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军火之王-第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两家所占有的石油,都将由埃克森、美孚、雪佛龙这三家石油公司统一负责代理销售(真实历史中,这三家公司和安哥拉的产量分成确实是50%)。

由于卡宾达海域的21个油田,储量目前居安哥拉首位,为安哥拉的主要油田分布区,再加上扎伊尔三角洲地区的34个油田,所以埃克森、美孚、雪佛龙这三家石油公司,可谓是占有了安哥拉石油资源开采的大头。

不过由于埃克森、美孚、雪佛龙三家石油公司,一时之间也开采不了更多的油田,再加上李韦德不想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所以安哥拉剩下的油田和气田,李韦德又寻找了其它的合作伙伴。经过大卫·洛克菲勒等人的介绍,李韦德和英国BP石油公司、法国埃尔夫石油公司进行了接触洽谈,而对方对此自然也非常感兴趣。

经过合作谈判之后,依照埃里克矿产公司和埃克森、美孚、雪佛龙三家石油公司所签订的协议为蓝本,最终埃里克矿产公司又与英国BP石油公司、法国埃尔夫石油公司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

英国BP石油公司获得了扎伊尔三角洲地区的15个油田、5个气田,宽扎盆地的5个油田、1个气田的开采权;法国埃尔夫石油公司则获得了扎伊尔三角洲地区剩下的15个油田的开采权。对于这些油田和气田的分成协议,也和埃克森、美孚、雪佛龙三家石油公司所签署的合作协议一样,英国BP石油公司、法国埃尔夫石油公司各自占有其获得的油田和气田开采总产量的50%,30%由埃里克矿产公司拥有,剩下的20%归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后两者所占有的石油,由两家公司各自代理销售。

但这些合作协议中的内容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于安哥拉境内新油田气田的勘探。今后在安哥拉所有新勘探发现的新油田气田,哪家石油公司勘探发现出来的,李韦德的埃里克矿产公司便会优先与之签订合作开采协议,利益分配方式和现在所签署的合作协议一样。

除此之外,埃克森、美孚、雪佛龙、BP石油、埃尔夫,这五家石油公司将每年支付一笔,李韦德转交给安哥拉政府的特别援助资金。五家石油公司按照其油田气田所占比例,每年共同支付总额10亿美元的资金。

其实这也就是为李韦德和安哥拉政府所签署的协议中,那9亿美元军火、1亿美元现金的条例而专门补偿的。要知道石油开采的头两三年,因为要进行各种建设实际开采量比较少,每年所赚取的钱按照30%的份额比例,李韦德开始两三年每年所能得到的钱肯定没有10亿美元,他可不想因此还要贷款去支付,万一资金流转不灵可不是他所能承受的,所以干脆转嫁到了这五家石油公司身上。

当然对于这五家石油公司来说,与未来50年安哥拉石油的开采权相比,与今后经过深度开采每年可能带来的价值上百亿美元的石油,这所代表的巨大利益相比,五家公司共同承担这10亿美元根本不算什么。何况让安哥拉政府军掌握军火,以保障他们的石油开采权益不会受到损害,也是他们现在所希望的。

通过李韦德(埃里克)与安哥拉政府的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李韦德的埃里克矿产公司与美国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石油公司、英国BP石油公司、法国埃尔夫石油公司,签署的这一系列合作协议之后,最终形成了围绕安哥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一个利益团体——“安哥拉石油俱乐部”。

第六十八章 纷乱多事

在忙完安哥拉石油相关的事务后,李韦德等人又有了暂时休假的时间。因为李晓柔正值暑假期间,所以李韦德便带着李晓柔,以及乔尔和丹尼,去了夏威夷度假。不过上天或许不想让李韦德这么轻闲,就在他们在夏威夷度假的时候,李韦德在报纸媒体上得知了一件重大的,让他感到敏感的事情。

1986年8月3日,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头版头条,公布了一份爆炸性的新闻——“以色列核武大揭密”。至此,以色列核武器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了一角,以色列已被世界公认为“名单外的核国家”。

原来在1986年7月,一位曾在以色列迪莫纳核研究中心(希伯莱文缩写读作“卡马格”)工作近10年的,名叫莫迪凯·瓦努努的以色列核工程师,不知因为什么原因从以色列逃亡英国,其后他便以高额的报酬向《星期日太晤士报》详细披露了以色列核武器研制状况。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上公开了他在以色列迪莫纳中心内部偷拍的2卷照片,其中有些甚至是在迪莫纳中心戒备最森严的部分,被瓦努努称为“麦昌2号”的地下建筑内拍摄的。这件事使以色列的核秘密终于曝光,揭开以色列核武器的神秘面纱,这就是轰动一时的“瓦努努案件”。

《星期日泰晤士报》头版头条的这篇揭密报道,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这是第一个被公众所知晓的,世界五个核大国之外的第六个核武国家。世界各大媒体纷纷转载,并跟踪报道更深度更广泛的曝光。

并且随后很多接受采访的美英核专家,对此次曝光在技术上对于以色列制造核弹的能力予以肯定,并根据瓦努努提供的消息,得出一致结论声称:以色列现在至少已拥有50枚核弹。而且在未来10年内,还可以轻而易举地制造出00枚核弹!

媒体报道还说,由于以色列政府的严格保密,尽管各国政府在此很多年之前,就都从情报核技术上判断,以色列已经装备了核武器,但毕竟缺乏证据依据,以及其它一些政治因素,|Qī…shū…ωǎng|所以并没有对外公布。

甚至还有媒体曝光了,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战争”期间,以军在西奈半岛节节败退之际,美国卫星虽然曾经观测到,以色列可以发射核弹的弹道导弹“杰里科”导弹,已处于准备升空状态,但也只能作出“可能装有核弹头”的结论。

对以《星期日泰晤士报》为首的世界各大媒体的这一切曝光报道,以色列官方坚决矢口否认,并且极力把瓦努努描绘成一个什么也不知道的小技术员。但事实上,以色列随后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却证明了这些照片和消息的真实程度和价值。

1986年9月30日,这两个月世界各大媒体新闻的核心热点人物——瓦努努,突然被宣告神秘失踪。经过情报机构和各大媒体地挖掘调查,证实瓦努努之前是跟一名年青美貌的金发女郎。由英国伦敦去往意大利罗马,随后便神秘失踪的。

于是便有媒体便做出猜测,那名金发女郎可能是以色列摩萨德女特工,用美人计把瓦奴奴从伦敦引诱到罗马,随后被绑架回以色列。尽管这只是媒体的推测,但后来却证明这种推测是真实的。因为就在40天后,经过世界各大媒体的追问采访,也因为想给所有胆敢泄密者或叛国者的警告,以色列政府公开宣布,瓦努努已被依法逮捕。

又过了一年半之后,1988年3月瓦努努被以色列最高法庭,判处有期徒刑18年。但事情并没有就此完结,经过此次的泄密曝光之后,以色列政府对核武器的保密工作,就近乎于神经质。而且以色列摩萨德,还开始搜寻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遗失的那枚核炸弹的下落来。

当然后面所说的这些事情,当时的李韦德自然无从知晓。在当时,李韦德只是看到《星期日泰晤士报》曝光以色列核武秘密的新闻,以及后来世界各大媒体的一系列报道后,立即确定了他几个月前从约旦农民那收购,并卖给伊朗的那枚核炸弹的确是以色列的。

而瓦努努之后被以色列抓起来地事情,则是让李韦德不觉有些担心,担心他拿以色列遗失的核弹做交易的事情,会不会被以色列所追查出来。不过李韦德在经过反复思考,思考之前的每一个环节之后,他又暂时放下了心,有信心那件事情不会被以色列追查出来。虽然李韦德做事考虑周到小心谨慎,但杞人忧天可不是他的性格。

而1986年9月上旬在中东地区所发生的另外一件事情,也转移了李韦德的注意力。就在九月份,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武装游击队,与黎巴嫩什叶派阿迈勒民兵武装和德鲁兹民兵,因为争夺利益而发生激烈的矛盾,双方在黎巴嫩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

虽然这只是黎巴嫩内部所发生的武装冲突,也因为以色列核武器曝光事件吸引了人们的注意,所以这次的大规模武装冲突并没有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不过李韦德对此到底非常的关注,因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武装游击队手中使用的武器,可都是他卖给他们的武器。

而且李韦德注意着这次大规模武装冲突也是有着另外的目的,那就是想看准时机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进行第二次更大的军火交易。李韦德根据媒体所跟踪报道的新闻,所体现出来的冲突进展和激烈程度,推算估计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武装游击队使用军火的大致数量。

当算出上次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交易的军火,大部分估计已经消耗的差不多的时候,李韦德便又去了中东,带着一大批军火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进行交易。趁着这次所发生的大规模武装冲突,李韦德自然又赚了一大笔。

去中东做完了这笔生意回国之后已经是十月初,算算时间也到了王瑞在普林斯顿大学进修后学成归来的日子。从王瑞进修的这半年中,李韦德可是经常接到他的电话,得知王瑞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成绩,可是得到了计算机系各教授的一致称赞。当接到王瑞要回家的电话之后,李韦德便开车去普林斯顿大学接他回家。

而当见到李韦德来接他,王瑞除了谈论这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之外,在回家路途上他还说起了一个重要的事情:“老大,这次我在普林斯顿大学进修,除了学到我热爱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外,还接触到了Mil。”

“Mil?”开着车的李韦德,听到这个陌生的名词,感到有点疑惑不解。

王瑞知道李韦德不懂得这方面的专业名词,其实即使业内人士知道这个东西的也不多,于是他便向李韦德开始解说道:“要说这个Mil,先要说起ARPA。呃……老大,ARPA你应该知道是什么吧?”

“这个我知道!”李韦德点点头,“ARPA是在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建立的一个计算机网络,以把美国的几个军事及研究用电脑主机联接起来。”

李韦德之所以知道ARPA这个计算机名词。倒不是因为他因为对计算机感兴趣而知道的,而只是因为ARPA和军事方面有所关联,他是以前在媒体杂志上从军事的角度,知道有这么一个东西的。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计算机互连网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60年代初,古巴核导弹危机发生,美国和原苏联之间的冷战状态随之升温,核毁灭的威胁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话题。在美国对古巴封锁的同时,越南战争爆发。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发生政治危机。

由于美国联邦经费的刺激和公众恐惧心理的影响,“实验室冷战”也开始了。人们认为,能否保持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将决定战争的胜负。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依赖于电脑领域的发展。到了60年代末,每一个主要的联邦基金研究中心,包括纯商业性组织、大学,都有了由美国新兴电脑工业提供的最新技术装备的电脑设备。电脑中心互联以共享数据的思想得到了迅速发展。

美国国防部认为,如果仅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万一这个中心被原苏联的核武器摧毁,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有必要设计这样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而这些分散的点又能通过某种形式的通讯网取得联系。

王瑞看到李韦德知道ARPA是什么,就继续说了下去:“当初,ARPA只联结4台主机,从军事要求上是置于美国国防部高级机密的保护之下,从技术上它还不具备向外推广的条件。1983年,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了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莱分校把该协议作为其BSDUNIX的一部分,使得该协议得以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从而诞生了真正的计算机互连网络。”

“如今就在半年前,今年的四月上旬,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利用ARPA发展出来的TCP/IP的通讯协议,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匹兹堡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依利诺斯大学和康纳尔大学的,5个科研教育服务超级计算机中心的基础上,开始建立NSF广域网(Intet前身)。由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鼓励和资助,很多大学、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开始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NSF中。”

“这个NSF是民用的计算机互联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