进,对敌军防御纵深持续施加压力。
在建国初期,年轻的新中国曾在各个领域都以苏联“老大哥”为师,以“铁脚板”踏平了蒋家王朝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面对席卷东欧、北亚的苏联红军时,又何尝不想一尝“铁马钢刀、气吞万里如虎”的快感。陆军由骡马化向摩托化和机械化的转变其实早在建国后的第一个十年便被提上了日程。1955年刚刚走过朝鲜战场的硝烟,在用鲜血和生命体会了现代化立体战争的威力之后,中国陆军终于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利用苏联红军撤防旅(顺)、大(连)的机会,接收苏联红军第7机械化师的全部重装备,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第190陆军师为主体,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机械化部队—第1机械化师。
第1机械化师是我军第一支由机械化步兵、坦克兵、炮兵、高炮兵等兵种组成的合成战术兵团,成为我军有史以来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快速机动部队和足以应付突发战士的装甲突击力量。但是面对当时国内百业待兴的残酷现状,以及兄弟部队依旧停留在骡马化的情况之下。这一支部队的出现,注定只能为实现中国陆军的装甲化和机械化探索积累经验。虽然在1958年10月举行“滨海防御战役中机械化师的机动作战”演习中,该师连续成功完成了防空降、反突击以及向新的方向实施机动作战等科目,但是最终等待他们的却依旧不过是昙花一现式的辉煌。在现实的无奈面前,中央军委先后减编了该师所属的榴炮团和重型坦克团,重新将其列入了普通部队的序列,将机械化步兵师的理念重新锁进了保险箱。
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年轻的中国陆军所能作的惟有等待和彷徨。整个60年代,在东、西两大阵营在冷战的阴霾之下,努力提高着己方地面部队的装甲突击与反突击能力之时,中国陆军却不得不面对长时间的政治学习、政治斗争以及支“左”、支“农”,忙碌于水利生产,国防施工的工地之上。在技术装备之上中国陆军普遍训练不足,基本技能水平还依旧处于业余状态。直到1969年,才有部分野战军被改装为摩托化;1985年,全军才最终全部淘汰骡马化,改装为摩托化,部分驻防关键地域的精锐摩托化野战军才有机会重新开始向机械化方向发展的尝试。长期以步兵为主的中国陆军才第一次开始组建了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兵、通信兵、电子对抗兵、步兵、防空导弹兵、航空兵等诸军兵种合成的集团军。直到1989年,中国陆军的普遍机械化水平甚至还不如二战后期苏德战场之上交战双方的水平。
虽然在这些岁月里,中国陆军并非没有辉煌的胜利,从中印边境冲突到中苏珍宝岛之役,再到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陆军在面对技术装备略强自己的对手时,丝毫不处于下风,甚至多以完胜收场。不过在微笑背后,却是不可回避的无奈,中国陆军所依仗的依旧是步兵“大无畏”的勇气,以及“200米见真功”的近战技术,凭借着射击、投弹、刺杀和土工作业方面强悍的单兵素质将对手驱逐出了战场。严格意义上讲中国足以傲视世界的是“步兵无敌”而并非“陆军第一”。
经过了改革开放以来的脱胎换骨,中国陆军从终于在一次次的军事演习之中,真正感受到了属于自己的“装甲雄风”,不过面对自己祖国围绕四周的高山、雨林、海峡,中国陆军刚刚获得的地面装甲突击能力似乎只有在三北地区的平原和沙漠之上可以一展身手,但是在这条战线上所要面对的却是比自己刚为强大、且更富有进攻精神的机械化军团。在他们面前,中国陆军更多的时候只有玩防守反击的余地,而没有铁骑奔射的资本。最终走出了机械化时代的中国陆军更多的课题是泛海登陆的两栖突击以及尽快赶上世界各国新时代信息化的浪潮。
终于今天在翻越了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之后,平坦如砥的恒河平原终于一览无余的展现在了中国陆军的兵峰之下,在过去近半个世纪只能出现在每一个中国陆军战士梦中装甲突击战术终于可以化为了现实,这一份压抑已久的渴望最终化成了不可遏止的欣喜和张扬,中国陆军的战车们第一次宛如脱缰的野马一般在敌国的领土之上纵情的咆哮和驰骋起来。或许印度陆军很难理解眼前的这支军队如何如此勇猛,但是很多时候他们可以抱怨的只能是自己长期的人品问题终于爆发了。
虽然刚刚完成了在东南亚地区的部署,经历了马六甲地区热带雨林的鏖战搏杀和安达曼群岛的背水攻坚,但是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在此刻却全然没有久战的疲惫,刚刚补充了大量新兵的各部队没有给远道而来的客军—兰州军区的第21集团军任何机会,全军以在马六甲战场之上一直没有机会一展身手的第149机械化步兵师为前锋,气势汹汹的从锡金直扑西里古里走廊,然后继续向南奔驰而去。
中国陆军第149机械化步兵师的前身是于1945年10月组建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2旅,虽然在众多“红军师”面前谈不上根红苗正,但是他的战绩却同样辉煌。1947年北上赴东北后,改建于四野之中战斗力位具首位的一纵(也就是后来声名赫赫的38军)参与了辽西会战、主攻沈阳、平津战役。1949年编入第18军,番号改为第52师。驻防于西藏南部的江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